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後傳》第二十三回 跨青騾英雄尋退步 演六甲兒戲陷神京:府尹大喜道:「這三個一奸一賊也有今日,可與天下後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滸後傳》第二十三回 跨青騾英雄尋退步 演六甲兒戲陷神京

水滸後傳

第二十三回 跨青騾英雄尋退步 演六甲兒戲陷神京

卻說王鐵杖到雍丘驛裡,將千金匕首刺殺了王黼、楊戩、梁師成,把三顆頭割下納入革囊,回到開封府復了府尹,將首級呈驗。

府尹大喜道:「這三個一奸一賊也有今日,可與天下後世吐氣!只是可惜放過了蔡京、高俅、童貫!」王鐵杖道:「從京城暗暗尾去,只見王黼這一起,那蔡京等並無蹤跡,不知打哪一路去了。」

府尹道:「不打緊,且等他到了儋州,慢慢的處置他。」

重賞王鐵杖,教去回復李尚書,把這三個首級沉於汴水之中,不在話下。

那押差官也來申報。

李綱在睿思殿朝見。

欽宗道:「王黼等朕寬宥他,誰知在雍丘驛被仇家所殺,也算做申了刑章。

這不必題起。

只是金兵不退,朕日夜憂心,卿有何策可以拒之?」

李綱道:「現今種師道、姚平仲勤王之師已集城下,陛下可即召見,築壇拜將,總統六軍,則金兵不日可平矣!」欽宗開安上門,命李綱延入。

時種師道年高,天下稱為「老種」。

欽宗一見甚喜,道:「今日之事,卿意如何?」

種師道朝見畢,奏道:「金人不知兵,豈有孤軍深入而能善其歸乎?」

欽宗道:「業已講和了。」

師道對曰:「臣以軍旅之事事陛下,餘非所敢知也。

昔日澶淵之役,真宗皇帝獨奮乾綱,寇准勸御駕親征,六軍望見御蓋,皆呼萬歲,故能成其和好,百年得以寧謐。

今金人逞無厭之求,要割三鎮,搜括金銀犒物。

三鎮為汴京之捍蔽,若一旦與之,則汴京勢孤,無險可守。

犒物之費,雖竭天下之力,尚不能足。

廷臣不知立國之本,但從和議,被金人所欺,將見財窮地削,國運隨之。

金人自稱有兵十萬,今臣與姚平仲勤王之師共三十萬,城中弓一弩一手尚有七萬,以數倍之眾,豈不能相拒?待其力盡渡河,遣兵追躡,邀其輜重,奪還子女,使彼畏懼,再不敢南侵矣!」欽宗大喜道:「朕知卿老成練達,深曉兵機。」

即拜同知宣撫使,統四方勤工兵,以姚平仲為都統制。

種師道、李綱同出朝門,料理軍事,剋日交戰不題。

卻說李邦彥見欽宗信任老種,慌忙奏道:「種師道年已衰邁,況且有病,如風中之燭,豈堪為大將?金兵攻圍甚急,倘一戰而敗,陛下求為匹夫而不可得,何有於三鎮?何有於金銀等物?莫若力主和議,則國家有泰山之安、磐石之固矣!」欽宗心中惶惑,復以張邦昌、為計議使,奉康王構往金營為質求成。

