《警世通言》第四十卷 旌陽宮鐵樹鎮妖:香車寶馬閒來往,引卻東風入禁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警世通言》第四十卷 旌陽宮鐵樹鎮妖

警世通言

第四十卷 旌陽宮鐵樹鎮妖

春到人間景色新,桃紅李白柳條青。

香車寶馬閒來往,引卻東風入禁城。

釃剩酒,豁吟情,頓教忘卻利和名。

豪來試說當年事,猶記旌陽伏水一精一。

粵自混沌初辟,民物始生,中間有三個大聖人,為三教之祖。

三教是甚麼教?一是儒家,乃孔夫子,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為歷代帝王之師,萬世文章之祖。

這是一教。

一是釋家,是西方釋迦牟尼佛祖,當時生在捨衛國剎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華,丈六金身,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度眾生,號作天人師。

這又是一教。

一是道家,是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生天生地,生佛生仙,號鐵師元煬上帝。

他化身周歷塵沙,也不可計數。

至商湯王四十八年,又來出世,乘太陽日一精一,化為彈丸,流入玉女口中。

玉女吞之,遂覺有孕。

懷胎八十一年,直到武丁九年,破脅而生,生下地時,鬚髮就白,人呼為老子。

老子生在李樹下,因指李為姓,名耳,字陽伯。

後騎著青牛出函谷關。

把關吏尹喜望見紫氣,知是異人,求得《道德真經》共三千言,傳留於世。

老子入流沙修煉成仙,今居太清仙境,稱為道德天尊。

這又是一教。

那三教之中,惟老君為道祖,居於太清仙境。

彩雲繚繞,瑞氣氤氳。

一日是壽誕之辰,群三十三天天宮,並終南山、蓬菜山、閬苑山等處,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列位神仙,千千萬萬,或跨綵鸞,或騎白鶴,或馭赤龍,或駕丹鳳,皆飄飄然乘雲而至。

次第朝賀,獻上壽詞,稽首作禮。

詞名《水龍吟》:紅雲紫蓋葳蕤,仙宮渾是陽春候。

玄鶴來時,青牛過處,彩雲依舊。

壽誕宏開,喜《道德》五千言,流傳萬古不朽。

況是天上仙筵,獻珍果人間未有。

巨棗如瓜,與著萬歲冰桃,千年碧藕。

比乾坤永劫無休,舉滄海為真仙壽。

彼時老君見群臣贊賀,大展仙顏,即設宴相待。

酒至半酣,忽太白金星越席言曰:「眾仙長知南瞻部洲一江一 西省之事乎?

一江一 西分野,舊屬豫章。

其地四百年後,當有蛟蜃為妖,無人降伏,千百里之地,必化成中洋之海也。」

老君曰:「吾已知之。

一江一 西四百年後,有地名曰西山,龍盤虎踞,水繞山環,當出異人,姓許名遜,可為群仙領袖,殄滅妖邪。

今必須一仙下凡,擇世人德行渾全者,傳以道法,使他日許遜降生,有傳授淵源耳。」

斗中一仙,乃孝悌王姓衛名弘康字伯沖,出曰:「某觀下凡有蘭期者,素行不疚,兼有仙風道骨,可傳以妙道。

更令付此道與女真諶母,諶母付此道於許遜。

口口相承,心心相契,使他日真仙有所傳授,一江一 西不至沉沒,諸仙以為何如?」

老君曰:「善哉,善哉!」眾仙即送孝悌王至焰摩天中,通明殿下,將此事奏聞玉帝。

玉帝允奏,即命直殿仙官,將神書玉旨付與孝悌王領訖。

孝悌王辭別眾仙,躡起祥雲,頃刻之間,到閻浮世界來了。

卻說前漢有一人姓蘭名期字子約,本貫f賈萸?廢馗咂*鄉九原裡人氏。

歷年二百,鶴髮童顏。

率其家百餘口,一精一修孝行,以善化人,與物無忤。

時人不敢呼其名,盡稱為蘭公。

彼時兒童謠云:「蘭公蘭公,上與天通。

赤龍下迎,名列斗中。」

人知其必仙也。

一日,蘭公憑幾而坐。

忽有一人,頭戴逍遙巾,身披道袍,腳穿雲履,手中拿一個魚鼓簡板兒,瀟瀟灑灑,徐步而來。

蘭公觀其有仙家道氣,慌忙下階迎接。

分賓坐定。

茶畢,遂問:「仙翁高姓貴名?」

答曰:「吾乃斗中之仙,孝悌王是也。

自上清下降,遨遊人間。

久聞先生一精一修孝行,故此相訪。」

蘭公聞言,即低頭拜曰:「貧老凡骨,勉修孝行,止可淑一身,不能率四海,有何功德,感動仙靈!」孝悌王遂以手扶起蘭公曰:「居!吾語汝孝悌之旨。」

蘭公欠身起曰:「願聽指教!」

孝悌王曰:「始氣為大道於日中,是為『孝仙王』。

元氣為至道於月中,是為『孝道明王』。

玄氣為孝道於斗中,是為『孝悌王』。

夫孝至於天,日月為之明;孝至於地,萬物為之生;孝至於民,王道為之成。

是故舜、文至孝,鳳凰來翔。

姜詩、王祥,得魚奉母。

即此論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道所至,異類皆應。

先生修養三世,行滿功成,當得元氣於月中,而為孝道明王。

四百年後,晉代有一真仙許遜出世,傳吾孝道之宗,是為眾仙之長,得始氣於日中,而為孝仙王也。

自是孝悌王悉將仙家妙訣,及金丹寶鑒、銅符鐵券,並上清靈章、飛步斬邪之法,一一傳授與蘭公。

又囑道:「此道不可輕傳,惟丹陽黃堂者,有一女真諶母,德性純全,汝可傳之。

可令諶母傳授與晉代學仙童子許遜,許遜復傳吳猛諸徒,則淵源有自,超凡入聖者,不患無門矣。」

孝悌王言罷,足起祥雲,沖宵而去。

蘭公拜而送之。

自此以後,將金符鐵券秘訣逐一參悟,遂擇地修煉仙丹。

其法云:黑鉛天之一精一,白金地之髓,黑隱水中陽,白有火之氣。

黑白往來蟠,陰陽歸正位,二物俱含性,丹經號同類。

黑以白為天,白以黑為地,陰陽混沌時,朵朵金蓮翠。

寶月滿丹田,霞光照靈慧,休閉通天竅,莫洩混元氣。

一精一奇口訣功,火侯文武意,凡中養聖孫,萬般只此貴。

一日生一男,男男各有配。

蘭公煉丹已成,舉家服之,老者發白反黑,少者辟榖無饑。

遠近聞之,皆知其必飛昇上清也。

時有火龍者,系洋子一江一 中孽畜,神通廣大。

知得蘭公成道,法教流傳,後來子孫必遭殲滅。

乃率領黿帥蝦兵蟹將,統領一黨一 類,一齊奔出潮頭,將蘭公宅上一團一 一團一 圍住,喊殺連天。

蘭公聽得,不知災從何來,開門一看,好驚人哩!但見:一片黑煙,萬一團一 烈火,卻是紅孩兒身中四十八萬毛孔,一齊迸出;又是華光將手裡三十六塊金磚,一併燒揮。

咸陽遇之,烽焰三月不絕;昆山遇之,玉石一旦俱焚。

疑年少周郎「赤壁鏖戰」,似智謀諸葛「博望燒屯」。

那火,也不是天火,也不是地火,也不是人火,也不是鬼火,也不是雷公霹靂火,卻是那洋子一江一 中一個火龍吐出來的。

驚得蘭公家人,叫苦不迭。

蘭公知是火龍為害,問曰:「你這孳畜無故火攻我家,卻待怎的?」

孽龍道:「我只問你取金丹寶鑒、銅符鐵券並靈章等事。

你若獻我,萬事皆休;不然,燒得你一門盡絕!」蘭公曰:「金丹寶鑒等乃斗中孝悌王所授,我怎肯一胡一 亂與你?」

只見那火光中,閃出一員黿帥,形容古怪,背負一團一 牌,揚威耀武。

蘭公睜仙眼一看,原來是個黿鼉,卻不在意下。

又有那蝦兵亂跳,蟹將橫行,一個個身披甲冑,手執鋼叉。

蘭公又舉仙眼一看,原來都是蝦蟹之屬,轉不著意了。

遂剪下一個中指甲來,約有三寸多長,呵了一口仙氣,念動真言,化作個三尺寶劍。

有歌為證:非鋼非鐵體質堅,化成寶劍光凜然。

不須鍛煉洪爐煙,稜稜殺氣欺龍泉。

光芒顏色如霜雪,見者咨嗟歎奇絕。

琉璃寶匣吐蓮花,查鏤金環生明月。

此劍神仙流金一精一,干將莫邪難比倫。

閃閃爍爍青蛇子,重重片片綠龜鱗。

騰出寒光一逼一十星斗,響聲一似蒼龍吼。

今朝揮向烈炎中,不識蛟螭敢當否?

