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全傳》第五十二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響馬路阻新人:尋傳鑾輿回京闕,眼看旌旗離邊塞。貔貅何用唱歡歌,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飛龍全傳》第五十二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響馬路阻新人

飛龍全傳

第五十二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響馬路阻新人

詞曰:

尋傳鑾輿回京闕,眼看旌旗離邊塞。

貔貅何用唱歡歌,養些餘威博後決。

回視波濤歇,打點一精一神,凱旋聲接。

各人暗裡思量,笑彼刀無血。

可曾建甚功,卒蒙詔糈封?宜爾家,樂爾室,一朝掛紫衣,尋盟自合鴛鴦塊,成就從前缺月。

怎如紅葉溝傳,風一流初度,春宵一刻,海誓山盟結。

右調《歸朝歡》

話說楊延德日間聽了智聰長老相斷之言,心懷憂懼,寢不能寐,等眾人睡著,獨自披衣起來,悄悄往方丈之中,來見長老。

此時長老正坐禪一床一,凝神定一性一。

忽琉璃光照,見有人走進方丈中來,定睛一看,見是日間所相之人。

便開言問道:「將軍因甚尚未安寢?暮夜到來有何話說?」

延德道:「小可延德,甫聞禪師法語,心實不能自安。

為此,篤志而來,懇求禪師慈悲為本,指點小可一條生路,得全首領於九原,死亦感德不朽。」

智聰道:「此乃各人造化,數定無移,貧僧如何救得?將軍誤矣。」

延德再三拜懇。

長老見他心志誠實,便說道:「既將軍要得生路,別無方略,只有高飛遠舉,遁跡林泉,置世事於無心,超形跡於塵外,庶可全身遠害,自保其身矣。」

延德道:「禪師之教,善全之策也。

但小可思父子至親,情關憂戚,一旦分離遠去,於心亦不能安,如之奈何?」

長老道:「明哲保身,智者所貴;承歡膝下,人子當然。

念汝言出真心,貧僧不得不曲為籌矣。」

遂乃取出小皮匣一隻與之,道:「此乃天機,慎勿洩漏,宜緊藏於身。

平常不許開看,如遇大難,方可開看,內中有救汝之計,斷勿忘也。」

延德接了皮匣,再拜而謝,歡歡喜喜歸至客房去睡。

有詩為證:

前程打動機關透,智者相憐警悟深。

不是當年能受教,將軍寧起入禪心?

次日,長老命行童安排早飯,只見楊業率眾來辭,長老苦留不住,只得送出山門。

一行人下了山,回營歸寨,楊業傳令拔寨起行。

大軍離了五台山,取路回應州。

按下不提。

那契丹主兵屯忻州,見有周兵阻住,不敢輕進。

這日,忽報周兵都已撤去,不知何故。

契丹主也先差人細細打聽,方知劉崇召山後楊家兵水淹了周師,以此得能退去。

契丹主聽報,正在讚歎楊家之謀,忽有劉崇差官來到,送上金珠寶物,請契丹主回兵。

契丹主得了賄賂,統領人馬回本國去訖。

卻說世宗收兵還朝,進宮請了太后安。

從此,朝廷政事,皆自親裁,補偏救弊,賑恤民瘼,朝野盡皆歡一悅。

因想趙匡胤等諸將能用命效力,合當封爵,以酬其功。

於是論功之大小,定爵之次第:遂以都虞候趙匡胤進爵封為南宋王;鄭恩封為汝南王;高懷德、張光遠、羅彥威、張永德皆封列侯;岳元福、馬全義、符彥卿皆封節度使,分鎮外郡,以其年老,免於上朝;馮益、史魁、高懷亮等封為御林軍都督;進王樸為丞相。

