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
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
第二十七回劉太后極樂歸天冰正宮因爭失位
卻說天聖六年,同平章事張知白卒。
越年,參知政事魯宗道亦歿。
知白,滄州人,雖歷通顯,仍清約如寒士,所以歿謚文節。
宗道,亳州人,生平剛直嫉惡,歿謚簡肅。
劉太后亦親臨賜奠,稱為遺直,嗟悼不置。
宋史稱劉為賢後,職是之故。
曹利用舉薦尚書左丞張士遜,入為同平章事。
既而利用從子曹汭,為趙州兵馬監押,偶因酒醉忘情,竟身著黃衣,令人呼萬歲。
事聞於朝,遂興大獄,斃杖下,利用亦為內侍羅崇勳所譖,發交廷議。
張士遜奏對廷前,謂:「此事系不肖子所為,利用大臣,本不相與。」
太后怒道:「你感利用恩,應作此說。」
王曾又進奏道:「這事與利用無干。」
太后復語王曾道:「卿嘗言利用驕橫,今何故替他解釋?」
曾答道:「利用素來恃一寵一,所以臣有微辭,今若牽連侄案,說他為逆,臣實不敢附和。」
太后意乃少解,乃罷利用為千牛衛將軍,出知隨州。
張士遜亦罷職。
利用出都,復坐私貸官錢罪,安置房州。
羅崇勳再遣同一黨一楊懷敏,押利用至襄一陽一驛,惡語相侵。
利用氣憤交迫,竟至投繯自盡。
原來利用自通好契丹後,以講和有功,累蒙恩一寵一,平素藐視內侍,遇有內降恩典,輒力持不與,因此結怨宦官,至遭此禍。
死非其罪。
宋廷遂任呂夷簡同平章事,夏竦、薛奎參知政事,姜遵、范雍、陳堯佐堯叟弟。
為樞密副使,惟王曾任職如故。
先是太后受冊,擬御大安殿,受百官朝賀,曾力言不可。
及太后生日上壽,復欲御大安殿,曾又不可。
太后勉從曾議,均就便殿供帳,當即了事。
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請謁,曾更多方裁抑。
太后心滋不悅,但不好無故發作,只得再三含忍。
不意天聖七年六月間,天大雷雨,電光亂掣玉清昭應宮內,竟射入一大個火一團一,四處爆裂,霎時間裂焰飛騰,穿透屋頂。
衛士慌忙赴救,用水撲火,偏偏水入火中,好似火上澆油,越撲越猛,烈烈轟轟的燒了一一夜,竟將全座琳宮玉宇,變成一片瓦礫荒場,只剩得長生崇壽二小殿,巋然尚存。
天書已經殉葬,供奉處原可不必,一炬成墟,要算皇天有眼。
太后聞報,傳旨將守宮官吏,系獄抵罪;一面召集廷臣,向他流淚道:「先帝竭盡心力,成此巨宮,一夕延燒幾盡,如何對得住先帝?」
樞密副使范雍抗聲道:「如此大宮,遽成灰燼,想是天意,非出人事,不如將長生、崇壽二殿,亦一律拆毀,倘因二殿尚存,再議修葺,不但民力不堪,就是上天亦未必默許哩。」
中丞王曙,亦言是天意示戒,應除地罷祠,上回天變,司諫范諷且言:「與人無關,不當置獄窮治。」
乃下詔不再繕修,改二殿為萬壽觀,減輕守宮諸吏罪,並罷廢諸宮觀使。
惟對著首相王曾,竟說他燮理無功,罷免相職,且令他出知青州。
宋自仁宗以前,宰輔稍有微嫌,免職外遷,多為節度使,曾以首相罷知州事,乃是少見少聞,這可知劉太后的心理呢。
又過一年,仁宗年已逾冠,秘閣校理范仲淹,請太后還政。
疏入不省,反將仲淹出判通州。
翰林學士宋綬,請令軍國大事,及除拜輔臣,由皇上稟請太后裁奪,餘事皆殿前取旨。
