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九:泰州地濱海,海上鹽場三十有六,隸兩淮運鹽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九

南村輟耕錄

卷二十九

◎紀隆平張士誠弟兄四,淮南泰州白駒場人。

泰州地濱海,海上鹽場三十有六,隸兩淮運鹽使司。

士誠與弟士義、士德、士信、並駕運鹽綱船,兼業私販。

初無異於人。

先是,中書省右丞相脫脫在任,災異疊見,黃河變遷。

至正一年,遣工部尚書賈魯役民夫一十五萬,軍二萬,決河故道,民不聊生。

河南韓山童首事作亂,以「彌勒佛出世」為名,誘集無賴惡少,燒香結會,漸致滋蔓,陷淮西諸郡。

繼而湖廣一江一 西荊襄等處皆淪賊境。

山東杜遵道,以李氏子為主,起汝寧蕭縣。

李二、老彭、張君用攻陷徐州。

李二號芝麻李。

鄒普勝、徐壽輝、即真一據蘄黃,鎮南班據一江一 東。

又有毛貴、陳友諒輩,不可枚數,分據各處。

方國珍弟兄嘯聚台州海上。

朱定一、陳賢五、一江一 宗三作亂一江一 一陰一。

初,王克柔者,亦泰州人,家富好施,多結遊俠。

將為不軌,高郵知府季齊收捕於獄。

李華甫與面張四素感克柔恩,謀聚眾劫獄。

齊以克柔解發揚州,後招安華甫為泰州判,四為千夫長。

十三年五月,士誠又與華甫同謀起事。

未幾,士誠一黨一 與十有八人共殺華甫,遂並其眾,焚掠村落,驅民為盜,陷通泰高郵,自號誠王,改元天?,設官分職,把截要衝,南北梗塞。

立淮南行中書省於楊州,以厄其勢,既而亦招安之,立義兵元帥府以官其一黨一 。

然狙詐百出,卒不就降,殺知府季齊。

十五年五月,攻破楊州路,殺淮南行省參政趙璉,士義被獲,伏誅。

既而退還高郵。

至九月二十五日,又攻破楊州適湖廣行省右丞阿魯恢引苗軍來。

十月初一日,復退,丞相脫脫親總大軍以擒之,眾號百萬,旌旗輜重,首尾千里,以為高郵刻日可平。

然脫脫與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專權日久,及出師,遂有議其後者,詔脫脫安置淮安路,也先帖木柳安置寧夏路,別選相臣統其兵。

