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卻說文彥博為相時,陳執中罷職,用宋庠同平章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通俗演義》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

第三十二回狄青夜奪崑崙關包拯出知開封府

卻說文彥博為相時,陳執中罷職,用宋庠同平章事。

庠,安州人,本名郊,仁宗初年,與弟祁同舉進士,祁列第一,庠列第三。

時劉太后臨朝稱制,以兄弟名次,不宜倒置,乃擢郊第一,置祁第十,時人呼為大宋、小宋,二宋聯翩入仕,均以才藻聞。

及郊為翰林學士,因姓名聯合,與宋室郊天事相混,乃改名為庠。

庠累擢為相,執政數年,無所建樹。

會祁子與張彥方交遊,彥方偽造敕諜,事發論死,諫官包拯等,奏庠不戢子弟,治家無術,勢難治國,應請免職。

庠亦求去,遂出知河南府。

至文罷夏死,遂用龐籍同平章事,高若訥為樞密使,梁適參知政事,狄青為樞密副使。

青本以戍卒起家,歷官西陲,善攻善守,經略判官尹洙,目為異材,嘗與經略使韓琦、范仲淹談及。

應二十八回及三十回。

韓、范遂召青入見,詢問戰略,無不中彀,遂倚為臂助。

仲淹且授以《左氏春秋》,並語青道:「為將不知古今,止一匹夫勇呢。」

青唯唯受教。

自是折節讀書,舉秦、漢以後將帥兵法,無不通曉,遂積功至都指揮使。

元昊稱臣,西蕃漸靖,奉召為殿前都虞侯。

是時面涅猶存,仁宗嘗命他敷藥除字,青跪謝道:「陛下以臣有微功,屢加遷擢,並非論及門第。

臣得有今日,正為此涅,臣願留示軍中,可作勸勉。

臣不敢奉詔。」

俗小說中說青貌賽潘安,致有單單國公主臨陣招親諸事。

當時並無單單國,何來公主?荒誕不經,一何可笑。

仁宗道:「卿言亦是有理,隨卿所欲罷了。」

旋命為彰化軍節度使,兼知延州。

至是復擢為樞密副使。

仁宗於慶歷八年後,復改元皇祐。

皇祐初年,廣源州蠻酋儂智高叛命,僭稱南天國,改元景瑞。

廣源州地近交趾,唐末交趾強盛,並有此州。

州東為儻偤州,也屬交趾。

知州儂全福,被交人殺死。

全福妻阿儂,改嫁商人,生子名智高,冒姓儂氏。

智高年方十三,恨有二父,復將商人殺害,嗣與母佔據儻誤州。

交人興兵進攻,執住智高母子,見智高狀貌雄偉,把他赦宥,且令知廣源州。

智高仍怨恨交人,潛集部曲,襲據安德州,居然僭號改元,一面入貢中國,自願內附。

宋廷以交趾一隅,自黎桓受封後,更歷二傳,素修職貢,不願收納智高,結怨交人,應十五回。

遂卻還貢使。

智高復奉金函書,力請投誠,仍不見報。

於是智高惱羞成怒,竟入窺中國,居然欲與宋朝爭衡。

廣州進士黃師宓,鬱鬱不得志,忽投入智高,願為謀主。

