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白話解》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原文】耳目者,清十陽十之門戶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白話解》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

四聖心源白話解

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

耳目根原

【原文】

耳目者,清十陽十之門戶也。

十陰十位於下,左升而化清十陽十,十陽十位於上,右降而化濁十陰十。

濁十陰十降洩,則開竅於下,清十陽十升露,則開竅於上。

莫濁於渣滓,故十陰十竅於二便而傳糞溺;莫清於神氣,故十陽十竅於五官而司見聞。

清十陽十上達,則七竅空明,濁十陰十上逆,則五官晦塞。

晦則不睹,塞則不聞,明則善視,空則善聽。

木主五色,以血藏於肝,血華則為色也。

血,十陰十也,而十陽十魂生焉,故血之內華者則為色,而魂之外光者則為視。

金主五聲,以氣藏於肺,氣發則為聲也。

氣,十陽十也,而十陰十魄生焉,故氣之外發者則為聲,而魄之內涵者則為聞。

木火升清,清升則十陽十光外發而為兩目;金水降濁,降濁則十陽十體內存而為雙耳。

蓋神明而十精十暗,氣虛而血實,外明乃見,內虛乃聞。

木火十陰十體而十陽十用,魂中有魄,外明內暗,故能見不能聞;金水十陽十體而十陰十用,魄中有魂,內虛外實,故能聞不能見。

目以用神,耳以體靈,用神則明,體靈則聰。

木火之用,金水之體,皆十陽十也,體善存而用善發,是以聰明而神靈。

耳聾者善視,十陽十體已敗,故神於用;目瞽者善聽,十陽十用既廢,故靈於體。

所謂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也。

清十陽十一敗,體用皆亡,濁十陰十逆上,空竅障塞,則熟視不睹泰山,靜聞不聽雷霆,耳目之官廢矣。

【翻譯】耳朵和眼睛,清輕十陽十氣的門戶。

十陰十氣位於下,左升而化為清十陽十之氣,十陽十氣位於上,右降而化為濁十陰十之氣。

濁十陰十降洩,則開竅在下面,清十陽十上升,則開竅在上。

沒有比渣滓更濁的,所以十陰十竅通過大小十便而傳送糞尿;沒有比神氣更清的,所以十陽十竅在五官掌管見聞的職能。

清十陽十上達,那麼七竅空曠澄澈,濁十陰十上逆,那麼五官晦澀不暢。

晦澀就看不見,堵塞就聽不到,明就眼睛好,空就聽力好。

木主五色,以血的形態收藏在肝,血液榮華就看見顏色。

血,十陰十性十,但卻是十陽十魂生的,所以血內華的則為顏色,但魂的外光則為視力。

金主五聲,以氣的形態收藏在肺,氣發出去就是聲音。

氣,十陽十性十,但是十陰十魄生的,所以氣發到外面就是聲音,但在魄內涵的就為聽力。

木火上升清輕,清升則十陽十光外發而為兩個眼睛;金水降濁,降濁則十陽十體內存而為雙耳。

因為神明而十精十暗,氣虛而血實,眼睛可以看見,耳朵可以聽到。

木火十陰十氣為本體而十陽十為用,魂中有魄,外明內暗,所以能見不能聞;金水十陽十體而十陰十用,魄中有魂,內虛外實,所以能聞不能見。

眼睛為用的神氣,耳因為體靈,用神則眼明,體靈則耳聰。

木火之用,金水之體,都是十陽十,體善存而用善發,所以聰明而神靈。

耳聾的人視力就好,十陽十體已衰敗,所以神用在了用;眼睛瞎的聽力好,十陽十的用神既然廢了,所以靈用於了體。

所謂斷絕了非分的欲十望,集思想與行動於一處,就能夠催發出巨大的力量。

清十陽十一衰敗,體用都消亡,濁十陰十逆上,空竅障塞,你們熟視看不見泰山,靜聞聽不到雷霆,耳目的器官廢了。

