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第141節_第150節:其後,雞兒年(辛酉,1201年)[1],合答斤部、撒勒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蒙古秘史》第141節_第150節

蒙古秘史

第141節_第150節

第141節

其後,雞兒年(辛酉,1201年)[1],合答斤部、撒勒只兀惕部聯合。

合答斤部的巴忽搠羅吉等首領,撒勒只兀惕部的赤兒吉歹把阿禿兒等首領,與朵兒邊部、塔塔兒部和好。

朵兒邊部的合只溫別乞[2]等首領,塔塔兒部的阿勒赤塔塔兒氏人札鄰不合[3]等首領,亦乞列思部的土格馬合等首領,翁吉剌惕部的迭兒格克額蔑勒[4]、阿勒灰等人,斡羅剌思部的綽納黑察合安[5]等首領,從乃蠻來的古出兀惕乃蠻部[6]的不亦魯黑汗[7],篾兒乞惕的脫黑脫阿別乞的兒子忽禿[8],斡亦剌惕部[9]的忽都合別乞[10],泰亦赤兀惕部的塔兒忽台乞鄰勒禿黑[11],豁敦斡兒長[12]、阿兀出把阿禿兒[13]等泰亦赤兀惕人,這(十一個)部族(的人們),會聚於阿勒灰泉[14],商議擁立札只剌惕氏人札木合為汗,一同斬殺公馬、母馬[15],互相立誓結盟。

他們從那裡順著額兒古涅河而下行,到達刊河[16]流入額兒古涅河的三角洲,擁立札木合為古兒汗[17]。

擁立了古兒汗之後,就商議去攻打成吉思汗、王汗兩個人。

當時成吉思汗在古連勒古山,斡羅剌思族人豁裡歹[18]把這個消息報告了他。

蒙古秘史成吉思汗獲悉後,派人告知王汗。

王汗獲悉這個消息後,立即起兵,急速來到成吉思汗處。

註釋:

[1]雞兒年—即辛酉、1201年,金章宗泰和元年,這是《秘史》以十二生肖紀年的開始。

在此以前,《秘史》均無明確的紀年。

[2]合只溫別乞—拉施特《史集》記作合赤溫別乞,為泰亦赤兀惕部首領之一,為察剌合領昆的後裔,並說:他「與王汗一條心,是成吉思汗的敵人」。

(漢譯本第一卷第二分冊,第29-30頁)