蘭公將所化寶劍望空擲起,那劍刮喇喇,就似翻身樣子一般,飛入火焰之中。

左一衡右一擊,左一挑右一剔,左一砍右一劈,那些孽怪如何當抵得住!只見黿帥遇著縮頭縮腦,負一面一團一 牌急走。

他卻走在那裡?直走在峽一江一 口深巖裡躲避,至今尚不敢出頭哩。

那蝦兵遇著,拖著兩個鋼叉連跳連跳。

他卻走在那裡?直走在洛陽橋下石縫子裡面藏身,至今腰也不敢伸哩。

那蟹將遇著,雖有全身堅甲,不能濟事,也拖著兩個鋼叉橫走直走。

他須有八隻腳兒更走不動,卻被「撲礱松」寶劍一劈,分為兩半。

你看他腹中不紅不白不黃不黑,似膿卻不是膿,似血卻不是血,遍地上滾將出來,真個是:但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

那火龍自知蘭公法大,難以當抵,歎曰:「『兒孫自有兒孫福。

』我後來子孫,福來由他去享,禍來由他去當,我管他則甚?」

遂奔入洋子一江一 中萬丈深潭底藏身去了。

自是蘭公舉家數十口拔宅升天,玉帝封蘭公為孝明王,不在話下。

卻說金陵丹陽郡,地名黃堂,有一女真字曰嬰。

潛通至道,忘其甲子,不知幾百年歲。

鄉人累世見之,齒發不衰,皆以諶母呼之。

一日偶過市上,見一小兒伏地悲哭,問其來歷,說:「父母避亂而來,棄之於此。」

諶母憐其孤苦,遂收歸撫育。

漸已長成,教他讀書,聰明出眾,天文地理,無所不通。

有東鄰耆老,欲以女娶之,諶母問兒允否?兒告曰:「兒非浮世之人,乃月中孝道明王,領斗中孝悌王仙旨,教我傳道與母。

今此化身為兒,度脫我母,何必更議婚姻!但可高建仙壇,傳付此道,使我母飛昇上清也。」

諶母聞得此言,且驚且喜,遂於黃堂建立壇宇,大闡孝悌王之教。

諶母已得修真之訣,於是孝明王仍以孝悌王所授金丹寶鑒、鋼符鐵券靈章,及正一斬邪三五飛步之術,悉傳與諶母。

諶母乃謂孝明王曰:「論昔日恩情,我為母,君為子;論今日傳授,君為師,我為徒。」

遂欲下拜。

孝明王曰:「只論子母,莫論師徒。」

乃不受其拜,惟囑之曰:「此道宜深秘,不可輕洩。

後世晉代有二人學仙,一名許遜,一名吳猛,二人皆名登仙籍。

惟許遜得傳此道。

按《玉皇玄譜》仙籍品秩,吳猛位居元郡御史。

許遜位居都仙大使兼高明太史,總領仙部,是為眾仙之長。

老母可將此道傳與許遜,又著許遜傳與吳猛,庶品秩不紊矣。」

明王言罷,拜辭老母,飛騰太空而去。

有詩為證:

出入無車只駕雲,塵凡自是不同群。

明王恐絕仙家術,告戒叮嚀度後人。

卻說漢靈帝時十常侍用事,忠良一黨一 錮,讒諂橫行,毒流四海,萬民嗟怨。

那怨氣感動了上蒼,降下兩場大災,久雨之後,又是久旱。

那雨整整的下了五個月,直落得江湖滿目,廚灶無煙。

及至水退了,又經年不雨,莫說是禾苗槁死,就是草木也乾枯了。

可憐那一時的百姓,吃早膳先愁晚膳,縫夏衣便作冬衣。

正是朝有奸臣野有賊,地無荒草樹無皮。

壯者散於四方,老者死於溝壑。

時許都有一人姓許名琰字汝玉,乃穎陽許田之後。

為人慈仁,深明醫道,擢太醫院醫官。

感饑荒之歲,乃罄其家資,置丸藥數百斛,名曰「救饑丹」,散與四方食之。

每食一丸,可飽四十餘日。

饑民賴以不死者甚眾。

至獻帝初平年間,黃巾賊起,天下大亂,許都又遭大荒,斗米千錢,人人菜色,個個鵠形。

時許琰已故,其子許肅,家尚豐盈,將自己倉谷盡數周給各鄉,遂挈家避亂一江一 南,擇居豫章之南昌。

有鑒察神將許氏世代積善,奏知玉帝:「若不厚報,無以勸善!」玉帝准奏,即仰殿前掌判仙官,將《玄譜》仙籍品秩,逐一查檢,看有何仙輪當下世?仙官檢看畢,奏曰:「晉代一江一 南,當出一孽龍一精一,擾害良民,生養蛟一黨一 繁盛。

今輪系玉洞天仙降世,傳受女真諶母飛步斬邪之法,斬滅蛟一黨一 以除民害。」

玉帝聞奏,即降旨,宣取玉洞天仙,令他身變金鳳,口銜寶珠,下降許肅家投胎。

有詩為證:

御殿親傳玉帝書,祥雲藹藹鳳銜珠。

試看凡子生仙種,積善之家慶有餘。

卻說吳赤烏二年三月,許肅妻何氏夜得一夢。

夢見一隻金鳳飛降庭前,口內銜珠,墜在何氏掌中。

何氏喜而玩之,含於口中,不覺溜下肚子去了,因而有孕。

許肅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喜的是年過三十無嗣,今幸有孕;懼的是何氏自來不曾生育,恐臨產艱難。

那廣潤門有個占卦先生,混名「鬼推」,決斷如神。

不免去問他個吉凶,或男或女,看他如何?

許肅整頓衣帽,竟望廣潤門來。

只見那先生忙忙的,佔了又斷,斷了又佔,撥不開的人頭,移不動腳步。

許員外站得個腿兒酸麻,還輪他不上,只得叫上一聲:「鬼推先生!」那先生聽知叫了他的混名,只說是個舊相識,連忙的說道:「請進請進。」

許員外把兩隻手排開了眾人,方才挨得進去。

相見禮畢,許員外道:「小人許肅敬來問個六甲,生男生女,或吉或凶,請先生指教。」

那先生就添上一炷香,唱上一個喏,口念四句:

虔叩六丁神,文王卦有靈。

吉凶含萬象,切莫順人情。

通陳了姓名意旨,把銅錢擲了六擲,佔得個「地天泰」卦。

先生道:「恭喜,好一個男喜。」

遂批上幾句云:

福德臨身旺,青龍把世持。

秋風生桂子,坐草卻無虞。

許員外聞言甚喜,收了卦書,遂將幾十文錢謝了先生。

回去對渾家說了,何氏心亦少穩。

光陰似箭,忽到八月十五中秋,其夜天朗氣清,現出一輪明月,皎潔無翳。

許員外與何氏玩賞,貪看了一會,不覺二更將盡,三鼓初傳。

忽然月華散彩,半空中仙音嘹亮,何氏只一陣腹痛,產下個孩兒,異香滿室,紅光照人。

真個是:五色雲中呈鸑鷟,九重天上送麒麟。

次早鄰居都來賀喜,所生即真君也。

形端骨秀,穎悟過人。

年甫三歲,即知禮讓。

父母乃取名遜,字敬之。

年十歲,從師讀書,一目十行俱下,作文寫字,不教自會,世俗無有能為之師者。

真君遂棄書不讀,慕修養學仙之法,卻沒有師傳,心常切切。

忽一日,有一人姓一胡一 名雲字子元,自幼與真君同窗,情好甚密,別真君日久,特來相訪。

真君倒屣趨迎,握手話舊。

子元見真君談吐間有馳慕神仙之見意,乃曰:「老兄少年高才,乃欲為雲外客乎?」

真君曰:「惶愧,自思百年旦暮,欲求出世之方,恨未得明師指示。」

子元曰:「兄言正合我意,往者因訪道友雲陽詹曬先生,言及西寧州有一人,姓吳名猛字世雲,曾舉孝廉,仕吳為洛陽令。

後棄職而歸,得傳異人丁義神方,日以修煉為事。

又聞南海太守鮑靚有道德,往師事之,得其秘法。

回至豫章,一江一 中風濤大作,乃取所執白羽扇畫水成路,徐行而渡。

渡畢,路復為水。

觀者大駭。

於是道術盛行,弟子相從者甚眾。

區區每欲拜投,奈母老不敢遠離。

兄若不惜勞苦,可往師之。」

真君聞言,大喜曰:「多謝指教!」

真君待子元別去,即拜辭父母,收拾行李,竟投西寧,尋訪吳君。

有詩贊曰:無影無形仙路難,未經師授莫躋攀。

一胡一 君幸賜吹噓力,打破玄元第一關。

話說真君一念投師,辭不得路途辛苦。

不一日得到吳君之門,寫一個門生拜帖,央道童通報。

吳君看是「豫章門生許遜」,大驚曰:「此人乃有道之士!」即出門迎接。

此時吳君年九十一歲,真君年四十一歲,真君不敢當客禮,口稱:「仙丈,願受業於門下。」

吳君曰:「小老粗通道術,焉能為人之師?但先生此來,當盡剖露,豈敢自私?亦不敢以先生在弟子列也。」

自此每稱真君為「許先生」,敬如賓友。

真君亦尊吳君而不敢自居。

一日二人坐清虛堂,共談神仙之事。

真君問曰:「人之有生必有死,乃古今定理。

吾見有壯而不老,生而不死者,不知何道可致?」

吳君曰:「人之有生,自父母一交一 姤,二氣相合,陰承陽生,氣隨胎化。

三百日形圓,靈光入體,與母分離。

五千日氣足,是為十五童男。

此時陰中陽半,可以比東日之光。

過此以往,不知修養,則走失元陽,耗散真氣,氣弱則有病老死苦之患。」

真君曰:「病老死苦,將何卻之?」

吳君曰:「人生所免病老死苦,在人中修仙,仙中升天耳。」

真君曰:「人死為鬼,道成為仙,仙中升天者,何也?」

吳君曰:「純陰而無陽者,鬼也;純陽而無陰者,仙也;陰陽相離者,人也。

惟人可以為仙,可以為鬼。

仙有五等,法有三成,持修在人而已。」

真君曰:「何謂法有三成,仙有五等?」

吳君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

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

所謂鬼仙者,少年不修,恣情縱慾,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以致病死,陰靈不散,成一精一作怪,故曰鬼仙。

鬼仙不離於鬼也。

所謂人仙者,修真之士,不悟大道,惟小用其功。

絕五味者,豈知有六氣?忘七情者,豈知有十戒?