{解讀}「體用關係」來自於易經,體用是傳統文化裡一個重要的概念。

體是談基礎,用是談作用,談應用。

沒有體,這個用不可能發生,而沒有用的體,那這個體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意義。

目病根原

【原文】

目病者,清十陽十之上衰也。

金水為十陰十,十陰十降則十精十盈,木火為十陽十,十陽十升則神化,十精十濁故下暗,神清故上光。

而清十陽十之上發,必由於脈。

脈主於心而上絡於目,心目者,皆宗脈之所聚也。

《內經》:心者,宗脈之所聚也。

又曰:目者,宗脈之所聚也。

宗脈之十陽十,上達九天,十陽十氣清明,則虛靈而神發,所謂心藏脈而脈捨神也。

《靈樞經》語。

神氣發現,開雙竅而為十精十明。

《素問》:夫十精十明者,所以別白黑,視長短。

目者,神氣之所遊行而出入也。

竅開而光露,是以無微而不燭,一有微十陰十不降,則雲霧暖空,神氣障蔽,十陽十陷而光損矣。

清升濁降,全賴於土。

水木隨己土左升,則十陰十化而為清十陽十,火金隨戊土右降,則十陽十化而為濁十陰十。

十陰十暗而十陽十明,夜晦而晝光,自然之理也。

後世庸工,無知妄作,補十陰十洩十陽十,避明趨暗,其輕者遂為盲瞽之子,其重者竟成夭枉之民,愚謬之惡,決海難流也!慨自師曠哲人,不能回既臛之目,子夏賢者,不能復已喪之明,況委之愚妄粗工之手,隨有如炬之光,如星之曜,安得不殞滅而亡失乎!然千古之人,未有如師曠、子夏之明者,所謂盲於目而不盲於心也。

古之明者,察於未象,視於無形。

夫未象可察,則像為糟粕,無形可視,則形為贅疣。

官骸者,必敝之物,神明者,不朽之靈。

達人不用其官而用其神,官隨止而神自行,神宇泰而天光發,不飲上池而見垣人,不燃靈犀而察淵魚,葉蔽兩目而無遠弗照,雲礙雙睛而無幽不燭,如是則聽不用耳,視不用目,可以耳視,可以目聽。

此之謂千古之明者,何事乞照於庸工,希光於下士也!

【翻譯】眼睛的病,清十陽十的上升衰敗了。

金水為十陰十,十陰十降則十精十盈,木火為十陽十,十陽十升則神化,十精十濁所以下黑暗,神清所以上光明。

但清十陽十的上發,必定由於脈。

脈主於心而上絡在目,心、目,都是宗脈所聚的地方。

《內經》說:心,宗脈所聚的地方。

又說:眼睛,宗脈的所聚。

宗脈的十陽十氣,上達九天,十陽十氣清明,則虛靈而神發,所謂心藏脈而脈含神。

《靈樞經》說,神氣發現,開雙竅而為十精十明。

《素問》說:十精十明,所以辨別白天黑夜,看遠近。

眼睛,神氣所遊行而出入。

竅開而光露,所以無微而不洞悉,一有微十陰十不降,則雲霧暖空,神氣障蔽,十陽十陷而光損了。

清升濁降,全賴於土。

水木隨己土左升,則十陰十化而為清十陽十,火金隨戊土右降,則十陽十化而為濁十陰十。

十陰十暗而十陽十明,夜裡晦暗而白天光明,自然的道理。

後世的庸醫,無知任意十胡十為,補十陰十洩十陽十,避明趨暗,病人輕的就變了瞎子,重的就成了短命早死的人,愚昧乖謬的惡毒,決開海都難以洗掉!大慨自從師曠那樣智慧卓越的人,不能恢復已經毀壞的眼睛,子夏那樣賢能的人,不能恢復已經喪失的光明,何況托負給愚蠢膽大妄為的庸醫,縱然有如火炬的光,如星星的照耀,怎麼能夠不毀滅而喪失!然而千古之人,沒有如師曠、子夏的聰明智慧明,所謂盲於目而不盲於心。

古代明智的人能夠觀察到事物的微小之處,看到無形的地方。

本質可以明察,那麼表像就為糟粕,不見形體的可以看見,那麼外形就為多餘無用。

身軀,必然衰敗的物體,神明,不朽的十精十靈。

賢達的人不用其器官而用其神明,器官雖然喪失了但神主動運行,神態器宇泰然自然天光發露,沒有飲天池的水而見仙人,不用靈犀而察淵魚,葉子遮擋兩個眼而無遠弗照,雲礙雙睛而無幽不燭,像這樣就聽聲音不用耳朵,看事物不用眼睛,可以耳朵看,可以眼睛聽。

這就是千古明智的人,為何懇求於庸醫,仰慕於低下的人!

