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系傳別講》上傳09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系傳別講》上傳09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易經系傳別講

上傳09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而後卦。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今天我們研究《系傳》第九章,這一章主要是談數的問題,也是談卜筮的方法。

現在我們把文字給大家介紹如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變化而行鬼神也。

《易經》的數

《易經》有三套數字,這一章是卜卦用的。

所謂「卜用蓍」,就是蓍草,台灣沒有,出在西北。

據說蓍草生得好的那一年,天下就安定;蓍草生得不好,天下就不太平了。

《易經》的另外一套數字是伏羲八卦的先天圖。

這個圖應該作立體圖來看,不可以作平面圖看。

現在我們姑且把它作平面看,它的數字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以上叫左旋。

從這裡可以看到東西文化的不同,東方是由右邊轉過左邊去,西方是由左邊轉過右邊來,這是地球物理自然之理。

右邊開始是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兩條線對攏來就是一個圓圈。

實際上這兩條線都是畫了一半,這就是所謂的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太一陽一系統跟地球的轉動是相反的,所以叫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現在研究天文的太空學,當然知道宇宙的旋轉不同。

但是我們要想想五千年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們怎麼會知道的?這就不簡單了。

這個問題現在無從考查,我們老祖宗早就懂得天道是左旋,地道是右旋。

因此太一陽一系統,地球與月亮轉動,至少這三個球轉來轉去不會相碰。

實際上各大行星彼此的轉動都不同。

下面是伏羲先天卦的卦位,大家要記住,每一卦的位置是這樣擺的:

上面為什麼擺乾?也有人主張把這位置改了。

像太極拳協會,就有一位先生拿一篇文章要我看,說要學西方的規矩,跟指北針一樣,把乾卦擺在北方,坤卦放在南方。

我說不可以。

他說指南針本來指南還是指北?我說伏羲八卦現在就圖的平面上看,好像是在南方,實際上這個圖是立體的。

乾卦是在上面,坤卦是在下面,離卦是在左邊,坎卦是在右邊,其他四個卦分兩條線圓周的轉動,等於一個皮球一樣。

但是現在平擺著看起來,乾卦當然就在南方,南方光明,北方寒冷,乾卦是一陽一,所以在南、坤卦是一陰一,所以在北。

這是先天圖在平面上看起來的樣子。

地心的奧秘

下面我們談一談《說卦傳》中的部分。

《說卦傳》也是孔子作的,是解釋卦裡卦象。

他在第三章裡對伏羲先天八卦,作了非常明白的解說:「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天地定位」,凡是在上面的都叫做天,腳踩著的都叫做地。

上天是人為的、假定的,可是人為的假定中心就分了上下,所以稱為「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現在科學正在研究地球,像美國人在西海岸就花很多錢,向地下面打洞來研究地球。

我們古人是否也向地下打過洞?不知道!但是幾千年前我們老祖宗們就知道,山跟海洋上下是通的。

「山澤通氣」,等於人一樣,鼻子通下面、身一體內部及一毛一細孔都是通的,就是山澤通氣的道理。

因此,學中醫要特別知道氣化的原理。

「雷風相薄」,震卦是雷,巽卦是風,風就是大氣層,大氣層摩一擦就變成雷電。

雷電消散,又變成大氣層,就是「雷風相薄」的意思。

薄並不是厚薄的薄,是互相在矛盾、在融化,這種情形就叫薄。

「水火不相射」,太一陽一跟月亮永遠不會在一起,永遠是太一陽一上來,月亮下去,月亮上來,太一陽一下去。

也可以說,水一多了把火熄了,火多了把水燒乾了,這就是「水火不相射」。

至於「八卦」,它是「相錯」的,互相錯,平面擺起來就可以相錯。

坤卦就錯乾卦,巽卦錯兌卦,震卦錯艮卦,一陽一錯一陰一,一陰一錯一陽一等。

這些以前已經講過了,我們不再多說。

古代的祭祀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我們剛才講過,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天道左旋,這是順的;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逆的。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宗教的儀式,也都是《易經》的道理。

譬如佛教裡頭,和尚在唸經,假設神位設在北面,和尚的位置應在西面。

我們中國過去禮貌也是一樣,就像祭祖,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個人很小就代表出來祭祖,那個場面真把人嚇死了!那個時候才十二三歲,穿著長袍馬褂,好多人,好痛苦呀!一個檯子又一個檯子,再走兩三步,中間又一個檯子,再兩三步路邊又一個檯子。

上邊都擺著祭品,人山人海站的很多。

詳細的情形時間久了,有些細節也記不清了。

不過,就是現在祭孔,也沒有真正懂得的。

那個主祭者很難當,一邊四個人,現在叫司儀,過去叫贊禮,共八個。

開始時不是喊典禮開始、主席就位,而是喊主事者各執其事,主祭者就位,像唱歌一樣,拉著嗓子。

我還記得第一次上台,聽贊禮的一叫,我頭都暈了!像上了法場一樣,步子都不敢走錯。

穿著長袍,一步一步走,然後跪在地上,而且還要用手把長袍攔一下,接著贊禮叫上——香。

人家把香交給我,我就拜揖;再喊跪——我就跪下:拜——就要叩頭,三跪九叩,這是初祭。

然後再獻這樣、獻那樣,就位以前還要盥洗。

旁邊一個盆子盛了水,要擦手擦臉。

每一個宗教都保持上古人類的禮貌,但是我感到中華民族保持了全部,因為我參與過這種事。

然後一陣子搞下來,汗流浹背,又緊張、又惶恐,生怕做錯了被人家笑。

禮獻的時候先是初獻,然後是正獻,第一步一定要從右邊出來,先站到右前方,再走到中間。

像現在在電視上看到祭孔的那些人,連長袍馬褂都沒穿好,不但禮服不曉得穿,那些衣服也做得不對,只好閉上眼睛裝著看不見了。

這種禮節,我認為很值得保留,至少要有這麼個形象。

佛教裡主要的大法師,走到一個佛像前面,便是走右邊;基督教好像也還是走右邊,天主教也是。

每一個宗教我都研究過,大都如此。

各類宗教的教宗、教主就位,他還是要右旋走,地道右旋。

學了《易經》,你便知道它與世界文化的關係了。

合十與合適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如果要推求過去、將來怎麼樣,數字是向前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路下去。

「數往」是向前面推去的意思。

如果想知道一從哪裡來,二從哪裡來,「知來者逆」,就要倒轉過來:三從二來,二從一來。

「知來者逆」是減數,「數往者順」是增加數。

增加與減少不同,這個裡頭有很多科學的道理,是孔子研究的心得。

宋朝的易學大師邵康節,對這一段的道理作這樣的解釋,邵子曰:「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羲八卦也。

八卦者,明交相錯,而成六十四卦也。

數往者順,若順天而行,則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雲數往也。

知來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旋也,皆未生之卦也,故曰知來也。

夫易之數由逆而成矣,此一切直解圖意。

若逆知四時之謂也。」

朱子也說:「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乾南(按:拿平面圖來講)、坤北、離東、坎西、兌居東南、震居東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

於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謂先天之學也。」

邵康節對這一段的解釋又是一個說法,他拿平面圖來說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而坎而艮以至於坤為逆。

這個說法不同了,不過這也是很權威的論法。

換句話說,乾一、兌二、離三、震四,他說倒著講這個數法為順,由巽卦起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逆。