改元顯德。

分賜宅第於王侯等。

未得衙署者,又令各自挑選家將以實之。

眾臣各各謝恩而退。

時懷亮問兄以父母一之事,懷德將父死潼關,母存故土之言,說了一遍。

懷亮悲聲大慟,不勝淒傷,方知父親托夢有自來也。

一日,世宗設朝,文武朝見已畢,南宋王趙匡胤出班奏道:「汝南王鄭恩,前定陶家莊三春為室,尚未婚娶。

乞聖上恩賜完姻,臣等不勝欣幸。」

世宗問道:「三御弟此姻幾時下聘?何人為媒?在於何處?」

匡胤奏道:「是臣為媒。

因在百鈴關隨太后鑾輿回京,於路駐跗,鄭恩懼暑洗浴,往陶園偷瓜被打。

臣見陶三春勇力過人,兵機通曉,特任斧柯,與彼聯姻。」

又將前後事情備細奏了一遍。

世宗聽了,幾乎笑倒,因說道:「姻緣本是前定,匹偶亦屬合宜,御弟執柯,正得其所也。」

即傳旨宣汝南王見駕。

當有司禮監傳宣:「萬歲爺有旨,宣汝南王上殿。」

只聽得下面答應一聲:「領旨。」

世宗在龍椅上舉眼看時,只見鄭恩從丹墀走上殿來,衣冠氣概,與前大不相同,怎見得?

