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大全
紫蘇的功效與作用
紫蘇-原態
紫蘇-藥材
紫蘇-飲片
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一莖一、葉,其葉稱紫蘇葉,其一莖一稱紫蘇梗。
我國南北均產。
夏秋季采收。
除去雜質,曬乾,生用。
【藥一性一】辛,一溫一。
歸肺、脾經。
【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寬中。
【應用】
1.風寒感冒。
本品辛散一性一溫一,發汗解表散寒之力較為緩和,輕證可以單用,重證須與其他發散風寒藥合用。
因其外能解表散寒,內能行氣寬中,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故風寒表證而兼氣滯,胸脘滿悶、噁心嘔逆,或咳喘痰多者,較為適宜。
治療前者,常配伍香附、陳皮等藥,如香蘇散(《和劑局方》)。
治療後者,每與杏仁、桔梗等藥同用,如杏蘇散(《一溫一病條辨》)。
2.脾胃氣滯,胸悶嘔吐。
本品味辛能行,能行氣以寬中除脹,和胃止嘔,兼有理氣安胎之功,可用治中焦氣機郁滯之胸脘脹滿,噁心嘔吐。
偏寒者,常與砂仁、丁香等一溫一中止嘔藥同用;偏熱者,常與黃連、蘆根等清胃止嘔藥同用;若胎氣上逆,胸悶嘔吐,胎動不安者,常與砂仁、陳皮等理氣安胎藥配伍。
用治七情鬱結,痰凝氣滯之梅核氣證,常與半夏、厚樸、茯苓等同用,如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此外,紫蘇能解魚蟹毒,對於進食魚蟹中毒而致腹痛吐瀉者,能和中解毒。
可單用本品煎湯服,或配伍生薑、陳皮、藿香等藥。
【用法用量】煎服,5~9g,不宜久煎。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2.《滇南本草》:「發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
3.《本草綱目》:「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一溫一中,止痛,定喘,安胎。」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其中主要為紫蘇醛、左旋檸檬烯及少量a-蒎烯等。
2.藥理作用:蘇葉煎劑有緩和的解熱作用;有促進消化液分一泌,增進胃腸蠕一動的作用;能減少支氣管分一泌,緩解支氣管痙一攣。
本品水煎劑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均有抑製作用。
紫蘇能縮短血凝時間、血漿復鈣時間和凝血活酶時間。
紫蘇油可使血糖上升。
3.臨一床一研究:1用蘇葉與少量生薑治療支氣管炎,按10:1的比例製成25%蘇葉藥液,每日早晚各服一次,100ml/次,10天為1個療程,每兩個療程間隔3天,效果良好(湖南中醫藥導報,2000,6(2):16)。
2以蘇前蘆魚湯(蘇葉、前一胡一、白殭蠶各5~9g,蘆根、魚腥草各9~10g,桔梗3~6g),辨證加減,治療小兒咳嗽50例,取得了較好療效(實用中醫藥雜誌,1991,(3):18)。
3以黃連4g,蘇葉4g,吳茱萸3g,肉一豆蔻5g,百合15g,烏藥10g,柴一胡一10g,川楝子10g,太子參10g,甘草3g,組成連蘇暢中飲,治療功能一性一消化不一良100例,具有整體調節一精一神神經功能,改善胃腸功能障礙,清除幽門螺桿菌的作用(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19(1):37)。
4以黃連蘇葉湯(蘇葉30g,黃連5~6g,半夏12g,丹參15g,玉米須30g)為基礎方,隨證加減,治療慢一性一腎衰25例,獲得較好療效(中醫雜誌,1994,(12):733)。
此外,紫蘇還可用治胃神經官能症、慢一性一膽囊炎、膽道蛔蟲症、嬰幼兒秋季腹瀉、尋常疣等病。
附藥紫蘇梗
為紫蘇的一莖一。
一性一味辛、甘,微一溫一。
歸肺、脾、胃經。
功能寬胸利膈,順氣安胎。
適用於胸腹氣滯、痞悶作脹及胎動不安、胸脅脹痛等症。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生薑的功效與作用 香薷的功效與作用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 羌活的功效與作用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 稿本的功效與作用 蒼耳子的功效與作用 辛夷的功效與作用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