這是邵康節推算的一種法則,實際上是一樣,用法上是兩樣,用法各有各的後果。

這是一套數字,基本上大家要記得。

我們現在曉得了先天八卦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上面孔子所講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單數屬一陽一,稱天,雙數屬一陰一,稱地。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所以一三五七九是一陽一性一的,為一陽一數,二四六八十是一陰一性一的,為一陰一數,雙方都是五個。

等於我們人的雙手,每隻手都是五個指頭,兩個五合起來叫做合十,所以後人把兩掌合一攏來便叫合十,也叫合適。

合不合適?這個合適的道理就是從這裡來的。

後天八卦與《洛書》

為了以後進行的方便,現在請大家再看看文王八卦的方位。

文王八卦也叫後天八卦,大家都要記熟,以後研究的時候才方便,文王后天八卦的方位是:

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巽東南、坤西南、艮東北、乾西北。

假使用平面看,後天八卦的數是從《洛書》來的。

我們一般的口決是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是中間(也叫中宮)、六是乾卦、七是兌卦、八是艮卦、九是離卦。

為了便於記憶,古人把它編成歌決,像一首詩一樣,很好記憶。

我們過去已經講過,現在再重複一下:

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我們過去已經說過,後天八卦的方位和數與伏羲先天八卦的不同,學《易經》、玩龍板,哪個地方用哪一套都不一樣,都有規定。

這裡有一個練習,我們先來做做看,你把先後天兩個數字對面來加一加,現在大家先把文王后天八卦圖擺開來看看:

從離到坎畫一條直線,再從震到兌畫一條橫線,艮與坤畫一條,巽與乾再畫一條,共四條線,然後再把兩頭的數字加攏起來都是十,這叫合十。

伏羲八卦的方位呢?又不同了。

從乾到坤畫一條線,從離到坎畫一條線,從兌到艮畫一條線,從巽到震畫一條線,也是四條線;然後兩頭的數字加起來都是九,這叫用九。

先天卦是九,後天卦是十;先天講體(本體),後天講用;先天卦是根本,後天卦是起用。

真正要講用法,要用後天文王卦的數,非常靈,這是個秘決。

這個道理你要搞不清楚,你去學算命呀、看風水呀、搞什麼呀,有時候你會越看越糊塗。

漢朝以後,醫藥書也套一上了《易經》,這些我很不贊成。

可是漢朝的古人已經開始套了,死拉鬼扯叫做配卦,按照醫藥的法則,歸納到《易經》的法則裡。

如果《易經》沒有學好,醫學便成了問題了,而且交代不清楚,什麼地方該用先天,什麼地方該用後天,用哪個數字,都交代不清楚。

後來我加以研究,才知道不是交代不清楚,是他們根本就不懂。

不要說古人很聰明,他們還真的不懂。

易學在蜀

明朝一部很有名的《來易》,是四川萬縣人來知德所著。

他是明朝有名的易學大家,一輩子不出來做官,也不考功名,在四川巫山十二峰裡頭隱居,專門研究《易經》,長達二三十年,著了一部《易經來註解圖》,非常有名。

我們年輕時候聽到《來易》,簡直要暈倒,非常欽佩!所以我在四川的時候,碰到一位講《易經》的老先生,我要跟他學《易經》,他不教。

我問他為什麼不教?他說因為你是下江人,尤其是你是浙江人。

我說我們浙江人有那麼大壞處嗎?他說不是,因為易學在蜀(《易經》的學問在四川),四川人沒有會以前,不傳給外省人。

我聽了一笑說:「從現在開始,你求我來學我也不學了,將來我非教你不可!」一來是說笑,二來是真的。

因為來知德的關係,易學在蜀,宋程明道也到過四川學到易理。

但是等我到中年以後,把《來易》加以研究,非常讚歎《來易》了不起,但還是有問題。

因為他所見不廣,不過,這在古人來說也很難得了!《易經》的著作那麼多,怎麼看得完?再說來氏又遠處西南,蟄居深山,自然難能博覽群籍了。

所以來氏有些自己認為是發明的,其實沒有發明,古人已經說過了,自己白白一浪一費了很多的時間去思考研究。

所以讀古書自己可以省掉很多力氣。

來氏有些見解,則又剛剛與古人相反,這就是知識的不淵博了。

現在的時代又不同啦!全世界所有的藏書,我們都可以看到。

譬如說有些《易經》從我們中國掉啦、絕版啦,我一查,知道哈佛大學圖書館有、法國大學圖書館有,或者美國國會圖書館有,一封信去就可以把它的照片寄來了。

雖然國內沒有,但是外國還替一我們保存著,方便很多,資料也比較多得多了。

五的哲學

前面我們講了兩套數字,現在又是一套數字: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孔子說「天數五,地數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數也是五;乃至佛學所講的五大「地、水、火、風、空」,及五蘊「色、受、想、行、識」等等都是五,是同一個數理哲學來的。

天數五位,地數五位,各位相加減後就又不同了。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單數歸到單數里邊,雙數歸到雙數里邊,另外又是一個結論。

總和的數字不同,天數是二十五,「一、三、五、七、九」相加為二十五。

所以孔子說,天數二十有五,構成了我們農業社會二十四個節氣。

譬如今天是一陰一歷三月二十七,再過幾天就是清明。

但是台灣的清明不作數,既不清也不明,這是閒話。

「二、四、六、八、十」相加為三十,這就是「地數三十」,講地球與月亮的關係。

古人為什麼三十天叫一個月,就是這個道理。

五天叫一候,三候就是一氣,兩氣就是一節。

一年有七十二個侯,叫氣候;二十四個節氣:清明呀、小滿呀、白露呀、冬至呀……這二十四個節氣在我們農村很有用處。

每一個節氣,各地區都有一些歌決,很準的!我很想把它收集起來。

譬如「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北方的話。

就是在驚蟄這天打雷的話,一定豐收,米像泥巴那麼賤。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有雨,便少疾病。

但是各地不同。

哪個時候漲潮,哪個時候退潮,都準得很。

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祖宗們一個一個留下來的經驗。

台灣也有台灣的說法。

大家如果能夠把它收集起來很有用處,不要等到老年人死光了,以後便沒有人知道了。

古人留下來的經驗,甚至比氣象台還要準確。

《易經》幾千年前便說出這些數字,天地之數相加五十有五,這個五十有五很嚴重,「此所以成鬼神而行變化也」,連鬼神都逃不出這五十五個數的範圍。

所以真能夠懂了數理哲學,鬼神都逃不出你的手了。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真正厲害的數字是五,這是講數理的基礎。

中國過去卜卦不是迷信,是依據數理哲學來的。

古代用蓍草來卜卦。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真正用的是五十根。

為什麼只用五下根來卜呢?因為那五根基本數是不能動的。

等於天體上的太一陽一、月亮,這五星是不須動的。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而後卦。」

「大衍之數五十」。

衍就是衍繹。

所以卜卦用五十根蓍草。

當你拿五十根蓍草一搖,默禱完了,便從五十根中一抽一出來一根放在一邊不用。

所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不用五十)。

如果我們懂得這個哲學的道理,不管你打仗、做生意,便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為什麼只用四十九而不用五十呢?就是基本數不動,擺在那裡不用。

