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大全
斑蝥的功效與作用
斑蝥-藥材
為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黃黑小斑蝥M.cichorii Linnaeus的全體。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主產於遼寧、河南、廣西、一江一蘇等地。
夏、秋二季於清晨露水未乾時捕捉。
悶死或燙死,去頭、足、翅,曬乾生用或與糯米同炒至黃黑色,去米,研末用。
【藥一性一】辛,熱。
有大毒。
歸肝、腎、胃經。
【功效】破血逐瘀,散結消癥,攻毒蝕瘡。
【應用】
1.癥瘕、經閉。
本品辛行一溫一通而入血分,能破血通經,消癥散結。
唱用治療血瘀經閉,可配伍桃仁、大黃藥用,如斑蝥通經丸(《濟一陰一綱目》);近人用治多種癌腫,尤以肝癌為優,可用斑蝥1—3只置雞蛋內煮食。
2.癰疽惡瘡,頑癬,瘰疬等。
本品為辛散有毒之品,外用有以毒攻毒,消腫散結之功。
治癰疽腫硬不破,《仁齋直指方》用本品研末,和蒜搗膏貼之,可攻毒拔膿;治頑癬,《外台秘要》以本品微炒研末,蜂蜜調敷;治瘰疬、瘺瘡,配白礬、白砒、青黛等,研末外摻,如生肌干膿散(《證治準繩》)。
此外,本品外敷,有發泡作用,可作發泡療法以治多種疾病,如面癱、風濕痺痛等。
【用法用量】內服多入丸、散,0.03—0.06。
外用適量,研末敷貼,或酒、醋浸塗,或作發泡用。
內服需以糯米同炒,或配青黛、丹參以緩其毒。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內服宜慎,應嚴格掌握劑量,體弱忌用,孕婦禁用。
外用對皮膚、粘一膜有很強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皮膚發紅、灼一熱、起泡,甚至腐爛,故不宜久敷和大面積使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瘺、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
2.《藥一性一論》:「治瘰疬,通利水道。」
3.《本草綱目》:「斑蝥專主走下竅,直至一精一溺之處,蝕下敗物,痛不可擋。」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主要含有斑蝥素,此外還含有油脂、蟻酸、色素等。
2.藥理作用:斑蝥素有抗癌作用,尤其對小鼠腹水型肝癌及網狀細胞肉瘤有抑製作用,它能抑制癌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其生長分化。
斑蝥素的各種衍生物能刺激骨髓而有升高白細胞的作用;斑蝥素還有免疫增強作用、抗病毒、抗菌作用以及促雌一激一素樣作用。
斑蝥丹灸對家兔實驗踝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
此外,斑蝥素可刺激人和動物皮膚發紅起泡。
3.臨一床一研究:用斑蝥素糖衣片(每片含斑蝥素0.25mg),治療原發一性一肝癌,每服1—2片,日3次,飯後口服,服藥期間多喝濃茶或開水,同時配以化療或放療。
共治療300餘例,總有效率為65%(中華醫學雜誌,1975,(7):503)。
用脂溶一性一斑蝥素片(含斑蝥素0.1mg,食用植物油20mg)每日口服o.o2mg/kg或者用萬分之一斑蝥素油紗外敷肝區,1—2日更換一次。
治療甲型肝炎100例(黃疸和非黃疸型各半),用一藥後2—5天症狀消失者占70%,其餘30%在6—8天內症狀消失。
用一藥14—20天肝功能轉為正常者65%,其餘35%於21—30天轉為正常。
(自然科學,1980,3(6):458)。
用斑蝥、巴豆各一份,研成細末,淨水調敷患側下關、太一陽一、四白、迎香或面神經運動點,治療38例周圍一性一面癱,結果痊癒30例,顯效4例,好轉1例,無效2例(中國康復醫學雜誌,1987,(3):130)。
另有用斑蝥治療痛經、神經一性一皮炎,風濕痛,過敏一性一鼻炎,氣管炎,尋常疣,甲溝炎等。
4.不一良反應:斑蝥素的毒一性一最大,斑蝥酸鈉次之,羥基斑蝥胺和甲基斑蝥胺的毒一性一很小。
急慢一性一毒一性一研究結果表明,腎臟對斑蝥素的敏一感一性一很高,無論灌胃或腹腔注射給藥,均可引起腎臟功能障礙。
犬和小鼠還可以發生肝細胞濁腫、壞死及脂肪變,心肌濁腫及肺瘀血等。
正常人口服斑蝥的中毒劑量為0.6g,致死量為 1.3—3g。
中毒表現為消化道、泌尿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口腔燒灼感、口渴、吞嚥困難、舌腫脹起跑、氣喘、多涎、噁心、嘔吐、胃出一血、腸絞痛,尿急、尿頻、蛋白尿、管型、血尿、排尿困難以及頭痛、頭暈、高熱、休克等。
斑蝥素對人的致死量為30mg。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紫蘇的功效與作用 生薑的功效與作用 香薷的功效與作用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 羌活的功效與作用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 稿本的功效與作用 蒼耳子的功效與作用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