疼痛

【原文】

眼病疼痛,悉由濁氣逆沖。

目居清十陽十之位,神氣沖和,光彩發露,未有一線濁十陰十。

若使濁十陰十沖逆,遏十逼十清氣,清氣升發,而濁氣遏之,二氣壅迫,兩相擊撞,是以作疼。

而濁氣之上逆,全緣辛金之不斂。

金收而水藏之,則濁十陰十歸於九地之下,金不能斂,斯水不能藏,故濁十陰十逆填於清位。

金水逆升,濁十陰十填塞,則甲木不得下行,而衝擊於頭目,頭目之痛者,甲木之邪也。

甲木化氣於相火,隨辛金右轉而十溫十水髒,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爍,故白珠紅腫而熱滯也。

手足少十陽十之脈,同起於目銳眥,而手之三十陽十,十陽十之清者;足之三十陽十,十陽十之濁者,清則上升,濁則下降。

手之三十陽十,自手走頭,其氣皆升;足之三十陽十,自頭走足,其氣皆降。

手三十陽十病則下陷,足三十陽十病則上逆。

凡下熱之證,因手少十陽十三焦之陷;上熱之證,因足少十陽十膽經之逆。

故眼病之熱赤,獨責於甲木而不責於三焦也。

其疼痛而赤熱者,甲木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熱者,甲木逆而相火虛也。

赤痛之久,濁十陰十蒙蔽,清十陽十不能透露,則雲翳生而光華礙。

雲翳者,濁氣之所鬱結也,十陽十氣未陷,續自升發,則翳退而明復;十陽十氣一陷,翳障堅老,而十精十明喪矣。

其疼痛者,濁氣之衝突,其盲瞽者,清十陽十陷敗而木火不升也。

木火之升,機在己土,金火之降,機在戊土。

己土左旋,則和煦而化十陽十神,戊土右轉,則凝肅而產十陰十精十。

十陰十精十之魄,藏於肺金,十精十魄重濁,是以沉降;十陽十神之魂,藏於肝木,神魂輕清,是以浮升。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自然之十性十也。

脾升胃降,則在中氣。

中氣者,脾胃旋轉之樞軸,水火升降之關鍵,偏濕則脾病,偏燥則胃病,偏熱則火病,偏寒則水病。

濟其燥濕寒熱之偏,而歸於平,則中氣治矣。

【翻譯】眼病疼痛,全部因為濁氣逆沖。

目居清十陽十的位置,神氣平和,光彩發露,沒有一線濁十陰十。

如果濁十陰十沖逆,阻止清氣,清氣升發,但濁氣阻止了他,二氣堵塞,兩相擊撞,所以發作疼痛。

而濁氣的上逆,全緣於辛金的不收斂。

金收而水藏,那麼濁十陰十歸於底下,金不能收斂,這水不能收藏,重濁十陰十逆填於清十陽十的位置。

金水逆升,濁十陰十填塞,則甲木不得下行,而衝擊於頭目,頭目的痛,是甲木的邪氣。

甲木化氣於相火,隨辛金右轉而十溫十水髒,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克肺金,肺金被銷熔,所以白眼珠紅腫而且熱滯積。

手足少十陽十的脈,同是起於外眼角,而手的三十陽十經,十陽十氣清輕;足的三十陽十經,十陽十氣濁重,清則上升,濁則下降。

手的三十陽十經,自手走頭,其氣都上升;足的三十陽十經,自頭走足,其氣都下降。

手三十陽十病則下陷,足三十陽十病則上逆。

凡是下熱的病證,起因是手少十陽十三焦的下陷;上熱病證,起因於足少十陽十膽經的上逆。

所以眼病的熱赤,只是問責於甲木而不問責於三焦。

病人疼痛而且眼睛發紅髮十熱的,甲木逆而相火旺,病人疼痛而且眼睛不發紅髮十熱的,甲木逆而相火虛。

眼睛赤痛的時間長久,濁十陰十蒙蔽,清十陽十不能透露,眼球角膜發生病變後遺留下來的疤痕組織,影響視力。

雲翳,濁氣的所鬱結,十陽十氣沒下陷,自己繼續升發,則翳消退而眼睛復明;十陽十氣一旦下陷,翳障堅十硬老化,眼睛光明喪失了。

病人眼睛疼痛的,濁氣的衝突,病人瞎眼的,清十陽十陷敗而木火不升。

木火的上升,關鍵在己土,金火的下降,關鍵在戊土。

己土左旋,則十溫十暖而化十陽十神,戊土右轉,則凝肅而產生十陰十精十。

十陰十精十的魄,藏於肺金,十精十魄濃重渾濁,所以沉降;十陽十神的魂,藏於肝木,神魂輕清,所以浮升。

本原在天的親上,本原在地的親下,自然的本十性十。

脾升胃降,根本在中氣。

中氣,脾胃旋轉的樞軸,水火升降的關鍵,偏濕則發脾病,偏燥則發胃病,偏熱則發火病,偏寒則發水病。

補益病人燥濕寒熱的偏十性十,回歸於平衡,那麼中氣就治好了。

【原文】

柴十胡十芍葯丹皮湯

黃芩三錢,酒炒 柴十胡十三錢 白芍葯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左目赤痛者。

百合五味湯

百合三錢 五味(研)一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芍葯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右目赤痛者。