張邦昌、康王秉筏渡濠,自午至夜分,始達金營。

斡離不道:「和議已成,何得違誓用兵?」

張邦昌恐懼,涕泣對道:「用兵乃李綱、姚平仲耳,非朝廷意也。」

康王屹立,顏色自若,略不為動。

斡離不甚是重他,命康王還,更以肅王樞為質。

李邦彥又奏:「乞罷李綱,以謝金人。」

欽宗從之。

太學生陳東率都民數萬人上書言:「李綱奮不顧身,任天下之重,所謂社稷之臣也。

李邦彥、張邦昌等庸謬忌嫉,不恤國計,所謂社稷之賊也。

恐李綱成功,乘間阻撓,正墮金人之計。

乞復綱而斥邦彥等。」

李邦彥尚不知人情洶洶,擺著頭踏,傳呼入朝。

陳東直至其前,大罵道:「你這伴食庸流,竊取大位,主和議而害忠臣。

不殺誤國之賊,何以謝天下!」毀裂衣冠,揮拳亂打。

百姓撾破登聞鼓,喧聲動地。

殿帥王宗濋極力救解道:「諸生且退,待我奏聞。」

啟奏欽宗道:「人心已變,乞亟復李綱,以免生變。」

欽宗遂命內侍朱拱去宣李綱,復為尚書右丞,充京城四面防禦使。

內侍失拱軀體肥胖,行步甚遲,百姓大怒道:「你這Yan狗,一向專權用事,蒙蔽聖聰!今著你宣召李綱,故意遲慢,違背聖旨!」眾人頃刻臠割了,並殺內侍十餘人。

詔趨種師道入城彈壓,師道乘輿而至。

眾褰簾看道:「果是我相公也!」一麾,聲喏而散。

當下李綱與種師道、姚平仲商議進兵,師道曰:「敵勢方張,不可僥倖。

待我舍弟師中到來,他有關兵二萬,皆是貔貅之士,方可併力成功。」

李綱唯唯。

平仲道:「汴京危困已久,君父焦勞,士民倒懸。

今有勝兵三十萬,可以一戰,何必要等師中來?若逗留不至,恐失天下之望。」

師道不聽。

姚平仲忿然回營,召將校計議道:「種師道真是老悖無能!身為都將,手握重兵,不肯速戰,必要等師中到來。

此不過功名欲出於一門耳!我姚氏世為山西大將,何弱於種家!我獨驅麾下二萬一精一兵,去駝牟岡,自破金營,生擒斡離不,奉肅王而還,豈不成震世之功,羞殺那老悖!」眾將校皆踴躍願戰,姚平仲大喜。

遂挑選一精一兵二萬,兵器鋒利,盔甲鮮明,待明日黃昏進發,部署已定。

誰料麾下有一種將,犯了軍令,姚平仲喝令斬首,從將請饒,免了罪,打一百棍,正懷恨在心,聞知去幼金營,暗思道:「何不去通報金營?不唯洩一了這恨,抑且富貴可圖。」

遂偷出到金營,報與斡離不,已作準備。

姚平伸至初更時分,人銜枚,馬摘鈴,領二萬雄兵到駝牟岡來。

聽得金營內鼓打三更,並無動靜。

排開鹿角,大喊殺入,是個空寨。

姚平仲大驚,知是中計,連忙退兵。

只聞號炮連聲,四面八方的殺來,姚平仲雖然英勇,怎當十萬大兵攢殺攏來。

奮起神威,殺條血路,出得金圍。

回頭看時,二萬雄兵盡皆陷沒,只剩得一人一騎。

仰天長歎道:「皇天不佑大宋,何不能使我成功也!」泣數行下,尋思道:「主上懦弱,李邦彥等力主和議,獨有李綱一人忠心為國,極勸交戰。

今全軍覆沒,有何面目去見那班一奸一黨一?種師道持重,也嗔我恃勇輕進了。

雖然後會可圖,大丈夫豈受他人之辱!不如自刎!」遂一抽一出佩刀。

又尋思道:「人生富貴功名如水上浮漚,縱使成得功來,也不免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所以范蠡作五湖之遊,張良訪赤松之跡。