先勸智高屯積糧食,令出敝衣等物,與邊民換易粟米。

邕州境地,與廣源州相近,邕人多輸粟出邊,與智高交易。

知州陳珙,差人詰問,智高只說是:「洞中饑饉,恐部中離散,反來擾邊,所以易粟賑饑,免得暴動」云云。

陳珙信為真情,毫不設備。

智高復用師宓計,自毀居室,因召眾與語道:「生平積聚,被火毀盡,現只有入取邕廣,謀一生機,否則大家共死了。」

部眾聞言,遂各磨拳擦掌,齊聲聽命。

智高即率眾五千,沿江東下,攻邕州橫江寨,守將張日新等戰死,進薄邕州。

陳珙不知所為,被智高一鼓攻入,將他縛住。

司戶孔宗旦,都監張立,皆罵賊遇害。

智高遂自稱仁惠皇帝,國號大內,改元啟歷。

又要改元,想是摹仿宋朝。

廣南一帶,久不被兵,軍同虛設,智高麾眾四出,連陷橫、貴、籐、梧、康、端、龔、封八州,守臣相率逃遁。

只知封州曹覲,知康州趙師旦,出戰陣亡。

智高進圍廣州,知州魏瓘,鼓勵兵民,登陴死守。

知英州蘇緘,及轉運使王罕,先後往援,城得不陷。

仁宗接得警報,命余靖為廣西安一撫使,楊畋為廣南安一撫使,即調廣東鈐轄陳曙,發兵西征。

會知秦州孫淝入朝,仁宗以秦事為勖。

淝奏對道:「秦州事不煩聖慮,嶺南事卻是可憂。

臣觀賊勢方張,官軍雖已往討,尚未聞得將材,恐未必即能報捷哩。」

仁宗默然。

過了數日,果得敗書,昭州鈐轄張忠敗歿,仁宗乃授淝為湖南、江西按撫使。

淝請得騎兵七百人,即日就道,且分檄湖南、江西各州縣,略言:「大兵且至,應亟繕營壘,多具燕犒,休得延誤!」智高本擬越嶺北向,聞得此檄,乃不敢北侵。

中淝計了。

及淝至鼎州,加廣南安一撫使,召還楊畋。

智高卻移書行營,求為邕桂節度使。

仁宗擬如所請,參政梁適道:「智高猖獗已甚,若再姑息了事,嶺南非朝廷有了。」

仁宗道:「楊畋無功,余靖等亦未見奏捷,如何是好?」

道言未畢,忽有一人出班奏道:「臣願奉旨南討,生擒賊首,檻致闕下。」

如聞其聲。

仁宗視之,乃是樞密副使狄青,便喜道:「卿願南征,應用若干人馬?」

狄青道:「臣起行伍,非戰伐無以報國,願得蕃落數百騎,更益禁兵萬人,便足破賊擒渠。」

仁宗道:「卿既欲去,事不宜遲,朕命卿宣撫荊湖,卿即去整頓行裝,指日出發便了。」

青拜謝而退。

宋制右文輕武,文臣除授節鉞,成為習慣,此次獨任武人,免不得廷議紛紛。

諫官韓絳竟奏稱:「青一武夫,不應專任。」

仁宗遂欲命內都知任守忠為副使。

知諫院李兌,又上言:「宦官不應掌兵。」

惹得仁宗疑惑不定,這是此老常態。

召問首相龐籍。

籍答道:「青智足平賊,不妨專任,如號令不一,不如勿遣罷!」仁宗乃置酒垂拱殿,特餞青行,且詔令嶺南諸軍,概受宣撫使狄青節制。

適余靖在軍中馳奏,略謂:「交趾願助討智高,請下旨允行!」青已出都門,聞得此信,亟拜疏上達,略言:「借兵平寇,有害無利,一儂智高橫踐兩廣,力不能制,反欲假兵蠻夷,適為所笑。