熱甚,加石膏知母。

百合五味姜附湯

百合三錢 五味一錢 芍葯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水土寒濕,而上熱赤痛者。

或不赤不熱,而作疼痛,是無上熱,去百合芍葯,加桂枝。

茯澤石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石膏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濕十熱熏蒸,目珠黃赤者。

桂枝丹皮首烏湯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首烏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 龍眼(肉)十個,煎大半杯,熱服。

治昏花不明,而無赤痛者。

桂枝菖蒲湯

柴十胡十三錢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生薑三錢 甘草二錢 菖蒲二錢

煎半杯,熱服。

治瞳子縮小者。

烏梅山萸湯

五味一錢 烏梅(肉)三錢 山萸(肉)三錢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芍葯三錢 龍骨二錢 牡蠣三錢

煎半杯,十溫十服。

治瞳子散大者。

姜桂參苓首烏湯

人參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首烏三錢 乾薑三錢

煎半杯,十溫十服。

治目珠塌陷者。

芍葯棗仁柴十胡十湯

芍葯三錢 甘草三錢 首烏三錢 棗仁(生,研)三錢 柴十胡十三錢 丹皮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目珠突出者。

【翻譯】柴十胡十芍葯丹皮湯

黃芩(酒炒)11克 柴十胡十11克 白芍葯11克 甘草7克 丹皮11克

煎半杯,熱服。

治左眼睛赤痛的。

百合五味湯

百合11克 五味(研)4克 半夏11克 甘草7克 丹皮11克 芍葯11克

煎半杯,熱服。

治右眼睛赤痛的。

熱的嚴重的,加石膏、知母。

百合五味姜附湯

百合11克 五味4克 芍葯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乾薑11克 附子11克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水土寒濕,而且上熱赤痛的。

有的人不赤不熱,但發作疼痛,是沒有上熱,去掉百合、芍葯,加桂枝。

茯澤石膏湯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梔子11克 甘草7克 半夏11克 石膏11克

煎大半杯,熱服。

治濕十熱熏蒸,目珠黃赤的。

桂枝丹皮首烏湯

桂枝11克 丹皮11克 首烏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乾薑11克 龍眼(肉)10個,煎大半杯,熱服。

