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白話解》後序:醫學盛於上古,而衰於後世。自黃岐立法,定經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白話解》後序

四聖心源白話解

後序

【原文】

醫學盛於上古,而衰於後世。

自黃岐立法,定經脈,和藥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貳。

於是有和、緩、扁鵲、文摯、十陽十慶、倉公之徒相繼而起,各傳其術,以博施當世,而方藥至張仲景而立極。

厥後皇甫謐、王叔和、孫思邈祖述而發揚之。

起廢痼,潤枯斃,含生育物,絕厲消,黃岐之道於斯為盛。

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漸變古制,以矜新創。

至於金元,劉完素為瀉火之說,朱彥修作補十陰十之法。

海內沿染,競相傳十習十,蔑視古經,傾議前哲,攻擊同異,辨說是非。

於是為河間之學人,與易水之學爭,為丹溪之學人,與局方之學爭。

門戶既分,歧途錯出,紛紜擾亂以至於今,而古法蕩然矣。

夫醫雖藝事,而拯疾痛,系生死,非芝菌星鳥之術,可以詭誕其辭也。

十陰十陽十有紀,五行有序,脈絡有度,非博辨橫議所能推移其則也。

一病之作,古今如一,非風俗政令有時代之異也 。

一藥之入,順逆俄頃,非百年必世可虛遁其說也。

然而宋元以來,數百年間,人異其說,家自為法。

按之往籍,則判若水火,綜其會通,則背若秦越,夫豈民有異疾,藥有異治哉?或俗學廢古,惡舊喜新,務為變動,以結名節,凡在學人,莫不皆然,而醫其一也。

故脈訣出而診要亡,本草盛而物十性十異,長沙之書亂而傷寒莫治,劉朱之說行而雜病不起,天下之民,不死於病而死於醫,以生人之道,為殺人之具,豈不哀哉﹗故凡藝或可殊途,唯醫必歸一致,古經具在,良驗難誣,有識之士,不能不是古而非今矣。

余少好醫學,博覽方籍。

讀黃氏《素靈微蘊》、《傷寒懸解》,其於黃岐秦張之道,若網在綱,有條不紊。

於是乃求其全書,積二十年不可得。

歲在己丑,承乏館陶貢士張君蘊山為掖校官,得其書六種,錄以畀余,乃得究其說,而益歎其學之至十精十。

長沙而後,一火薪傳,非自尊也。

余既刊《素靈微蘊》、《傷寒懸解》、《長沙藥解》,而《四聖心源》為諸書之會極,乃復校而刊之。

粗舉源流正變,以引伸其說。

世之為醫者,能讀黃氏書,則推脈義而得診法,究藥解而正物十性十,傷寒無夭札之民,雜病無膏肓之歎。

上可得黃岐秦張之十精十,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說,下可除河間丹溪之弊。

昭先聖之大德,作生人之戴維,不亦懿哉﹗若乃規囿十習十俗,膠固師說,未遑研究,駭其偏矯,失後事之良資,為下士之聞道,則非余之所敢知矣。

道光十二年冬十一月十陽十湖張琦

【翻譯】

醫學興盛於上古,而衰落於後世。

自黃帝岐伯創立醫法,確定了經脈,調和藥劑和砭石,用以治療人民的疾病,天下人遵守,沒有人背叛。

於是有和、緩、扁鵲、文摯、十陽十慶、倉公等良醫相繼而起,各傳其術,以博施當世,而方藥到張仲景而確立規則。

從那以後皇甫謐、王叔和、孫思邈傚法遵循前人的學說而發揚廣大。

治癒不治之疾,恩惠枯死之人,人類繁衍生息,氣絕禍患消除,黃岐之道到這時候為興盛。

自唐以後,醫道日益衰落,逐漸的改變古制,以新創為驕傲。

到了金代、元代,劉完素變成瀉火的學說,朱彥修當作補十陰十之法。

國內沿襲傳播,互相爭著傳授與學十習十,蔑視古文經書,竭力非議前代的賢人,打擊不同意見的,論辯是非。

於是作為河間的學人,有河間與易水的學術爭鳴,作為朱丹溪的學人,與太醫局所定藥方的爭論。

門戶已經分開,走上了錯誤的道路,紛紜擾亂以至於到了今天,而古法蕩然無存了。

醫治雖然是技術的事,但拯救疾痛,關係生死,不是所謂能起死回生、功治百病的靈芝蟲草、妙丹聖藥的技藝,可以虛妄離奇不著實際的說說。

十陰十陽十有規律,五行有秩序,脈絡有法則,不是雄辯恣意議論所能改變的法則。

一個病的發作,古今如一,不會因為風俗政令有時代的差異 。

一個藥物的使用,順正與邪逆馬上就顯現,不是一百年三十年可逃避的。

然而宋元以來,數百年間,每個人都有他的說法,自家制定法則。

按照古籍,則判若水火,綜觀會和疏通異說異義而調和其矛盾,以呈現其間真正之意義,則是背離如同秦國和越國(一南一北相距很遠),豈是人民有奇怪的病症,藥有同病異治呢?有的人用世俗流行之學廢古,喜新厭舊,一定要變動,沽名釣譽,凡在學十習十、學術方面比較優秀的人,沒有不如此的,但醫法卻只有一個。