嚴格地說,真正要做生意,你要有三倍的本錢,如果開一個工廠要一千萬的話,你便要準備三千萬才能開工廠。

為什麼?因為你必須要有安全儲備的原料、資金回收周轉的時間,還要有意外風險的準備金等等,所以一千萬的生意,便得要有三千萬的本錢,甚至四千萬;另外一千萬備而不用,應付意外情況。

所以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那個「一」是備而不用!同樣,你的那個一千萬也是備而不能動用,萬一到了十分危險的生死關頭,就不會走投無路,也不會上吊了。

所以在一開始你便要把那一帖不死之藥準備好,拿在手中。

這就是《易經》只用四十九,留一不用的道理。

這個「一」不能用,也是天地自然的法則。

蓍筮的程序

現在我們談用蓍草筮卦的方法。

在我們開始筮卦以前,必須要心念專一,然後默默地禱念一下你要問的事情。

禱念完畢後,從五十根蓍草中取出一根,放在一邊,這就是「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衍的意思與演、演繹差不多,意思是很寬廣,所以稱為大衍。

「分而為二以像兩」,筮的時候,雙手把四十九根蓍草,隨意分而為二,把右手的一份放在一邊,這就是「分而為二以像兩」。

為什麼要像兩?意思是把一陰一陽一分開,傚法天地的道理。

這樣的筮方法,不是迷信,是物理自然的效果,也就是太極生兩儀的意思,這是第一營。

「掛一以像三」,然後再從原來右手的那一份中取出一根,掛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即所謂的「掛一以像三」。

三就是三才,象徵天、地、人三才的意思,這是第二營。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揲就是數,把左手的蓍草每四根一組,分到最後,所剩的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以象春、夏、秋、冬四時,即所謂的「揲之以四以象四時」,這是第三營的半營。

「歸奇於扐以象閏」,左手的蓍草,分到最後(每組四根),把剩餘的蓍草或一根、或兩根、或三根,不論多少,扐於左手無名指與中指之間。

扐音勒,就是剩餘的蓍草,這是第四營的一半。

然後再把原來右手所分的一半,用同樣的方法四揲(第三營的又一半),歸扐於左手的中指之間,這是第四營的又一半,「歸奇於扐以象閏」。

「奇」就是四揲以後所剩餘的策。

「五歲而再閏,故再扐而後卦」,五年有兩個閏月,這樣兩扐以象徵「五歲再閏」。

這時右手把揲過的蓍草放在一起,再把左手一掛(最初掛的一根)與二扐和小指、無名指間的蓍草合在一起,這樣便完全成了第一變。

「再扐而後卦」,然後把左右四揲的蓍草合在一起,再經過前邊分二掛一、左右四揲與歸扐的程序,三變之後才能成為一爻。

這就是再扐而後卦,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才能成為一卦。

這種手續非常煩瑣,要經過十八次的手續,才能求出一個卦象,知道是什麼卦。

現在卜卦只用三個銅板,嘩啦嘩啦一搖,一陽一啦一陰一啦,也可以,這是後世的簡化。

大衍揲蓍次序演繹表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

第一變

第一營 分而二以像兩(任意分49為左右兩部分,我們假定為:17與32) 17與32

第二營 掛一以像三(取右首之一策,置於左手小指無名指之間) 32—1

第三營(前半)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分左首之策以取其餘數) 17÷4剩1

第四營(前半) 歸奇於扐以象閏(將第三營所餘之策)1置於左手無名指與中指之間)

第三營(後半) 四揲右首之策(四分右方之策32—1=31) 31÷4剩3

第四營(後半) 五歲再閏、再扐而後掛(將後三營所餘之策,置於中、食指間)以上四營已畢,為第一變,所得策數為:5 (1+1+3=5)

(第一變後所餘的策數只有兩種情況,一是44,一是40)我們這裡所得為: (49—5=44)

第二變 再以前法四營所餘的44策

第一營 分而為二以像兩(任意分44為兩部分,我們假定為: 8與36

第二營 掛一以像三 36—1

第三營(前半)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8÷4余4

第四營(前半) 歸奇於扐以象閏(將餘數4置於無名指與中指間)

第三營(後半) 再四揲右首之策 35÷4余3

第四營(後半) 五歲再閏,再扐而後掛(置餘數3於中食指間)

以上四營已畢為第二變。

所得策數為: (1+4+3=8)

第二變後所餘的策數有三種情形即: 40 36 30

此處所得為: 40—8得36

第三變 再以前法四營所餘的正策36

第一營 分而為二以像兩此處假設為: 20與16

第二營 掛一以像三 16—1

第三營(前半)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20÷4余4

第四營(前半) 歸奇於扐以象閏

第三營(後半) 再四揲右首之策 15÷4余3

第四營(後半) 五歲再閏,再扐而後掛

四營已畢,所得策數為: 1+4+3=8

以上三變所得的策數為: 5+8+8=21

從49策中去掉所得之策,這個數一定為4的倍數 49-21=28

將這個4的倍數除以4得到初爻之數 28÷4=7

如此6次上面的步驟總共為十八變,得出六個爻的數,即為所得之卦。

附註一:十八變每三變所得掛扐歸奇的數,有以下六種組合:(1)5、4、4(2)9、8、8(3)5、8、8(4)9、4、8(5)9、4、4(6)5、4、8

附註二:這六種組合所得的策數也有以下六種情況:得9和6的機會各為一,得7和9的機會各二,其計算方法如下:

假設十八變中,三變所得掛扐之數為5、4、4則:

5 + 4 + 4 = 1349 – 13 = 3636 ÷ 4得9(36即乾之策數,每卦六爻,36×6 = 216)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即由此來。

如果為9、8、8則:

9 + 8 + 8 = 2549 – 25 = 2424÷4得6(24即坤之策數,每卦六爻,24×6 = 144)坤之策百四十有四由此來。

如果為5、8、8或9、4、8則:

5 + 8 + 8 = 219 + 4 + 8 = 2149 – 21 = 2828÷4得7者二。

如果為9、4、4或5、4、8則:

9 + 4 + 4 = 175 + 4 + 8 = 1749 – 17 = 3232÷4得8者二。

以上得9、6者各1 得7、8者2 這六爻即是所得之卦。

附註三:九為太一陽一,六為太一陰一,七為少一陽一,八為少一陰一,九為一陽一極,逢九變一陰一,六為一陰一極,逢六變一陽一,七為一陽一爻,八為一陰一爻,均不變。

孫悟空七十二變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經過前面分、掛、揲、扐十八變的程序,得老一陽一乾爻的正策為三十六,坤爻老一陰一的正策為二十四。

每卦有六爻,故六之三十六為二百一十六,所以說「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策就是竹籤子。

「坤之策」是六之二十四,一共有一百四十四(詳請參閱上圖附註)。

坤就代表地,一陰一數,乾卦就代表天,一陽一數,一陰一陽一合起來一共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一年有三百六十天,事實上一年不止三百六十天,是三百六十天多一點點。

所以五年把那個剩下的數加上去,就多一個閏月。

不然太一陽一、月亮的軌道,我們就算不準了。

五年兩頭都有閏月。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我們中國人所謂「天地萬物」這個觀念,綜合起來,都是從《易經》來的。

六十四卦中一陰一陽一卦各三十二,以三十二乘乾之二百一十有六則為六千九百一十二;乘坤之百四十有四,為四千六百零八,兩者相加即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以當「萬物之數」。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是故四營而成易」。