[3]札鄰不合—札奇斯欽釋作「狡黠的牡牛」,並認為此人與第58節所記的塔塔兒人札裡不花可能為同一個人。

村上正二釋作「神告的牛」,即薩滿(巫師)占卜時所用的神聖白色牛,與第58節的札裡不花為同名。

[4]迭兒格克額蔑勒—那珂通世指出:《秘史》旁譯誤分為二人,據《親征錄》、《史集》應為一人;《親征錄》作貼木哥阿蠻。

《秘史》第176節作帖兒格阿蔑勒。

《金史宗浩傳》作「廣告剌部長忒裡虎」。

[5]綽納黑察合安—「綽納黑」意為「笨拙」,「察合安」意為「白」。

[6]古出兀惕乃蠻部—為乃蠻部的分支,是乃蠻王塔一陽一汗的弟弟不亦魯黑汗管領的部落。

乃蠻,又譯乃滿、乃馬、奈蠻,即《遼史》之粘八葛,《金史》之粘拔恩,為突厥語族部落,可能是唐後期南下的黠戛斯(即乞兒吉斯)部落的一個分支。

遼、金時遊牧於阿爾泰山一帶,西抵額爾齊斯河,北鄰乞兒吉斯部,東接客列亦惕部,南隔沙漠與畏兀兒相望。

採用畏兀兒文字,有掌印辟,已建立起雛形的國家機構。

信仰聶思脫裡派基督教。

[7]不亦魯黑汗—《親征錄》作杯祿可汗,《元史太祖紀》作不欲魯罕,乃蠻王塔一陽一汗之弟,老乃蠻王亦難赤汗之次子。

「不亦魯黑」,意為「發號施令者」,即突厥語官號「梅祿」。

[8]忽禿—又譯忽圖、忽都、霍都、火都。

「忽禿」的詞義,札奇斯欽釋作「星」,村上正二釋作「動物的腳」。

[9]斡亦剌惕部—又譯斡亦剌、猥剌、外剌。

「斡亦剌」的詞義,一說為「森林人」,一說為「近親者」、「同盟者」。

為蒙古語族部落,即明代瓦剌,清代衛拉特蒙古。

十二、三世紀時住在今葉尼塞河上游錫什錫德河一帶,由四個分支部落組成,為半遊牧、半狩獵部落。

元末時,斡亦剌惕部由四千戶發展為四萬戶,故明清時成為強大部落。

[10]忽都合別乞—《秘史》後文又譯忽禿合別乞,《親征錄》、《元史太祖紀》譯作忽都花別吉。

斡亦剌部首領,該部統治貴族的族長兼巫師,故稱「別乞」。

曾參加以札木合為首的諸部聯盟,與帖木真、王汗作戰。

1207年,術赤北征森林部落,忽都合率部迎降,並引導蒙古軍收降北方森林諸部,有大功。

成吉思汗命他統領斡亦剌惕四千戶,並以女兒賜嫁予其子。

此後,斡亦剌惕貴族遂與成吉思汗皇族世代聯姻。

忽都合之女斡兀立海迷

蒙古秘史失為元定宗貴由的皇后。

「忽都合」的詞義,拉施特《史集》釋為「刀子」。

[11]乞鄰勒禿黑—《親征錄》譯作希鄰禿。

[12]豁敦斡兒長—《親征錄》譯作忽敦忽兒章。

《秘史》第148節譯作豁一團一斡兒昌。

泰亦赤兀惕部首領之一

[13]阿兀出把阿禿兒—《親征錄》作阿忽出拔都、沆忽阿忽出。

泰亦赤兀惕部首領之一。

據《史集》記載,他是塔兒忽台乞鄰禿黑的堂兄弟。

[14]阿勒灰泉—《秘史》原文作阿勒灰不剌黑。

不剌黑,意為泉。

此泉當在額兒古涅河上游,離該河從呼倫湖流一出處不遠之地。

故下文接著說:「他們從那裡順著額兒古涅河而下行,到達刊河流入額兒古涅河的三角洲。」

此泉,《親征錄》、《元史太祖紀》譯作阿雷泉。

[15]公馬、母馬—《秘史》原文作「阿只兒合格溫」,旁譯「兒馬騍馬」,兒馬即種馬、公馬,騍馬即母馬。

[16]刊河—今額兒古納河東岸支流根河。

《親征錄》、《元史太祖紀》作犍河。

《元史召烈台抄兀兒傳》作堅河。

[17]古兒汗—又譯葛兒汗、菊兒汗、鞠兒汗、闊兒汗、局兒汗、意為強大的汗、所有各部落之汗、汗中之汗、大汗。

蒙古高原各部落以此稱西遼皇帝。

客列亦惕部首領亦曾用此稱號。

札木合被推舉為諸部聯盟首領,遂被尊為古兒汗。

[18]豁裡歹—《親征錄》譯作火力台。

第142節

王汗來了之後,成吉思汗、王汗兩人會合在一起,商議出兵迎戰札木合。

他們順著客魯漣河下行,成吉思汗以阿勒壇、忽察兒、答裡台三人為先鋒,王汗以桑昆[1]、札合敢不、必勒格別乞為先鋒。

在這些先鋒的前面,派出了哨望者,在額捏堅歸列禿放置了一個哨望處,其前在扯克徹兒[2]設置了一個哨望處,又其前在赤忽兒忽[3]設置了一個哨望處。

我軍的先鋒阿勒壇、忽察兒、桑昆等到達兀惕乞牙,商議著要駐下時,從赤忽兒忽哨望處有人跑來報告說:

「敵人來了!」

(我軍先鋒們)得到這個消息,就不停下來,說:

「咱們迎著敵人去瞭解清楚吧。」

雙方相遇,我方問道:

「來者何人?」

札木合的先鋒說:

「蒙古的阿兀出把阿禿兒、乃蠻的不亦魯黑汗、篾兒乞惕部的脫黑脫阿別乞的兒子忽禿、斡亦剌惕部的忽都合別乞,這四個人來做札木合的先鋒。」

我軍鋒對他們喊道:

「天色已晚,咱們明天廝殺吧!」

說著,退回到大營裡,(與大軍)相會合,宿下了。

註釋:

[1]桑昆—王汗之子。

《親征錄》、《元史》作鮮昆,此為其稱號,即遼朝官號「詳穩」之音傳。

此人之名為你勒合(《親征錄》譯作亦剌合、《元史》譯作亦臘喝)。

[2]扯克徹兒—《秘史》又譯徹克徹兒,山名,《親征錄》作徹徹兒山。

[3]赤忽兒忽—山名,《親征錄》作赤忽兒黑山。

第143節

第二天,(我軍)前進、(與敵軍)相接,在闊亦田[1]地方(與敵軍)對陣。

雙方忽上忽下移動,各自佈陣。

(敵方)不亦魯黑汗、忽都合二人懂得用札答石呼風喚雨的法術[2],遂施展起這種法術來。

但是風雨反而逆襲他們,他們不能走脫,紛紛滾落到山溝裡。

他們說:

「上天不一愛一護我們!」

遂潰散而去。

註釋:

[1]闊亦田—地名,意為「寒冷」,《親征錄》、《元史》作「闕亦壇」,韓儒林主編《元朝史》根據王國維《金界壕考》等,認為其地在哈拉哈河上源附近的一處寒冷的山地。

米文平等撰《嶺北長城考》(載《遼海文物學刊》1990年1月)根據考古發掘、實地考察,結合文獻研究,得出新的研究結論,認為此「闊亦田」在今呼倫貝爾盟陳巴爾虎旗海拉爾河北岸支流莫爾根河之北的輝騰山及其附近輝騰村一帶,其地寒涼,在根河南岸金北邊界壕(金嶺北長城最東段)以南60里。

米文平等先生的新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值得蒙元史學者們充分重視的。

[2]用札答石呼風喚雨的法術—《秘史》原文為「札答」,旁譯「能致風雨的事」。

札答,又譯鮓答,酢答。

這是當時蒙古地區薩滿教巫師施行的一種巫術。

楊瑀《山居新話》曰:「蒙古人有能祈雨者,輒以石子數枚,浸於水盆中玩一弄,口唸咒語,多獲應驗。

石子名曰酢答,

蒙古秘史乃走獸腹中之石,大者如雞子,小者不一,但得牛馬者為貴,恐亦是牛黃狗寶之類。」

第144節

乃蠻部的不亦魯黑汗,向阿勒台山[1]前兀魯黑塔黑[2]退去。

篾兒乞惕部的脫黑脫阿的兒子忽禿,向薛涼格河[3]退去。

斡亦剌惕部的忽都合別乞,為了爭奪森林,向失思吉思[4]退去。

泰亦赤兀惕人阿兀出把阿禿兒向斡難河退去。

札木合擄掠了擁立他為汗的百姓順著額兒古捏河而下,回去了。

他們這樣地潰散後,王汗順著額兒古捏河下行,去追擊札木合。

成吉思汗進向斡難河,去追擊泰亦赤兀惕人的阿兀出把阿禿兒。

阿兀出把阿禿兒回到自己的部眾處,急忙率領其部眾出走。

阿兀出把阿禿兒、豁敦斡兒長等泰亦赤兀惕人,在斡難河的彼岸,整頓剩餘的持方牌的軍隊,說:「咱們準備廝殺吧」,嚴陣以待。

成吉思汗到來,與泰亦赤兀惕人廝殺。

互相反覆廝殺了許多回合。

天色已晚,就在戰場上互相對陣著宿下了。

逃難來的百姓們也在那裡與他們的軍隊一起紮營宿下了。

註釋:

[1]阿勒台山—即今阿爾泰山。

《元史》作按台山。

[2]兀魯黑塔黑—突厥語「大山」之意。

《親征錄》作兀魯塔山。

[3]薛涼格河—今色楞格河。

[4]失思吉思—即今葉尼塞河上游小葉尼塞河上源錫什錫德河流域。

第145節

成吉思汗在那次廝殺中,頸脈受傷,流血不止。

荒亂中太一陽一落山,就地(與敵方)對峙著紮營住下。

者勒蔑不停地用嘴吸一吮一(成吉思汗頸部的)淤血,他的嘴染滿了血。

者勒蔑不敢依靠別人,他坐守在(成吉思汗)身旁,一直到半夜。

他嘴裡吸的淤血滿嘴都是,嚥下去一部分,吐掉了一部分。

過了半夜,成吉思汗清醒過來說:

「我的血乾涸了,我渴極了!」

於是,者勒蔑把帽、靴、衣服都脫一去,只穿著內一褲,跑進對峙的敵營裡,爬到敵營百姓的車上,尋找馬一奶一,卻沒有找到,因為慌忙逃難的百姓們顧不上擠馬一奶一,把母馬都放出去了。

他沒有找到馬一奶一,後來從一輛車上找到一大桶一奶一酪,就把這桶一奶一酪帶了回來。

來去之間,沒有被任何人看見。

這真是上天的佑護!

把那桶一奶一酪帶回來後,者勒蔑又去找來水,把一奶一酪放在水中間調和好,給讓成吉思汗喝。

成吉思汗喝一會兒,歇了一會兒再喝,歇了三次才喝完,他說:

「我心裡暢亮了,眼睛明亮了!」

說著,坐了起來。

這時天已大亮,成吉思汗發現他坐處的周圍地上,佈滿了者勒蔑吸一吮一吐出的淤血與泥混合成的泥血漿,便說:

「這是怎麼啦,為什麼不吐得遠一些呢?」

者勒蔑說:

「你正在危急中,我不敢遠離你。

忙得我(把吸一吮一得淤血)咽的嚥了,(就地)吐的吐了。

在慌忙中我的肚子裡咽進了許多。」

成吉思汗又說:

「我已經躺在地上起不來,你為什麼赤身跑入敵營?如果你被擒,不會把我的這個情形說出來?」

者勒蔑說:

「當時我想:我赤身跑入敵營,如果被擒,我就對他們說:「我打算來投降你們,但是被別人發覺了,把我抓起來,要殺我,把我衣服剝光了,只剩一條內一褲沒脫,我突然掙脫了他逃了出來,便這樣赤身趕緊來投奔你們。」

他們一定會信以為真,會給我衣服穿,好好待我。

只要騎上馬,我就可以侍機跑回來。

我急於解除您乾渴之苦,所以不顧一切地闖入敵營,當時我就是這麼想的。」

成吉思汗頒旨道:

「現在我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以前三姓篾兒乞人襲來、圍著不兒罕山(搜索我)三遍時,你曾救過我一次一性一命。

現在你用嘴吸一吮一淤血,又救了我的一性一命。

我乾渴煩躁,你不顧一切地闖入敵營,(取來一奶一酪,調水)供我飲用,又救了我的一性一命。

你這三次(救命)之恩,我將牢記在心中。」

第146節

天亮之後,相峙著住宿的敵軍已經在夜裡潰散。

紮營住下的(大部分)百姓自知逃不掉(我軍的追索),沒有離開宿營地逃走。

成吉思汗想去招回慌忙逃走的(一部分)百姓,從其住宿地騎上馬,邊走邊招呼慌忙逃走的那些百姓回來時,山嶺上有一個紅衣婦女,邊哭邊大聲呼喚道:

「帖木真!帖木真啊!」

成吉思汗聽見了,就派人去問:

「是什麼人的女人,為什麼這樣呼喚?」

派去的那人去問時,那婦人說:

「我是鎖兒罕失剌的女兒,名叫合答安。

這裡的軍人們捉住了我的丈夫,要殺他。

我想讓帖木真救我的丈夫,所以邊哭邊呼喚(帖木真)。」

派去的那人回來,把她的話稟告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聽說後,騎上馬前去,下馬和合答安相抱為禮。

但在此之前,她的丈夫已經被我軍殺死了。

把那些(慌忙逃走的)百姓招呼回來之後,成吉思汗把合答安請來,請她坐在他的旁邊。

第二天,在泰亦赤兀惕氏(貴族)脫朵格的屬民[1]鎖兒罕失剌、者別兩人來了。

成吉思汗對鎖兒罕失剌說:

「卸下我頸上沉重木(枷),

拋在地上;

把我衣領上枷木,

卸去撇開。

你們父子有大恩於我,為什麼這麼晚才來呢?」

鎖兒罕失剌說:

「我心裡自有把握。

忙什麼?如果忙著早來,泰亦赤兀惕氏那顏(統治貴族、領主)們一定會把我留下(在家裡)的妻子、兒女、馬群、食物,像揚灰般的毀滅掉,所以我沒有忙著早來。

如今我們趕來,與我們的大汗會合在一起了。」

(成吉思汗)聽他說完這些後,說:

「你說得有理。」

註釋:[1]脫朵格的屬民—脫朵格,即第72節之脫朵延吉兒帖,為泰亦赤兀惕部的統治貴族(那顏)之一。

屬民,《秘史》原文為「哈闌」,旁譯「家人」。

第147節

成吉思汗又說:

「在闊亦田地方對陣作戰時,從山嶺上射來一支箭,射斷了我的戰馬白嘴黃馬的頸脊的人是誰?」

者別聽了說:

「從山上射箭的人是我。

現在大汗若賜我死,只不過濺污了一掌之地。

但若蒙大汗恩赦,我願在大汗面前,去橫斷深水,沖碎明石,到指派的地方去沖碎青石,到奉命的地方去沖碎黑石。」

成吉思汗說:

「凡事與人敵對,對於自己所殺和所敵對的事,就要隱身、諱言。

這個人卻把所殺和所敵對的事,不加隱諱地告訴我。

這是個可做友伴的人。

他(原)名叫只兒豁阿歹,因為射斷了我的戰馬白嘴黃馬的頸脊,就給他起名為「者別」,讓他為我們作戰,稱他為者別。

可降旨,命他跟隨在我身邊。」

這就是者別[1]從泰亦赤兀惕部前來,與(成吉思汗)做友伴的經過。

註釋:

[1]者別—《元史》譯作哲別,又譯遮別、闍別、哲伯、折不、只別、柘別、者必等。

「者別」一詞,《元史語解》釋作「梅針箭」。

者別,原名只兒豁阿歹,蒙古別速惕氏人,原為泰亦赤兀惕部貴族脫朵延的屬民。

1202年泰亦赤兀惕部被帖木真征服後,降帖木真。

驍勇善戰,屢建戰功,與者勒蔑、忽必來、速別額台合稱「四猛狗」。

蒙古建國,受封為第四十七位功臣千戶長。

1211年,隨成吉思汗攻金,充當先鋒。

1218年,奉命率領兩萬騎追擊西遼篡位者乃蠻王子古出魯克,擒殺之,佔領西遼。

1219年,從成吉思汗西征。

次年,奉命與速別額台各率萬騎追捕花剌子模國王馬合謀。

1221-1222年,與速別額台攻略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等地,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阿速、欽察。

1223年,打破斡羅思、欽察聯軍,攻掠至克裡木半島。

1224年,死於東歸途中。

蒙古秘史卷五

第148—16一9節消滅塔塔兒部,與王汗關係的發展及破裂

第148節

成吉思汗在那裡俘虜了泰亦赤兀惕部人,把泰亦赤兀惕氏(貴族)阿兀出把阿禿兒、豁一團一斡兒昌[1]、忽都兀答兒[2]等及其子子、孫孫,灰飛(煙滅)般全部殺光。

成吉思汗把該部落百姓遷來,他在忽巴合牙[3]地方駐冬。

註釋:

[1]豁一團一斡兒昌—即《秘史》前文第141、144節之豁敦斡兒長。

[2]忽都兀答兒—《親征錄》作忽都答兒別吉。

泰亦赤兀惕部統治貴族、領主之一。

[3]忽巴合牙—村上正二認為是突厥語「灰鼠色的巖山」之意。

李文田注曰:「地在客魯漣河源頭。」

《親征錄》作忽八海牙。

第149節

你出古惕巴阿鄰氏人失兒古額禿老人[1]同他的兒子阿剌黑[2]、納牙阿[3],在泰亦赤兀惕部那顏(貴族、領主)塔兒忽台乞鄰勒禿黑走入森林時,說:「這是(成吉思汗)的仇人」就把他捉住。

由於塔兒忽台(肥胖)不能騎馬,就把他載在車上。

失兒古額禿老人和他的兒子阿剌黑、納牙阿一同捉住塔兒忽台乞鄰勒禿黑,(押送到成吉思汗處)來時,塔兒忽台乞鄰勒禿黑的兒子們、弟弟們追來,要把他們奪回去。

他的兒子們、弟弟們追來時,失兒古額禿老人讓不能起身的塔兒忽台仰臥在車上,騎在他身上,一抽一出刀子說:

「你的子弟們來了,要把你奪回去。

因為我已經對你—我的君主下了手,即便沒有殺死你,也會因為我已經對自己的君主下了手,而要把我殺掉。

殺了你,我也(只不過)被殺掉。

反正是死,我先找你做墊背的(殺掉你),我再死吧!」

說罷,騎在他身上拿著大刀,要割他的喉嚨。

塔兒忽台乞鄰勒禿黑對他的子弟們大聲喊叫道:

「失兒古額禿要殺我!我如果被殺,你們把我沒了一性一命的身一體拿去有什麼用?乘著還沒殺我,(你們)快回去吧!帖木真不會殺我的。

帖木真幼年時,因他目中有火、面上有光,被撇棄在無主的營地上,我曾把他帶回來。

一教訓,就

蒙古秘史像能學的樣子。

我像調一教兩、三歲新馬駒般調一教他。

有人讓我殺死他,我不忍殺死他。

聽說如今他還記得這件事,聽說他的心胸開闊。

帖木真不會讓我死的。

你們,我的子弟們啊,快回去吧!(你們若不會去,)失兒古額禿就會殺掉我!」

聽了他大聲喊叫的這些話,他的子弟們商議說:

「我們是來救父親的一性一命的,如果失兒古額禿殺死了他,我們要他的沒有一性一命的身一體有什麼用?乘著還沒有殺死他,我們快回去吧!」

說罷,就回去了。

他們追來時離去的失兒古額禿老人的兒子阿剌黑、納牙阿等這時回來了。

他們來了後,就一同前進。

途中,到達忽禿忽勒訥兀[4]時,納牙阿說:

「如果咱們把這個塔兒忽台捉住送去,成吉思汗認為我們是對自己的正主、自己的君主下了手而來的,他將說:「對自己的正主、自己的君主下了手而來的,怎麼能是可依靠的人呢?這些人怎麼能做我們的友伴呢?把這些不能做友伴,而且對正主、君主下了手的人斬了吧!」這樣,咱們不就被斬了嗎?咱們不如把塔兒忽台釋放了,去見他說:「我們來為成吉思汗效力。

我們曾把塔兒忽台捉來,但捨不得自己的正主、君主,怎能看著他被處死呢?就把他放走了。

我們誠心誠意地來為您效力。」

納牙阿的父、兄都贊成他的話,就在忽禿忽勒訥兀地方把塔兒忽台乞鄰勒禿黑放走了。

失兒古額禿和他的兒子阿剌黑、納牙阿一同來到時,成吉思汗問他們是怎麼來的?失兒古額禿老人對成吉思汗說:

「我們捉住塔兒忽台乞鄰勒禿黑前來時,不忍看著自己的正主、君主被處死,捨不得他,就把他放走了。

我們是為成吉思汗效力的。」

成吉思汗說:

「如果你們對自己的君主塔兒忽台乞鄰勒禿黑下了手,把他捉來,我就要族誅你們這些對自己的正主、君主下手的人!你們有不忍背叛自己的正主、君主之心,這就對了!」

因此,對納牙阿加以恩賜。

註釋:

[1]失兒古額禿老人—《秘史》原文為「失兒古額禿額不堅」,「額不堅」旁譯:「老人」。

《親征錄》作失力哥也不幹。

《元史》卷127《伯顏傳》作述律哥圖。

平宋名將伯顏的曾祖父。

蒙古建國後,受封為千戶長。

[2]阿剌黑—《親征錄》、《元史伯顏傳》作阿剌。

平宋名將伯顏的祖父。

蒙古建國後,

蒙古秘史任千戶長兼斷事官。

從征西域,平忽氈城(今塔吉克斯坦苦盞)有功,受封該城及附近地區為食邑。

[3]納牙阿—《秘史》第202節又譯乃牙阿。

《親征錄》作乃牙。

蒙古建國後,受封為第三十二位功臣千戶長,歷任中軍萬戶長、左翼副萬戶長。

[4]忽禿忽勒訥兀—《親征錄》作忽都渾野。

訥兀,為「窪地」、「河水氾濫時浸水的濕地」之意。

第150節

其後,成吉思汗在帖兒速惕[1]地方時,客烈亦惕部人札合敢不來做他的友伴。

那時,篾兒乞惕人來襲,被成吉思汗和札合敢不等打退。

土綿禿別干[2]部人、斡欒董合亦惕[3]部人等潰散的客列亦惕部百姓也來歸附了成吉思汗。

客列亦惕部王汗,以前在也速該合罕時,與也速該友好相處,結為安答。

他們結為安答的原因是:由於王汗殺死了他的父親忽兒察忽思不亦魯黑汗[4]的弟弟們,遂與他的叔父古兒汗互相攻打,被打敗後逃入哈剌溫山的峽谷[5],只帶著一百個人逃出來,投奔也速該汗處。

也速該汗因他來投奔,親自率領軍隊把古兒汗趕走到合申[6](西夏)去了,把王汗的百姓帶回來交給了王汗。

因此與王汗結為安答。

註釋:

[1]帖兒速惕—《親征錄》作塔剌速野。

[2]土綿禿別干—《親征錄》作土滿土伯夷,《元史》卷130《完澤傳》作土別燕,卷122《按札兒傳》作拓跋。

客列亦惕部的六個分支部落之一。

「土綿」,意為「萬」,該部落人戶眾多,故冠以「土綿」。

[3]斡欒董合亦惕—《親征錄》、《元史太祖紀》作董哀部。

客列亦惕部六個分支部落之一。

「斡欒」,意為「許多」,該部落人戶較多,故冠以「斡欒」(olon)。

[4]忽兒察忽思不亦魯黑汗—《親征錄》、《元史太祖紀》作忽兒札胡思杯祿可汗。

王汗之父,十一世紀末客列亦惕部主馬兒忽思不亦魯黑汗之子。

十二世紀前葉的客列亦惕部主。

忽兒札胡思,即聶思脫裡教派基督教徒的洗禮名Cyriacus的音轉,意為「敘利亞人」。

不亦魯黑,即突厥官號「梅祿」的音轉。

[5]哈剌溫山—《秘史》原文作「哈剌溫合卜察勒」,旁譯「山名窄狹」。

《親征錄》作哈剌溫之隘,《元史太祖紀》作哈剌溫隘。

那珂通世認為其地在土拉河口與黑林之間。

伯希和及蒙古人民共和國學者培爾列,則均認為此山隘在色楞格河附近。

[6]合申—為漢語「河西」之音轉,即西夏。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蒙古秘史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