這數語又觸忤太后,出綬知應天府。
會仁宗改元明道,經過月餘,生母李氏病劇,才由順容進位宸妃。
她自仁宗為劉後所攘,始終不發一言,平時安分自守,未嘗示異。
宮中鹹憚劉太后,哪個敢洩漏前事;所以仁宗年齡日長,仍視劉太后為母,並不自知為李氏所生。
及李宸妃歿後,劉太后欲用宮人禮治喪,移棺出外,呂夷簡獨入奏道:「聞有宮嬪薨逝,如何未聞內旨治喪?」
太后矍然道:「宰相亦干預宮中事麼?」
夷簡答道:「臣待罪宰相,事無大小,均當預聞。」
太后不悅,遽引帝入內;須臾復出,獨立簾下,怒容可掬道:「卿欲離間吾母子麼?」
夷簡不慌不忙,竟毅然奏對道:「太后不顧念劉氏,臣不敢多言。
若欲使劉氏久安,宸妃葬禮,萬難從輕。」
夷簡此奏,仍是為太后計。
太后一性一究靈敏,一聞此言,不禁點首。
有司奉太后意旨,只上言本年歲月,不利就葬。
夷簡又道:「葬即未利,殮應加厚;宮中舉哀成服,擇地暫殯,難道也不可行麼?」
太后乃語夷簡道:「卿且退,我知道了!」言已趨入。
內侍押班羅崇勳,亦欲隨進,夷簡竟將他扯住道:「且慢!煩申奏太后,宸妃當用後服成殮,且把水銀滿盛棺內,他日勿謂夷簡未曾道及,致貽後悔。」
崇勳允諾,入白太后。
太后令如言照行,停柩洪福寺中。
既而宮中失火,詔群臣直言闕失,殿中丞滕宗諒,秘書丞劉越,均請太后還政,借贖天譴,兩疏俱不見報。
翌年春季,太后欲被服天子兗冕,入祭太廟,參政薛奎進諫道:「太后若御帝服,將用甚麼拜禮?」
太后不從,竟戴儀天冠,著兗龍袍,備齊法駕,至太廟主祭。
皇太妃楊氏,皇后郭氏隨從。
太后行初獻禮,拱手上香,皇太妃亞獻,皇后終獻。
禮畢,群臣上太后尊號,稱為應天齊聖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后。
祭畢歸宮,感寒成疾。
仁宗為征天下名醫,詣京診治,終歸無效,逾月竟薨。
年六十五,謚章獻明肅。
舊制後皆二謚,稱制加四謚,實自劉太后為始。
劉太后臨朝十一年,政令嚴明,恩威並用,左右近侍,不稍假借,內外賜與,亦有節制。
三司使程琳,嘗獻武後臨朝圖,太后取擲地上道:「我不作此負祖宗事。」
是魚頭參政一奏之功。
漕使劉綽自京西還都,奏言:「在庾儲粟,有羨餘糧千餘斛,乞付三司!」太后道:「卿識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否?他四人曾進獻羨餘否?」
綽懷慚而退。
至太后晚年,稍進外家,宦官羅崇勳、江德明等,始乘間竊權,所有被服兗冕等事,多由羅、江二豎,慫恿出來。
至太后彌留,口不能言,尚用手牽扯己衣,若有所囑。
仁宗在旁瞧著,未免懷疑,送終以後,出問群臣。
參政薛奎即答道:「太后命意,想是為著兗冕呢。
若再用此服,如何見先帝於地下?」
隨機進言,是薛奎通變處。
仁宗乃悟,遂用後服為殮。
且因太后遺囑,尊楊太妃為皇太后,同議軍國重事。
御史中丞蔡齊,入白相臣道:「皇上春秋已富,習知天下情偽,今始親政,已嫌太晚,尚可使母后相繼稱制麼?」
呂夷簡等終未敢決,適八大王元儼入宮臨喪,聞知此事,竟朗聲道:「太后是帝母名號,劉太后已是勉強,尚欲立楊太后嗎?」
夷簡等面面相覷,連仁宗都驚疑起來。
元儼道:「治天下莫大於孝,皇上臨御十餘年,連本生母尚未知曉,這也是我輩臣子,未能盡職呢。」
