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四經》《十大經》篇 雌雄節:皇后屯磨(歷),吉凶之常,以辯(辨)雌雄之節,乃分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四經》《十大經》篇 雌雄節

黃帝四經

《十大經》篇 雌雄節

原文

皇后屯磨(歷),吉凶之常,以辯(辨)雌雄之節,乃分禍福之鄉(向)。

憲敖(傲)驕居(倨),是胃(謂)雄節,□□共(恭)驗(儉),是胃(謂)雌節。

夫雄節者,涅之徒也。

雌節者,兼之徒也。

夫雄節以得,乃不為福,雌節以亡,必得將有賞。

夫雄節而數得,是胃(謂)積央(殃)。

凶憂重至,幾於死亡。

雌節而數之,是胃(謂)積德。

慎戒毋法,大祿將極。

凡彼禍難也,先者恆凶,後者恆吉。

先而不凶者,是恆備雌節存也,後(而不吉者,是)恆備雄節存也。

先亦不凶,後亦不凶,是恆備雌節存也。

先亦不吉,後亦不吉,是恆備雄節存也。

凡人好用雄節,是胃(謂)方(妨)生。

大人則毀,小人則亡。

以守不寧,作事(不成,以求不得,以戰不)克,厥身不壽,子孫不殖。

是胃(謂)凶節,是胃(謂)散德。

凡人好用雌節,是胃(謂)承祿。

富者則昌,貧者則谷。

以守則寧,以作事則成。

以求則得,以單(戰)則克。

厥身□□□□□□□□□節,是胃(謂)絳德。

故德積者昌,□(殃)積者亡。

觀其所積,乃知(禍福)之鄉(向)。

譯文

黃帝能夠洞徹吉凶的先兆、辨析《雌節》與《雄節》這關於治國修身的兩種基本處世規則,所以能夠分清導致福禍的原因所在。

舉凡自我炫耀、自以為是、自我誇耀,倨慢不遜,都稱之為「雄節」;舉凡宛順、一溫一 和、謙恭、卑讓的,都稱之為「雌節」。

所謂「雄節」,大抵屬於自滿的範疇;所謂「雌節」,大抵屬於謙遜的範疇。

依仗「雄節」,假使偶有所得的話,並不意味著即是福吉;立足於「雌節」,如果一時有所損失的話,那麼最終也必然會有善報。

如果依仗「雄節」屢有收穫,那也只能視為積累禍因,最終是憂慮凶險並瀕臨死亡。

如果立足「雌節」而常有所失,這正是積累福德的過程;謹慎地戒備自己而不背離「雌節」,大福就必然會來至。

關於禍福的趨向,凡是先動者大抵都有禍凶,而後發者一般都有福吉。

然而有時也會發生先動而無凶禍的特殊現象,這是因為恆久地執守雌節、雄節不失的緣故。

有時也會發生後發而無吉福的特殊現象,這是因為頑固的依恃雄節、雄節未去的緣故。

有時還會出現先動也無凶禍、後動也無凶禍的特別情況,這也是恆久地持守雌節、雌節不失的緣故。

有時又會出現先發也無吉福、後發也無吉福的特別情況,這仍是頑固的依恃雄節、雄節未去的緣故。

大抵好用雄節的,都可以說是有害於生存,作為統治者則會毀滅,作為一般百姓則會亡身。

雄節,守國則不安,做事則不會成功,求取則無獲,征國則無勝。

其自身不會長壽,子孫也不會蕃衍。

所以這種雄節實為「凶節」,結果是在散失其德。

而凡好用雌節的,都可以說是在承接福祿。

作為在上位的富者因之昌盛,作為在下位的貧者因之得到足夠的衣食供給。

採用雌節,守國則安,做事則成功。

求取則有收穫,征戰則勝。

不但其自身會長壽,子孫也會蕃衍。

所以這種雌節實為「吉節」,結果便是積聚其德。

因此說,積聚其德的會昌盛,積累禍殃的會滅亡。

考察他是積殃還是積德,便可以預測禍福的趨向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四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