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白話文
何之元傳
何之元,廬江飀人。
祖父何僧達,齊南台治書侍御史。
父何法勝,以行業聞名。
之元幼時好學,頗有才思,因居喪過於毀頓,為梁司空袁昂所看重。
天監末年(519),袁昂上表舉薦他,因而得蒙召見。
初仕為梁太尉臨川王揚州議曹從事史,不久轉為主簿。
及至袁昂為丹一陽一尹,征辟之元為丹一陽一五官掾,總領戶曹事務。
不久任信義縣令。
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勢重,多次造訪,之元始終不曾回訪。
有人問其故,之元說:「當年楚國觀起受一寵一於令尹,祿位低而有馬數十乘,因而遭誅,此後,像觀起這樣無其祿而有其馬的得一寵一之人便都逃亡了。
德薄而受重用,必然已到了敗亡之邊緣。
我怕的是未能從中得利而先已招致禍患。」
有識之士因此而稱道他。
適逢安西武陵王為益州刺史,以何之元為安西刑獄參軍。
侯景之亂髮,武陵王以太尉之位而繼位,授之元為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
武陵王自成都舉兵東下,之元與蜀中百姓均進言請求武陵王不要東下,王認為他敗壞軍心,囚之於艦中。
及至武陵王兵敗,之元隨邵陵太守劉恭到郡。
不久江陵陷落,劉恭卒,王琳召何之元為記室參軍。
梁敬帝冊封王琳為司空,之元授職為司空府諮議參軍,領記室。
王琳立蕭莊時,任之元為中書侍郎。
適逢齊文宣帝薨,令之元前往弔唁。
還至壽春,而王琳敗,齊主以之元為揚州別駕,治所即壽春。
及至眾軍北伐,取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興王陳叔陵遣功曹史柳鹹繼書招徠之元。
之元因先前與朝廷有誤會,等到書信到,十分惶恐,讀信至「孔璋無罪,見用為左車」,之元仰天歎息說:「詞意如此,怎會是欺誑我呢?」
便隨柳鹹到了湘州。
太建八年(576),任中衛府功曹參軍事,不久升任諮議參軍。
及至叔陵遭誅,之元便斷絕與陳書人交往,潛心於著述。
認為梁朝起自武皇,終於敬帝,其興亡之運數,盛衰之蹤跡,足以垂示後代以鑒戒,確定史書褒貶之準則。
考究其始終,起自齊永元元年(499),迄於王琳被擒(太建五年即公元573年),七十五年大事,起稿為三十卷,名之曰《梁典》。
序文曰:
記事之史,其流派非止一種,編年之作,沒有早於《春秋》的,它是魯國之史書,並非帝王之典籍。
案三皇之簡為《三墳》,五帝之冊為《五典》,典之義由此而生。
至於《尚書》敘述唐帝部分為《堯典》,虞帝部分為《舜典》,這又有經文為明確之據。
所以典之涵義的產生已是很久遠了。
至於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述帝王稱紀,自此以後,史家均沿用此名。
至陳壽所撰,名之曰志,綜合三國,使各分其道而揚其鑣。
只有何法盛《晉書》變帝紀為帝典,既聲稱以古為師,於理也順當。
所以我這裡所作,稱為《梁典》。
梁擁有天下,自中大同以前,海內安寧晏靜,太清以後,寇盜交相侵擾,綜其首尾而言,算不上完美,所以此書開篇,分為六意。
以高祖創立基業,承襲齊末,追根溯源,起自永元,今以永元前若干卷為《追述》。
高祖出生於布衣,成長於風俗敗壞之社會,知曉風俗教化的善惡,瞭解人一性一之真偽。
及至統御天下,大展政治方略,四十八年下來,實在也稱得上天下富足。
今以若干卷為《太平》。
世道沒有長久的平安,時代也沒有永遠的治世,不信自我之後,仍屬動亂頻仍,今以若干卷為《敘亂》。
及至高祖崩駕之年,而太宗蒙辱之歲,歌頌之一聲、獄訟之事,均是向著西都江陵而去不是向著東都建康,對叛逆之人的處理,對流散之士的招徠,征伐及禮樂制度均歸於世祖繹而非歸於太宗綱。
治理混亂的局面,恢復正常秩序,其功勳有在,政治安定,大功告成,其勳業實屬世祖。
今以若干卷為《世祖》。
到了天下艱難窘迫,幾乎要改朝換代之時,則有敬皇繼立,最終禪位於陳,今以若干卷為《敬帝》。
驃騎將軍王琳,扶立蕭梁後嗣,盡避不得天命之助,然而是其忠貞之節一操一,今以若干卷為《後嗣王》。
對於太宗,雖然加給美謚,然而大寶之年號,世人不曾遵循,大抵因為受制於賊人侯景的緣故罷。
承聖紀年,自應上接太清,皇上親筆詔書,不應擅加更改,這一點列於後論中詳述,應該來說是順理成章的。
大凡事件均有始終,而人有其行業,對於本與末之界限,要加以品評敘說。
案臧榮緒稱作史如無剪裁和論斷,就好比起居注了。
由此而言,對於本末之分實在應該加以詳盡地瞭解。
又編年而列其歲次,大抵是取其線索分明而易於查找之優點。
至於夷族氣焰囂張,盤踞危害我中原,初中只有拓跋氏一國,後分為東西二君,其事跡互有相關,容易造成編纂上的雜亂。
今以未分裂之前為北魏,分裂之後高氏所輔佐者為東魏,宇文氏所輔佐者為西魏,以此來加以區分。
又因隱筆與顯筆不同體,繁文與省文文法不同,其中有所損益之處,有凡例加以說明。
禎明三年(589),京城陷,於是移居於常州之晉陵縣。
隋開皇十三年(593),卒於家中。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