父母妻子,亦不過一愛一欲纏牽,與自己有何關係?不如尋仙訪道,作世外之遊,是英雄退步的本色。」

把念頭放下,頓覺遍體清涼。

脫了血污的袍甲,除下兜鍪,把兵器擲於道旁。

又尋思道:「到何處去隱逸方好?」

猛然想著道:「從關、陝、秦、隴入蜀,有峨嵋青城之勝,必然神仙窟宅。

那時求師修煉罷了。」

看官,那姚平仲是照河宣撫使姚古之子,世為將種,身長八尺,奕奕紫髯,有萬夫不當之勇,胸懷慨爽,一愛一惜士卒,是一員名將。

那乘著的青騾,矯健如龍,渾身青一毛一,無一點雜色,日行八百里,是一神駿。

姚平仲道:「青騾!青騾!我思量與你共立功名,以垂不朽,誰知不偶,棄職歸山,永作世外閒人,你也免受奔馳矢石之苦。

我今與你如骨肉一般。」

遂加鞭前進,不分晝夜,兼程而行。

那青騾也會意,四蹄騰空,如流星掣電相似。

到了青城山,長松古澗之傍,解了鞍轡,放青騾去吃草飲水。

姚平仲見峰巒奇秀,洞壑幽邃,伸一伸腰,道:「這身軀今日才是我的了!若在富貴場中,不是鼎鑊,便是斧鑕。

要甚分茅胙土!要甚蔭子封妻!不如餐霞吸露,養汞調鉛,才是英雄退步也!」正在自言自語的說,只見山岡上走下一個道人來,頭綰著雙髻,坦開大肚子,懶敲著漁鼓簡,唱來道:

咄,咄,咄,茫茫大地如墨黑。

休,休,休,世人盡到烏江頭。

忍,忍,忍,弄盡聰明反作蠢。

來,來,來,戰場白骨生青苔。

姚平仲看那道人,生得清奇,唱得透徹,想道:「必是神仙了。」

道人道:「你為著蠻觸上一丟兒功名,陷害了二萬人的一性一命,這罪業卻也不小。」

姚平仲吃了一驚,拜伏一在地。

道人笑道:「幸你見機得早,事跡與我同類,特來度你。

我是大漢鍾離權是也。

你雖有根器,還須行頓漸之法,方成仙道。

你隨我來。」

姚平仲起身,那青騾像認得路一般,在前先走,道人與平仲山度嶺而去。

後至孝宗年間,吳郡范成大為劍南採訪使,已過五十多年,在青城山遇著挑平仲。

紫髯過腹,兩目炯炯如電,長嘯一聲如裂帛,響振山谷,跨著青騾,層巒疊嶂之上,如飛而去。

蓋真得道者。

陸放翁有古風一篇紀其異云:

造物困豪傑,意將使有為。

功名未足言,或作出世資。

姚公勇冠軍,百戰起西陲。

天方覆中原,殆非一木支。

脫身五十年,世人識公誰。

但驚山澤間,有此熊豹姿。

我亦志方外,白頭未逢師。

年來幸廢放,倘道與世辭。

從公游五嶽,稽首餐靈芝。

金骨換綠髓,欻然松杪飛。

閒話休題。

再說斡離不獲了全勝,反遣使臣王汭來責敗盟用兵之故。

欽宗不勝戰慄,心中甚悔,命吳梲復去求成,斡離不不准和議,攻城甚急。

李邦彥從中又加讒謗,因罷李綱、種師道兵權。

時有參知政事孫傅奏道:「臣遇異人,姓郭,名京,善演六甲遁法,談笑之間,可退金兵。」

欽宗便教宣來。

原來郭京在建康哄王朝恩,取花恭人、秦恭人、花逢春監在東樓,被樂和用計逃出,一場掃興。

歸到東京,原在林真一人門下,林靈素死後,無得歸著,因王朝恩一脈,去趨附王黼。

王黼又貶削被刺,尋一薦主,得入孫傅之門。

那孫參政是個誠樸的人,被鄰京一片浮詞說得天花亂墜,信為實然,遂去保奏。

奏旨宣召,同進內廷。

郭京朝拜畢。

欽宗道:「孫參政奏卿有六甲神術,可退金兵,不知果否?」

郭京道:「臣從幼好道,修煉西蜀鳴鶴山中,得漢天師張道陵所藏秘訣,遂能役鬼驅神,移山喚海,五行遁法。

縱有十萬敵兵,只消作法一晝夜,盡皆伏倒,欲誅則誅之。

恐傷上帝好生之德,令其納款輸心,抱頭鼠竄而去,終世不敢再來侵犯。

臣祖父以來,世沐皇恩,親見陛下睿思不寧,故與參知政事孫傅言之。

今蒙聖上宣召,敢不竭盡犬馬之勞?使金人降伏,社稷復安,臣之所幸也!」欽宗大喜道:「大祖列宗有靈,降此奇人以佑社稷。

凡有應用之物,卿可開列,敕該衙門備辦。」

郭京道:「命有司擇一空闊之處,築一座天壇,三層共高七支二尺,擺列九宮八卦、天地風雷、五行旗幟、華蓋幢幡。

選民間十六歲以上十八歲以下相貌端妍的童一男童女,捧劍執爐,司香秉燭,共二十四名。

甲士選七千七百七人,不論軍民雜役,只要年甲相合的。

並牲醴采繒什物。

演法七晝夜,然後出師,金兵自然退服。」

欽宗准奏,即命孫傅監督料理。

各部錢糧,並許調用。

孫傅、郭京領旨出來,即擇艮岳中高爽之地,依法築台,置備應用之物。

郭京出了曉諭,招集年命相合的人,旬日之間,俱已齊備。

欽宗御駕到壇焚香視天,祈求保國。

看郭京披髮優劍、步罡踏斗、書符喚水畢,聖駕還宮。

郭京每日演法三次,支用金帛,俱乾沒入囊。

其童一男童女,晚間隨侍,多被點污。

那郭京原是貪一婬一小人、前日見了秦恭人、花公子,不勝垂涎,豈有端妍妙齡的男一女,奉聖旨聽他調度,安能放過?只是朝廷合當傾敗,信此邪法,思量去退勁敵,真是貽笑後世。

卻說斡離不望見城中起這座高台,香煙繚繞,絳節飄搖。

不解其故,使細作打探,卻是郭京演法。

斡離不大笑道:「這宋官兒這等孩子氣!兩軍對壘,不去挑兵選將,卻行邪術,真是死活不知的!我所忌者,李綱、種師道二人,如今俱已罷職。

任他百萬天兵,我何畏哉!」遂催兵晝夜攻打。

滿朝文武,盡皆寒心。

欽宗深信七日之後決能破敵,在宮中且自飲酒作樂,反不以社稷為事。

郭京演法七日,毫無應驗,談笑自若,說道:「非至危至急,吾師不出。」

時大雨雪,旬日不霽,萬民愁歎。

金兵卻分四翼攻通津門,欽宗差內侍催郭京出兵。

郭京遣守禦兵盡皆下城,不許窺一探,大開通津門,領年甲相符的七千多人出戰。

都被金兵如風捲殘雲,殺得一個個罄盡,死一屍一填滿護龍河。

郭京知事已敗,慌忙收拾金資逃遁。

金兵鼓噪登城,無人敢敵,把汴京陷了。

這分明是「開門揖盜」。

欽宗聞之,慟哭道:「悔不聽種師道之言,以至如此!」何桌、范瓊欲率民兵巷戰,斡離不宣言:「自古有南必有北,不可無也。

今日所議,請道君與少帝親到營中面商和議,割地退兵。」

欽宗道:「上皇驚憂成疾,不能出城,如必要往,朕當自去。」

遂奉表請降。

士庶太學生等迎謁,欽宗掩面大哭道:「宰相誤我父子!」觀者無不流涕。

欽宗至金營,斡離不留住不放,索黃金一千萬錠,白金二千萬綻,采帛一千萬匹,割河北、河東三鎮,一逼一帝易服。

侍郎李若水抱持而哭,斡離不令曳出仆地。

旁邊有人勸道:「事無不可為,今日順從,明日就富貴了。」

若水歎道:「天無二日,我豈有二主哉!」罵不絕口。

金兵大怒,以刃斷頸裂舌而死。

斡離不道:「遼國之亡,死義者十數;南朝為李侍郎一人!」斡離不下令一逼一道君皇帝、太上皇后、康王之母韋妃、夫人邢氏、諸妃、諸王、公主、駙馬、都尉及六宮有位號者,皆至金營。

