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四經》《道原》篇:恆先之初,迥同太虛。虛同為一,恆一而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四經》《道原》篇

黃帝四經

《道原》篇

原文

恆先之初,迥同太虛。

虛同為一,恆一而止。

濕濕夢夢,未有明晦。

神微周盈,一精一靜不熙。

古未有以。

萬物莫以。

古無有刑(形),太迥無名。

天弗能復(覆),地弗能載。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

在一陰一不腐,在一陽一不焦。

一度不變,能適規(?)僥(蟯)。

鳥得而蜚(飛),魚得而流(游),獸得而走。

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

人皆以之,莫知其名。

人皆用之,莫見其刑(形)。

一者其號也。

虛其捨也,無為其素也,和其用也。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測)也。

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刑(形),獨立不偶,萬物莫之能令。

天地一陰一陽一,(四)時日月,星辰雲氣規?行僥(蟯)重動,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為益少;皆反焉,道弗為益多。

堅強而不,?,柔弱而不可化。

一精一微之所不能至,稽極之所不能過。

故唯聖人能察無刑(形),能聽無(聲)。

知虛之實,後能大虛。

乃通天地之一精一,通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

服此道者,是胃(謂)能一精一。

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

是胃(謂)察稽知□極。

聖王用此,天下服。

無好無亞(惡)。

上用□□而民不麋(迷)惑。

其分,而萬民不爭。

授之以其名,而萬物自定。

不為治勸,不為亂解(懈)。

廣大弗務,及也。

深微弗索,得也。

□為一而不化。

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

得事之要,操正以政(正)畸(奇)。

前知大古,後□精明。

抱道執度,天下可一也。

觀之大古,周其所以。

索之未無,得之所以。

譯文

天地混沌之初,道還是太虛一氣,分不清天地,只是迷迷茫茫一片,也看不清它是黑還是白,它神妙變化,充塞著整個宇宙,一精一光靜靜的流灑。

它沒有始因而生,存於萬物之中也沒有因由。

它沒有形狀,平等普同不可描述。

它是博大無比的,天不能覆蓋它,地不能容載它。

無論是最小的還是最大的事物,都產生於它。

它滿溢於四海之內外,在一陰一暗處不會霉爛,在烈火一陽一焰中也不會枯焦。

道是不變的,但卻在主導著萬物的變化。

蟲、鳥、魚、獸等等的生存,都是道在起作用呀!任何事情,也只有順服於道的運化而運化,才有成功的可能。

人們都憑藉著「道」生活,卻不知它的名號,人們都在遵循著「道」去做事,卻又看不見它的形狀。

「一」是它的名號,這也不過是一個虛設。

無是它的根,中和則是它作用的關鍵。

道是高深而不可審察的,也無法測量。

它既顯明又廣大,既說不出它的名,又看不見它的形。

它是獨立無二的,永不會被任何事物所改變。

天地一陰一陽一、春夏秋冬、星辰日月、上下一氣,微蟲飛舞,分別得之於道,道也不會因此增多。

「道」堅強而不會潰敗,柔弱卻不會被轉化。

它的中心精神,一般人是無法領會的,它的終極目標,一般人也難以實現。

只有聖人才能在無形之道中看出有形之道,在無聲之道裡聽出有聲之道,在虛靜之道內覺出道之實在,然後,他能進入太虛,與天地之一精一氣相通。

他與道合二為一、它們相互融合,周流不止。

這種人可以說明白了萬物之本體。

明哲之人能觀察到宇宙的深遠之處。

他能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得到別人不能得到的東西。

這樣的人,可以說對微妙的東西有很深的洞察力。

聖人具有這種察微知末的能力,天下就會歸順他。

沒有什麼好,也無所謂壞,這裡只有「道心」。

聖王能運用它,百姓就不會感到迷惑。

聖王能達到虛極之境,百姓就會變得靜穆。

這樣,上下之人都能與道同行。

聖明之主應無貪慾,讓百姓安身立命各得其所,那麼人們就不會因分配不公發生爭鬥。

他能給事物以恰當的名稱,則萬物就各安其位。

一個人,不要因為管治很嚴就勤勉用力,也不要因為發生動亂就變得鬆懈。

道,廣大無邊,人們既然觸及了它,就不必再去追求;道,一精一深細微,人們既然已知其奧秘,就不必再夢想著收穫。

道是不變的,能夠探知道的根本,就能以少知多,以正治畸。

從而達到前可知遠古之事,後可預測將來事理的一精一要。

只要我們持守大「道」,秉執法度,那麼就可以實現天下的大一統。

我們觀察遠古探索道的原始,再看看我們的現在,又推之於將來,就會懂得「道」的本體是怎麼回事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四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