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大全
白蘞的功效與作用
白蘞-原態
白蘞-藥材
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japonica(Thunb.)Makino的乾燥塊根。
產於華北、華東及中南個省區,廣西、廣東也有生產。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洗淨,切成縱瓣或斜片,曬乾。
【藥一性一】苦、辛,微寒。
歸心、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
【應用】
1.瘡癰腫毒,瘰疬痰核。
本品苦寒清洩,辛散消腫,故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消腫止痛之效。
內服、外用皆可。
用治熱毒壅聚,癰瘡初起,紅腫硬痛者,可單用為末水調塗敷患處,或與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同煎內服,以消腫散結;若瘡癰膿成不潰者,亦可與苦參、天南星、皂角等製作膏藥外貼,可促使其潰破排膿;若瘡瘍潰後不斂,可與白及、絡石籐共研細末,干撒瘡口,以生肌斂瘡,如白蘞散(《雞峰普濟方》)。
若用治痰火鬱結,痰核瘰疬,常與玄參、赤芍、大黃等研末醋調,外敷患處,如白蘞散(《聖惠方》);或與黃連、一胡一粉研末,油脂調敷患處,如白蘞膏(《劉涓子鬼遺方》)。
2.水火燙傷,手足皸裂。
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熱毒邪,又具斂瘡生肌止痛之功,故常用治水火燙傷,可單用本品研末外敷(《備急方》);亦可與地榆等份為末外用。
若與白及、大黃、冰片配伍,還可用於手足皸裂。
此外,本品尚具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作用,常與生地黃或阿膠同用,治療血熱之咯血、吐血;單用搗爛外敷還可用於扭挫傷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
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研成極細粉末敷於患處。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服。
不宜於烏頭類藥材同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一溫一瘧,女子一陰一中腫痛。」
2.《本草經疏》:「白蘞,苦則洩,辛則散,甘則緩,寒則除熱,故主癰腫疽瘡,散結止痛。
……總之為疔腫癰疽家要藥,乃確論也。」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有粘一液質和澱粉,酒石酸,龍腦酸,24-乙基甾醇及其糖甘,脂肪酸和酚一性一化合物。
2.藥理作用:白蘞有很強的抑菌作用,並有很強的抗真菌效果。
所含多種多酚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肝毒素作用及很強的抗脂質過氧化活一性一。
3.臨一床一研究:據報道,用白蘞研末裝入膠囊,每粒0.3g,每次服6粒,每日3次,治療急、慢一性一菌痢140例,有效率分別為96.55%、91.66%(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8:500);用白蘞、白及各30g、大黃50g,焙黃研粉加入冰片3g,蜂蜜調勻,外用,治療手足皮膚皸裂55例,總有效率94.5%(中藥現代臨一床一應用手冊 1993:420)。
此外,白蘞外用,對扭挫傷和皮膚化膿一性一感染,效果均較好。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紫蘇的功效與作用 生薑的功效與作用 香薷的功效與作用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 羌活的功效與作用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 稿本的功效與作用 蒼耳子的功效與作用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