蠻夷貪得忘義,倘輕視中國,因之啟釁,禍且十倍智高。

乞飭罷交趾助兵,毋貽後患!」名論不刊。

仁宗准奏,遂由青檄止余靖,不得與交趾連兵,並戒前敵各將士,不准妄與賊鬥,候令乃發。

鈐轄陳曙,乘青未至,遽發兵出擊,至崑崙關,為敵所乘,立即潰退。

殿直袁用等皆遁。

青至賓州,會集孫淝、余靖各軍,設營立柵,駐紮士卒。

淝、靖等入報陳曙敗潰狀,青勃然道:「號令不齊,怎得不敗?明晨請諸位到來,嚴申軍律,方可破賊哩!」淝、靖等允約而退。

次日天明,青傳命各軍齊集,大小將校,盡會堂上,依次列座。

青見陳曙在座,便起身與揖,曙亦起立。

青即問曙道:「日前往擊崑崙關,共有若干兵馬?」

曙無可隱諱,只得答言步卒八千名,將校三十二人。

青又令曙一一召入,當即升堂高坐,傳衛士入帳,森列兩旁,召曙至案前,厲聲叱責道:「皇上授我特權,來討賊酋,我已在途次傳諭諸將;不得妄戰,鈐轄何故違我號令,致遭敗衄?按法當斬!」便喝令衛士,將曙拿下。