行嗽咽者,哂吐納之為錯;著採補者,笑清淨以為愚。

采陰取熬人之氣者,與縮金龜者不同;蓋陽食女子之乳者,與煉金丹不同。

此等之流,止是於大道中得一法一術成功,但能安樂延壽而已,故曰人仙。

人仙不離於人也。

所謂地仙者,天仙之半,神仙之中,亦止小成之法。

識坎離之一交一 配,悟龍一虎之飛騰,煉成丹藥,得以長生住世,故曰地仙。

地仙不離於地也。

所謂神仙者,以地仙厭居塵世,得中成之法,抽鉛添汞,金一精一煉頂,玉液還丹,五氣朝元,三陽聚頂,功滿忘形,胎生自化,陰盡陽純,身外有身,脫質成仙,超凡入聖,謝絕塵世,以歸三島,故曰神仙。

神仙不離於神也。

所謂天仙者,以神仙厭居三島,得大成之法,內外丹成,道上有功,人間有行,功行滿足。

授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

天仙不離於天也。

然修仙之要,煉丹為急。

吾有《洞仙歌》二十二首,君宜謹記之:

丹之始,無上元君授聖主。

法出先天五太初,遇元修煉身沖舉。

丹之祖,生育三才運今古。

隱在鄱湖山澤間,志士採來作丹母。

丹之父,曉來飛上扶桑樹。

萬道霞光照太虛,調和兔髓可烹煮。

丹之母,金晶瑩潔夜三五。

烏兔搏搦不終朝,煉成大藥世無比。

丹之胎,鳥肝兔髓毓真胚。

一水三汞三砂質,四五三成明自來。

丹之兆,三日結胎方入妙。

萬丈紅光貫鬥牛,五音六律隨時奏。

丹之質,紅紫光明人莫識。

元自虛無黍米珠,色即是空空即色。

丹之靈,十月脫胎丹始成。

一粒一服百日足,改換形骨身長生。

丹之聖,九年煉就五霞鼎。

藥力如添水火功,枯骨立起孤魂醒。

丹之室,上弦七分下弦八。

中虛一寸號明堂。

產出靈苗成金液。

丹之釜,恆廓壇爐須堅固。

內外護持水火金,日丁金胎產盤古。

丹之灶,鼎曲相通似蓬島。

上安垣廓護金爐,立煉龍膏並虎腦。

丹之火,一日時辰十二個。

文兮武兮要合宜,抽添進退莫太過。

丹之水,器憑勝負斯為美。

不潮不濫致中和,溢產靈苗吐金蕊。

丹之威,紅光耿耿沖紫薇。

七星燦燦三台爛,天丁地甲皆皈依。

丹之竅,天地人兮各有奧。

紫薇嶽瀆及明君,三界一精一靈皈至道。

丹之彩,依方逐位安排派。

青紅赤白黃居中,攝瑞招祥神自在。

丹之用,真土真鉛與真汞。

黑中取白赤中青,全憑水火靜中動。

丹之融,陰陽配合在雌雄。

龍一精一虎髓鼎中烹,造化抽添火候功。

丹之理,龍膏虎髓靈無比。

二家一交一 S煡仗黃一精一,屯蒙進退全終始。

丹之瑞,小無其內大無外。

放彌****退藏密,三界收來黍珠內。

丹之完,玉皇捧祿要天緣。

等閒豈許凡人洩,萬劫之中始一傳。」

真君曰:「多謝指述!耙問仙丈,五仙之中,已造到何仙地位?」

吳君曰:「小老山野愚蒙,功行殊欠,不過得小成之功,而為地仙耳。

若於神仙天仙,雖知門路,無力可攀。」

遂將燒煉秘訣並白雲符書,悉傳與真君。

真君頓首拜謝,相辭而歸。

回至家中,厭居鬧市,欲尋名山勝地,以為棲身之所。

聞知汝南有一人,姓郭名璞字景純,明陰陽風水之道,遨遊江湖。

真君敬訪之。

璞一日早起,見鴉從東南而鳴,遂占一課,斷曰:「今日午時,當有一仙客許姓者,到我家中,欲問擇居之事。」

至日中,家童果報客至。

璞慌忙出迎,禮罷,分賓而坐。

璞問曰:「先生非許姓,為卜居而來乎?」

真君曰:「公何以知之?」

璞曰:「某今早卜卦如此,未知然否?」

真君曰:「誠然。」

因自敘姓名,並道卜居之意。

璞曰:「先生儀容秀偉,骨骼清奇,非塵中人物。

富貴之地,不足居先生。

居先生者,其神仙之地乎?」

真君曰:「昔呂洞賓居廬山而成仙,鬼谷子居雲夢而得道,今或無此吉地麼?」

璞曰:「有,但當遍歷耳。」

於是命童僕收拾行囊,與真君同游一江一 南諸郡,採訪名山。

一日行至廬山,璞曰:「此山嵯峨雄壯,湖水還東,紫雲蓋頂,累代產升仙之士。

但山形屬土,先生姓許,羽音屬水,水土相剋,不宜居也。

但作往來游寓之所,則可矣。」

又行至饒州鄱陽,地名傍湖,璞曰:「此傍湖富貴大地,但非先生所居。」

真君曰:「此地氣乘風散,安得擬太富貴耶?」

璞曰:「相地之法,道眼為上,法眼次之。

道眼者,憑目力之巧,以察山河形勢;法眼者,執天星河圖紫薇等法,以定山川。

吉凶富貴之地,天地所秘,神物所護,苟非其人,見而不見。

俗云『福地留與福人來』,正謂此也。」

真君曰:「今有此等好地,先生何不留一記,以為他日之驗?」

郭璞乃題詩一首為記,云:

行盡一江一 南數百州,惟有傍湖山石牛。

雁鵝夜夜鳴更鼓,魚鱉朝朝拜冕旒。

離龍隱隱居乾位,巽水滔滔入艮流。

後代福人來遇此,富貴綿綿八百秋。

許、郭二人離了鄱陽,又行至宜春棲梧山下,有一人姓王名朔,亦善通五行歷數之書。

見許、郭二人登山采地,料必異人,遂迎至其家。

詢姓名已畢,朔留二人宿於西亭,相待甚厚。

真君感其慇勤,乃告之曰:「子相貌非凡,可傳吾術。」

遂密授修煉仙方。

郭璞曰:「此居山水秀麗,宜為道院,以作養真之地。」

王朔從其言,遂蓋起道院,真君援筆大書「迎仙院」三字,以作牌額。

王朔感戴不勝。

二人相辭而去,遂行至洪都西山,地名金田,則見:嵯嵯峨峨的山勢,突突兀兀的峰巒,活活潑潑的青龍,端端正正的白虎,圓圓淨淨的護沙,灣灣環環的朝水。

山上有蒼蒼鬱郁的虯髯美松,山下有翠翠青青的鳳尾修竹,山前有軟軟柔柔的龍鬚嫩草,山後有古古怪怪的鹿角枯樟。

也曾聞華華彩彩的鸞吟,也曾聞昂昂藏藏的鶴唳,也曾聞咆咆哮哮的虎嘯,也曾聞呦呦詵詵的鹿鳴。

這山呵!比浙之天台更生得奇奇絕絕,比閩之武夷更生得窕窕嶢嶢,比池之九華更生得迤迤提提,比蜀之峨眉更生得秀秀麗麗,比楚之武當更生得尖尖圓圓,比陝之終南更生得巧巧妙妙,比魯之泰山更生得蜿蜿蜒蜒,比廣之羅浮包生得蒼蒼奕奕。