頭戴三尖光溜帽,身穿八卦一團一花襖。

金鑲玉帶束腰間,粉底烏靴隨舞蹈。

鄭恩走至駕前,執笏嵩呼,拜了三拜。

看官,鄭恩本是粗一魯之人,跟了匡胤走闖關西,招災惹禍,吃酒行兇,乃是專門絕技。

虧了匡胤叫他習學文禮,所以革去舊規,知些禮貌。

然而匆忙之際,終多失儀,故此今當朝拜,只行了三禮。

世宗見了,暗暗的好笑:「這魯夫禮貌不全,怎做朝廷大臣?然較之昔日,也算虧他的了。」

遂傳旨賜坐。

鄭恩坐在錦墩之上,眼珠兒瞧著鼻頭,動也不動,以為盡禮。

世宗問道:「三御弟,朕聞你定下一頭親事,也該奏與朕知,早早完娶,因何只不提起?」

鄭恩道:「這多是二哥做的事務,於臣何干?」

世宗道:「男一女居室,人之大倫,汝怎麼推諉別人?」

鄭恩道:「臣本不要這女人,多是二哥與臣為媒。」

世宗道:「朕今差官前去,迎接陶三春到京,與汝完姻,以成大禮。」

鄭恩奏道:「方纔臣已說過,總不要這女人。

如陛下要去迎來,這原是二哥做的媒,任二哥娶了去。」

世宗微笑道:「汝說來言語,通無道理,聘定婚姻,讓與媒人,自古以來,從無此理。

朕逆知汝意,不過嫌他力勇,常恐受他教訓耳。

然汝雖懼他,朕實嘉悅,下次汝或不知禮貌國法,即著王妃盡情責罰。

傳旨,著禮部知道,即日差官四員,安備半朝鑾駕,前往陶家莊,迎接陶三春到京,擇日與三御弟汝南王鄭恩成親。」

龍袖一拂,駕退還宮。

文武官員,一齊退出。

鄭恩道:「二哥,我說過的,這女娃娃,委實不要他,娶來做甚?就是接了來,我也不肯與他成親。」

匡胤道:「三弟,你說甚話?朝廷旨意,誰敢有違?汝若不遵,便是逆君大罪了。」

鄭恩道:「我不要就罷了,他把我怎樣定?」

匡胤道:「天子喜怒不常,隨事可以問罪。

汝今違忤不打緊,輕則革職為民,重則斬首示眾,豈肯以汝御弟而寬宥耶?」

鄭恩道:「據你講來,必要依他的了。

只是我向來沒有拘管,好不快活;如今卻做了死人,一步也不得做主,呆呆的聽人分付,好不耐煩。

既然如此,我只得依了他罷。」

說罷,二人各自回府。

匡胤見了父親,勸把妹一子配與高懷德為室。

趙弘殷大喜,即便擇日,把懷德為婿。

王侯作事、不比庶人之家,至期張燈結綵,鼓樂喧天,在朝文武各各送禮賀喜。

當日新人參天拜地,請趙弘殷夫婦當廳受拜,然後夫妻交拜,花燭台巹,送入洞房,諸般禮數,不必細說。

至次日,趙弘殷大開筵席,請在朝文武飲過了喜筵,諸事已畢。

三朝之後,趙弘殷備下花銀千兩,准折妝奩,送高懷德夫妻回歸府第。

懷德差了家將,備設安車,往山東迎接母親到來,安享榮華。

按下不提。

那禮部奉了聖旨,差官備駕往陶家莊迎娶,也不必細表。

只說陶三春的哥哥陶龍、陶虎,自從趙匡胤為媒,把妹一子配與鄭恩,留下聘禮別去之後,他卻時時著人打聽,聞得趙匡胤保駕,兵下河東,立了戰功,受封都虞候之職,鄭恩亦得侯位之封,心中歡喜,進房來與三春說知其事。