所以有了脈訣診脈訣要卻丟失了,本草興盛但藥十性十異常,張仲景的書亂用但傷寒不能治,劉朱的學說流行但雜病不能痊癒,天下的人民,不死於病而死於醫,醫本來是救人的道理,卻成了殺人的工具,豈不悲哀﹗所以凡是技藝或可有不同的途徑,唯有醫必須趨向一致,古人的經書都在,優秀的經驗難以誣蔑,有識之士,不能不以古為是而否定了。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醫學,博覽醫書。

讀黃元御的《素靈微蘊》、《傷寒懸解》,他關於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的理論,如同抓住了網的綱,有條不紊。

於是才搜求他的全書,用了二十年不能得到。

1829年,暫任山東省館陶縣的貢士張蘊山為掖校官,得其書六種,抄寫給了我,才得以研究他的學說,而越發感歎他學問的十精十妙絕倫。

張仲景之後,火種仍可留傳,不是自加尊號。

我已經刊印了《素靈微蘊》、《傷寒懸解》、《長沙藥解》,而《四聖心源》為各書的登峰造極,於是再校刊他。

粗略的列舉源流遵循他的創作原則,以引伸他的學說。

世上做醫生的,能讀懂黃元御的書,則把握了脈理而得到了診斷方法,明白了藥解而正確了解藥十性十,傷寒病沒有夭折的人,雜病沒有膏肓的悲歎。

上可得黃帝、岐伯、扁鵲、張仲景的十精十華,次可通王叔和孫思邈的學說,下可除河間、朱丹溪的弊端。

光大先聖的大德,作治病救人的戴維,不也很美好嗎﹗如果只是規囿於十習十俗,固執於老師的說法,沒有研究,驚懼其偏頗錯誤,失手後成為談資,下士聽到了「道」的道理,就會大加嘲笑,則不是我所敢知的了。

道光十二(1832)年冬十一月十陽十湖張琦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白話解
四聖心源自敘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剋卷一·天人解·臟腑生成卷一·天人解·氣血原本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卷一·天人解·五官開竅卷一·天人解·五氣分主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卷一·天人解·五情緣起卷一·天人解·精華滋生卷一·天人解·糟粕傳導卷一·天人解·經脈起止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卷一·天人解·營氣運行卷一·天人解·衛氣出入卷二·六氣解·卷首卷二·六氣解·六氣名目卷二·六氣解·六氣從化卷二·六氣解·六氣偏見卷二·六氣解·本氣衰旺卷二·六氣解·厥陰風木卷二·六氣解·少陽相火卷二·六氣解·少陰君火卷二·六氣解·太陰濕土卷二·六氣解·陽明燥金卷二·六氣解·太陽寒水卷二·六氣解·六氣治法卷三·脈法解·卷首卷三·脈法解·寸口脈法卷三·脈法解·寸口人迎脈法卷三·脈法解·三部九候脈法卷三·脈法解·臟腑脈象卷三·脈法解·四時脈體卷三·脈法解·真髒脈義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卷三·脈法解·二十四脈卷四·勞傷解·卷首卷四·勞傷解·中氣卷四·勞傷解·陰陽卷四·勞傷解·陰虛卷四·勞傷解·陽虛卷四·勞傷解·陰脫卷四·勞傷解·陽脫卷四·勞傷解·精神卷四·勞傷解·神驚卷四·勞傷解·精遺卷四·勞傷解·氣血卷四·勞傷解·氣滯卷四·勞傷解·氣積卷四·勞傷解·血瘀卷四·勞傷解·血脫卷四·勞傷解·衄血卷四·勞傷解·吐血卷四·勞傷解·便血卷四·勞傷解·溺血卷五·雜病解上·卷首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反胃根原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癲狂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痰飲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咳嗽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腰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奔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瘕疝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積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蛔蟲根原卷六·雜病解中·便堅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洩利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痢疾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淋瀝根原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歷節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痙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濕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暍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霍亂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痎瘧根原卷七·雜病解下·傷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齁喘根原卷八·七竅解·卷首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卷八·七竅解·舌病卷八·七竅解·牙痛卷八·七竅解·咽喉卷八·七竅解·聲音卷八·七竅解·鬚髮卷九·瘡瘍解·卷首卷九·瘡瘍解·癰疽根原卷九·瘡瘍解·瘰癘根原卷九·瘡瘍解·癩風根原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卷十婦人解 11.1 經脈根原卷十婦人解 11.2 雜病根原卷十婦人解 11.3 產後根原卷十婦人解 11.4 產後根原後序趙克宣序趙克宜序歐陽兆熊序長沙徐樹銘序長沙黃濟序完顏崇實序吳郡顧復初序江夏彭崧毓序吳縣曹元恆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