真個是天下無雙勝境,一江一 西第一名山。

萬古一精一英此處藏,分明是個神仙宅。

卻說郭璞先生行到山麓之下,前觀後察,左顧右盼,遂將羅經下針,審了方向,撫掌大笑曰:「璞相地多矣,未有如此之妙!若求富貴,則有起歇;如欲棲隱,大合仙格。

觀其岡阜厚圓,位坐深邃,三峰壁立,四環雲拱,內外勾鎖,無不合宜。

大凡相地,兼相其人,觀君表裡,正與地符。

且西山屬金,以五音論之,先生之姓,羽音屬水,金能生水,合得長生之局,捨此無他往也。

但不知此地誰人為主?」

傍有一樵夫指曰:「此地乃金長者之業。」

真君曰:「既稱長者,必是善人。」

二人逕造其家。

金公欣然出迎,歡若平生。

金公問曰:「二位仙客,從何而至?」

郭璞曰:「小子姓郭名璞:略曉陰陽之術。

因此位道友姓許名遜,欲求棲隱之地。

偶采寶莊,正合仙格,欲置一捨,以為修煉之所。

不知尊翁肯慨諾否?」

金公曰:「第恐此地褊小,不足以處許君;如不棄,並寒莊薄地數畝悉當相贈。」

真君曰:「願訂價多少?惟命是從。」

金公曰:「大丈夫一言,萬金不易。

愚老拙直,平生不立文券。」

乃與真君索大錢一文,中破之,自收其半,一半付還真君。

真君叩頭拜謝。

三人分別而去。

於是真君辭了郭璞,擇取吉日,挈家父母妻子,凡數十口,徙於西山,築室而居焉。

金公後封為地主真官。

金氏之宅,即今玉隆萬壽宮是也。

卻說真君日以修煉為事,煉就金丹,用之可以點石為金,服之可以卻老延年。

於是周濟貧乏,德義彰播。

時晉武帝西平蜀,東取吳,天下一統,建元太康。

從吏部尚書山濤之奏,詔各郡保舉孝廉賢能之士。

豫章郡太守范寧,見真君孝養二親,雍睦鄉里,輕財利物,即保舉真君為孝廉。

武帝遣使臣束帛繼詔,取真君為蜀郡旌陽縣令。

真君以父母年老,不忍遠離,上表辭職。

武帝不允,命本郡守催迫上任。

捱至次年,真君不得已辭別父母妻子,只得起程。

真君有二姊,長姊事南昌眄君,夫早喪,遺下一子眄烈字道微,事母至孝。

真君慮其姊孀居無倚,遂築室於宅之西,奉姊居之,於是母子得聞妙道,真君臨行,謂姊曰:「吾父母年邁,妻子尚不知世務,賢姊當代弟掌治家事。

如有仙翁隱客相過者,可以禮貌相待。

汝子眄烈,吾嘉其有仁孝之風,使與我同往任所。」

眄母曰:「賢弟好去為官,家下一應事體為姊的擔當,不勞遠念。」

言未畢,忽有一少年上堂,長揖言曰:「吾與眄烈哥哥,皆外甥也。

何獨與眄兄同行,而不及我?」

真君視其人,乃次姊之子,複姓鍾離名嘉字公陽,新建縣象牙山西裡人也。

父母俱早喪,自幼依於真君。

為人氣象恢弘,德性一溫一 雅,至是欲與真君同行。

真君許之。

於是二甥得薰陶之力,神仙器量,從此以立。

真君又呼其妻周夫人告之曰:「我本無心功名,奈朝廷屢聘,若不奉行,恐抗君命。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二親老邁,汝當朝夕侍奉,調護寒暑,克盡汝子婦之道!且兒女少幼,須不時教訓,勤以治家,儉以節用,此是汝當然事也。」

周夫人答曰:「謹領教!」言畢,拜別而行,不在話下。

話說真君未到任之初,蜀中饑荒,民貧不能納租;真君到任,上官督責甚嚴,真君乃以靈丹點瓦石為金,暗使人埋於縣衙後圃。

一旦拘集貧民未納租者,盡至階下,真君問曰:「朝廷糧稅,汝等緣何不納?」

貧民告曰:「輸納國稅,乃理之常,豈敢不遵?奈因饑荒,不能納爾。」

真君曰:「既如此,吾罰汝等在於縣衙後圃,開鑿池塘,以作工數,倘有所得,即來完納。」

民皆大喜,即往後圃開鑿池塘,遂皆拾得黃金,都來完納,百姓遂免流移之苦。

鄰郡聞風者,皆來依附,遂至戶口增益。

按《一統志》旌陽縣屬漢州,真君飛昇後,改為德陽,以表真君之德及民也。

其地賴真君點金,故至今尚富,這話休題。

那時民間又患瘟疫,死者無數,真君符咒所及,即時痊癒。

又憐他郡病民,乃插竹為標,置於四境溪上,焚符其中,使病者就而飲之,無不痊可。

其老幼婦瘦羸不能自至者,令人汲水歸家飲之,亦復安痊。

郡人有詩贊曰:

百里桑麻知善政,萬家煙井沐仁風。

明懸藻鑒秋陽暴,清一逼一十冰壺夜月溶。

符置一江一 濱驅痼病,金埋縣圃起民窮。

真君德澤於今在,廟祀巍巍報厥功。

卻說成都府有一人,姓陳名勳字孝舉。

因舉孝廉,官居益州別駕。

聞真君傳授吳猛道法,今治旌陽,恩及百姓,遂來拜謁,願投案下充為書吏,使朝夕得領玄教。

真君見其人氣清色潤,遂付以吏職。

既而見勳有道骨,乃引勳居門下為弟子,看守藥爐。

又有一人姓周名廣字惠常,廬陵人也,乃吳都督周瑜之後。

游巴蜀雲台山,粗得漢天師驅一精一斬邪之法。

至是聞真君深得仙道,特至旌陽縣投拜真君為師,願垂教訓。

真君納之,職掌雷壇。

二人自是得聞仙道之妙。

真君任旌陽既久,弟子漸眾,每因公餘無事,與眾弟子講論道法。

卻說晉朝承平既久,外有五一胡一 強橫,濁亂中原。

那五一胡一 ?

匈一奴一劉淵居晉陽,羯戎石勒居上一黨一 ,羌人姚弋仲居扶風,氐人符洪居臨渭,鮮卑慕容廆居昌黎。

先是漢、魏以來,收服夷、狄,諸一胡一 多居塞內。

太子洗馬一江一 統勸武帝徙於邊地,免後日夷、狄亂華之禍。

武帝不聽,至是果然侵亂晉朝。

太子惠帝愚蠢,賈後橫恣,殺戮大臣。

真君乃謂弟子曰:「吾聞君子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遂解官東歸。

百姓聞知,扳轅臥轍而留,泣聲震地。

真君亦泣下,謂其民曰:「吾非肯捨汝而去,奈今天下不久大亂,吾是以為保身之計。

爾等子民,各務生業!」百姓不忍,送至百里之外,或數百里,又有送至家中不肯回者。

真君至家,拜見父母妻子,閤家相慶,喜不自勝。

即於宅東空地結茅為屋,狀如營壘,令蜀民居之。

蜀民多改其氏族,從真君之姓,故號許氏營。

卻說真君之妻周夫人對真君言:「女姑年長,當擇佳配。」

真君曰:「吾久思在心矣。」

遍觀眾弟子中,有一人姓黃名仁覽字紫庭,建城人也。

乃御史中丞黃輔之子。

其人忠信純篤,有受道之器。

真君遂令弟子周廣作媒。

仁覽稟於父母,擇吉備禮,在真君宅上成婚。

滿月後,稟於真君同仙姑歸家省親。

仙姑克盡熬道,仁覽分付其妻在家事奉公姑,復拜辭父母,敬從真君求仙學道。

卻說吳真君猛時年一百二十餘歲矣,聞知真君解綬歸家,自西安來相訪。

真君整衣出迎,坐定敘闊,命築室於宅西以居之。

一日忽大風暴作,吳君即書一符,擲於屋上,須臾見有一青鳥銜去,其風頓息。

真君問曰:「此風主何吉凶?」

吳君曰:「南湖有一舟經過,忽遇此風,舟中有一道人呼天求救,吾以此止之。」

不數日,有一人深衣大帶,頭戴幅巾,進門與二君施禮曰:「姓彭名抗,字武陽,蘭陵人也。

自少舉孝廉,官至晉朝尚書左丞。

因見天下將亂,托疾辭職。

聞許先生施行德惠,參悟仙機,特來拜投為師。

昨過南湖,偶遇狂風大作,舟幾覆。

吾乃呼天號救,俄有一青鳥飛來,其風頓息。

今日得拜仙顏,實乃萬幸!」真君即以吳君書符之事告之。

彭抗拜謝不勝,遂挈家居豫章城中。

既而見真君一子未婚,願將女勝一娘一為配。

真君從之。

自後待彭抗以賓禮,盡以神仙秘術付之。

東明子有詩云:

二品高官職匪輕,一朝拋卻拜仙庭。

不因懿戚情相厚,彭老安能得上升?