經過四次的分二掛一程序,卜出一個爻象。

「十有八變而成卦」。

要經十八次的手續才能成卦。

一陽一數到極點為九。

所以我們中國人看到人家女孩子長大了,說你的女孩子好漂亮呀,真是女大「十八變」,十八變就是從這裡來的。

十八變是《易經》的數字,一陽一數到九,二九一十八,所以大變十八。

《西遊記》說三十六天變,七十二地變,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孫悟空學了七十二地變,但是三十六天變他不懂,大概只有人才能變得出來!這就是十有八變而成卦。

數理的最高境界

「八卦而小成」,這個大的現象有八個,叫做八卦。

把它縮小範圍使我們容易記憶。

「引而伸之」,把它擴張起來,用演繹的方法,「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每個東西都有卦,每個卦裡頭又有爻,爻裡頭又有卦,卦裡頭又有爻,「天下之能事畢矣」。

真把《易經》的數理弄通了,天下萬事的道理沒有不知道的。

未卜先知,不要用卜卦就知道了。

懂了這個數理才能「顯道神德行」,顯出來形而上的道,神明——看不見的這個神,神而不可知的這一面,它的作用,都可以知道。

「是故可以酬酢」,可以應付天下之士,也可以協助完成神化的功能,乃至中國人的祭祖宗,都叫酬酢。

「可與佑神矣」!就可以向天地拜拜了。

換句話說,就是可以上教堂、拜菩薩,這才懂得了祭祀的道理。

宗教的儀式為什麼可以佑神?幫助神?神沒有人來幫助怎麼行啊!我們不給神修個廟子,神一點用都沒有。

所以「魔從心造,妖由人興」。

你說靈不靈?還不是你們心裡造的!你說它不靈,便一點也不靈了!拿《易經》的哲學術語一講,無所謂妖魔,也無所謂神明了。

所以孔子說:「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這就懂得了數理變化的法則。

所以我們中國文化的《易經》是科學的,決不是迷信的,把宗教的外衣統統拿掉了,宇宙間上帝也好、聖母也好、一媽一祖也好、菩薩也好,不過是數理變化之道,所以說「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鬼神的動作是什麼?你坐在這裡就知道了。

我們小的時候,拚命學《易經》是為什麼?是因為怕鬼。

老師說,把《易經》學通,你只要在那裡一坐,鬼神到了你前邊都要向你行禮。

這樣一說,我膽子大了。

我就找了本《易經》,不敢隨便亂拿,是兩手捧著讀的。

晚上睡覺時,還要把《易經》壓在枕頭下面,因為怕鬼呀!學了《易經》就可以保護鬼佑了。

因為孔子宣傳得那麼厲害,說學了《易經》就可以知變化之道,而且知道鬼神的行為,一切天人你也都知道了!就連今天玉皇大帝開的是什麼會,下的是什麼命令,你都知道,你的數理當然已達到最高的境界了。

道與神通

上一次我們講《系傳》九章有關卜卦的問題,以及卜卦的方法,因為大家對於卦還不能熟背,我們不能譯細地講。

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一般人對卜卦都叫占卜,其實佔是占,卜是卜,方法不同。

考古學家在牛骨上發現的文字便叫卜,這是人對世界宇宙奧秘探索的方法。

許多宇宙間不可知的事,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大家都想知道它,所以,世界上追求先知的方法也很多。

如果站在佛學和中國正統文化的立場去探索,人類智慧的本能,確實能知道過去未來,但是我們現在卻做不到,原因是這個能力被後天的污染遮掩住了。

這一種能知過去未來的這個「能」,叫做神通。

所謂神,就是自己思想一精一神能夠通過一切,達到了人類智慧的最高處。

神通的產生有五種,就是報通、修通、鬼通、妖通及依通。

報通就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天生的特殊本能。

就佛學的立場看,我們人類整個的生命,是無窮盡的,是不生不滅的,是永恆的。

我們現在的生命,是所有人類生命中的一個段落,也叫做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這個現象中能生能死的那個功能,卻不屬於現在生死的變化,那個就是「道」。

宗教家對它有很多的名稱,什麼上帝呀、主呀、佛呀等等。

第一種報通,就是有些人生下來就有的神通。

那是由前生的果報帶來的,這種人多半前生都有很高智慧與很好的修持。

這種神通也是比較難得的。

第二種是修通,是此生修道而得來的神通。

當一個人修持到靜極了,得定以後,自己生命的本能智慧就會爆發,因而獲得某種神通,就是修通。

第三種及第三四就是妖通與鬼通兩種,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一精一神分裂症的狀態。

在佛家認為這是由於自己本身健康不一良,而由外來力量依附所發的功能,所謂妖魔鬼神附身等等。

宇宙中這類的生命,佛經叫作非人,不屬於人類的一種。

有些甚至還有形象跟行動產生。

另有些能力超過一般非人的,善的謂之天神,不善的就是妖,再差一點的叫做鬼。

當然這種現象在一精一神上都是不正常的,這就是所謂的妖通、鬼通。

我們鄉下到處可以看到這一類的事。

有些情形還有地區一性一,離開了那個範圍及地區就不靈了。

譬如台灣有一個摸骨的,離開他的地方就不行啦!這一類都是所謂的妖通、鬼通。

它是靠另外一個東西的靈感所顯示出的一種能力。

第五種便是依通,是依靠物質的工具來達到先知的情形。

如卜卦啦、算命啦……這些都是依通,依靠一種方法而獲得先知的。

看相算命等,全世界各個民族都有它的一套,如埃及有埃及的一套,印度有印度的一套,中國有中國的一套,西洋有西洋的一套。

西洋的一套接近埃及、希臘這一類,這些都屬於依通的範圍。

我們東方的卜卦也是依通,是靠一種方法。

這就說明了宇宙之間有奧秘!其實也不是奧秘,只能說是人類所不能發現的。

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的顯著功能,但都不是全部的。

所有的功能中以人類的功能比較完備,不過有些功能人類還是不能達到。

譬如人的眼睛隔一道牆壁,或者被紙一遮就看不見了。

但是真有神通的人,牆壁也擋不住,隔著牆壁也看得很清楚。

又如蝙蝠沒有眼睛可以飛翔,我們人類做不到。

還有螞蟻在牆壁上可以倒著來爬,人也做不到。

其實人也能做得到,因為後天的思想啦、情感啦障礙住了,把他原有的功能喪失了,因此靠依通來彌補那些缺陷。

可是人類求知的欲一望特別強,尤其對人類自己生命的過去、未來的情形,尋求知道的那種欲一望更加強烈,也就是追求先知。

世界上各種追求先知的方法,大部分都靠依通。

所謂的妖通、鬼通乃至依通等,都是我們中國過去所謂的巫筮。

中國歷史上的巫筮

中國上古時代所謂的巫、筮,包括了醫藥、卜筮、看相、算命,乃至包括了天文地理等等。

換句話說。

相當於現在的科學家。

可是我們中國古代很看不起工商業,當然更看不起巫筮了。

在過去巫跟醫是並稱的,孔子在《論語》中也說:「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巫醫是個小道,是最起碼的謀生技能。

一個人沒有恆心、沒有決心、沒有堅定的意志,連學巫醫都做不好。

這是孔子的名言。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巫醫的地位已經提高了很多,但是在社會上的行業中,還是比較低。

但在我們過去的歷史上,卻非常注重卜筮,因為人沒有辦法先知,尤其對國家大事。

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春秋時,決定一件國家大事,或者是決定一次嚴重的戰爭,都要經過卜筮。