詔未下時,部將董摶霄每對脫脫言:「天兵南下,勢如破竹。

今老師費財,何面目歸報天子?不若先攻其易。」

脫脫從其言,分兵破天長六一合 ,賊皆潰散,所殺者悉良民。

及攻高郵,墮其外城,城中震恐。

自分亡在旦夕,忽聞詔解其權,勇氣百倍,出城拒敵。

諸衛鐵甲軍抱不平者,盡皆散去,或相聚山林為盜,高郵不可得而復矣。

一江一 一陰一群寇互相吞啖,一江一 宗三、朱英分一黨一 戕殺。

宗三將入城殺英,時英就招安,為判官,州之僚佐無如之何,遂申白一江一 浙行省,雲朱英謀反。

省差元帥觀孫壓境,觀孫利其貨賂,逗留不進,英因乘間挈家逸去,過一江一 求救於士誠仍質妻子,借兵復讎。

士誠初亦疑惑,弗聽。

英盛陳一江一 南土地之廣,錢糧之多,子女玉帛之富,以動其中。

於是先遣士德,率高郵賊眾,擊橫坍,渡鏑山。

十六年正月朔,攻破常熟州。

一江一 南自兵興以來,官軍死鋒鏑,郡縣薦罹饑饉,鄉村農夫離父母,棄妻子,投充壯丁。

生不一習一 兵,而驅之死地,以故烏合瓦解,卒無成功。

一江一 浙行省丞相達識帖木兒,有旨得便宜行事,升漕運萬戶。

脫因為參政,統領官軍民義,捍御境上。

平一江一 達魯花赤六十病亡,升松一江一 府達魯花赤哈散沙為平一江一 達魯花赤,領兵出戰,除都水庸田使。

貢師泰為平一江一 總管,巡守城池。

吳一江一 境上,止有元帥王與敬。

官軍一戰而敗,死者過半,殘兵千餘。

欲走入城,城中閉門不納。

退屯嘉興,旋抵松一江一 。

士誠賊眾才三四千人,長驅而前,直造北門,弓不發矢,劍不接刃。

明旦,緣城而上,遂據有平一江一 路。

二月壬子朔也,劫掠姦殺,慘不忍言。

脫因匿俞家園,自刎不死,遊兵殺之。

哈散沙在境外,聞城破,自溺死。

既而昆山嘉定崇明州人相繼來降。

維揚蘇昌齡,比先避亂居吳門,士德用為參謀,稱曰蘇學士。

毀承天寺佛像為王宮,易平一江一 路為隆平郡,立省院六部百司。

凡有寺觀庵院、豪門巨室,將士爭奪,分佔而居,了無虛者。

幾月,進攻嘉興,全師覆沒。

與敬據松一江一 叛,以城降。

常州豪俠黃貴甫,間道歸款,許為內應,不戰而城破,易為毗陵郡。

分兵入湖州,一鼓而得,易為吳興郡。

隆平太守周仁,家本鍛工,稍一習一 吏事,性資深刻,與士德同心﹃力,躬親細故。

三月癸巳,士誠來自高郵,服御器用,皆假乘輿,改至正十六年為天祐三年,國號大周,歷曰明時。

設學士員,開弘文館,以一陰一陽一術人李行素為丞相,弟士德為平章,提調各郡兵馬。

蔣輝為右丞,居內省,理庶務。

潘元明為左丞,鎮吳興。

史文炳為樞密院同知,鎮松一江一 。

郡州縣正官,郡稱太守,州稱通守,縣仍曰尹。

郡同知稱府丞,知事曰從事,余則損益而已。

南向欲取嘉興,嘉興則有參政楊完者。

統領苗獠?童,名曰答剌罕,守禦甚堅,屢攻不克。

秋八月,文炳大舉兵臨其東門,悉為所殲,文炳僅以身免。

士德又與與敬提兵入杭州,軍氣其銳,杭州大軍斂鋒不敵,丞相退避蕭山。

士德軍檢刮虜掠,羅木營萬戶普賢一奴一,乃慶元路萬戶全駒兒之子,年未弱冠,智勇過人,率兵先出,完者都領苗軍繼進,民亦挺身巷戰。

士德大潰,收拾殘兵,十喪八九。

及攻海鹽,又為乍浦鍾氏所撓。

後得馬道驍勇,禽獲苗軍無算。

西南接境,賴此無虞。

不然,松一江一 非士誠有矣。

昆山數為方國珍海軍攻擊,托丁氏往來說合,結為婚姻。

昆山之民,幸遂蘇息。

湖之長興武康,與廣德相界,花槍軍出沒之地。

雖互為勝負,然亦不勝其苦。

所跨三州,皆鄰?敵,可畏者特集慶一軍最盛。

陸路則無錫宜興長興,水路則太湖,士馬震耀,舳艫相銜。

自後長興陷,常州又陷,士德戰敗被擒,俘致集慶,俾其作書勸士誠歸附。

