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大全》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 益母草-原態益母草-藥材為唇形科植物益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藥材大全》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材大全

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

益母草-原態

益母草-藥材

益母草-飲片

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的地上部分。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野生或栽培。

通常在夏季一莖一葉茂盛,花未開或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後乾燥。

生用或熬膏用。

【藥一性一】辛、苦,微寒。

歸心、肝、膀一胱經。

【功效】活血調一經,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應用】

1.血滯經閉、痛經、經行不暢、產後惡一露不盡、瘀滯腹痛。

本品苦洩辛散,主入血分,善活血調一經,祛瘀通經,為婦產科要藥,故名益母。

治血滯經閉、痛經、月一經不調,可單用熬膏服,如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膏(《上海市藥品標準.上冊》1980年版);亦可配當歸、丹參、川芎、赤芍等藥用,如益母丸(《集驗良方》);治產後惡一露不盡、瘀滯腹痛,或難產、胎死腹中,既可單味煎湯或熬膏服用,亦可配當歸、川芎、一乳一香等藥用,如送胞湯(《傅青主女科》)。

2.水腫,小一便不利。

本品既能利水消腫,又能活血化瘀,尤宜用於水瘀互阻的水腫。

可單用,亦可與白茅根、澤蘭等同用。

用於血熱及瘀滯之血淋尿血,可與車前子、石韋、木通同用。

3.跌打損傷,瘡癰腫毒,皮膚癮疹。

本品既能活血散瘀以止痛,又能清熱解毒以消腫。

用於跌打損傷瘀痛,可與川芎、當歸同用;治瘡癰腫毒,皮膚癮疹,可單用外洗或外敷,亦可配黃柏、蒲公英、苦參等煎湯內服。

【用法用量】10~30g,煎服;或熬膏,入丸劑。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外洗。

【使用注意】無瘀滯及一陰一虛血少者忌用。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遺》:「主浮腫下水,兼惡毒腫。」

2.《本草綱目》:「活血、破血、調一經、解毒。

治胎漏難產,胎衣不下,血暈,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疳、痢、痔疾,打撲內損瘀血,大便小一便不通。」

3.《本草正》:「益母草,一性一滑而利,善調女人胎產諸證,故有益母一之號。

然惟血熱血滯及胎產艱澀者宜之。

若血氣素虛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益母一之名,謂夫人所必用也。

蓋用其滑利之一性一則可,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有益母草鹼,水蘇鹼、益母草定、亞麻酸、β-亞麻酸、油酸、月桂酸、苯甲酸、芸香甘及延一胡一索酸。

2.藥理作用:煎劑、乙醇浸膏及所含益母草鹼對多種動物的子一宮有興奮作用;對小鼠有一定的抗著一床一和抗早孕作用。

益母草鹼小劑量使離體腸管緊張一性一施緩,振幅擴大;大劑量則振幅變小,而頻率增加。

益母草有強心、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一性一血流量的作用,能減慢心率,對抗實驗一性一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縮小心肌梗死範圍。

粗提物能擴張血管,有短暫的降壓作用。

對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紅細胞的聚集一性一有抑製作用。

益母草能改善腎功能,益母草鹼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3.臨一床一研究:取益母草、馬齒莧各30g,水煎服,每日1劑,共服9劑,治療100例婦科出一血一性一疾病。

結果痊癒率為83%,總有效率為96%(中醫雜誌,1990,(7):47)。

用大劑量益母草(90~120g,鮮品加倍,小兒減量),治療急一性一腎炎水腫患者80例,全部治癒(中醫雜誌,1966,(4):26)。

用益母草注射一液8支(每支含生藥4g),加入5%葡萄糖500ml靜脈滴注,日1次,治療冠心病心肌缺血100例。

結果臨一床一症狀總有效率84%;心電圖總有效率為61%(中醫雜誌,1985,26(3):29)。

另有用益母草治療高粘血症。

4.不一良反應:臨一床一上益母草會出現一些中毒反應。

益母草鹼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先興奮後麻醉作用,特別能引起呼吸中樞興奮;具有箭毒樣作用,使肌肉不再收縮而松一弛;益母草鹼有麥角鹼樣收縮子一宮作用;能擴張小動脈,使血壓下降。