三春道:「哥哥,小妹前日言猶在耳,他若有了王位,方可成親;如今只是封侯,哥哥且莫歡喜。」

陶龍道:「賢妹,你莫要小覷了這侯位,他立功至此,亦非易事,日後再有功績,這王位便可立致矣。」

說罷,相別而出。

遂乃著人前往蘇、杭兩處,置辦綾羅緞匹,龍蟒裝花,喚了許多裁縫至家,整月的做就內外衣服。

又置辦那些鋼、錫器皿,什物傢伙,件件俱全。

三春知道,便叫哥哥:「他既封候,難道府中沒有應用之物?也要哥哥這等費心。」

陶龍道:「各人一體面,理上該當。

況我陶門又非小戶人家,豈可草率,造人恥笑?就是那從嫁丫鬟,任從賢妹自擇。

諸事都宜預備,免得臨時侷促,下及周章。」

三春聽了大喜,感激兄長用心。

於是將自己房一中一切該用之物,隨時收拾停當。

不覺又過了多時。

那一日,只見本縣縣官到來報喜。

陶龍弟兄接進大廳,見禮坐下。

茶畢,縣官開言說道:「貴府令妹丈鄭,今封汝南王,御踢完姻,皇上特差禮部官四員,領帶宮官,排列半朝鑾駕,迎接王妃,不日將到,先有探事報來。

為此,下官先來報喜。」

陶龍、陶虎躬身拜謝,設席款待,因說道:「治民一介布衣,不知禮數,若明日天使到來,該是如何款待?望老父母指教。」

縣官道:「天使到來,須設正席四桌,外備折席禮四封。

鑾輿儀從,設備席五十桌,記點每人賞封銀二兩。

其餘裝車伕役,與之酒飯,均為賞賜。

其工食之項,到京時,鄭王自有給發。

依此整備而行,便無疏失。」

弟兄二人一齊致謝道:「愚弟兄村野之夫,幾乎失禮,承老父母所教,心目爽然矣。

但俟天使到捨之時,望在先二日,差貴役相聞,好辦酒席。」

縣官應允。

酒散,謝別而去。

那陶家二嫂聞知此信,進房道喜,說起縣官之言,不日天使就到。

三春道:「妝奩什物,哥哥既都備下,不必說了。

所有該用酒席、賞賜等項,將父母存下千兩之銀,聽用可也。」

且說南宋王趙匡胤,一日請高懷德到府商議道:「陶三春勇力過人,曾將鄭恩力伏,自恃高強,目無能人,今出嫁到京,未免視吾等亦如同類。

吾意欲於路送信於他,使他知懼。

然遍觀在京諸將,皆非敵手,惟汝比張、鄭力大,可與為敵。

汝可帶領兩府家將,只做打圍。

先差家將暗暗告知宮官,不可慌亂。

汝便裝做響馬,要他買路錢,他自然發怒,親自出來交鋒,便可試他武藝高下了。

汝且見機而作,然後說明相接之意,使彼知我勇一猛之人,亦為不少,且使鄭恩日後也有光彩。」

懷德笑而從之,整備停當,按期出城,打點行一事。

慢提。

且說差官督領車仗扈從人等,非止一日,到了縣中。

縣官迎接,送歸公館,饋送禮物已畢,即差人飛報陶家。

陶氏弟兄得報,分付門外搭起篷廠,屯紮車仗人馬,大廳上接待差官,側廳款待家將,車伕役人等在莊房內酒飯。

叫下梨園,大排筵席。

一應完備,等候到來。

至次日清晨,早見一簇人馬,擁護而來:前面打著「汝南王奉旨迎親」的掮牌,排列著花簇簇的半朝鑾駕,恁的威儀;後面便是差官、宮監;縣官在後跟隨。

一行人將次到莊,陶氏弟兄迎接進廳,開讀聖旨。

弟兄謝過了恩,然後相見,賓主坐定,縣官側坐相陪。

茶過三巡,便請入席,那酒筵豐盛,自不必說。

當時點戲開場,酬酢勸侑,客主盡歡,席終而散。

以下跟隨人等各各酒飯已畢。

陶龍擇日起行。

時有親戚都來送嫁,陶龍一概辭謝。

這日,擺列王府執事,簇擁著鑾輿,前這後掩,好不威儀。

那宮官騎馬,婢女乘車,弟兄兩個與那欽差官一齊坐馬押輿,縣官在後送行。

只聽三聲炮響,鑾輿起行。

那街道上鄰里男婦,挨肩擦背,夾道旁觀,個個誇獎,人人稱羨,都議論個不了,張望不休。

那縣官直送至交界地方,然後辭去。

正是:

貴賤不由妍娥定,富貧端在命途來。

鑾輿一路行程,曉行夜住,逢州過縣,地方官饋送程儀,好不威顯。

行了多日,將近皇都,來至一處所在,離汴京約有三十餘里。

正行之際,只聽得樹林中一聲炮響,閃出五六十騎人馬來,當頭一位大王,坐馬端槍,攔住去路,大聲喝道:「來的留下買路錢,便放你過去;倘若遲延,一性一命難保。」

那些執事人等見有強人阻路,唬得目瞪口呆,都不敢上前,縮做一堆兒立著。

內有膽壯的,慌忙報與欽差官。

那欽差官已是明白,假意吃驚,即轉報與陶氏弟兄。

陶龍聽言道:「這皇都地面,那得有響馬胡行?待我上前去分付於他。」

即時策馬向前,大聲喝道:「汝等草賊,怎敢在輦轂之下,攔截橫行?況我等又非經商大客,又不是任滿官員,那有銀錢與你買路?你可不曾見麼?這是汝南王鄭千歲娶的王妃一娘一娘一,誰敢阻路?汝當速速迴避,免得傷殘。」

那大王哈哈大笑道:「也罷,你們既無銀兩,就把那個什麼的王妃送他過來,與俺做個壓寨夫人,俺便饒了你們不殺;稍若支吾,你們休想回去。」

陶龍聽言大怒,喝聲:「一毛一賊!你欺人慣了,不知王妃一娘一娘一的本事。

我便對他說知,請他自己出來,一頓銅錘打死了你幾個一毛一賊,方知一娘一娘一的利害。」

說罷,帶馬往後而去。

那三春見車馬不行,便問左右道:「為何不行?」

家將稟道:「有響馬阻路,故此不能前進。」

三春道:「那有此事?」

正在言語,只見陶龍來到跟前,將響馬之言說了一遍。

三春大怒,喝叫:「取披掛過來。」

侍女答應一聲,即忙往箱裡取將披掛出來,三春登時結束。

怎見得打扮威嚴?