士德以身徇之,終無降意。

士誠勢窮力迫,願就丞相招安。

使者往返,訖莫成就。

仁親詣一江一 浙省堂,具陳自願休兵息民之意。

議始定,時十八年秋八月也。

朝廷詔赦其罪,後授士誠太尉,開封平一江一 ,士誠以下,授爵有差。

立一江一 淮分省一江一 浙分樞密院於平一江一 ,以設其官屬。

◎降真香道家者流,為人典行醮事,曰高功。

其有行業一精一白者,則必移檄南嶽魏夫人,請借仙鶴。

或二支,或四支,青鸞導衛,翔騖澄空。

昭揚道妙,往往親見之。

偶讀《本草》有云:「降真香出黔南。

伴和諸雜香,煙直上天,召鶴,得盤旋於上。」

註:按仙傳雲,燒之或引鶴降,醮星辰,燒之甚。

為第一度?。

燒之,功力極驗。

若然,則鶴之來,香所致也。

非歟?◎宋二十二帝長編所載宋二十一帝,蓋自順、宣、僖三祖及太祖、太宗、真、仁、英、神、哲、徽、欽、高、孝、光、寧、理、度、少帝,並端宗、帝?也。

◎字音吾衍子行《閒居錄》云:舜生諸馮,及馮婦等,皆音皮冰切,古不音符容切也。

馮婦與徐夫人皆男子,三國時有暨艷,乃吳人。

附陸杭傳,當音結,不音暨也。

◎許負絳侯周亞夫,自未侯為河內守時,許負相之,曰:「君後三歲而侯。」

見《史記·絳侯傳》。

注謂索隱曰:應劭云:負河內一溫一 人,老嫗也。

按《楚漢春秋》,高祖封負為鳴雌侯。

是知婦人亦有封邑。

◎李玉溪先生趙公琪,字元德,官至贈湖廣省參政,謚文惠。

臨淄人,飄然有神仙思,常使方士燒水銀硫黃硃砂黃金等物為神丹,以資服食。

有玉溪李簡易先生者,得道為神仙,數訪公,授以其術。

久久,隱去。

人或以為不死,公思之。

一日,見其至,喜而固留之。

先生曰:「吾遠來,甚熱,請具浴。」

公即具浴,先生就浴室。

久之,不聞聲,日且幕,公親候之,見有光昱然在水上,圓如初日出。

不復見先生所在。

先生書藏公家,今稍稍傳人間。

虞文靖序其事如此雲。

◎稱地為雙嘗讀金黃華老人詩,有「招客先開四十雙」之句,殊不可曉。

近讀《雲南雜誌》曰:「夷有田,皆種稻。

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牽,中壓而後驅之,犁一日,為一雙。

以二乏為巳,二巳為角,四角為雙。

約有中原四畝地,則老人之詩意見矣。

◎骨咄犀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

故曰蠱毒犀。

唐書有古都國,必其地所產,今人訛為骨咄耳。

◎一門五節奉化陳氏婦,以貞節稱者五人。

初陳元娶竺氏,生子侗。

而元卒,竺氏年才二十二,義不再適,後三十三年卒。

侗娶璩氏,生子瑞泰二人。

侗亦以疾夭,璩氏年二十六,後五十八年卒。

瑞娶王氏,生子通甫。

而瑞復夭,王氏年三十,後五十五年卒。

通甫娶樓氏,樓氏甫笄,歸於陳。

至二十六而寡。

父母欲奪其志,泣不從。

其姑王氏年老,樓氏事之尤謹。

姑卒,斂葬悉如禮。

子四人,長養才,娶樓氏,生子孟雍孟熙。

而養才遇疾不愈,方卒時,樓氏年二十六,所守如其姑雲。

◎一門三節隴西李子平氏子茂德,聘同郡張氏女,年十七,歸李氏,生子庸甫,六歲而寡。

舅姑憐其少也,欲嫁之,使左右風之,即引刀截發以見志,乃止。

茂德之弟仲德,亦早卒,其妻張氏、年二十有八,生子慶,方齔,亦誓不再適。

從弟希賢妻陳氏,二十有四,希賢卒,時其子度方孕四月,守志益堅。

一門三婦,以貞白聞。

庸,至正間,仕至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推恩贈父同知益州路總管府事、隴西郡伯,母封隴西郡夫人。