又傳袁用等三十二人與語道:「違令的罪狀,出自陳曙,但汝等既隨陳出戰,應該努力殺賊,奈何遇賊即走,不斬汝等,不足申軍法。」

也令衛士一一捆一綁,驅出轅門,盡行梟首。

不到一刻,血淋淋的三十餘顆首級,由衛士攜入堂來,復令銷差。

淝與靖相顧失色,余將相率股慄,莫敢仰視。

青命將首級懸竿徇眾,越日方令備棺掩埋。

自是肅行伍,明約束,晝夜戒備,壁壘一新。

孫武斬美姬,穰苴斬莊賈,胥一操一是術,否則不足肅軍紀。

時已殘臘,轉眼間已是皇祐五年的新春,青除按兵止營外,仍飭行慶賀禮,且傳令休息十天,大眾都莫名其妙。

就是賊中間諜,也探不出甚麼兵謀,只返報智高,如十日約。

慎重兵機,理應如是。

誰知過了一天,青即自將前軍,麾兵先發,孫淝為次軍,余靖為後軍,相機並進,進次崑崙關。

智高安居邕州,尚未聞悉。

閱二三日,乃再遣偵騎覘視,適值是日為上元節,官軍各營,大張燈樂,宴飲盡歡,偵騎當據實回報去了。

青料知有敵來窺,故意張筵夜飲。

次日復飲,直至二鼓,尚是你斟我酌,興味盎然。

青忽自言未適,暫起入內,一面傳諭軍官,勸他盡量飲酒,待翌晨下令進關。

軍官等又歡飲多時,方才散席。

待至黎明,均至帳前聽令,忽帳內走出傳令官,語諸將道:「元帥已進關去了。

諸位將軍,請即前往會食,不得有誤!」諸將統不勝驚異,慌忙領兵入關。

孫淝、余靖也引軍亟進。

看官道狄青何時入關?原來青起座入內,即改易軍裝,從帳後潛出,暗約先鋒孫節等,乘夜度關。

關在崑崙山上,當賓、邕兩州交界,最關衝要。

青恐敵人來爭,因偷越關外,直趨歸仁鋪列陣,靜待後軍。

至各軍陸續到齊,差不多已是辰牌,那時智高部眾,也已得信,傾寨前來,抗拒官軍。

先鋒孫節,與敵相遇,便上前搏鬥。

敵眾來勢甚銳,槍矢並發,節力戰不退,中槍殞命。

淝與靖駐兵岡上,遙見孫節陣亡,不覺大驚。

俄聞鼓聲大震,一彪人馬,從山麓殺出。

分兵為左右翼,夾擊敵眾,為首一員大元帥,銀盔銅面,手執白旗,向官軍左右指揮,忽縱忽橫,忽開忽合,殺得敵眾東倒西歪,那官軍卻步驟井井,行伍不亂。

孫淝顧語余靖道:「這不是狄元帥督戰麼?看他部下的將士,如生龍活虎一般,端的名不虛傳,我等快上前去,助他一陣,管教賊眾片甲不回。」

靖即允諾,於是淝軍在前,靖軍在後,從山上衝將下去,攪入敵陣。

敵眾已抵不住狄軍,怎禁得兩軍殺入,頓時大敗,拚命亂竄。

官軍追奔五十里,斬首數千級,敵將黃師宓、儂建中,及偽官屬等,死了一百五十七人,生擒敵弁五百餘,方才收軍。

青即乘勝進攻邕州,哪知智高已縱火焚城,夤夜遁去。

官軍陸續入城,撲滅余火,搜得金帛巨萬。

赦脅從,招流亡,邕人一大悅。

一氣敘來,極寫狄青。

惟查覓智高,竟無著落。

適有一賊一屍一穿著龍衣,大眾認作智高,說他已死,擬即上聞。

青搖首道:「安知非詐?我寧失智高,不敢欺君冒功哩。」

乃據實奏報。

仁宗喜慰道:「青果破賊了,龐籍可謂知人。

就是梁適主張討賊,亦不為無功,否則南方安危,尚未可料呢。」

乃詔余靖經制廣西,追捕智高,召狄青、孫淝還朝,擢青為樞密使,淝為樞密副使,南征各將,賞賚有差。

楊延昭子文廣,亦因從征有功,授廣西鈐轄,嗣復令知邕州。

是時延昭早歿,楊氏一門,要算文廣是綽有祖風了。

結束楊家,掃盡穆柯寨、天門陣諸謬說。

智高母阿儂,及弟智光,侄繼宗,逃至特磨道,由余靖遣將追獲,解京伏法。

獨智高竄死大理,靖輾轉索取,才函首入獻。

當時廣南一帶,有農種糴收的童謠,到此始應驗了。

狄青入任樞密,龐籍等均言位不相宜,仁宗不聽。

俗小說中,有一奸一相龐洪,屢謀害青,想是龐籍之誤,但龐籍尚稱賢相,即奏阻樞密使,亦非有意害青。

籍女且未嘗為妃,更屬捏造,此如潘美之加名仁美害死楊業諸訛詞,同一影射,而荒謬尤過之。

青在樞密四年,很加慎重,只因平素恤下,每一公出,士卒輒環擁馬前,且謂青家狗生兩角,並屢有光怪,以訛傳訛,嘩動京師。

學士歐一陽一修,及知制誥劉敞統奏稱:「青掌機密,致啟訛言,不如調赴外任,轉得保全。」

仁宗乃用韓琦為樞密使,罷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

越年,病終任所,贈中書令,謚武襄。

有子數人,長名諮,次名詠,並為閻門使。

詠承父志,以戰略聞。

特敘二子,以正小說中狄龍、狄虎之誤。

這且無庸細表。

且說皇祐五年後,仁宗下詔改元,號為至和。

適值張貴妃一病不起,竟致玉殞香消,仁宗哀悼逾恆,竟輟朝七日,且禁城舉樂一月,追冊為皇后,治喪皇儀殿,賜謚溫成,加贈妃父堯封為郡王,晉封堯佐為太師。

知製造王洙,迎一合意旨,一陰一與內侍石全斌附會,擬令孫淝讀冊,宰相護葬。

龐籍時已罷相,又用陳執中繼任。

執中奉命維謹,獨孫淝入朝抗奏道:「陛下命臣淝讀冊,臣何敢不遵?但臣職任樞密副使,非讀冊官,臣不讀冊,是謂違旨,臣欲讀冊,是謂越職,請陛下將臣罷免,臣才可告無罪了。」

