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卷二·衣服:冠為元服,衣是身章。曰冕曰弁,皆冠之號;曰舄曰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幼學瓊林》卷二·衣服

幼學瓊林

卷二·衣服

【原文】

冠為元服,衣是身章。

曰冕曰弁,皆冠之號;曰舄曰屣,俱履之名。

士人初冠有三加,上公命服有九錫。

【譯文】

冠是戴在頭上的服飾稱為元服;衣是穿在身上的文采稱為身章。

冕、弁都是帽子的名稱;舄、履都是鞋子的名稱。

士人成年行冠禮,要換三次帽子,稱為三加。

上公的命服有九等,皆君主所賜叫做九錫。

【原文】

簪纓黼黻,仕宦之榮;縫掖章甫,貧儒之飾。

【譯文】

簪纓、縉紳都是仕宦享有的榮光。

章甫、縫掖皆為讀書人所穿的衣服。

【原文】

布衣即白丁之謂,青衿乃士子之稱。

葛屨履霜,誚儉嗇之過甚;綠衣黃裡,譏貴賤之失倫。

【譯文】

布衣就是白盯平民的稱呼;青衿乃是生員、秀才的名稱。

葛屨是夏天穿的單鞋,如果冬天穿著夏天的單鞋去踩霜踏雪,那便是儉樸吝嗇得太過份了,所以才會受人嘲諷。

綠是雜色為賤,黃是正色為貴,如果拿綠色衣料作面,黃色衣料做裡,便是貴賤倫常的顛倒,故而會受到譏笑。

【原文】

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後曰裾。

【譯文】

上身的服裝叫做衣,下一身的服裝叫做裳。

衣的前幅稱做襟,後幅稱做裙。

【原文】

華服曰綺紈,敝衣曰藍縷,兒衣曰襁褓,童飾曰弁髦。

【譯文】

華麗的衣服大都由綺羅紈素所做成的,所以華服稱為綺紈。

破舊的衣衫大都是縷縷分垂,所以敝衣喚作藍縷。

襁褓是嬰兒的服裝,弁髦是孩童的帽子。

【原文】

不序尊卑,如以冠苴履;不歸鄉里,如衣錦夜行。

狐裘三十年,儉推晏子;錦幛五十里,富羨石崇。

【譯文】

凡是不講尊卑次序的人,好比用帽子上的布去補鞋子一樣不分上下;富貴得意的人,不回到家鄉去,好比穿了華麗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別人不知道他的榮耀。

一件狐皮袍穿了三十年,晏子的儉樸為人所稱道;石崇與王愷比富,列錦幛五十里,其豪富讓王愷羨慕。

【原文】

春申君珠履三千,牛丞相金釵十二。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羅綺之輩,豈養蠶之人。

貴者重裀迭褥,貧者裋褐不完。

【譯文】

孟嘗君門下有三千珠履客,牛僧孺多畜姬妾,堂前的金釵排列了十二行。

價值千金的皮袍,不是一隻狐狸腋下之一毛一就能縫製而成的。

身著綺羅綢緞者,都是富貴人家,而不是養蠶的人。

富貴者的衣被鋪蓋,用得都是重重疊疊的毯子褥子。

貧窮的人有的連短褐粗布的衣衫都不完整。

【原文】

公孫布被十年,子夏鶉衣百結。

京洛化淄衣,一騷一人琢句;山門留玉帶,學士參禪。

【譯文】

公孫弘非常節儉,一一床一布被蓋了十年。

子夏家貧衣著破爛,到處打著補釘已經百結了。

在京洛間布衣都化成了黑衣,這是詩人雕琢的美句;宋蘇東坡到金山寺訪佛印,互談禪語,東坡未能答出,佛印請他解下玉帶來,留在山門上,因為蘇學士參透不出那上乘禪。

【原文】

鷫鷞裘,白鶴氅,名士風一流;忍辱鎧,無垢衣,空門寂寞。

【譯文】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回成都後,把珍貴的鷫鹴裘換酒喝,晉朝王恭穿了白鶴一毛一做成的大衣在雪裡行走,孟昶見了稱讚道;名士的風度,實在瀟灑得很。

和尚穿了忍辱鎧或無垢衣,佛門裡四大皆空,實在冷清得很。

【原文】

三河領袖,誇裴駿之超群;南州冠冕,譽龐統之邁眾。

【譯文】

裴駿智能超群,魏太祖曾向崔浩誇裴為三河領袖。

司馬徽稱讚龐統才華出眾,為南州士人的冠冕。

【原文】

聖主製衣裳,以命有德;賢君藏敝褲,以待有功。

晉侯衣不重裘,唐宗服經三浣。

【譯文】

虞舜制定衣裳的圖案顏色等級,賜命於有德之人,魏昭侯收藏破褲,等待著賞給有功之人。

晉文公提倡節儉,不同時穿兩件皮衣。

唐文宗的衣服洗了三次仍在穿。

【原文】

衣履不敝,不肯更為,世稱其儉;衣不經新,何由得故,人服其廉。

【譯文】

衣服鞋子不穿到有破損,不肯換新的,所以世人稱頌堯帝儉樸。

新做的衣服不穿用,那裡有舊衣可穿呢!大家都稱桓沖的清廉。

【原文】

姜氏可風,兄弟每宵同大被;王章未遇,夫妻相對泣牛衣。

【譯文】

姜家兄弟和睦每晚都睡在一起,同蓋一條大被。

王章未得到君王的賞識之前十分貧困,寒冷冬夜睡在草編的牛衣上,夫妻兩人,在牛衣裡哭泣。

【原文】

羊叔子緩帶輕裘,江東儒將;陶淵明葛巾野服,陸地神仙。

【譯文】

羊祐鎮守裡一陽一,不著戎服緩帶輕裘,世人稱為斯文主將。

陶淵明棄官隱居,葛巾野服對菊飲酒真是陸地上的神仙。

【原文】

故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亦云敝而無憾,志獨超歟。

【譯文】

衣服如果穿得不合自己的身份,會招來殺身之禍;身著破袍而不以為恥,其志向的確超越眾人啊!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幼學瓊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