再調關襄宜慰,階中奉大夫,而夫人始卒。

◎黃龍洞黃龍洞在吳興郡北,去城?廿里。

枕太湖。

其山皆怪石林立,中有一石最尊,上大,其本小,危立,如種自石上湧起。

輕撼則搖動,稍如力排,輒不動,人甚異之。

洞旁壁立千仇。

眺瞰不能見底。

投以石,不應。

以聲呼,則相答。

深?不測。

每歲旱,郡民禱之。

東坡先生曾游,題詩述龍之跡。

山谷先生書黃龍洞三字,刻猶存。

◎粘接紙縫法王古心先生筆錄內一則云:方外一交一 青龍鎮隆平寺主藏僧永光,字絕照,訪予觀物齋,時年已八十有四。

話次因問光,前代藏經,接縫如一線,日久不脫,何也?光云:「古法用楮樹汁、飛面、白笈末三物調和如糊,以之粘接紙縫,永不脫解,過如膠漆之堅。」

先生,上海人。

◎井珠人欲娶妻而未得,謂之尋河覓井。

已娶而料理家事,謂之擔雪填井。

男婚女嫁,財禮奩具,種種不可闕,謂之投河奔井。

凡納婢僕,初來時,曰擂盤珠,言不撥自動。

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

既久,曰佛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

此雖俗諺,實切事情。

◎一錢太守廟一錢太守劉一寵一 廟,在紹興錢清鎮。

王叔能參政過廟下,賦詩曰:「劉一寵一 清名舉世傳,至今遺廟在一江一 邊。

近來仕路多能者,也學先生揀大錢。」

◎全真教《全真紀實》云:金主亮貞元元年,有吏員鹹一陽一人王中孚者,倡全真教,談馬丘劉和之,其教盛焉。

章宗泰和四年,元學士作《紫微觀記》,所載詳悉。

◎馬孝子馬伯傑,山東鄒縣人。

父某,拜一江一 南行台監察御史,不以家行,傑獨與母居。

盜起汝穎,轉略齊魯境。

傑負母匿草間。

母死,倉卒不能具棺斂,聚石葬鄆地西。

盜入鄆城,傑伏於墓上,眾欲驅而前,脅以白刃,傑大慟曰:「母在此!母在此!」盜曰:「此孝子也。」

乃捨之,復遺以衣糧。

既而邑刳於兵,失墓所在。

求之二年,得於榛莽中,故衣尚存。

始克遷?祖塋。

御史轉浙西憲僉,留一江一 南者八年,遂冒鋒鏑間走數千里省之。

錢唐一人咸稱為馬孝子雲。

◎楊貞婦天台金沙裡女王靜安,年十七,歸同邑楊伯瑞。

瑞為樞密院斷事官,未幾,死於兵。

靜安守節不嫁,權貴爭求之,至截發自剄不殊。

◎窯器宋葉?垣齋筆衡云:陶器自舜時便有,三代迄於秦漢,所謂甓器之也。

今土中得者,其質渾厚,不務色澤。

末俗尚靡,不貴金玉而貴銅磁,遂有秘色窯器。

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

不得臣庶用,故雲秘色。

陸龜蒙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如向中霄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遺?否。」

乃知唐世已有,非始於錢氏。

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一鄧一 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

一江一 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

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

中興渡一江一 ,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

澄泥為范,極其一精一制,油色瑩徹,為世所珍。

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余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

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

◎墨上古無墨,竹挺點漆而書。

中古方以石磨汁,或雲是延安石液。

至魏晉時,始有墨丸,乃漆煙松煤夾和為之。

所以晉人多用凹心硯者,欲磨黑貯瀋耳。

自後有螺子墨,亦墨丸之遺制。

唐高麗歲貢松煙墨,用多年老松煙和麋鹿膠造成。

至唐末,墨工奚超,與其子廷?,自易水渡一江一 ,遷居歙州。

南唐賜姓李氏,廷?父子之墨,始集大成,然亦尚用松煙。

廷?初名廷,故世有奚廷?墨,又有李廷?墨,或有作庭?字者,偽也,墨亦不一精一。

宋熙豐間,張遇供御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謂之龍香劑。

元佑間,潘谷墨見稱於時。

自後蜀中蒲大韶、梁杲、徐伯常及雪齋、齊峰、葉茂實、翁彥卿等出,世不乏墨。

惟茂實得法,清黑不凝滯,彥卿莫能及。

中統至元以來,各有所傳,可以仿古。

△唐祖敏奚鼐(易水)奚鼎(鼐之弟)奚起(鼐之子)陳朗(兗州)王君得柴(並唐末五代)△南唐李超(鼐之子,始居歙州,南唐賜姓李氏)李廷?李廷寬李承宴(皆超之子)李文用(承宴之子)李惟慶李惟一李仲宣(皆文用子)耿遂仁(歙州)耿文政耿文壽(皆遂仁子)耿德耿盛盛匡道(宣州)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宋張遇潘衡蒲大韶(款曰:書窗輕煤,佛帳餘韻)葉世英(嘗造德壽宮墨)朱知常(款曰,朱知常香齊)梁杲李世英(款曰:叢隹堂李世英)一胡一 友直潘衡孫秉彝徐知常葉邦憲(嘗造復古殿墨)雪齋(款曰:雪齋墨寶)周朝式李世英男克恭樂一溫一 蒲彥輝劉文通郭忠厚鏡湖方氏黃表之齊峰劉士先(嘗造緝熙殿墨)寓庵(得李潘心法)俞林丘<分>謝東徐禧葉茂實(三衢)翁彥卿△元潘雲谷(清一江一 )一胡一 文忠(長沙)林松泉(錢唐)於材仲(宜興)杜清碧(武夷)衛學古(松一江一 )黃修之(天台)朱萬初(豫章)丘可行(金溪)丘世英丘南傑(皆可行子)