國君齋戒沐浴,一個人在宮殿裡邊三天或者五天七天,什麼人都不見,當然后妃也包括在內,靜靜地祈禱,然後請太史公——管天文的來決策卜筮。

換句話說,不可知的一面則以卜筮知之,這在古代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們研究《春秋》,到處可以看到卜筮卜卦的記錄。

有些很靈,有些也不一定靈。

這個中間也有很多的道理。

不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上古時候大家對卜筮的重視。

卜與占的方法不同,在上古時候是用卜——骨卜,骨卜的史料現在還有形跡可尋,考古學家可以找出來。

骨卜進步到了周代,就是孔子這個時代,便有筮了。

卜比較早用,那個時候恐怕還是沒有統一的方法,但是政界已經用筮了,所以卜筮並稱。

我們這本書上有宋代的大儒朱熹先生留下來的筮法。

前面已經講過,這種筮是用一種蓍草,就像我們台灣的颱風草一樣,曾有一位日本人送我一束。

這種草生長在甘肅一帶,我們這《易經》文化,是屬於西北高原黃河上流所謂的大夏文化,我們稱華夏文化,就是筮草的產地。

南方地勢低,是卑濕之地,沒有這個東西。

用筮草來筮,屬於數。

筮的裡面也有象。

我們講到《易經》有象與數,一種是看象,一種是看數。

筮的時候要有一個神檯子,可是絲毫沒有偶像的成分,很恭敬的,也不是迷信,一定要很誠懇。

燒香還是後來才有,我們燒香是印度來的,點蠟燭是我們中國的。

西方的天主教也是點蠟燭的,我們小時常說「天主馬利亞,只點蠟燭不帶香」。

天主教的點蠟燭還是從東方傳過去的。

春秋戰國時候就有用龜卜的。

那時要知國家大事,要用千年老龜的龜殼去卜。

殺這種龜很麻煩,叫脫殼烏龜,也很殘忍。

先把龜用東西壓起來,壓得緊緊的,然後用火燒它的尾巴,當它忍受不了時,一下子竄出來,只有龜殼留下來。

當然它是憤怒到極點、痛苦到極點,那種肉是不能吃的,因為它已經有毒了。

我們講生物的道理,當一個人或生物痛苦到了極點,他的生理會有某種變化。

像人發了很大的脾氣,馬上一抽一血檢查,血液會有毒的,而且血液也變藍了,不是紅的。

所以佛家講戒殺,不准吃肉,也是因為肉中有毒的關係。

任何一種有生命的動物,當你要殺死它的時候,它都會有一種抗拒、仇恨的心理,血液裡就會產生毒一素,很可怕!人也一樣。

所以這種烏龜的肉,就不能吃了。

龜殼留下來用銅錢在裡邊搖,有字的一面叫一陽一面,沒有字的一面叫一陰一面,六次下來構成一卦。

如果三個銅錢下去出現兩個一陰一面,一個一陽一面,就打一點,表示一陽一爻;如果兩個一陽一面,一個一陰一面,就打兩點,表示一陰一爻;如果是三個一陽一面,就畫一圓圈,這叫重爻,也叫動爻。