魚鱗甲金光耀日,紅戰襖繡鳳朝陽。

錦襴裙顏色鮮艷,獸皮靴舒長穩步。

陶三春通身結束,騎了一匹白馬,手執兩一柄一銅錘,帶領家將,擁至前面,一馬當先,大喝道:「何處一毛一賊,敢來阻路?」

只見那大王一馬衝出,叫一聲:「女將看箭。」

一聲響,箭打三春左耳擦過,三春不曾提防,吃了一驚。

聽得弓弦響處,又是一箭從右耳邊射來,三春放下錘,一手接住,喝道:「一毛一賊,有箭盡數射來。」

那大王驀地裡又放一箭,從中射來,剛到護心鏡,被三春順手一錘,打落馬前。

兩邊觀者盡皆喝彩。

三春提錘,拍馬衝來。

那大王挺槍迎架。

這陶三春的銅錘,重有八十二斤,當時見大王一槍刺來,急把一錘架開了槍,那一一柄一錘早又飛到,那大王暗暗喝彩。

兩個戰在當場,殺在一處,戰有三四十合。

三春也是暗暗思想:「此人槍法利害,不像個響馬,吾且未可傷他一性一命。」

心下一想,手略一鬆。

那大王見三春手慢,忙把槍望肋下用力一撥,思量要撥他下馬。

不想被三春用肋夾一住,將一一柄一銅錘放下,趁手捻住了槍頭。

那大王用力把槍一扯,卻拖不動。

說時遲,那時快,三春早把這一柄一銅錘當頭蓋下。

那大王慌了,棄了槍,雙手接住了錘一柄一,再也不放。

三春即便跳下馬來,只一扯,反把大王扯落馬下。

三春大喝道:「沒本事的一毛一賊,饒你去罷。」

那大王立起身來,走上前道:「請王嫂上馬。」

三春道:「你是何等之人,敢稱我為王嫂?」

那大王笑道:「實不相瞞,我乃南宋王之妹丈,高懷德便是。

只因南宋王是大媒,故今某來迎接。」

遂叫家將上前叩頭。

三春大喜道:「原來是高侯駕臨,適才衝撞,萬勿掛懷。」

遂分付左右,取出銀兩,賞賜了家將。

三春同懷德相見了二兄,敘新親之禮。

弟兄二人道:「有勞高侯台駕來迎,足為榮耀。」

懷德道:「豈敢。

只為汝南王乃當今之虎將,聞知被令妹所伏,弟等不信,故作此態,實欲請教武藝耳。」

眾皆大笑。

陶龍道:「如此作耍,以一性一命為兒戲,倘或失手,豈不可惜?」

高懷德道:「適才所射之箭,頭上無鐵,不致傷人。

但是令妹的錘,實為利害,弟若接得不快,此時喪之久矣。

自今以往,再不敢輕敵了。」

眾復大笑。

正是:

略把形容來點染,方知勁敵勝男兒。

當時一行人略略用些酒飯,懷德合為一起,擁輿而行。

按下慢表。

只說汝南王鄭恩,這日想起:「吉期將到,須要準備才好。

只是王府行一事的規矩,我卻一些也不知,如何是好?倘然差了禮數,卻不被陶家作為笑話?我且與二哥商議,看是如何。」

遂乘馬,帶了幾名家將,來到南宋王府中,他是患難弟兄,不用通報,下馬進府,至廳上,與匡胤見禮坐下。

鄭恩開言問道:「今日家將來報,說陶家送親將到,他手下人夫,共有二百多人。

兄弟不知行一事,故此特來與二哥商議,該是怎樣行法,二哥必有安排。」

匡胤道:「禮本一體,不過行一事之有大小耳。

今照王侯行禮,諸凡應用,總宜從大,不可存小見之心。

賢弟當要預備二百兩銀子,先著能幹家人,喚下廚茶伕役,備辦酒席。

再要打點三百兩銀子,賞賜送親執役人等。

再備下一二百兩,作為內外一應犒賞之費。

以外再備謝媒禮金,或五千,或三千,再少不可。

這數項費用,乃是最緊之事,所宜預備。

至於在朝文武官員多來賀喜者,須在三日前送帖請酒,該有幾席,做幾日請,任憑己意是了。」

鄭恩道:「算量起來,這銀子還不夠用哩。

二哥,你的媒金,且借與兄弟用用,日後加利送來還你。」

匡胤道:「你媒金尚未出手,怎麼倒說借用起來?」

鄭恩道:「男家的謝禮尚在後面,你只把那陶家到來謝你的媒金花紅,一併借與兄弟用用便是了。」

匡胤笑道:「你如今要改過大號了,休叫鄭子明,可叫賴貓兒焦面大王罷。」

鄭恩道:「休得取笑,還有要緊的心事在此,要請你教導教導。」

匡胤道:「賴貓大王,你除了借銀一事,還有甚的心事問我?」

那鄭恩未言先笑,欲說還羞,遮遮掩掩的,向匡胤說將出來,有分教:為一世之莽夫,傳百年之話一柄一。

正是:

不學安知倫類理,無文徒識淳龐風。

畢竟鄭恩問的甚麼心事,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飛龍全傳
第一回 苗訓設相遇真龍 匡胤游春騎泥馬第二回 配大名竇公款洽 遊行院韓妓慇勤第三回 趙匡胤一打韓通 勾欄院獨坐龍椅第四回 伸己忿雹打御院 雪父仇血濺花樓第五回 趙匡胤救假書生 張桂英配真命主第六回 赤須龍山莊結義 綠鬢娥蘭室歸陰第七回 柴榮販傘登古道 匡胤割稅鬧金橋第八回 算油梆苗訓留詞 拔棗樹鄭恩救駕第九回 黃土坡義結金蘭 獨龍莊計謀虎狼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十一回 董美英編謎求婚 柴君貴懼禍分袂第十二回 篤朋情柴榮贈衣 嚴國法鄭恩驗面第十三回 柴君貴過量生災 鄭子明擅權發貨第十四回 為資財兄弟絕義 因口腹兒女全生第十五回 孟家莊勇土降妖 首陽山徵人失路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 匡胤宿廟遇邪魑第十七回 褚元師求丹療病 陳摶祖設棋輸贏第十八回 賣華山千秋留跡 送京娘萬世英名第十九回 匡胤正色拒非詞 京娘陰送酬大德第二十回 真命主戲醫啞子 宋金清驕設擂台第二十一回 馬長老雙定奇謀 趙大郎連誅賊寇第二十二回 柴君貴窮途乞市 郭元帥剖志興王第二十三回 匡胤嘗桃降舅母 杜公抹谷逢外甥第二十四回 赤須龍義靖村坊 母夜叉計和甥舅第二十五回 杜二公納諫歸正 真命主違數罹災第二十六回 五索州英雄復會 興隆莊兄弟重逢第二十七回 鄭恩遺像鎮村坊 匡胤同心除妖魅第二十八回 鄭恩無心擒獵鳥 天祿有意搶龍駒第二十九回 平陽鎮二打韓通 七聖廟一番伏狀第三十回 柴榮薦朋資帷幄 弘肇被譖陷身家第三十一回 郭元帥禪郡興兵 高懷德滑州鏖戰第三十二回 高行周夜觀星象 蘇逢吉聳駕喪軍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第三十四回 王子讓辭官養母 趙匡胤避暑啖瓜第三十五回 趙匡胤博魚繼子 韓素梅守志逢夫第三十六回 再博魚計賺天祿 三折挫義服韓通第三十七回 百鈴關盟友談心 監軍府元帥賠禮第三十八回 龍虎聚禪州結義 風雲會山捨求賢第三十九回 匡胤射龍解水厄 鄭恩問路受人欺第四十回 鄭子明惱打園公 陶三春揮拳服漢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四十二回 柴榮進位續東宮 匡胤無罪縛金鑾第四十三回 苗訓決算服柴榮 王樸陳詞保匡胤第四十四回 趙匡胤帶罪提兵 杜二公挈眾歸款第四十五回 杜二公納婿應運 高行周遣子歸鄉第四十六回 高行周刎頸報國 趙匡胤克敵班師第四十七回 劉崇兵困潞州城 懷德勇取先鋒印第四十八回 高懷德智取天井 趙匡胤力戰高平第四十九回 丁貴力戰高懷德 單珪計困趙匡胤第五十回 單珪覆沒蛇盤谷 懷德被困鐵籠原第五十一回 馮益鼓兵救高將 楊業決水淹周師第五十二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響馬路阻新人第五十三回 陶三春職兼內外 張藏英策靖邊隅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蕊州第五十五回 課武功男女較射 販馬計大鬧金陵第五十六回 楊仙人土遁救主 文長老金鐃傷人第五十七回 鄭子明斬將奪關 高懷亮貪功殞命第五十八回 韓令坤擒剮孟俊 李重進結好永德第五十九回 劉仁贍全節完名 南唐主臣服納貢第六十回 絕聲色忠諫滅寵 應天人承歸正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