治昏花不明,而無赤痛的。

桂枝菖蒲湯

柴十胡十11克 桂枝11克 丹皮11克 生薑11克 甘草7克 菖蒲7克煎半杯,熱服。

治瞳子縮小的。

烏梅山萸湯

五味4克 烏梅(肉)11克 山萸(肉)11克 甘草7克 首烏11克 芍葯11克 龍骨7克 牡蠣11克,煎半杯,十溫十服。

治瞳子散大的。

姜桂參苓首烏湯

人參11克 桂枝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首烏11克 乾薑11克

煎半杯,十溫十服。

治目珠塌陷的。

芍葯棗仁柴十胡十湯

芍葯11克 甘草11克 首烏11克 棗仁(生,研)11克 柴十胡十11克 丹皮11克

煎半杯,熱服。

治目珠突出的。

【原文】

醫書自唐以後無通者,而尤不通者,則為眼科。

庸妄之徒,造孽誤人,毒流千古,甚可痛恨!謹為洗髮原委,略立數法,以概大意,酌其藏腑燥濕寒熱而用之,乃可奏效。

若內傷不十精十,但以眼科名家,此千古必無之事也。

【翻譯】醫書自唐以後沒有十精十通的,而尤其不通的,則為眼科。

淺陋妄為的醫生,造孽誤人,毒流千古,特別令人痛恨!慎重梳理發病的原因,簡單的寫下幾個治療的方子,以概括大意,斟酌病人的藏腑燥濕寒熱而選用,才可以奏效。

如果內科不十精十通,只是眼科的名家,這是千古一定沒有的事。

耳病根原

【原文】

耳病者,濁十陰十之上填也。

十陽十性十虛而十陰十性十實,濁十陰十下降,耳竅乃虛,虛則清徹而靈通,以其沖而不盈也。

目者,木火之終氣,耳者,金水之始基,木火外明,故神清而善發,金水內虛,故氣空而善內。

凡大塊之噫氣,生物之息吹,有竅則聲入,聲入則籟發,非關聲音之鉅細也。

窾竅空洞,翕聚而鼓蕩之,故聲入而響達,譬之空谷傳聲,萬壑皆振。

聲不傳於崇山,而獨振於空谷者,以其虛也。

聲之入也以其虛,而響之聞也以其靈,聲入於聽宮,而響達於靈府,是以無微而不聞也。

濁氣一升,孔竅堵塞,則聲入而不通矣。

人之衰者,脾陷胃逆,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虛靈障蔽,重聽不聞。

十陰十日長而十陽十日消,竅日閉而聰日損,氣化自然之數也。

然竅閉於天而靈開於人,達者於是,有卻年還聰之術也。

【翻譯】耳病,濁十陰十的上填。

十陽十性十虛而十陰十性十實,濁十陰十下降,耳竅於是虛了,虛則清徹而靈通,因為沖而不盈十滿。

眼睛,木火的終氣,耳朵,金水的始基,木火外明,所以神清而善於生發,金水內虛,所以氣空而善內。

凡大塊的反食氣,又名噯氣,生物的呼吸,有竅則有聲入,聲入則簫發聲,與聲音的大小無關。

訣竅空洞,會聚並且鼓動激盪,所以聲音進入而響聲大,比如空谷傳聲,萬壑都振鳴。

聲音不能傳在大山,而只是振鳴在空谷,因為空谷的虛。

聲音的進入也因為虛,而響亮聽到也因為靈活,聲音進入聽覺器宮,而聲響到達心,所以沒有一處細微不能聽到。

濁氣一旦上升,孔竅堵塞,那麼聲音進入但不通了。

人到了衰老的,脾陷胃逆,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虛靈障蔽,耳聾聽不到了。

十陰十氣日益增長而十陽十氣日益消失,竅日益閉塞而聰日益損消,氣化自然的規律。

然而竅閉塞在於天而靈開在於人,某方面有專長的人在這兒,有避免衰老恢復聽覺靈敏的方法。

疼痛

【原文】

耳病疼痛,悉由濁氣壅塞。

耳以沖虛之官,空靈洞徹,萬籟畢收,有濁則降,微十陰十不存。

若使濁氣升填,結滯壅腫,則生疼痛。

久而堅實牢硬,氣阻而為熱,血郁而化火,肌肉腐潰,則成癰膿。

濁氣之上逆,緣於辛金之失斂,甲木之不降。

甲木上衝,聽宮脹塞,相火郁遏,經氣壅迫,是以疼痛而熱腫。

凡頭耳之腫痛,皆甲木之邪也。

手足少十陽十之脈,俱絡於耳,而少十陽十一病,則三焦之氣善陷,膽經之氣善逆,耳病之癰腫,盡甲木之為害,與三焦無關也。

甲木逆升,相火郁發,則為熱腫。

木邪衝突,則為疼痛。

木氣堵塞,則為重聽。

仲景《傷寒》:少十陽十中風,兩耳無所聞。

太十陽十傷寒,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無聞也。

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耳聾者,手少十陽十之十陽十虛,而足少十陽十之十陽十敗;耳癰者,手少十陽十之火焰,而足少十陽十之火逆也。