獨元祐王后以廢居私第得免。

凡法駕鹵簿、冠服、禮器、法物、大樂教功、八寶九鼎、圭壁、渾天儀、銅人、刻漏占器、秘閣三館書、天下州府圖籍及官吏、內人、內侍、伎藝、工匠、優倡、府庫積蓄,為之一空。

又遣吳升、莫儔入城,集百官議立異姓為主,眾莫敢出聲。

王時雍探知金人之意,以張邦昌姓名入議狀。

太常寺簿張浚,開封士曹趙鼎,司門員外郎胡寅,不肯署名,逃入太學,徐皆唯唯。

遂立張邦昌為楚帝,朝見百官,署職加稱「權」字。

是日風霾,日暈無光,百宮慘沮,邦昌亦變色。

王時雍勸邦昌坐紫宸垂拱殿。

呂好問道:「相公認真要立為楚帝呢,還是暫塞金人之意徐作良圖?」

張邦昌道:「說什麼話!我身為大臣,不能匡救國難,今為金朝所立,勉強應命,豈有自立之意!」呂好問道:「中國人民共沐大宋恩澤,無日不思其德,特畏金朝兵威,暫時順從。

若金兵一去,就不能保如今日了。

只看康王為大元帥徵兵於外,元祐皇后垂簾子內,此殆天意欲中興來祚、相公亟宜改圖。

且宮省故吏,豈可一旦居正殿!宜寓宿直殿廬,毋令衛士夾陛下。

行文書,不可稱聖旨。

為今之計,當迎元祐孟太后,清康王早正大位,庶可轉禍為福。

天命人心,皆歸康王,相公先遣人推戴,則功在社稷。

若貪居天位,遲疑不發,他人聲罪致討,悔之晚矣!」於是張邦昌乃遣謝克家至濟州迎請康王還都。

且說康正在金營逃回,追兵趕來,黑夜之中躲在樹林裡。

忽見一匹白馬騰嘶,康王連忙跨上,加了兩鞭,那馬咆哮飛走。

到得天明,離金營已遠,那馬便立住不肯走。

康王仔細一看,乃是崔府君廟中的泥馬。

至今傳說「泥馬渡康王」,可見真命天子百靈自然呵護的。

康王不勝奇異,下了馬,東西瞻顧,不知投何處去好。

只見旌旗閃動,金鼓齊鳴,塵頭起處,一彪人馬到來。

康王只道金兵追到,心驚膽戰,道:「這番姓命休矣!」近前一看,乃是東京留守宗澤領一萬人馬來勤王,見了康王大喜,拜畢,說道:「天幸留得殿下,中興有日!」即請到濟州,州衙暫作行殿,招集四方豪傑。

旬日間,張俊、苗傅、楊沂中、田師中、梁揚祖等一班戰將,皆歸麾下,兵勢大振。

當日集各將商議進兵。

聞得二帝俱留金營,東京已破,張邦昌立為楚帝,康王大慟。

宗澤等功道:「大王當枕戈嘗膽,即日興師,克復京城,以救君父之難,哭之無益。」

忽報謝克家繼元枯孟太后手詔迎接還都。

康王收淚接詔,率眾將開讀,詔云:

大宋歷年二百,人不知兵,傳序九君,世無失德。

雖舉族有北轅之釁,而敷天同左袒之心。

乃眷賢王,越居舊服。

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

茲乃天意,夫豈人謀!亟嗣統給,以永皇圖。

開讀詔書已畢,請將皆勸進。

宗澤道:「南京乃太祖興王之地,為四路之中,漕運尤便,請幸之以圖大事。」

康王遂決意趨歸德,改為應天府,命築壇於府門之左。

五月庚寅朔,康王登壇受命,慟哭遙謝二帝,尊欽宗為孝慈淵聖皇帝,生母韋氏為宣和皇后,遙立夫人邢氏為皇后,其下文武百官升拜有差,改為建炎元年,是為高宗。

不說南京即位之事。

再說金兵屯在駝牟岡,斡離不因金帛未足,必要勒完。

戶部尚書梅執禮道:「天子蒙塵,臣民皆願致死,雖肝膽不計,於金銀何有!實是比屋枵空,無以應命!」斡離不大怒,將梅執禮梟首示眾,仍著監禁各餉戶家屬責限比完,士民無不隕涕。

