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大全
刺蒺藜的功效與作用
刺蒺藜-藥材
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果實。
主產於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
割下全株,曬乾,打下果實,碾去硬刺,除去雜質。
炒黃或鹽炙用。
【藥一性一】辛、苦,微一溫一。
有小毒。
歸肝經。
【功效】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應用】
1.肝一陽一上亢,頭暈目眩。
本品味苦降洩,主入肝經,有平抑肝一陽一之功。
用於肝一陽一上亢,頭暈目眩等症,常與鉤籐、珍珠母、菊花等平肝潛一陽一藥同用。
2.胸脅脹痛,一乳一閉脹痛。
本品苦洩辛散,功能疏肝而散鬱結,尚入血分而活血。
用治肝郁氣滯,胸脅脹痛,可與柴一胡一、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氣藥同用。
若治肝郁一乳一汁不通,一乳一房作痛,可單用本品研末服,或與穿山甲、王不留行等通經下一乳一藥配伍應用。
3.風熱上攻,目赤翳障。
本品味辛,又疏散肝經風熱而明目退翳,為祛風明目要藥。
用治風熱目赤腫痛,多淚多眵或翳膜遮睛等症,多與菊花、蔓荊子、決明子、青葙子等同用,如白蒺藜散(《張氏醫通》)。
4.風疹瘙癢,白癜風。
本品辛散苦洩,輕揚疏散,又有祛風止癢之功。
治療風疹瘙癢,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祛風止癢藥配伍;若治血虛風盛,瘙癢難忍者,應與當歸、何首烏、防風等養血祛風藥同用。
《千金方》單用本品研末沖服,治白癜風。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入丸、散劑。
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痺,一乳一難。
久服,長肌肉,明目。」
2.《本草求真》:「宣散肝經風邪,凡因風盛而見目赤腫翳,並通身白癜瘙癢難當者,服此治無不效。」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脂肪油及少量揮發油、鞣質、樹脂、甾醇、鉀鹽、皂甘、微量生物鹼等。
2.藥理作用:蒺藜水浸液及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其水溶一性一部分有利尿作用;蒺藜總皂甘有顯著的強心作用、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強壯、抗衰老等作用;蒺藜水煎液有降低血糖作用;水提取物有抗過敏作用。
3.臨一床一研究:據報道,用蒺藜提取物與一乳一油、石蠟、甘油製成外用劑,治療外一陰一陰一道炎、痤瘡、皰疹、靜脈曲張等,有抗炎、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國外醫藥·植物學分冊,2001,6:275);用鮮蒺藜果實或干蒺藜去刺,粉碎為面,加紅糖,用醋調成糊狀,外敷治療癤腫21例,均在3~7日治癒(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1:51);用蒺藜煎湯外洗下肢,治療小兒秋季腹瀉60例,獲較好療效(黑龍一江一中醫藥,1991,4:36)。
4.不一良反應:據國外報道,蒺藜含有一定毒一性一(其植物中含硝酸鉀,攝入體內後被酶還原成亞硝酸鉀),中毒後可見乏力,思睡,頭昏,噁心,嘔吐,心悸,唇、甲、皮膚粘一膜呈青紫色,嚴重者出現肺水腫,呼吸衰竭,以及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而產生窒息。
國內報道,白癜風患者口服蒺藜6g,引起猩紅熱樣藥疹。
應用本品應注意宜忌,把握劑量,不可過量服用。
中毒救治:早期催吐、洗胃、導瀉;如過敏者,可給予抗過敏藥物;若中毒出現高鐵血紅蛋白血症時,可給氧,靜注細胞色素C等。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紫蘇的功效與作用 生薑的功效與作用 香薷的功效與作用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 羌活的功效與作用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 稿本的功效與作用 蒼耳子的功效與作用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