得此一言,足為宸妃吐氣。
仁宗越加驚詫,便問元儼道:「皇叔所言,令朕不解。」
元儼道:「陛下是李宸妃所生,劉、楊二後,不過代育。」
仁宗不俟說畢,便道:「叔父何不早言?」
元儼道:「先帝在日,劉後已經用事,至陛下登基,四凶當道,內蒙外蔽,劉後又諱莫如深,不准宮廷洩漏此事。
臣早思舉發,只恐一經出口,譴臣尚不足惜,且恐有礙皇躬,並及宸妃。
臣十年以來,杜門養晦,不預朝謁,正欲為今日一明此事,諒舉朝大臣,亦與臣同一觀念。
可憐宸妃誕生陛下,終身莫訴,就是當日薨逝,尚且生死不明,人言藉藉呢。」
《宋史·李宸妃傳》,燕王入白仁宗陛下為宸妃所生。
又《宗室諸王列傳》,德昭、元儼各封燕王,是時當為元儼無疑。
俗小說中,乃說宸妃被逐,由包拯訪聞,後來迎妃還宮,劉後自盡,至有斷太后打黃袍諸戲劇,種種妄誕,誣古實甚。
仁宗聞言,忍不住淚眥熒熒,復顧問夷簡道:「這事可真麼?」
夷簡答道:「陛下確係宸妃誕生,劉太后與楊太妃,共同撫育,視若己子,宸妃薨逝,實由正命,臣卻曉明底細,今日非八大王說明,臣亦當待時舉發呢。」
夷簡亦多狡詐,故摹擬口吻,適肖生平。
仁宗至此,竟大聲悲號,即欲赴宸妃殯所,親視遺骸。
夷簡復奏道:「陛下應先顧公義,後及私恩。
且劉太后與楊太妃,撫養聖躬,恩勤備至,陛下亦當仰報哩。」
仁宗只是哀慟,不發一言。
元儼語夷簡道:「楊太妃若尊為太后,李宸妃更宜尊為太后了。」
夷簡乃轉白仁宗,仁宗略略點首,當即議定楊太妃尊為太后,刪去同議軍國事一語。
李宸妃亦追尊為太后,謚曰章懿。
一面為劉太后治喪,一面連日下詔,責躬罪己,語極沉痛。
既而仁宗幸洪福寺,祭告宸妃,並易梓宮,但見妃面色如生,冠服與皇后相等,水銀之效。
乃稍稍心慰。
還宮後私自歎息道:「人言究不可盡信呢。」
自是待劉氏如故。
劉美一家,應感謝夷簡不置。
惟召還宋綬、范仲淹,放黜內侍羅崇勳、江德明,罷修寺觀,裁抑僥倖,中外稱頌新政,有口皆碑。
呂夷簡揣摩時事,條陳八議:(一)議正朝綱。
(二)議塞邪徑。
(三)議禁貨賂。
(四)議辨佞壬。
(五)議絕女謁。
(六)議疏近習。
(七)議罷力役。
(八)議節冗費。
說得肫誠懇切,語語動人。
仁宗大為感動,遂召夷簡入商,擬將張耆即張旻改名。
夏竦、范雍、晏殊等盡行罷職。
惟姜遵已歿,不在話下。
夷簡自然如旨。
越日復入朝押班,但聽黃門宣詔,除張耆等依次免職外,著末又有數語云:「同平章事呂夷簡,著授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
這數語似天上迅雷,不及掩耳,驚得夷簡似醉似癡,不知為何事許旨,致遭此譴?一時不及問明,只好領旨告退。
還第後四處探聽,無從偵悉,嗣托內侍副都知閻文應密查,方知事出郭後,不覺憤恨異常。
看官欲究明此事原因,由小子補敘郭後歷史,以便先後貫通。
郭後為平盧節度使郭崇孫女,與石州推官張堯封女,先後入宮。
堯封即堯佐弟。
天聖二年,擬冊立皇后,仁宗因張女秀慧,欲選正中宮,劉太后不以為然,乃改立郭後。
後雖得立,不甚見親。
這次偏冤冤相湊,由仁宗步入中宮,與郭後談及夷簡忠誠,並言把從前諂附太后諸人,一併罷斥。
郭後本未與夷簡有嫌,獨隨口相答道:「夷簡何嘗不附太后,不過機巧過人,善能應對,所以得瞞過一時呢。」
卻是真話。