此時真君傳得吳猛道術,猶未傳諶母飛步斬邪之法。

有太白金星奏聞玉帝:「南昌郡孽龍將為民害,今有許遜原系玉洞真仙降世,應在此人收伏。

望差天使繼賜斬妖神劍,付與許遜,助斬妖一精一,免使黎民遭害。」

玉帝聞奏,即宣女童二人,將神劍二口,繼至地名柏林,獻於許遜,宣上帝之命,教他斬魅除妖,濟民救世。

真君拜而受之,回顧女童,已飛昇雲端矣。

後人有詩歎曰:

堅金烈火煉將成,削鐵吹毛耀日明。

玉女捧來離紫府,江湖從此水流腥。

且說一江一 南有一妖物,號曰「孽龍」。

初生人世,為聰明才子,姓張名酷。

因乘船渡一江一 ,偶值大風,其船遂覆。

張酷溺於水中,彼時得附一木板,隨水漂流,泊於沙灘之上。

肚中正餓,忽見明珠一顆,取而吞之。

那珠不是別的珠,乃是那火龍生下的卵。

吞了這珠卻不餓了,就在水中能游能泳。

過了一月有餘,脫胎換骨,遍身盡生鱗甲,止有一個頭,還是人頭。

其後這個畜生只好在水中戲耍,或跳入三級巨浪,看魚龍變化,或撞在萬丈深潭,看蝦鱉潛游。

不想火龍見了,就認得是他兒子,噓了一氣,教以神通。

那畜生走上岸來,即能千變萬化,於是呼風作雨,握霧撩雲。

喜則化人形而一婬一人間之女子,怒則變一精一怪而興陸地之波濤,或壞人屋舍,或食人一精一血,或覆人舟船,取人金珠,為人間大患。

誕有六子,數十年間,生息蕃盛,約有千餘。

兼之族類蛟一黨一 甚多,常欲把一江一 西數郡滾出一個大中海。

一日,真君煉丹於艾城之山,有蛟一黨一 輒興洪水,欲漂流其丹室。

真君大怒,即遣神兵擒之,釘於石壁,今釘蛟石猶在。

又揮起寶劍,將一蛟斬訖。

不想那孽龍知道,殺了他的一黨一 類,一呼百集,老老少少,大大小小,都打做一一團一 兒。

孽龍道:「許遜恁般可惡,欲誅吾一黨一 ,不報此仇,生亦枉然!」內有一班孽畜,有叫孽龍做公公的,有叫做伯伯的,有叫做叔叔的,有叫做哥哥的,說道:「不消費心,等我們去把那許遜抓將來,碎一屍一萬段,以洩其恨。」

孽龍道:「聞得許遜傳授了吳猛的法術,甚有本事,還要個有力量的去才好。」

內有一長蛇一精一說道:「哥哥,等我去來。」

孽龍道:「賢弟到去得。」

於是長蛇一精一帶了百十個蛟一黨一 ,一齊衝奔許氏之宅,一字陣兒擺開,叫道:「許遜,敢與我比勢麼?」

真君見是一夥蛟一黨一 ,仗劍在手問云:「你這些孽畜,有甚本事,敢與我相比?」

長蛇一精一道:「你聽我說:

鱗甲稜層氣勢雄,神通會上顯神通。

開喉一旦能吞象,伏氣三年便化龍。

巨口張時偏作霧,高頭昂處便呼風。

身長九萬人知否,繞遍崑崙第一峰。」

長蛇一精一恃了本事,耀武揚威,眾蛟一黨一 一齊踴躍,聲聲口口說道:「你不該殺了我家人,定不與你干休!」真君曰:「只怕你這些孽畜逃不過我手中寶劍。」

那長蛇一精一就弄他本事,放出一陣大風,又只見:視之無影,聽之有聲,噫大塊之怒號,傳萬竅之跳叫。

一任他砰砰磅磅,慄慄烈烈,撼天闕,搖地軸,九天仙子也愁眉;那管他青青白白,紅紅黃黃,翻大海,攪長一江一 ,四海龍王同縮頸。

雷轟轟,電閃閃,飛的是沙,走的是石,直恁的滿眼塵霾春起早;雲慘慘,霧騰騰,折也喬林,不也古木,說甚麼前村燈火夜眠遲,忽喇喇前呼後叫,左奔右突,就是九重龍樓一鳳閣,也教他萬瓦齊飛;吉都都橫衝直撞,亂卷斜拖,即如千丈虎狼穴,難道是一毛不拔?

縱宗生之大志,不敢謂其乘之而浪破千層;雖列子之泠然,吾未見其御之而旬有五日。

正是:

萬里塵沙陰晦暝,幾家門戶響敲推。

多情折盡章台柳,底事掀開社屋茅?

真個好一陣大風也!真君按劍在手,叱曰:「風伯等神,好將此風息了!」須臾之間,那風寂然不動。

誰知那些孽怪,又弄出一番大雨來:則見:石燕飛翔,商羊鼓舞。

滂沱的雲中瀉下,就似傾盆;忽喇的空裡注來,豈因救旱。

一逼一十一逼一十剝剝,打過那園林焦葉,東一片,西一片,翠色闌珊;淋淋篩篩,滴得那池沼荷花,上一瓣,下一瓣,紅妝零亂,溝面洪盈,倏忽間漂去高鳳庭前麥;簷頭長溜,須臾裡洗卻周武郊外兵。

這不是鞭將蜥蜴,碧天上祈禱下的甘霖;這卻是驅起鯨鯢,滄海中噴將來的唾沫。

正是:

茅屋人家煙火冷,梨花庭院夢魂驚。

渠添濁水通魚入,地秀蒼苔滯鶴行。

真個好一陣大雨也!真君又按劍叱曰:「雨師等神,好將此雨止了!」那雨一霎時間半點兒也沒了。

真君乃大顯法力,奔往長蛇一精一陣中,將兩口寶劍揮起,把長蛇一精一揮為兩段。

那伙蛟一黨一 ,見斬了蛇一精一,各自逃生。

真君趕上,一概誅滅。

逕往群蛟之所,尋取孽龍。

那孽龍聞得斬了蛇一精一,傷了許多一黨一 類,心裡那肯干休!就呼集一一黨一 蛟一精一,約有千百之眾,人多口多,罵著真君:「騷道,野道,你不合這等上門欺負人!」於是呼風的呼風,喚雨的喚雨,作霧的作霧,興雲的興雲,攫煙的攫煙,弄火的弄火,一齊奔向前來。

真君將兩口寶劍,左砍右斫,那蛟一黨一 多了,怎生收伏得盡?況真君此時未傳得諶母飛騰之法,只是個陸地神仙。

那孽龍到會變化,衝上雲霄,就變成一個大鷹兒。

真個:

爪似銅釘快利,嘴似鐵鑽堅剛。

展開雙翅欲飛揚,好似大鵬模樣。

雲裡叫時聲大,林端立處頭昂。

紛紛鳥雀盡潛藏,那個飛禽敢擋。

只見那鷹兒在半空展翅,忽喇地撲將下來,到把真君臉上撾了一下,撾得血流滿面。

真君忙揮劍斬時,那鷹又飛在半空中去了。

真君沒奈何,只得轉回家中。

那些蛟一黨一 見傷得性命多了,亦各自收陣回去。

卻說真君見孽龍神通廣大,敬來吳君處相訪,求其破蛟之策。

吳君曰:「孽龍久為民害,小老素有剪除之心。

但恨道法未高,莫能取勝。

汝今既擒蛟一黨一 ,孽龍必然忿怒,愈加殘害,一江一 南休矣!」真君曰:「如此奈何?」

吳君曰:「我近日聞得鎮一江一 府丹陽縣,地名黃堂,有一女真諶母,深通道術。

吾與汝同往師之,叩其妙道,然後除此妖物,未為晚也。」

真君聞言大喜,遂整行囊與吳君共往黃堂,謁見諶母。

諶母曰:「二公何人?到此有何見諭?」

真君曰:「弟子許遜、吳猛。

今因一江一 南有一孽龍一精一,大為民害,吾二人有心殄滅,奈法術殊欠。

久聞尊母道傳無極,法演先天,逕來懇求,望指示仙訣,實乃平生之至願也。」

言訖,拜伏於地。

諶母曰:「二公請起,聽吾言之:君等乃夙稟奇骨,名在天府。

昔者孝悌王自上清下降山東曲阜縣蘭公之家,謂蘭公曰:『後世晉代當出一神仙,姓許名遜,傳吾至道,是為眾仙之長。

』遂留下金丹寶鑒、銅符鐵券,並飛步斬邪之法,傳與蘭公。

復令蘭公傳我,蘭公又使我收掌,以待汝等,積有四百餘年矣。

子今既來,吾當傳授於汝。」

於是選擇吉日,依科設儀,付出銅符鐵券、金丹寶鑒,並正一斬邪之法,三五飛騰之術,及諸靈章秘訣,並各樣符篆,悉以傳諸許君。

今淨明法、五雷法之類,皆諶母所傳也。

諶母又謂吳君曰:「君昔者以神方為許君之師。

今孝悌王之道,唯許君得傳,汝當退而反師之也。」

真君傳道已畢,將欲辭歸。

心中暗想:「今幸得聞諶母一之 教,每歲必當謁拜,以盡弟子之禮。」

此意未形於言,諶母已先知矣,乃對真君曰:「我今還帝鄉,子不必再來謁也。」

乃取香茅一根,望南而擲,其茅隨風飄然。

諶母謂真君曰:「子於所居之南數十里,看香茅落於何處,其處立吾廟宇,每歲逢秋,一至吾廟足矣。」

諶母言罷,空中忽有龍車鳳輦來迎,諶母即凌空而去。

其時吳、許二君望空拜送,即還本部。

遂往尋飛茆之跡,行至西山之南四十里,覓得香茅,已叢生茂盛,二君遂於此地建立祠宇,亦以黃堂名之。

令匠人塑諶母寶像,嚴奉香火,期以八月初三日必往朝謁。

即今崇真觀是也,朝謁之禮猶在。

真君亦於黃堂立壇,悉依諶母一之 言,將此道法傳授吳君。

吳君反拜真君為師。

自此二人始有飛騰變化之術。

回至小一江一 ,寓客店,主人宋氏見方外高人,不索酒錢,厚具相待。

二君感其恭敬,遂求筆墨畫一松樹於其壁上而去。

自二君去後,其松青郁如生,風動則其枝搖搖,月來則其彩淡淡,露下則其色濕濕,往來觀者,日以千計。

去則皆留錢謝之,宋氏遂至巨富。

後一江一 漲堤潰,店屋俱漂,惟松壁不壞。

卻說孽龍一精一被真君斬其族類,心甚怒,又聞吳君同真君往黃堂學法,於是命蛟一黨一 先入吳君所居地方,殘害生民,為災降禍。

真君回至西寧,聞蛟孽腥風襲人,責備社伯:「汝為一縣鬼神之主,如何縱容他為害?」

社伯答曰:「妖物神通廣大,非小神能制。」

再三謝罪。

忽孽龍一精一見真君至,統集蛟一黨一 ,湧起十數丈水頭。

那水波濤泛漲,怎見得好狠?