動就要變,一陽一極就會變一陰一。

如果三個都是一陰一面,就打一×。

×就表示交,表示一陰一極要變一陽一。

如果六次都變一陽一或變一陰一,那叫六爻大變,那就很難辦了。

如果六次下來只有一爻變,假設我們投了六次都得一陽一爻,便是乾卦,如果第三爻是三個一陽一,一陽一極一陰一生,那麼這第三爻便非變不可了!這樣一來便成了天澤履卦。

這個卦由乾卦變為履,古文叫它乾之履卦,這就叫變卦。

我們平常說人不守諾言叫變卦,就是從這裡來的。

如果要判斷一件事情的時候,便要與它的本卦參酌研究。

一般跑江湖所用的方法,例如在中華路新公園裡我們所看到的,就叫六爻卦,也叫文王課,這是根據《周易》來卜的,實際上就是漢代的火珠林法。

有一次錢賓四先生卜國運,就是用火珠林法。

很多人問我,錢先生用火珠林法,究竟火珠林是什麼?把大家考倒了。

我說錢先生故作驚人之舉!一般人以為火珠林失傳了,事實上火珠林就是現在的六爻卦。

漢代有本火珠林卜卦的書,以後失傳了,現在書讓裡賣的卜筮正宗,就是從火珠林裡頭變出來的。

這本書就叫《六爻卦》,也叫《金錢卜》,就是現在市面上所流行的,不過已經有了很多改進與發展。

講到卜卦,中國歷代都有很多方法,前面我們講到過梅花易數,方法很簡單,是不必卜卦的。

一個人一進門,從他站的方位、看當時的時間、看穿的是什麼衣服,一個卦的卦象就構成了。

有時候也很靈。

如聽到鳥叫等等,這在中國古代叫做兆,萬事都有個兆頭。

你說不相信嗎?有時候也滿怪的。

譬如過年,家裡供菩薩、供祖宗,燒個香,香燒完了,香煙或香灰會構成某些奇怪的圖案。

這些圖案都代表著某種意義,有時候也非常靈,或者像香灰不倒……都是很常見、很普通的。

隱身術與祝由科

小時候遇到這些稀奇古怪的學問,東方的、西方的都要去學,而且好奇心重,總想要把它弄清楚。

有一次在四川,有位老先生已經七十多歲了,那時候我們看他已經很老了。

他修道的功夫很高,頭光光的,戴個小帽,摸一到他的頂門是軟一軟的,跟剛生下來的嬰兒一樣,會跳動。

據說一陽一神可以出竅了。

會不會出?不知道,但可證明他打坐修道很用功了。

還有一位老先生一乳一房一擠,跟女人一樣,會有一奶一水,可見他的身一體已經修到返老還童了。

根據原理,功夫做到這裡,假使你把他殺了頭,他流的不是血,是白漿,可知他們的功夫都很高。

當時我是個軍官,我要拜他為師。

人家告訴我,這位先生有很多法術,槍打不進去,又會隱身術,而當時最有誘一惑力的就是隱身術。

我說老師你能不能教我隱身術?他說那很難,當然你可以,不過我也作不了主,要稟告玉皇大帝批准了才可以。

我說玉皇大帝怎麼批?他說要舉行一個儀式,半夜子時十二點整,擺上祭品,很隆重地跪下來拜。

你要親自到東門外去買一塊布。

那時候在成都,到東門外就是從信義路走到三重市那麼遠,去買一塊土布回來。

我說那是做什麼的?他說你拿回來後,我在布上畫一道符,燒了來報告玉皇大帝,請他批准。

燒了布上會顯出文字來,那就是天書。

我說好!馬上派勤務兵去。

他說那不行,一定要親自去。

我說好,就親自去。

半夜三更,非常神秘的,祭台不准別人參觀,道士們要畫符的畫符,唸咒的唸咒;碗裡邊的水中都是灰,還要喝下去。

我學這些是很勇敢的,充其量半碗水經過火燒了不會有毒,我不怕,幾口就喝完了。

然後用兩個鐵鉗子夾一住一尺見方的白布,在火上燒。

布燒完了,灰還是方方整整的一塊,沒有掉下來,上邊有很多字,不曉得是梵文還是古籀文,反正不是中文,很好看,還會發亮。

我跪在下面,四川人講了:高頭(最高的頭上,天上的上帝)已經批准了,可以傳你。

我說老師,那是什麼字呢?我很想看看上面的文字,到底是准呢還是不准?話雖如此,可是我已經曉得了。

說到畫符唸咒,我親眼看到的,這叫祝由科!現在我還有這個法本,很想找個人傳傳。

可是你們都不行,這一定要找一個最聰明的笨蛋,才可以傳他,或者是最笨蛋的聰明人,也可以傳。

像這裡講的祝由科,一個人如果刀傷啦、手斷啦,拿一碗淨水,也不用醫藥,哇啦啦的唸唸有詞……哼!「呸」一聲,病就好啦。

但是畫符唸咒,我來用就不靈啦!因為我不信。

什麼東方來個紅孩兒呀,頭戴紅纓帽呀,身穿大紅袍呀……去你的鬼!可是真的要學這個本事,一定先要信仰,要絕對的迷信,才會產生一精一神力量。

譬如我們有骨刺鯁到喉嚨裡,畫一道符,水一喝,骨刺就下去了,這是小事,鄉下很多。

可是到我手裡便一定不靈,因為我不信。

像這一類千奇百怪的事很多很多。

話說回來,當時我行禮如儀,起來以後,我說老師,什麼時候傳我功夫?他說還要過三天,我說開始練後要幾時才能練得好?老師說,這次是教槍打不進的(就是和紅燈照那一套一樣),他說要三百天,二百九十天都不行。

當時我還帶著部隊,每天忙得不得了,隨時都有事,我說一個禮拜還可以,練一百天我不行。

其實不是一百天不行,假使真能練到槍打不進,一年的時間我也干,不要說三百年了。

老師說不行,少了三百天不行!當時我便一抽一出手槍說:這樣吧!老師,你先讓我打一槍,如果真打不進去,我再跟你學。

老師說:這樣不可以,你要這麼說,我不教了。

當時我很客氣很有禮貌地跟老師說:我現在實在很忙,今天先回去,以後有空再來學,反正玉皇大帝已經批准了,下次再上報告也有案可查了。

這樣我便走了。

回去後,便叫我的傳令兵,馬上到成都東門外那個布店裡,又買了兩塊布,用火一燒,也是一樣,有發光的文字,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棉布用米漿漿過,燒了以後,棉花變成了灰,米漿卻發生了物理的作用,含有一種發光體,看起來像似梵文一樣的天書。

說穿了就是這麼回事。

當時一看到這個東西我就懂了,這是我們學科學、學物理的人的一種常識,一看就明白了。

哪裡是玉皇大帝不玉皇大帝!但各位要注意,很多事情,你說沒有道理,它卻有道理。

以上這些固然是物理的作用,但是你不要說宇宙間沒有奧秘,那又不同了。

透過物理科學的後面,還有一個東西,像米漿燒了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變化?煤燃一燒了以後又是一種功能,它的背後是誰在作主?是什麼在支使它?宇宙間這一類的問題,仔細討論起來,要作專題演講才可以,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

這就是中華文化,一直到現在還有很多解不開的謎。

台灣廟宇的杯筊

現在廟子裡求籤有叫辦杯的,這叫「杯筊」,也作桮筊。

這在我國古代是非常重視、非常講究的。

古時的杯珓,最早是用玉作的,後來為了簡便,也有用兩隻蚌殼或竹根的。

有一本書叫《石林燕語》,上邊記載著「高辛廟有桮筊,以一俯一仰為聖筊」,可見這在我國是很久的事了。

現在我們台灣普通的廟宇裡邊都有這種桮筊,這是從古時的「卜」演變來的。

至於求籤,那是梅花易數演變過來的。

但是你說靈不靈呢?不要迷信,小事非常靈,靈得很,大事包你不靈。

有人說廟裡求籤毫無道理,那也不盡然!我可以做很多簽數,做出來一定靈。

簽數有簽數的做法,從小到現在,始終只有兩支籤數,決定了我這一生。

那非常奇怪,到現在還感到很奇怪、很不可思議。

假使將來我年齡大了,要寫回憶錄,我會把它寫出來供大家研究,現在還不能寫,這是個秘密。

事情的大概是這樣的:

從小我們都在廟子上讀書,讀完了一個階段,我要到杭州求學。

那時候從一個小縣裡到杭州省會去讀書,等於現在到美國一樣,是很重大的舉動,甚至比現在出國還要嚴重。

明天同學們都要回家了,我卻要出遠門,大家也不免有點離情別緒。

於是我們三三兩兩在附近廟裡逛,也不管廟裡有菩薩沒有菩薩。

我們走到一個道士廟裡,因為我要到杭州去,一抽一支籤吧!當時的心裡很恭敬,也很不恭敬。

因為這些廟子天天看到,在意識上知道它只是一個廟子。

這時也不管菩薩靈不靈,不過求籤的時候心裡倒是很恭敬的。

先求了一支籤,我不相信,又求了一支籤,還是一樣的內容。

十年後回家到另一廟裡去玩,順手一拿又是那兩支籤,與過去的完全一樣,那就很碰巧了!真是像四川人講的:斫竹子遇節,碰巧了一斧頭砍到節巴上。

就那麼巧!現在想想還是感到很奇怪,似乎在冥冥中有一個力量主宰著這一切。

這兩支籤差不多決定了我這一生的歷程。

如果說巧,也真是碰得巧。

但是這中間,各位也不要迷信。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個不迷信的本身,就已經是個很深的迷信了。

究竟宇宙間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這是一個很大的秘密。

後來到日本,又發現日本人用這個方法,把六爻變成活動的,隨便來裝、來配,不需要畫卦的麻煩。

回來後,同學們把它作成壓克力的,可以隨便用來擺卦,減少畫卦的麻煩,也算是玩易的一種方便。

天圓地方

要瞭解宇宙的奧秘,不但要把八八六十四卦記得很熟,圖也非常重要。

現在再把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向各位作一介紹: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是根據我們中國古代所謂「天圓地方」來的。

不過這一句話大家不要搞錯了,幾十年前大家自己研究中華文化,認為不科學,認為過去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地球怎麼是方的?地分明是圓的嘛!其實不是那個意思。

譬如孔子的學生曾子,從他書裡的記載就曉得地是圓的,沒有講地球是方的。

為什麼講「天圓地方」呢?因為天體是個圓球,地面要用平方形來計算,因此這個六十四卦就擺出了天圓地方這個圖。

這個圖大家要注意,對我們研究《易經》象數是很重要的。

前頭我們講到卜卦的原理,還沒有完全講完,今天繼續跟大家補充一下。

大家要研究卜卦,必須把六十卦都能熟背來,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便根本沒有辦法學《易經》。

其實大家只要用心,知道了竅門也不是一件難事。

譬如乾宮的八卦,是這樣變來的:

,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

這是屬於乾卦,每本書開頭都有,你這樣去看,不要兩天便會背了。

六十四卦背會了以後,便可以運用無窮了。

假設現在大家六十四卦都背得來了,我們再看先天數,先天卦數是: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現在大家再看前面方圓圖中間的方圖,看它六十四卦如何排列。