◎斫琴名手△隋趙取利△唐雷霄雷盛雷玨雷文雷迅郭亮(一作諒,皆蜀人)沈鐐張鉞(皆一江一 南人)金儒(大中進士)僧三慧大師△宋蔡睿朱仁濟衛中正(慶歷中道士)趙仁濟(興國中)馬希仁馬希先(一作仙,崇寧中)金淵(紹興初)金公路(即多道,紹興初)陳亨道(高宗朝)嚴樽馬大夫梅四官人龔老(應奉)林杲(東卿)△元嚴古清(恭,字子安,樽之孫,梅四之婿)施溪雲施谷雲施牧州

◎古琴名冰清春雷玉振黃鵠秋嘯鳴玉瓊響秋籟懷古南薰大雅松雪浮磬奔雷存古寒玉百衲響泉冠古韻磬涉深天球混沌材萬壑松雪夜冰玉澗鳴泉石上清泉秋塘寒玉九霄環?

◎戲語至正丙申,高郵兵累攻嘉興不克。

或人撰戲語云:史帥一日下令行兵,參謀掌史進言:「自古行師,必先祭旗。」

史曰:「王元帥破松一江一 時,曾祭否?答曰:「不祭。」

史曰:「王元帥不祭,我也不祭。」

蓋祭濟字音同,傳以為笑。

又有一說,紅軍與苗軍戰不勝,稟主帥曰:「彼中軍前有十丈大旗,旗上篆字,『大元統兵官』五字。」

帥曰:「我此間亦效之。」

旗成,軍吏稟所寫何字?帥曰:「八分書寫『趙王令』。」

既而寫趙字未成,才寫得走字,傳報:「苗軍到,走,走,走。」

二說皆可捧腹。

◎日家安命法日家者流,以日月五星及計羅孛四餘氣躔度過宮遲留伏逆,推人之生年日月時。

可以知休咎,定壽夭。

其書曰《百中經》,經首有安命法,曰「周天宿度十二宮」。

安命例凡十葉,有術士以其例節為一葉,簡明易見。

其法,但看本生日太一陽一所躔何度,便以本生時加在上向下逐宮虛數。

如下面已盡,則又於此行自上而下,見卯住,即是此度安命。

真捷徑也。

圖一◎淮渦神泗州塔下,相傳泗州大聖鎖水母處,繆也。

按《地誌》云:水神在臨淮縣龜山之下,形若獼猴。

縮鼻高額,青軀白乎,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

禹獲之,鎖其頸於龜山之足,淮水乃安流注海。

邇來漁者知鎖所在。

《古岳瀆經》云:「禹治水,三至桐柏山,獲淮渦水神,曰無支祈。

乃命庚辰制之,鎖於龜山之足,淮水乃安。

唐永泰初,楚州有漁人夜釣山下,其鉤為物所制。

沉水視之,見大鐵鎖繞山足,一獸形如青猿,兀若昏醉,涎沫腥穢,不可近。」

又東坡濠州塗山詩:「川鎖支祈水尚渾。」

註:程演曰:「《異聞集》載《古岳瀆經》,禹治水,至桐柏山,獲淮渦水神,名曰巫支祈,善應對,辨淮之淺深,源之遠近。

而神曰庚辰者,鎖於龜山之足,淮乃安流。

唐時有漁者,釣得一古鎖,牽出,其末有如獼猴者,蓋此物也。」

國史補曰:「楚州漁人於淮中釣得古鐵鎖,剌史李一陽一大集人力引之。

鎖窮,有青獼猴躍出水而逝。」

《山海經》:「水獸好為雲雨,禹鎖於軍山之下,其名無支祈。」

◎寄衣洞庭劉氏,有夫葉正甫,久客都門,因寄衣,侑以詩云:「情同牛女隔天河,又喜秋來得一過。

歲歲寄郎身上服,絲絲是妾手中梭。

剪聲自覺和腸斷,線腳那能抵淚多。

長短只依先去樣,不知肥瘦近如何。」

(先去亦作舊時)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村輟耕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