欲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氣不運,不能使濁降而清升也。

【翻譯】耳病疼痛,全由濁氣堵塞。

耳朵因為是恬淡虛靜的器官,空靈洞徹,萬籟全收,有濁則降,一點十陰十氣不存下。

如果濁氣升填,結滯壅腫,則產生疼痛。

時間久了就堅實牢硬,氣阻而為熱,血郁而化火,肌肉腐潰,則成癰膿。

濁氣的上逆,緣於辛金的失去收斂、甲木的不降。

甲木上衝,耳朵脹塞,相火郁遏,經氣壅迫,所以疼痛而熱腫。

凡是頭耳的腫痛,都是甲木的邪氣。

手足少十陽十的脈,都絡在耳,而少十陽十一旦發病,則是三焦的氣容易下陷,膽經的氣容易上逆,耳病的癰腫,都是甲木的為害,與三焦無關。

甲木逆升,相火郁發,則為熱腫。

木邪衝突,則為疼痛。

木氣堵塞,則為耳聾。

仲景《傷寒》說:少十陽十經中風,兩耳聽不到。

太十陽十經傷寒,病人兩手十十交十十叉覆按心胸。

因汗出過多,損傷胸中十陽十氣所致,教他咳嗽,而不咳的,這一定是兩耳聽不到。

因為發汗很重,氣虛所以如此。

耳聾的,手少十陽十經的十陽十虛,而足少十陽十經的十陽十敗;耳癰的,手少十陽十經的火上焰,而足少十陽十經的火下逆。

想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氣不運,不能使濁降而清升。

【原文】

柴十胡十芍葯茯苓湯

芍葯三錢 柴十胡十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耳內熱腫疼痛者。

熱甚,加黃芩;膿成,加丹皮、桃仁。

苓澤芍葯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柴十胡十三錢 芍葯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耳流黃水者。

參茯五味芍葯湯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橘皮三錢 五味一錢 芍葯三錢

煎半杯,十溫十服。

治耳漸重聽者。

【翻譯】柴十胡十芍葯茯苓湯

芍葯11克 柴十胡十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甘草7克 桔梗11克

煎半杯,熱服。

治耳內熱腫疼痛的病。

熱的很厲害的,加黃芩;化膿的,加丹皮、桃仁。

苓澤芍葯湯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半夏11克 杏仁11克 柴十胡十11克 芍葯11克

煎半杯,熱服。

治耳流黃水的病。

參茯五味芍葯湯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甘草7克 人參11克 橘皮11克 五味4克 芍葯11克

煎半杯,十溫十服。

治療耳漸漸的耳聾的。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白話解
四聖心源自敘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剋卷一·天人解·臟腑生成卷一·天人解·氣血原本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卷一·天人解·五官開竅卷一·天人解·五氣分主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卷一·天人解·五情緣起卷一·天人解·精華滋生卷一·天人解·糟粕傳導卷一·天人解·經脈起止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卷一·天人解·營氣運行卷一·天人解·衛氣出入卷二·六氣解·卷首卷二·六氣解·六氣名目卷二·六氣解·六氣從化卷二·六氣解·六氣偏見卷二·六氣解·本氣衰旺卷二·六氣解·厥陰風木卷二·六氣解·少陽相火卷二·六氣解·少陰君火卷二·六氣解·太陰濕土卷二·六氣解·陽明燥金卷二·六氣解·太陽寒水卷二·六氣解·六氣治法卷三·脈法解·卷首卷三·脈法解·寸口脈法卷三·脈法解·寸口人迎脈法卷三·脈法解·三部九候脈法卷三·脈法解·臟腑脈象卷三·脈法解·四時脈體卷三·脈法解·真髒脈義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卷三·脈法解·二十四脈卷四·勞傷解·卷首卷四·勞傷解·中氣卷四·勞傷解·陰陽卷四·勞傷解·陰虛卷四·勞傷解·陽虛卷四·勞傷解·陰脫卷四·勞傷解·陽脫卷四·勞傷解·精神卷四·勞傷解·神驚卷四·勞傷解·精遺卷四·勞傷解·氣血卷四·勞傷解·氣滯卷四·勞傷解·氣積卷四·勞傷解·血瘀卷四·勞傷解·血脫卷四·勞傷解·衄血卷四·勞傷解·吐血卷四·勞傷解·便血卷四·勞傷解·溺血卷五·雜病解上·卷首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反胃根原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癲狂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痰飲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咳嗽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腰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奔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瘕疝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積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蛔蟲根原卷六·雜病解中·便堅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洩利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痢疾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淋瀝根原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歷節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痙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濕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暍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霍亂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痎瘧根原卷七·雜病解下·傷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齁喘根原卷八·七竅解·卷首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卷八·七竅解·舌病卷八·七竅解·牙痛卷八·七竅解·咽喉卷八·七竅解·聲音卷八·七竅解·鬚髮卷九·瘡瘍解·卷首卷九·瘡瘍解·癰疽根原卷九·瘡瘍解·瘰癘根原卷九·瘡瘍解·癩風根原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卷十婦人解 11.1 經脈根原卷十婦人解 11.2 雜病根原卷十婦人解 11.3 產後根原卷十婦人解 11.4 產後根原後序趙克宣序趙克宜序歐陽兆熊序長沙徐樹銘序長沙黃濟序完顏崇實序吳郡顧復初序江夏彭崧毓序吳縣曹元恆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