仁宗聽了,不覺也動疑起來,因不令中書草制,竟手詔罷免夷簡,復召李迪入相,用王隨參知政事,李咨為樞密副使,王德用僉書樞密院事。
不到數月,由諫官劉渙疏陳時事,內有「臣前請太后還政,觸怒慈衷,幾投四裔,幸陛下納呂夷簡言,察臣愚忠,准臣待罪闕下。
臣受恩深重,故不避斧鉞,瀆陳一切」云云。
仁宗覽奏,記起前事,又以夷簡為忠,後言非實,因復召還夷簡,再令為相。
且擢劉渙為右正言。
渙與夷簡,明是串通一氣。
又命宋綬參知政事,王曙為樞密使,王德用、蔡齊為副使。
夷簡再入秉政,日伺後隙,可巧宮中有兩美人,一姓尚,一姓楊,均邀一寵一眷。
郭後未免懷妒,常與兩美人相爭。
一日,後與尚氏,同在仁宗前侍談,兩語未合,又起口角。
尚氏恃一寵一成驕,不肯讓後,居然對詈起來。
郭後憤極,也不管什麼禮節,竟上前動手,批尚氏頰。
一驕一莽,厥罪維鈞。
尚氏當即悲啼,後尚不肯干休,還要再批數下。
仁宗看不過去,起座攔阻,誰意郭後手已擊來,尚氏閃過一旁,反中仁宗頸上,指尖銳利,掐成兩道血痕。
惹得仁宗惱起,訶斥郭後數語,引尚美人出還西宮。
尚美人裝嬌撒賴,益發激動帝怒。
內侍閻文應,本與夷簡友善,夷簡正托他尋隙,遂入奏仁宗道:「尋常民家,妻尚不能凌夫,況陛下貴為天子,乃受皇后欺凌,還當了得。」
仁宗半晌無言。
文應又道:「陛下頸上,血痕宛然,請指示執政,應該若何處置?」
仁宗迭受激動,便憤然道:「你去召呂宰相來!」文應通報夷簡,夷簡立刻趨入,向御座前請安。
仁宗指示頸痕,並述明底細。
夷簡道:「皇后太屬失禮,不足母儀天下。」
仁宗道:「情跡殊屬可恨,但廢後一事,卻亦有干清議。」
夷簡道:「漢光武素稱明主,為了郭後怨懟,竟致坐廢,況傷及陛下頸中,尚得說是無罪麼?」
引東漢郭後為證,絕妙比例。
大約郭家女兒,是祖傳的潑辣貨。
仁宗乃決計廢後,復與夷簡商得一策,只稱後願修道,封為淨妃玉京沖妙仙師,居長寧宮,並敕有司不得受台諫章奏。
中丞孔道輔,與諫官范仲淹、孫祖德、宋庠、劉渙,御史蔣堂、郭勸、楊偕、馬絳、段少通等,聯名具疏,入呈不納。
乃同詣垂拱殿,俯伏同聲道:「皇后乃是國母,不應輕廢,願待召賜對,俾盡所言。」
說了數聲,但見殿門緊閉,杳無消息。
孔道輔忍無可忍,竟叩鐶大呼道:「皇后被廢,累及聖德,奈何不聽台臣言?」
俄聞門內傳旨,令至閣中與宰相答話。
道輔等乃起至中書,見夷簡已經待著,便語夷簡道:「大臣服事帝后,猶人子服事父母一般,父母不和,只可諫止,奈何順父出母呢?」
夷簡道:「後傷帝頸,過已太甚,且廢後亦漢、唐故事,何妨援行。」
道輔厲聲道:「大臣當導君為堯、舜,怎得引漢、唐失德事,作為法制?」
夷簡不答,拂袖徑入。
道輔等乃退去。
翌日,昧爽入朝,擬留集百官,與夷簡廷爭。
甫到待漏院,即聞有詔旨下來,略言:「伏閣請對,盛世無聞,孔道輔等冒昧徑行,殊失大體。
道輔著出知泰州,仲淹出知睦州,祖德等罰俸半年,以示薄儆。
自今群臣毋得相率請對」云云。
道輔等乃嗟歎數聲,奉旨而去,於是廢後之議遂定。
小子有詩詠此事道:
廢後只因嫡庶爭,宮廷構釁失王明。
當年若得刑於化,樛木何由不再賡?
郭後既廢,尚、楊二美人,益得一寵一幸,輪流伴寢,幾無虛夕,累得仁宗生起病來,下回再行分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