卻說那戴宗、楊林在燕青莊上,聞知汴京已破,二帝俱留金營,嗟歎不已。

戴宗道:「大事已去,我同楊林回到飲馬川去復李應。」

燕青道:「且再留兩日,更有商量。

我想京城已陷,河北、河東皆割與金朝,此間亦不能久住。

我欲更尋去向,只是還有一段心事要完,待做了,方送二位還寨。」

戴宗道:「有何心事,就去做來。」

燕青笑而不言。

正是:亡國孤臣空飲恨,讀殘青史暗銷一魂。

不知燕青說出甚麼心事來,且聽下回分解。

虎頭健兒化作雞皮老翁,良可浩歎。

姚平仲騎騾,一一夜入青城,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

讀之如冰雪一澆。

又見郭京一段兒戲,淵聖之棄天下猶棄敝履也。

覺平仲之棄官入道,還算不得達人!為之掩卷一笑。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滸後傳
第一回 阮統制感舊梁山泊 張別駕激變石碣村第二回 毛孔目橫吞海貨 顧大嫂直斬豪家第三回 病尉遲閒住受餘殃 欒廷玉失機同入伙第四回 鬼臉兒寄書罹重禍 趙玉娥錯配遇多情第五回 老管營少妾殺命 補天雕舊僕株連第六回 飲馬川群英興舊業 虎峪寨鬥法辱黃冠第七回 李良嗣條陳因賜姓 鐵叫子避難暫更名第八回 燕子磯玉貌惹奇殃 寶帶橋金蘭逢故友第十回 墨吏貪贓賠錢縱獄 豪紳聚斂加利償民第十一回 駕長風群雄開霸業 射鯨魚一箭顯家傳第十二回 金鰲島興兵圖遠略 暹羅城危困乞和親第十三回 翻海舶天涯遇知己 換良方相府藥佳人第十四回 安太醫遭讒先避跡 聞參謀高隱款名賢第十五回 大征戰耶律淳奔潰 小割裂左企弓獻詩第十六回 潯陽江悶和酒樓詩 柳塘灣快除雪舟恨第十七回 穆春血濺雙峰廟 扈成計敗三路兵第十八回 鎮三山遭冤入登雲 焦面鬼謀妻落枯井第十九回 啟兵端輕納平州城 逞神力奪轉唐猊甲第二十回 呼延灼父子透重圍 美髯公良朋解險厄第二十一回 撲天雕火燒萬慶寺 小旋風冤困滄州牢第二十二回 破滄州豪傑重逢 困汴京奷雄遠竄第二十三回 跨青騾英雄尋退步 演六甲兒戲陷神京第二十四回 換青衣二帝慘蒙塵 獻黃柑孤臣完大義第二十五回 野狐鋪正言折王進 大名府巧計救關勝第二十六回 小相逢古殿話新悉 大征戰松坡獲全勝第二十七回 渡黃河叛臣因授首 進鴆酒狹路巧相逢第二十八回 橫衝營良馬識故主 靖忠廟養卒奉英靈」第二十九回 還道村法斬郭道士 紫髯伯術護美髯公第三十回 陰陽設計鐵扇離殃 南北兩寨金髹義第三十一回 馬國主游春逢羽客 共丞相訪道遇番僧第三十二回 慶生辰龍舟觀競渡 篡寶位綺席進霞丹第三十三回 薩頭陀役鬼燒海船 混江龍誓志守孤城第三十四回 大復仇二凶同授首 權統攝傑士盡歸心第三十五回 日本國借兵生釁 青霓島煽亂興師第三十六回 振國威勝算平三島 建奇功異物貢遐方第三十七回 徐神翁詩驗金鰲島 宋高宗駕困牡蠣灘第三十八回 武行者敘舊六和塔 宿太慰敕封暹羅第三十九回 丹霞宮三真修靜業 金鑾殿四美結良緣第四十回 大聚會弟兄同宴樂 好結果君臣共賦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