中國的麻將就是傚法這個來的,所以變化無窮。

方圖的右手邊、右下角,拿方位來講代表了西北,是乾卦的位置。

方圖的左上角,代表了東南方,是坤卦的位置。

但是在圓圖上乾卦在南,坤卦在北;乾為天在上,坤為地在下。

南北是個磁場,先把它定位了,研究起來才不會弄錯方向。

說到方位,西方人是以北極為準,所以他們用指北針;東方人則是以太一陽一為準。

我們看太一陽一是在南方,所以皇帝就發明了指南車。

其實西方人指北,東方人指南,都有道理。

不過我還是同意指南的道理。

在圓圖上,上方是南,是乾位;下方是北,是坤位。

這是從平面來看,如果用立體來看,那又不同了,乾是天在上,坤是地在下。

這又是一番道理,以後再講。

我們現在重回到方圖上。

方圖的右下角是乾,乾的下面有個數字「一」,這個一,就是代表先天數的一,也可以用阿拉伯字寫,是一樣的。

(實際上我們平常說阿拉件字是錯誤的,阿拉伯字是從印度來的,印度用這個數字的時間很早。

不曉得為什麼西方人也都說是阿拉伯字,後人便以訛傳訛,也就把印度字說成阿拉伯字了。

這一點大家要知道。

我們中國數字的寫法很多,有用橫寫「一二三四」的,有用阿拉伯字寫的,也有一種豎寫的「|〢〣〤〥〦〧〨〩+」。

過去老式的記帳都是用這種字體,所以叫帳房字。

還有音樂的符號用工、刀、尺來代表1234567的。

這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演變,仔細去研究,也很有意思。

科學的排列

剛才我們說過,最下一排的最右手是乾卦,上面寫的是乾一,第二排是兌卦兌二,第三排是離卦離三,第四排是震卦震四,第五排是巽卦巽五,第六排是坎卦坎六,第七排是艮卦艮七,第八排是坤卦坤八。

我們分析方圖,這裡的乾「一」,兌「二」,離「三」,震「四」,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先天數,其排列狀況見下圖。

坤八 否 天地

艮七 遁 天山

坎六 訟 天水

巽五 姤 天風

震四 無妄 天雷

離三 同人 天火

兌二 履 天澤

乾一 乾 為天

為什麼在這個方圖上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會形成一條斜線?為什麼要這樣由西北偏斜向東南呢?因為我們這個地球的磁場,也是向東南偏斜的,所以南北極在指南針上是向東南偏的。

我們台灣就處在東南這個位置上,所以這幾十年來運氣特別好,特別走運。

可是從今年開始,又要變一個運了,這個運慢慢地轉向了。

這個裡頭問題很多,暫且不作討論。

現在還回到我們這個方圖上來。

我們如果用數字來代表八卦,乾卦是「」,也就是1、1。

乾卦左上第二是天澤履,它的數字代表了1、2,第三層是天火同人,數字代表是1、3,第四層是天雷無妄1、4,第五層是天風姤1、5,第六層是天水訟1、6,第七層是天山遁1、7,第八層是天地否1、8。

列圖表示如下:

坤88 否18

艮77 遁17

坎66 訟16

巽55 姤15

震44 無妄14

離33 同人13

兌22 履12

泰81 大畜71 需61 小畜51 大壯41 大有31 夬21 乾11

再從乾卦開始,由右向左橫列看,依次是:

乾(1,1)、夬(2,1)、大有(3,1)、大壯(4,1)、小畜(5,1)、需(6,1)、大畜(7,1)、泰(8,1)

如果我們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它,就更清楚了:

88 18

77 17

66 16

55 15

44 14

33 13

22 12

81 71 61 51 41 31 21 11

演繹與歸納

在前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乾卦是1、1,乾卦最上的否卦是1、8,左上角的坤卦是8、8,坤卦的最下面,也就是左下角的泰卦是8、1。

我們看到這個圖案,每一卦都有兩個數字,這個方塊把九九八十一個數字都掛滿了,八八六十四卦數字也都表示出來了。

《易經》的文化是歸納法,同西洋的數理文化不同。

西方的數理是演繹法,永遠向前發展,所以天文的數字越來越大。

學《易經》則剛好相反,天文的數字不可知,不可量,不可說,不可數,用《佛經》來講是無量無邊地向前邊發展,由一變成二,由二變成三,由三變為無量數。

《易經》的法則數字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歸納法,無量無邊地把它向內收,收到了十個數字以內,而且數字方法也很簡單,沒有那麼複雜,只有加減乘除就夠了。

實際上只是加減,乘除都不必要了,因為乘除也是加減,一加一減,就把宇宙的數字都歸納起來了。

也可以說一個卦的本身就是一個宇宙。

譬如乾卦,也可以說是一,也可以說是一加一,1+1。

譬如兌卦,也可以說是兩個二,也可以說是二加二或2+2。

假設方格裡邊一個卦代表一個宇宙,也算是一個說法算法。

譬如乾卦是一,乾卦又代表天。

這個天就是這個宇宙,但是它有兩層宇宙。

它是「一加一」,一層是外卦,一層是內卦,所以有兩層天。

一個是我們觀念上的一精一神世界、思想上的天;一個是物理世界的太空,是代表太空的天。

像這個乾卦,我們可以拿一卦作宇宙來研究,也可以拿兩個卦作宇宙來研究。

再如履卦,是一、二,是一與二加起來,這個數字又構成另外一個東西。

這個另外的東西就很多了。

我們先講一個簡單的原理,再慢慢地去研究。

你能這樣去研究、去思想、去追究,隨時會產生新的原則和新的方法出來。

一般地是把四個卦變成一組,如乾卦、夬卦、履卦、兌卦,這四個卦一組。

把每四個分配一組,乃至宇宙中每個地方都四個一組或六個一組、八個一組。

你把它劃分開,或者是用一條線把它分開也好,每個數字之中,離開本卦構成的現象統統不同。

這是第二個學《易經》的基本觀念,介紹給大家知道。

所以學《易經》不要只是聽課懂了就可以,這沒有用,要回去研究,要多思想。

不過,以我的經驗,還是勸大家不要學《易經》的好。

有時候想到一個問題,你洗澡泡到水裡邊,水冷了還不知道,把自己都忘記了,甚至凍感冒了還不知道呢?好像這個宇宙的奧秘就要被你摸一到了,就差一點點,所以你不肯停止。

等到你把這個東西摸一到了:哎呀!前面還有一個……那真是美不勝言。

這樣就很麻煩了,摸來摸去,永遠摸不完。

《易經》真是一個探求宇宙奧秘的學問:水涼了、天亮了也都無所謂了。

向南與向北

第三觀念,也就是學《易經》的基本法則,你聽到了也很稀鬆平常,但真正研究起來,裡邊就複雜得很了。

大家看這個方圖是分兩層的。

各位還記得,先天圖的數字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左旋;另一邊是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右旋。

兩方面這樣一兜,成了一個西瓜,我們這個地球,天體就是這樣。

現在這個方圖是立體的,乾一兌二、離三震四,是下面一層;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上面一層。