只聽得潺潺聲振谷,又見那滔滔勢漫天。

雄威響若雷奔走,猛湧波如雪卷顛。

千丈波高浸道路,萬層濤激泛山巖。

冷冷如漱玉,滾滾似鳴弦。

觸石滄滄噴碎玉,回湍渺渺漩渦圓。

低低凸凸隨流蕩,大勢瀰漫上下連。

真君見了這等大水,恐損壞了居民屋宇田禾,急將手中寶劍,望空書符一道,叫道:「水伯,急急收水!」水伯收得水遲,真君大怒。

水伯道:「常言潑水難收,且從容些!」真君欲責水伯,水伯大懼,須臾間將水收了,依舊是平洋陸地。

真君提著寶劍徑斬孽龍,那孽龍變作一個巡海夜叉,持槍相迎。

這一場好殺:真君劍砍,妖怪槍迎。

劍砍霜光噴烈火,槍迎銳氣迸愁雲。

一個是洋子一江一 生成的惡怪,一個是靈霄殿差下的仙真。

那一個揚威耀武欺天律,這一個御暴除災轉****。

真仙使法身驅霧,魔怪爭強浪滾塵。

兩家努力爭功績,皆為洪都百萬民。

那些蛟一黨一 見孽龍與真君正殺得英雄,一齊前來助戰。

忽然弄出一陣怪沙來,要把真君眼目蒙蔽,只見:似霧如煙初散漫,紛紛藹藹下天涯。

白茫茫到處難開眼,昏暗暗飛時找路差。

打柴的樵子失了伴,採藥的仙童不見家。

細細輕飄如麥面,粗粗翻覆似芝麻。

世間朦朧山頂暗,長空迷沒太陽遮。

不比塵囂隨駿馬,難言輕軟襯香車。

此沙本是無情物,登時刮得眼生花。

此時飛沙大作,那蛟一黨一 一齊吶喊。

真君呵了仙氣一口,化作一陣雄風,將沙刮轉。

吳君在高阜之上,觀看妖孽更有許大神通,於是運取掌心蠻雷,望空打去。

雖風雲雷雨,乃蛟龍所喜的,但此系吳君法雷,專打妖怪,則見:運之掌上,震之雲間,虺虺虩虩可畏,轟轟劃劃初聞。

燒起謝仙之火烈,推轉阿香之車輪。

音赫赫,就似撞八荒之鼓,音聞天地;聲赫赫,又如放九邊之炮,響振軍屯。

使劉先主失了雙箸,教蔡元中繞遍孤墳。

聞之不及掩耳,當之誰不銷魂。

真個天仙手上威靈振,蛟魅胸中心膽傾!

那些群孽,聞得這個法雷,驚天動地之一聲 ,倒海震山之怒,唬得魂不附體。

更見那真君兩口寶劍,寒光閃閃,殺氣騰騰,孽龍當抵不住,就收了夜叉之形,不知變了個甚麼物件,潛蹤遁走。

真君乃捨了孽龍,追殺蛟一黨一 ,蛟一黨一 四散逃去。

真君追二蛟至鄂渚,忽然不見。

路逢三老人侍立,真君問曰:「吾追蛟孽至此,失其蹤跡,汝三老曾見否?」

老人指曰:「敢伏在前橋之下?」

真君聞言,遂至橋側,仗劍叱之。

蛟一黨一 大驚,奔入大一江一 ,藏於深淵。

真君乃即書符數道,敕遣符使驅之。

蛟孽不能藏隱,乃從上流奔出。

真君揮劍斬之,一江一 水俱紅,此二蛟皆孽龍子也。

今鄂渚有三聖王廟,橋名伏龍橋,淵名龍窩,斬蛟處名上龍口。

真君復回至西寧,怒社伯不能稱職,乃以銅鎖貫其祠門,禁止民間不許祭享。

今分寧縣城隍廟正門常閉,居民祭祀者亦少。

乃令百姓崇祀小神,其人姓毛,兄弟三人,即指引真君橋下斬蛟者。

今封葉佑侯,血食甚盛。

真君見吳君曰:「孽龍潛逃,蛟一黨一 奔散,吾欲遍尋蹤跡,一併誅之。」

吳君曰:「君至金陵遠回,令椿萱大人且須問剩吾諒此蛟一黨一 ,有師尊在,豈能復恣猖狂,待徐徐除之。」

於是二君回過豐城縣杪針洞,真君曰:「後此洞必有蛟螭出入,吾當鎮之。」

遂取大杉木一根,書符其上以為楔,至今其楔不朽。

又過奉新縣,地名藏溪,又名蛟穴,其中積水不竭。

真君曰:「此溪乃蛟龍所藏之處。」

遂舉神劍劈破溪傍巨石,書符鎮之。

今鎮蛟石猶在。

又過新建縣,地名歎早湖,湖中水蛭甚多,皆是蛟一黨一 一奴一隸,散入田中,+---人之血。

真君惡之,遂將藥一粒,投於湖中,其蛭永絕。

今名藥湖。

復歸郡城,轉西山之宅,回見父母,一傢俱慶,不在話下。

卻說真君屢敗孽龍,仙法愈顯,德著人間,名傳海內。

時天下求為弟子者不下千數,真君卻之不可得,乃削炭化為美婦數百人,夜散群弟子寢處。

次早驗之,未被炭婦污染者得十人而已。

先受業者六人:陳勳字孝舉,成都人。

周廣字惠常,廬陵人。

黃仁覽字紫庭,建城人。

真君之婿。

彭抗字武陽,蘭陵人。

其女配真君之子。

眄烈字道微,南昌人。

真君外甥。

鍾離嘉字公陽,新建人。

真君外甥。

後相從者四人:

曾亨字典國,泗水人。

骨秀神慧,孫登見而異之。

乃潛心學道,游於一江一 南,居豫章之豐城真陽觀。

聞真君道法,投於門下。

時荷字道陽,巨鹿人。

少出家,居東海沐陽院奉仙觀,修老子之教。

因入四明山遇神人授以胎息導引之術,頗能辟榖,亦能役使鬼神。

慕真君之名,徒步踵門,願充弟子。

甘戰字伯武,豐城人。

性喜修真,不求聞達,逕從真君學道。

施岑字太玉,沛郡人。

其父施朔仕吳,因移居於九一江一 赤烏縣。

岑狀貌雄傑,勇健多力。

時聞真君斬蛟立功,喜而從之。

真君使與甘戰各持神劍,常侍左右。

這弟子十人,不被炭婦染污。

真君嘉之,凡周遊江湖,誅蛟斬蛇,時刻相從,即異時上升諸徒也。

其餘被炭婦所污者,往往自愧而去。

今炭婦市猶在。

真君謂施岑、眄烈曰:「目今妖孽為害,變化百端,無所定向。

汝二人可向鄱陽湖中追而尋之。」

施眄、欣然領命,仗劍而去。

夜至鄱陽湖中,登石台之上望之。

今饒河口有眺台,俗呼為釣台,非也。

此蓋施、眄眺望妖蜃出沒之所耳。

其時但見一物隱隱如蛇,昂頭擺尾,橫亙數十里。

施岑曰:「妖物今在此乎?」

即拔劍揮之,斬其腰。

至次日天明視之,乃蜈蚣山也。

至今其山斷腰,仙跡猶在。

施岑謂眄烈曰:「黑夜吾認此山以為妖物,今誤矣,與汝尚當盡力追尋。」

卻說孽龍一精一被真君殺敗,更傷了二子並許多族類,咬牙嚼齒,以恨真君。

聚集眾族類商議,欲往小泵潭求老龍報仇。

眾蛟一黨一 曰:「如此甚好。」

孽龍乃奔入小泵潭深底。

那潭不知有幾許深,諺云:「大姑闊萬丈,小泵深萬丈。」

所以叫做小泵潭。

那孽龍到萬丈潭底,只見:水泛泛漫天,浪層層拍岸。

一江一 中心有一座小泵山,雖是個中流砥柱;一江一 下面有一所老龍潭,卻似個不朽龍宮。

那龍官蓋的碧磷磷鴛鴦瓦,圍的光閃閃孔雀屏,垂的疏朗朗翡翠簾,擺的彎環環虎皮椅。

只見老龍坐在虎椅之上,龍女侍在堂下,龍兵繞在宮前,夜叉立在門邊,龍子龍孫列在階上。

真個是:一江一 心渺渺無雙景,水府茫茫第一家。

說那老龍出處,他原是黃帝荊山鑄鼎之時,騎他上天。

他在天上貪毒,九天玄女拿著他送與羅墮闍尊者。

尊者養他在缽盂裡,養了千百年。

他貪毒的性子不改,走下世來,就吃了張果老的驢,傷了周穆王的八駿。

朱漫泙心懷不忿,學就個屠龍之法,要下手著他。

他又藏在巴蜀地方,一人家後園之中橘子裡面。

那兩個著棋的老兒想他做龍脯,他又走到葛陂中來,撞著費長房打一棒,他就忍著疼奔走華陽洞去。

那曉得吳綽的斧子又利害些,當頭一劈,受了老大的虧苦。

頭腦子雖不曾破,卻失了項下這一顆明珠,再也上天不得,因此上拜了小泵娘娘一,求得這所萬丈深潭,蓋造個龍宮,恁般齊整。

卻說那孽龍奔入龍宮之內,投拜老龍,哭哭啼啼,告訴前情。

說道許遜斬了他的兒子,傷了他的族類,苦苦還要擒他。

言罷放聲大哭。

那龍宮大大小小,那一個不淚下。

老龍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許遜既這等可惡,待我拿來與你復仇!」孽龍曰:「許遜傳了諶母飛步之法,又得了玉女斬邪之劍,神通廣大,難以輕敵。」