志節可嘉。

仁宗默然不答。

越日,竟罷淝樞密副使,徙知杭州,且令參政劉沆,充溫成皇后園陵監護使。

葬畢敘功,擢同平章事。

宮闈私一寵一,濫恩至此,色之迷人一大矣哉!既而知諫院范鎮,及殿中侍御史趙林等,交章劾論陳執中,非宰相才,且縱妾笞婢至死,亦當坐罪云云。

執中乃免職。

其時中外人士,屬望老成,莫如范仲淹、文彥博、富弼三人,這三人忠正相符,不喜阿附,因此在朝未久,俱被外調。

直道難容,古今同慨。

仲淹徙知青州,竟於皇祐四年,病歿任所,追贈兵部尚書,予謚文正。

他祖籍是邠州人氏,徙居江南吳縣,二歲喪父,隨母更嫁,及長,始知家世,辭母歸宗,苦志勵學。

及貴顯後,食不重肉,衣不重裘,俸祿所得,留贍族裡,嘗置義莊一所,賑恤孤貧,所守各郡,恩威並濟,人民多立生祠,就是羌夷亦一愛一戴如父。

及歿,遠近皆哀,如喪考妣。

補敘範文正生平,無非旌善。

生四子,歷有政績,事見後文。

文彥博出知許州,見前回。

富弼出判并州,均尚在任,並著政聲。

仁宗既罷免執中,當然要另擇相才,適樞密直學士王素,因別事入奏,陳言已畢,仁宗道:「卿系故相王旦子,與朕為世舊,非他人比,朕所以與卿熟商。

今日擇相,何人可任?」

素對道:「但教宦官宮妾,不知姓名,便可充選。」

仁宗道:「據卿所云,只有富弼一人。」

素頓首賀道:「臣慶陛下得人了。」

仁宗又問及文彥博,素答言亦一宰相才。

乃遂下詔召二人入朝。

並授同平章事,士大夫都額手稱慶。

過了至和二年,又改稱嘉祐元年,仁宗御大慶殿受朝,忽眩暈欲僕,急命群臣草草行禮,入返寢宮,嗣是數日不朝,大臣不得見,中外憂懼,虧得文,富二相,借祈禱為名,直宿殿廬,方得鎮靜如常。

彥博因乘間請立儲君,仁宗含糊答應。

越月,仁宗疾瘳,親御延和殿,彥博與弼才退還私第。

只立儲一事,又復擱起。

知諫院范鎮,屢請立儲,竟忤帝意,罷免諫職。

學士歐一陽一修,侍御史趙?,知制誥吳奎等,上疏力請,又不見從。

殿中侍御史包拯,又上疏板諫,說得非常懇切,也把他徙調出外,權知開封府。

包拯字希仁,合肥縣人,初舉進士,授建昌知縣。

因父母俱老,辭不就職。

後數年雙親並逝,拯廬墓終喪,始出知天長縣。

人第知拯之廉明,不知拯之孝養,故特為揭出。

縣中有盜,割人牛舌,豢牛主人,投署控訴。

拯語道:「牛舌已去,不能復一活,你速回去,烹宰這牛,免得不值一錢!」主人道:「小民是來追究割牛舌的人。」

拯佯怒道:「一個牛舌,值得甚麼,你也要來刁訟,快出去罷!」主人吞聲而去,即將牛殺訖,鬻肉易錢。

未幾即有人來告他私宰耕牛,拯忽道:「你為何割他牛舌?」

那人不禁失色,一訊即服。

自是以善折獄聞。

已而入拜御史,加按察使,又歷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使,復入為天章閣待制,更知諫院,除龍圖閣直學士,兼殿中侍御史。

素一性一剛毅,不阿權貴,豪戚宦官,皆為斂手。

既知開封府,大開正門,任人民訴冤,無論何種案件,概令兩造上堂直陳,立剖曲直。

遇有疑難訟獄,亦必多方察,務得真情。

鋤豪強,罪一奸一枉,獎節義,伸冤曲,一介不取,鐵面無私,童稚婦女,群知大名,或呼為包待制,或呼為包龍圖,京師為之語道:「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後人撰有《包公案》一書,卻有一半實跡。

至說包公歿後,為一陰一司閻羅王,乃是隨口附會,不足憑信。

小子有詩詠包公道:

立朝一笑比河清,見《包拯傳》。

婦稚由來識大名。

盡說此公能折獄,得情仍不外廉明。

越二年,復召入為御史中丞,他又要面請立儲了。

未知得邀俞允與否,且看下回便知。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二十五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二十八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二十九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三十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四十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四十六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五十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五十五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五十八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五十九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六十八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六十九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七十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七十四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七十五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