一般在服藥後4-6小時出現中毒一症狀,中毒量為90~150g。

主要表現為突感全身乏力、疼痛酸麻,下肢呈癱瘓狀態;重者伴有大汗、血壓下降,甚或虛脫。

呼吸增快、增強,甚則呼吸麻痺。

此外,尚有腰痛、血尿、孕婦中毒可引起流產。

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為超劑量用一藥和孕婦誤用。

因此,控制用量和孕婦慎用是預防益母草中毒的關鍵。

發生益母草中毒時可以催吐、洗胃以及對症處理的方法。

亦可用一些中藥如赤小豆、綠豆、甘草等以解毒。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紫蘇的功效與作用 生薑的功效與作用 香薷的功效與作用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 羌活的功效與作用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 稿本的功效與作用 蒼耳子的功效與作用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藥材大全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桂枝的功效與作用紫蘇的功效與作用生薑的功效與作用香薷的功效與作用荊芥的功效與作用防風的功效與作用羌活的功效與作用白芷的功效與作用細辛的功效與作用稿本的功效與作用蒼耳子的功效與作用辛夷的功效與作用蔥白的功效與作用鵝不食草的功效與作用檉柳的功效與作用薄荷的功效與作用牛蒡子的功效與作用蟬蛻的功效與作用桑葉的功效與作用菊花的功效與作用蔓荊子的功效與作用升麻的功效與作用葛根的功效與作用淡豆豉的功效與作用浮萍的功效與作用木賊的功效與作用石膏的功效與作用寒水石的功效與作用知母的功效與作用蘆根的功效與作用天花粉的功效與作用淡竹葉的功效與作用鴨跖草的功效與作用梔子的功效與作用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密蒙花的功效與作用青葙子的功效與作用黃芩的功效與作用黃連的功效與作用黃柏的功效與作用龍膽的功效與作用秦皮的功效與作用苦參的功效與作用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苦豆子的功效與作用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連翹的功效與作用穿心蓮的功效與作用大青葉的功效與作用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青黛的功效與作用貫眾的功效與作用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紫花地丁的功效與作用野菊花的功效與作用拳參的功效與作用漏蘆的功效與作用魚腥草的功效與作用金蕎麥的功效與作用射干的功效與作用山豆根的功效與作用馬勃的功效與作用青果的功效與作用錦燈籠的功效與作用木蝴蝶的功效與作用白頭翁的功效與作用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鴉膽子的功效與作用委陵菜的功效與作用翻白草的功效與作用半邊蓮的功效與作用白花蛇舌草的功效與作用山慈菇的功效與作用熊膽的功效與作用千里光的功效與作用白蘞的功效與作用四季青的功效與作用綠豆的功效與作用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玄參的功效與作用牡丹皮的功效與作用赤芍的功效與作用紫草的功效與作用水牛角的功效與作用青蒿的功效與作用白薇的功效與作用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大黃的功效與作用芒硝的功效與作用番瀉葉的功效與作用火麻仁的功效與作用郁李仁的功效與作用甘遂的功效與作用京大戟的功效與作用芫花的功效與作用牽牛子的功效與作用巴豆的功效與作用千金子的功效與作用獨活的功效與作用威靈仙的功效與作用川烏的功效與作用蘄蛇的功效與作用烏梢蛇的功效與作用木瓜的功效與作用蠶沙的功效與作用伸筋草的功效與作用尋骨風的功效與作用松節的功效與作用海風籐的功效與作用青風籐的功效與作用丁公籐的功效與作用昆明山海棠的功效與作用雪上一枝蒿的功效與作用路路通的功效與作用秦艽的功效與作用防己的功效與作用桑枝的功效與作用豨薟草的功效與作用海桐皮的功效與作用絡石籐的功效與作用雷公籐的功效與作用老鸛草的功效與作用穿山龍的功效與作用絲瓜絡的功效與作用五加皮的功效與作用桑寄生的功效與作用狗脊的功效與作用千年健的功效與作用雪蓮花的功效與作用鹿啣草的功效與作用石楠葉的功效與作用藿香的功效與作用佩蘭的功效與作用蒼朮的功效與作用厚樸的功效與作用砂仁的功效與作用豆蔻的功效與作用草豆蔻的功效與作用草果的功效與作用茯苓的功效與作用薏苡仁的功效與作用豬苓的功效與作用澤瀉的功效與作用冬瓜皮的功效與作用香加皮的功效與作用枳椇子的功效與作用澤漆的功效與作用螻蛄的功效與作用薺菜的功效與作用車前子的功效與作用滑石的功效與作用木通的功效與作用通草的功效與作用瞿麥的功效與作用萹蓄的功效與作用地膚子的功效與作用海金沙的功效與作用石韋的功效與作用冬葵子的功效與作用燈心草的功效與作用萆薢的功效與作用茵陳的功效與作用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虎杖的功效與作用地耳草的功效與作用垂盆草的功效與作用雞骨草的功效與作用珍珠草的功效與作用附子的功效與作用乾薑的功效與作用肉桂的功效與作用吳茱萸的功效與作用小茴香的功效與作用丁香的功效與作用高良姜的功效與作用花椒的功效與作用蓽茇的功效與作用蓽澄茄的功效與作用青皮的功效與作用枳實的功效與作用木香的功效與作用沉香的功效與作用檀香的功效與作用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烏藥的功效與作用青木香的功效與作用荔枝核的功效與作用香附的功效與作用佛手的功效與作用香櫞的功效與作用玫瑰花的功效與作用娑羅子的功效與作用薤白的功效與作用天仙籐的功效與作用大腹皮的功效與作用甘松的功效與作用九香蟲的功效與作用刀豆的功效與作用柿蒂的功效與作用山楂的功效與作用神曲的功效與作用麥芽的功效與作用萊菔子的功效與作用雞內金的功效與作用阿魏的功效與作用使君子的功效與作用苦楝皮的功效與作用檳榔的功效與作用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雷丸的功效與作用鶴虱的功效與作用榧子的功效與作用小薊的功效與作用大薊的功效與作用地榆的功效與作用槐花的功效與作用側柏葉的功效與作用白茅根的功效與作用苧麻根的功效與作用三七的功效與作用茜草的功效與作用蒲黃的功效與作用降香的功效與作用白及的功效與作用仙鶴草的功效與作用棕櫚炭的功效與作用血余炭的功效與作用藕節的功效與作用艾葉的功效與作用炮姜的功效與作用灶心土的功效與作用川芎的功效與作用郁金的功效與作用薑黃的功效與作用沒藥的功效與作用五靈脂的功效與作用夏天無的功效與作用楓香脂的功效與作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