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大全
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地榆-原態
地榆-飲片
為薔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長葉地榆S.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 Yu et Li的根。
前者產於我國南北各地,後者一習一稱「綿地榆」,主要產於安徽、浙一江一、一江一蘇、一江一西等地。
春季將發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後採挖。
除去鬚根,洗淨,曬乾生用,或炒炭用。
【藥一性一】苦、酸、澀,微寒。
歸肝、大腸經。
【功效】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應用】
1.血熱出一血證。
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長於洩熱而涼血止血;味兼酸澀,又能收斂止血,可用治多種血熱出一血之證。
又因其一性一下降,故尤宜於下焦之下血。
用治便血因於熱甚者,常配伍生地黃、白芍、黃芩、槐花等,如約營煎(《景岳全書》);用治痔瘡出一血,血色鮮紅者,常與槐角、防風、黃芩、枳殼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劑局方》);用治血熱甚,崩漏量多色紅,兼見口燥唇焦者,可與生地黃、黃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極驗方(《女科要旨》)。
本品苦寒兼酸澀,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澀腸而止痢,對於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與甘草同用,如地榆湯(《聖濟總錄》)。
2.燙傷、濕疹、瘡瘍癰腫。
本品苦寒能瀉火解毒,味酸澀能斂瘡,為治水火燙傷之要藥,可單味研末麻油調敷,或配大黃粉,或配黃連、冰片研末調敷;用治濕疹及皮膚潰爛,可以本品濃煎外洗,或用紗布浸藥外敷,亦可配鍛石膏、枯礬研末外摻患處;本品清熱涼血,又能解毒消腫,用治瘡瘍癰腫,無論成膿與否均可運用。
若初起未成膿者,可單用地榆煎汁浸洗,或濕敷患處;若已成膿者,可用單味鮮地榆葉,或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搗爛外敷局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劑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斂瘡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一性一寒酸澀,凡虛寒一性一便血、下痢、崩漏及出一血有瘀者慎用。
對於大面積燒傷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劑外塗,以防其所含鞣質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一性一肝炎。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婦人一乳一痓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
2.《本草綱目》:「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一便血證。
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能行血,不可不知。
楊士瀛云:諸瘡癰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
3.《本草正》:「味苦微澀,一性一寒而降,既消且澀,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腸風血痢及女人崩漏下血,月一經不止,帶濁痔漏,產後一陰一氣散失,亦斂盜汗,療熱痞,除惡肉,止瘡毒疼痛。
凡血熱者當用,虛寒者不相宜也。
作膏可貼金瘡,搗汁可塗虎、犬、蛇、蟲傷毒,飲之亦可。」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地榆根一部含有地榆甘Ⅰ、Ⅱ、A、B、E等及酚酸類一性一化合物,尚含少量維生素A。
止血主要成分為鞣質。
2.藥理作用:地榆煎劑可明顯縮短出一血和凝血時間,生地榆止血作用明顯優於地榆炭;實驗表明,地榆制劑對燒傷、燙傷及傷口的癒合有明顯的作用,能降低一毛一細血管的通透一性一,減少滲出,減輕組織水腫,且藥物在創面形成一層保護膜,有收斂作用,可減少皮膚擦傷,防止感染,有利於防止燒、燙傷早期休克和減少死亡發生率。
體外實驗表明,地榆水煎劑對傷寒桿菌、腦膜炎雙球菌及鉤端螺旋體等均有抑製作用,尤其對痢疾桿菌作用較強。
3.臨一床一研究:用地榆30g,醋適量。
以醋煎地榆,放置一一夜,次晨一溫一服之,每日1劑。
治療崩漏43例,總有效率為95%(山東中醫雜誌,1991,3:53);用地榆、艾葉各10~30g,大黃6g(後下),煎服,每日1劑,3~7天為1療程。
治療菌痢80例,總有效率為96.3%(湖北中醫雜誌,1994,4:32);另據報道,本品還可用治傷寒、上消化道出一血、慢一性一胃炎、慢一性一結腸炎、一肛一裂、燙傷等。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紫蘇的功效與作用 生薑的功效與作用 香薷的功效與作用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 羌活的功效與作用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 稿本的功效與作用 蒼耳子的功效與作用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