老龍曰:「他縱有飛步之法,飛我老龍不過;他縱有斬邪之劍,斬我老龍不得。」

於是即變作個天神模樣,三頭六臂,黑臉獠牙,則見:身穿著重重鐵甲,手提著利利鋼叉。

頭戴著金盔,閃閃耀紅霞,身跨著奔奔騰騰的駿馬。

雄赳赳英風直奮,威凜凜殺氣橫加。

一心心要與人報冤家,古古怪怪的好怕。

那老龍打扮得這個模樣,巡一江一 夜叉,守宮將卒,人人喝采,個個稱奇,道:「好一個妝束!」孽龍亦搖身一變,也變作天神模樣。

你看他怎生打扮?則見:面烏烏趙玄壇般黑,身挺挺一鄧一 天王般長。

手持張翼德丈八長槍,就好似鬥口靈官的形狀。

口吐出葛仙真君的騰騰火焰,頭放著華光菩薩的閃閃豪光。

威風凜凜貌堂堂,不比前番模樣。

那孽龍打扮出來,龍宮之內,可知人人喝采,個個誇奇。

兩個龍妖一齊打個旋風,奔上岸來。

老龍居左,孽龍居右,蛟一黨一 列成陣勢,準備真君到來迎敵。

不在話下。

施岑與眄烈從高阜上一望見那妖氣彌天,他兩個少年英勇,也不管他勢頭來得大,也不管他一黨一 類來得多,就掣手中寶劍跳下高阜來,與那些妖怪大殺一常施、眄二人,雖傳得真君妙訣,終是寡不敵眾。

三合之中,當抵不住,敗陣而走。

老龍與孽龍隨後趕殺,施、眄大敗,回見真君,具說前事。

真君大怒,遂提著兩口寶劍,命甘戰、時荷二人同去助陣。

駕一朵祥雲,逕奔老龍列陣之所。

那孽龍見了,自古「仇人相見,分外眼睜」,就提那長槍,逕來槍著真君。

老龍亦舉起鋼叉,逕來叉著真君。

好一個真君,展開法力,就兩口寶劍,左遮右隔,只見:這一邊揮寶劍,對一枝長槍,倍增殺氣;那一邊揮寶劍,架一管鋼叉,頓長精神。

這一邊砍將去,就似那呂梁瀉下的狂瀾,如何當抵?那一邊斫將去,就似那蜀山崩了的土塊,怎樣支撐?這一邊施高強武藝,殺一個鶻入鴉群;那一邊顯凜烈威風,殺一個虎奔羊穴。

這一邊用一個風掃殘紅的法子,殺得他落花片片墜紅泥;那一邊使一個浪滾陸地的勢兒,殺得他塵土茫茫歸大海。

真個是撥開覆地翻天手,要斬興波作浪邪。

二龍與真君混戰,未分勝敗。

忽翻身騰在半空,卻要呼風喚雨,飛沙走石,來捉真君。

此時真君已會騰雲駕霧,遂趕上二龍,又在半空中殺了多時。

後落下平地又戰。

那些蛟一黨一 見真君法大,二龍漸漸當抵不住,一齊掩殺過來。

時荷、甘戰二人,乃各執利劍,亦殺入陣中。

你看那師徒們橫衝直撞,那些妖孽怎生抵敵得住?那老龍力氣不加,三頭中被真君傷了一頭,六臂中被真君斷了一臂,遂化陣清風去了。

孽龍見老龍敗陣,心中慌張,恐被真君所捉,亦化作一陣清風望西而去。

其餘蛟一黨一 ,各自逃散。

有化作螽斯,在麥隴上一逼一十一逼一十剝剝跳的;有化作青蠅,在棘樹上嘈嘈雜雜鬧的;有化作蚯蚓,在水田中扭扭屹屹走的;有化作蜜蜂,在花枝上擾擾嚷嚷采的;有化作蜻蜓,在雲霄裡輕輕款款飛的;有化作土狗子,不做聲,不做氣,躲在田傍下的。

彼時真君追趕妖孽,走在田傍上經過,忽失了一足,把那田傍踹開。

只見一道妖氣,迸將出來。

真君急忙看時,只見一個土狗子躲在那裡。

真君將劍一揮,砍成兩截,原來是孽龍第五子也。

後人有詩歎曰:

自笑蛟一精一不見機,苦同仙子兩相持。

今朝揮起無情劍,又斬親生第五兒。

卻說真君斬了孽龍第五子,急忙追尋孽龍,不見蹤影,遂與二弟子且回豫章。

吳君謂真君曰:「目今蛟一黨一 還盛,未曾誅滅。

孽龍有此等助威添勢,豈肯罷休?莫若先除了他的一黨一 類,使他勢孤力弱,一舉可擒,此所謂射人先射馬之謂也。」

真君曰:「言之有理。」

遂即同施岑、甘戰、陳勳、眄烈,鍾離嘉群弟子隨己出外追斬蛟一黨一 。

猶恐孽龍一精一潰其郡城,留吳君、彭抗在家鎮之。

於是真君同群弟子,或登高山,或往窮谷,或經深潭,或詣長橋,或歷大湖等處,尋取蛟一黨一 滅之。

真君一日至新吳地方,忽見一蛟變成一水牛,欲起洪水,淹沒此處人民。

噓氣一口,漲水一尺,噓氣二口,長水二尺。

真君大怒,揮劍欲斬之。

那蛟孽見了真君,魂不附體,遂奔入潭中而去。

真君即立了石碑一片,作鎮蛟之文以禁之,其文曰:奉命太玄,得道真仙。

劫終劫始,先地先天。

無量法界,玄之又玄。

勤修無遺,白日昇仙。

神劍落地,符法升天。

妖邪喪膽,鬼一精一逃潛。

其潭至今名曰鎮龍潭,石碑猶存。

一日,真君又行至海昏之上,聞有巨蛇據山為穴,吐氣成雲,長有數里。

人畜在氣中者,即被吞吸。

江湖舟船,多遭其覆溺,大為民害。

施岑登北嶺之高而望之,見其毒氣漲天,乃歎曰:「斯民何罪,而久遭其害也?」

遂稟真君,欲往誅之。

真君曰:「吾聞此畜妖氣最毒,搪突其氣者,十人十死,百人百亡,須待時而往。」

良久,俄有一赤烏飛過,真君曰:「可矣。」

言赤烏報時,天神至,地神臨,可以誅妖。

後於其地立觀,名候時觀,又號赤烏觀。

且說那時真君引群弟子前至蛇所。

其蛇奮然躍出深穴,舉首高數十丈,眼若火炬,口似血盆,鱗似金錢,口中吐出一道妖氣,則見:冥冥濛濛,比蚩尤迷敵的大霧;昏昏暗暗,例元規污人的飛塵。

飛去飛來,卻似那漢殿宮中結成的黑塊;滾上滾下,又似那泰山巖裡吐出的頑雲。

大地之中,遮蔽了峰巒嶺岫;長空之上,隱藏了日月星辰。

彌瀰漫漫,漲將開千有百里;霏霏拂拂,當著了十無一生。

正是:妖蛇吐氣三千丈,千里猶聞一陣腥。

真君呼一口仙風,吹散其氣。

率弟子各揮寶劍,鄉人摩旗擂鼓,吶喊振天相助。

妖蛇全無懼色,奔將過來。

真君運起法雷,劈頭打去,兼用神劍一指,蛇乃卻步。

施岑、甘戰二人,奮勇飛步縱前,施踏其首,甘踹其尾,真君先以劍劈破其顙,陳勳再引劍當中腰斬之,蛇腹遂爾裂開。

忽有一小蛇自腹中走出,長有數丈。

施岑欲斬之,真君曰:「彼母腹中之蛇,未曾見天日,猶不曾加害於民,不可誅之。」

遂叱曰:「畜生好去,我放汝性命,毋得害人!」小蛇懼怯,奔行六七里,聞鼓噪之一聲 ,猶反聽而顧其母。

此地今為蛇子港。

群弟子再請追而戮之,真君曰:「既放其生而又追戮之,是心無惻隱也。」

蛇子遂得入一江一 。

今有廟在新建吳城,甚是靈感。

宋真宗敕封「靈順昭應安濟惠澤王」,俗呼曰小龍王廟是也。

大蛇既死,其骨聚而成洲,今號積骨洲。

真君入海昏,經行之處,皆留壇靖,凡有六處。

通候時之地為七,一曰進化靖,二曰節奏靖,三曰丹符靖,四曰華表靖,五曰紫陽靖,六曰霍陽靖,七曰列真靖。

其勢布若星斗之狀,蓋以鎮壓其後也。

其七靖今皆為宮觀,或為寺院。

巨蟒既誅,妖血污劍,於是洗磨之,且削石以試其鋒,今新建有磨劍池、試劍石猶在。

真君謂諸徒曰:「蛟一黨一 除之莫盡,更有孽龍精通靈不測,今知我在此,若伺隙潰我郡城,恐吳、彭二人莫能懾服。

莫若棄此而歸。」

施岑是個勇士,謂曰:「此處妖孽甚多,再尋幾日,殺幾個回去卻好。」

真君曰:「吾在外日久,恐吾郡蛟一黨一 又聚作一處,可速歸除之!」於是悉離海昏而行。

海昏鄉人感真君之德,遂立生祠,四時享祭,不在話下。

且說孽龍一精一果然深恨真君,乘其遠出,欲將豫章郡滾成一海,以報前仇。

遂聚集敗殘蛟一黨一 ,尚有七八百餘,孽龍曰:「昨夜月離於畢。

今夜酉時主天陰晦暝,風雨大作。

我與爾等趁此機會,把豫章郡一滾而沉,有何不可?」

此時,正是午牌時分,吳君猛與彭君抗恰從西山高處,舉目一望,只見妖氣漫天,乃曰:「許師往外誅妖,不想妖氣盡聚於此。」

言未畢,忽見豫章郡社伯並土地等神,來見吳君說:「孽龍又聚了八百餘蛟一黨一 ,欲攪翻一江一 西一郡,變作滄海,只待今夜酉牌時分風雨大作之時,就要下手。

有等居民聞得此信,皆來小神廟中叩頭磕腦,叫小神保他。

我想一江一 西不沉卻好,若沉了時節,正是『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還保得別人?伏望尊仙怎生區處!」吳君聽說此事,到吃了一大驚,遂與彭君急忙下了山頭。

吳君謂彭君曰:「爾且仗劍一口,驅使神兵,先往一江一 前一江一 後尋邏。」

彭君去了。

吳君乃上了一座九星的法壇,取餅一個五雷的令牌,仗了一口七星的寶劍,注上一碗五龍吐的淨水,念了幾句「乾羅恆那九龍破穢真君」的神咒,捏了一個三台的真訣,步了一個八卦的神罡。

乃飛符一道,逕差年值功曹,送至日宮太陽帝君處投下。

叫那太陽帝君把這個日輪兒緩緩的沉下,卻將酉時翻作午時,就要如魯陽揮以長戈,即返三捨;虞公指以短劍,卻轉幾分的日子。

又飛符一道,逕差月值功曹,送至月宮太陰星君處投下。

叫那太陰星君把這個月輪兒緩緩的移上,卻將亥時翻作酉時,就要如一團一 一團一 離海角,漸漸出雲衢,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又飛符一道,逕差日值功曹,送至風伯處按下。

叫那風伯今晚將大風息了,一氣不要吹噓,萬竅不要怒叫,切不可過一江一 掇起龍頭浪,拂地吹開馬足塵,就樹撮將黃葉落,入山推出白雲來。

又飛符一道,逕差時值功曹,送至雨師處投下。

叫那雨師今晚收了雨腳,休要得點點滴滴打破芭蕉,淋淋漓漓洗開苔蘚,頹山黑霧傾濃墨,倒海沖風瀉急湍,勢似陽侯誇溟海,聲如項羽戰章邯。

又飛符一道,差那律令大神,逕到雷神處投下。

叫那雷神今晚將五雷藏著,休得要驅起那號令,放出那霹靂,轟轟烈烈,使一鳴山嶽震,再鼓禹門開,響激天關轉,身從地穴來。

又飛符一道,差著急腳大神,送至雲師處投下。

叫他今晚捲起雲頭,切不可氤氤氳氳,遮掩天地;渺渺漠漠,蒙蔽一江一 山。

使那重重翼鳳飛層漢,疊疊從龍出遠波,太行遊子思親切,巫峽襄王入夢多。

吳君遣符已畢,又差那社伯等神,火速報知真君,急回豫章郡懾伏群妖,毋得遲誤!吳君調撥已畢,遂親自仗劍,鎮壓群蛟,不在話下。

卻說孽龍一精一隻等待日輪下去月光上來的酉牌時分,就呼風喚雨,驅雲使雷,把這豫章一郡滾沉。

不想長望短望,日頭只在未上照耀,叫他下去,那日頭就相似縛下一條繩子,再也不下去。

孽龍又招那月輪上來,這月輪就相似有人扯住著他,再也不上來。

孽龍怒起,也不管酉時不酉時,就命取蛟一黨一 ,大家呼著風來。

誰知那風伯遵了吳君的符命,半空中叫道:「孽龍!你如今學這等歪,都要放風,我那個聽你!」孽龍呼風不得,就去叫雷神打雷。

誰知那雷神遵了吳君的符命,半下兒不響。

孽龍道:「雷公雷公!我往日喚你,少可有千百聲。

今日半點聲氣不做,敢害啞了?」

雷神道:「我到不害啞,只是你今日害顛!」孽龍見雷公不響,無如之奈,只得叫聲:「雲師,快興雲來!」那雲師遵了吳君的符命,把那千巖萬壑之雲,只卷之退藏於密,那肯放之彌於****。

只見玉宇無塵,天清氣朗,那雲師還在半空中唱一個「萬里長一江一 收暮雲」耍子哩。

孽龍見雲師不肯興雲,且去問雨師討雨。

誰知那雨師亦遵了吳君的符命,莫說是千點萬點灑將下來,就是半點兒也是沒有的。

孽龍一精一望日日不沉,招月月不上,呼風風不至,喚雨雨不來,驅雷雷不響,使云云不興,直激得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遂謂眾蛟一黨一 曰:「我不要風雲雷雨,一小小豫章郡終不然滾不成海?」

遂聳開鱗甲,翻身一轉,把那一江一 西章一江一 門外,就沉了數十餘丈。

吳君看見,即忙飛起手中寶劍,駕起足下祥雲,直取孽龍。

孽龍與吳君廝戰,彭君亦飛劍助敵,在一江一 西城外大殺一常孽龍招取一黨一 類,一湧而至,在上的變成無數的黃蜂,撲頭撲腦亂丁;在下的變成滾滾的長蛇,遍足亂繞。

孽龍更變作個金剛菩薩,長又長,大又大,手執金戈,與吳君、彭君混戰。

好一個吳君,又好一個彭君!上殺個雪花蓋頂,戰住狂蜂;下殺個枯樹盤根,戰住長蛇;中殺個鷂子翻身,抵住孽龍。

自未時殺起,殺近黃昏。

忽真君同著諸弟子到來,大喝一聲:「許遜在此!孽畜敢肆害麼?」

諸蛟一黨一 皆有懼色。

孽龍見了真君,咬定牙根,要報前仇,乃謂群蛟曰:「今日遭此大難,我與爾等,生死存亡,在此一舉!」諸蛟踴躍言曰:「父子兄弟,當拚命一戰,勝則同生,敗則同死!」遂與孽龍一精一力

分類:三言二拍合集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警世通言
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第二卷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第三卷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第四卷 拗相公飲恨半山堂第五卷 呂大郎還金完骨肉第六卷 俞仲舉題詩遇上皇看第七卷 陳可常端陽仙化第八卷 崔待詔生死冤家第九卷 李謫仙醉草嚇蠻書第十卷 錢舍人題詩燕子樓第十一卷 蘇知縣羅衫再合第十二卷《鰍兒雙鏡重圓第十三卷 三現身包龍圖斷冤第十四卷 一窟鬼癩道人除怪第十五卷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第十六卷 序人金錢贈年少第十七卷≯秀才一朝交泰第十八卷 老門生三世報恩第十九卷 崔衙內白鷂招妖第二十卷 計押番金鰻產禍第二十一卷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第二十二卷 宋小官團圓破氈笠第二十三卷 樂小舍棄生覓偶第二十四卷 玉堂春落難逢夫第二十五卷 桂員外途窮懺悔第二十六卷 唐解元一笑姻緣第二十七卷 假神仙大鬧華光廟第二十八卷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第二十九卷 宿香亭張浩遇鶯鶯第三十卷 金明池吳清逢愛愛第三十一卷 趙春兒重旺曹家莊第三十二卷ˇ十娘怒沉百寶箱第三十三卷 喬彥傑一妾破家第三十四卷 王嬌鸞百年長恨第三十五卷 況太守斷死孩兒第三十六卷 皂角林大王假形第三十七卷 萬秀娘仇報山亭兒第三十八卷 蔣淑真刎頸鴛鴦會第三十九卷 福祿壽三星度世第四十卷 旌陽宮鐵樹鎮妖讀書筆記——從許宣到許仙讀後感——猶憶清舟夢裡人讀後感——最毒妖魔化婦人心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