換句話說,假設用我們地球來講,這個方圖等於地球的南北極。

說到這裡,大家要知道,南半球、北半球,對天體的看法是不同的。

當年有個當外交官的朋友,說起來已經是二三十年前了。

當時我在講《易經》,他要外放到澳洲,他來找我,拿個羅盤來跟我研究。

通常一般的外交官都十分迷信,喜歡看相、算命、看風水等等。

他來問我:到澳洲去看羅盤,是不是跟台灣一樣的看法?我說不一樣,你要把它倒過來看,把南方稱作北方,北方稱作南方來看就可以了。

我們北半球的人看太一陽一是在南方,南半球則相反,他們的太一陽一在北方,北半球蓋房子是坐北向南,所以皇帝便是南面而王。

到了澳洲的冬天是我們這裡的夏天,他們那裡冬天氣候也不同了,所以他們以向北方為吉利。

過去我們蓋房子,方向都很講究。

像大工廠的房子,方向一定向北。

那時候工人上班多數在白天,上午有東曬、下午有西曬、南曬,都影響工人的情緒,只有向北比較蔭涼,所以一般工廠都向北方。

當然現在不同了,人類可以巧奪天工,可以用空調、用科技改變大自然的一些狀況,所以是否還講究這些,我就不知道了。

這是我們由方圖說到另外的一個問題。

二十八宿的分野

過去我們把這個六十四卦方圖,擺在中國的土地面上,再配合著天文,也像二十八宿的分野一樣。

二十八宿與地面的關係,天文的名稱叫做「分野」。

這意思就是說:天上的星宿照到中國某個地面,就把它那個星座與地面配合起來,這個配合叫做納甲。

納甲就是從天上星宿的變異狀況,所反應分野地區的人事。

它也很靈驗啊!你不要以為它是迷信、是亂搞的。

譬如過去人夜觀天象,今天是三月某日,某一個分野的星座照到某一個地區,這個座突然一變,這個地區便會有大事發生。

這就是二十八宿納甲的情形。

以前的人讀古文,一定要讀《滕王閣序》。

現在就不一定了,恐怕大家都沒讀過。

寫這篇文章的王勃,他十三歲便做出這麼一扁有名的文章。

一開始便說:「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那是很不容易的。

才十三歲的孩子,天文地理都那麼熟了,這就是中國文化。

古人讀書的範圍也是很廣博的,南昌就是江西,滕王閣在江西。

像我們年輕時出門,一定要特別經過江西,為的就是要看滕王閣。

到了南京特別要看秦淮河,看了以後等於到高雄去看一愛一河一樣,一點也不感到可一愛一。

秦淮河也是一條臭水溝。

唐代的時候,南昌叫洪都。

下面一句是「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每句話不但押韻,文字也都對得很工整。

南昌故郡,故就是舊,舊對新,所以說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分就是分野,怎麼叫翼軫呢?翼是翼星,軫是軫星,在二十八宿裡邊,就分野說,翼星、軫星是屬於江西地區。

它在中國的地理位置是「地接衡廬」,南面是湖南的衡山,北面是江西九江的廬山。

大家看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天文地理一切都熟得很,這就是中國文化舊式的教育,並不是不懂科學。

現在大家一開口就說現在學得很多,過去只讀古文。

你不要開玩笑啦!過去讀書要學的東西也多得很呢!過去一篇古文,它把天文地理、物理人事,一切都包括了。

譬如《滕王閣序》一篇,現在請你來解釋看看,這篇文章裡幾乎把大學各科所有的東西,都包括進去了。

開頭兩句話,地理天文都有。

我們現在不是講《滕王閣序》,只是從六十四卦方圖,講到了分野,同時,也讓大家瞭解一下古人讀書的層面,給大家一個參考。

無往不復 無平不陂

我們大家既學《易經》,關於《易經》的方圖圓圖,是很有用的,一定要用心去研究,才能有所收穫。

不要像聽老爺爺說故事一樣。

小孫子纏著爺爺說故事,爺爺很煩,說我告訴你,你聽著啊!曹一操一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八十三萬大軍還有騎著馬的啊!對不對?孫子說對。

然後瞪著小眼聽下文,等了半天,爺爺只顧自己一抽一煙,一句話也不說,孫子急得沒辦法,便要爺爺快點說嘛!以後怎麼樣了?爺爺說不要急,曹一操一八十三萬大軍,人呀、馬呀,要慢慢過長江,等過完了才能講呀!小孫子無奈,只好等著曹一操一八十三萬人馬慢慢地過長江了。

各位聽《易經》可不能這樣,如果沒有研究,便像八十三萬大軍下江南一樣,聽了也是白聽。

現在我們看外面這個圓圖。

圓圖代表天,方圖代表地,這就是天圓地方。

平常大家都想知道國家未來的前途,那要先把圓圖方圖弄清楚。

方圖講空間,圓圖講時間,看了你就曉得什麼時代是到那一個卦運,你就可以知道那個時代是如何了。

譬如就台灣的地理卦氣來看,現在台灣最走運了,但是要轉的,不可能讓好運永遠屬於你的。

每一個方位要配合天體轉動,所以明年甲子年開始,就要轉變了。

明年是下元甲子,外邊的這個圈圈,說明時間在不停地輪轉,佛學上就叫做輪迴,不停地旋轉,永無止境的。

輪迴的道理,在中國文化而言就是復卦。

《易經》有個道理,「無往不復,無平不陂」,去了以後定要回來,因為地球是個圓的。

無平不陂,平地也不會永遠是個平地,一定有高一點、低一點波一浪一式的。

這就告訴你人生的原則,你不要認為運氣好永遠是好,倒楣也不會永遠地倒楣,只看你能不能平安地過這一段霉運,能不能把握這一段霉運。

如果你能度過,這就是輪迴的旋轉了。

「無往不復,無平不陂」,人生境界也是這樣,任何人都沒有永遠的好運或者壞運,人生的道理與天體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這個圓圖,從乾卦開始,方圖代表南北兩半球,圓圖代表東西兩半球。

一個是代表太一陽一系統,一個是代表月亮系統。

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一正一反。

地球跟太一陽一轉的圈圈不一樣,如果一樣兩個便會碰撞,那就不得了啦!伏羲六十四卦圓圖的排列,大家也要瞭然於心中。

我今天給大家講《易經》,不是老師教我的,是我自己研究出來的。

老師教的是要我默背,這個圓圖八八六十四卦的次序,很不容易記啊!什麼理由?等到我自己摸清楚以後,發現原來是這樣的。

今天你們大家不費吹灰之力,就知道了這個原則與訣竅,如果是要大家去摸,我相信不是那麼容易的,說不定要摸十年二十年也不一定。

但是經我這麼一說,一下你就可以發現了這個道理。

它就像是那張麻將牌,假設你懂了這個方式,圓圖也很好記,方圖也很好記,八八六十四卦也很好背了。

現在各位先從方圖的乾卦橫向左看:依次是乾、 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共八個卦,是一組。

乾上邊緊接著的第一卦是履,依次向左橫看是兌、睽、歸妹(結婚卜得歸妹,是很好的)、中孚、節、損、臨。

這是怎麼排列法呢?我告訴各位,有一天我到高雄去,一一夜沒有睡覺,是高興得睡不著。

高興什麼?高興我上了古人的當、上了老師的當。

其實也不是老師騙我們,是老師自己也沒有弄懂。

什麼道理呢?現在我們把第一卦象打麻將一樣,一推,第一排上面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每排都是一樣,下面都是乾一。

第二排下面都是兌二,第三排下面是離三,第四排下面是震四,依次五排是巽五,六排是坎六,七排是艮七,八排是坤八,這就是方圖的排列方法。

圓圖呢?則是依伏羲八卦的方位把下面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排依次左旋排列;再從第五排姤卦開始,五、六、七、八排,依次右旋排列,這便是圓圖排列的方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系傳別講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