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系傳別講》下傳09章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系傳別講》下傳09章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易經系傳別講

下傳09章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

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原始要終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孔子說:「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易經》這一部書,講的什麼卦呀、爻呀、變呀等等,看起來似乎是非常複雜的樣子,實際上很簡單。

所以孔子認為《周易》這一部書所告訴我們的,從開始到最後,就是一個因果。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因果,有開始就有結果。

「以為質也」,質就是不虛假,上一章講「道不虛行」,不是假的。

它所指的是人生,是宇宙,可以摸得到,是可以求證,可以研究的。

如何來研究?研究的方法是什麼呢?「六爻相雜,惟其時物也」,我們如果研究《易經》的一個卦,就要看六爻的變動。

六爻的變動是錯綜複雜的,六爻隨時相雜,一陰一極則一陽一,一陽一極則一陰一,下面與上面,上面與下面,隨時有關聯,隨時在錯綜複雜中起變化。

那麼它的要點呢?「唯其時物也」,是要我們把握時間空間,去應付倒楣的時候。

時空把握得好,倒楣不一定是倒楣,把握得不好,幸福也不一定是幸福,「唯其時物也」!要如何把握這個時間空間,才能轉禍為福,轉敗為功,立於長治久安之地,才是要緊的。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卜卦的時候,開始卜出來一個爻,很難斷定這一個卦的發展如何。

等到這個卦的六爻完成了,這個卦象也就全部明白了。

這也就是說,天下任何事物都是始於微而後至於著。

事物的始微是難知的,殆其已著,人人知之,所以說「其初難知,其上易知」,這是本與末的關係。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因此《周易》這一部書,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彖辭等等,「初辭擬之」,「擬」就是比量,是差不多,沒有確定的,講它是龍啊,講它是象啊,講它要發財啊。

發財不一定是要賺一千萬,少吃虧一點也是發財。

這就是比擬之,「初辭擬之,卒成之終」,最後是斷它的結果。

這是講卜卦、用卦、斷卦的法則。

雜物撰德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我們卜卦問運氣,問疾病,問出行……就是「雜物」。

「撰德」就是結果如何?能不能得到等等。

「辨是與非」,何謂是?何謂非?一個卦卜下來,如果判斷卦的吉凶?這要看內在的變化,不是看外面,中間的四爻很重要。

這四爻代表的意義,不僅僅是這四爻的吉凶,也是與全卦都有關聯的。

這是一個原則,也就是「非其中爻不備」的意思。

我們剛才講過,拿六爻來講,中間四爻最為重要。

開始的第一爻是開始,最後的第六爻是結果,初爻開始是「其初難知」,最後的結果是人人皆知。

不過我們要知道,乾永遠是天,坤永遠是地,所以乾坤兩卦的變化不大。

其他各卦中爻的變化就多了。

譬如我們隨便舉一個卦來看。

我們看睽卦,下面中兌,兌為澤,上面是離卦,離為火,就是火澤睽。

睽是睽違,如果夫妻兩人來問情感,卜到此卦,那恐怕不很妙,說不定會鬧婚變。

縱不睽離,亦將反目,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出現呢?變化就在中間的四爻,乾卦的第三爻變,內卦便為兌卦,第五爻變,外卦便為離,成為火澤睽。

乾為什麼變成睽?就是因為中爻變了。

所以說「雜物撰德」,「則非其中爻不備」。

我們說錯綜複雜、交互卦,就是雜卦的道理,它的變化就在於中四爻的變化。

什麼叫交?什麼叫互?我們過去已經講得很多了,這裡不再重複。

我們再看睽卦的交互卦。

睽卦的第二爻到第四爻互為離卦,三爻到五爻互為坎卦,睽卦的交互卦便成了另一個與原卦截然不同的水火既濟卦了。

如果是朋友或夫婦卜到了火澤睽,當然是很不吉利的,今後是吉是凶,就要看它內部的變化了。

如果內部變成了水火既濟,夫妻過了一一夜,第二天雨過天晴,就沒有事了,因為它是水火既濟,不會離開了。

這個道理就告訴我們,任何一件事情,就要看中爻的變化。

如果一個公司,一到火澤睽,那當然有問題;如果變成了水火既濟,那就變成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再好也不過了。

同為中爻,內卦中爻與外卦中爻,其變化的影響力也不相同。

內卦的影響力量大,外卦的影響力量小。

同樣地,我們做一個人,你不要問外邊客觀環境的影響如何,只問你內在身心兩方面的變化,就可以知道其餘的了。

因為自己內心的變化,影響你身心的情緒,當然也影響你今後的遭遇。

所以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非其中爻不備」,要看中間的變化。

就卦來說,就是中爻的變化,這個講中爻交互變化的大概。

如果卜卦呢?就要看動爻了,看中爻的變動會怎麼樣,所以下面孔子說: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噫」,就是白話中文的感歎詞。

「亦要」是大概的意思,是一件事情重要之外。

「則居可知矣!」懂了這個原理,可以不要卜卦了,你自己就已經可以知道了。

這也就是我們過去常講的善易者不卜。

真把《易經》讀通了,自己不卜卦,因為天地間的道理你全懂了。

這在儒家叫「神而明之」。

佛家呢?是「神而通之」。

真正的神通是最高的智慧,是自己一開始就知道結果。

孔子在這裡加重語氣說,明白了「存亡吉凶」,就不需要卜卦了,「則居可知矣」。

「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真正有智慧的人,讀完了孔子的《易經》的彖辭,「則思過半矣」,全部《易經》的道理、學問就搞清楚了。

未濟的人生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

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我們仍看這個水火既濟卦。

前面說過,火對睽可以交互為水火既濟,如果把水火既濟顛倒過來,就變成火水未濟了。

《周易》這部書由乾坤兩卦開始,最後是以未濟作結束。

其實,八八六十四卦全部都是未濟啊!所以我經常告訴大家 說,如果懂了未濟,《易經》的全部道理你就懂了。

《易經》這一部書是沒有結論的。

六十四卦最後是未濟卦,什麼道理呢?因為這個宇宙是作不了結論的,人生也沒有結論的,歷史也永遠沒有結論。

宇宙永遠發展下去,沒有停止,所以是未濟。

很多年紀大的朋友常說,還有一年兩年,等把這些事了啦就是去也安心啦!我也就跟他開玩笑說,老兄呀,你看看這個世界上,哪一個人是把事情辦完了才走的?有沒有?大家有沒有看見過?永遠沒有,永遠都是「未了」。

二十多年前有一位憂時憂世的老兄跳樓自一殺了。

他自己寫了一副輓聯。

上聯說:「國事如是,家事如是,如是是矣」;下聯是:「生也不了,死也不了,不了了之」。

所以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不了了之。

《易經》也是這樣講,政治呀,人生呀,都是沒有結論的事。

如果我們以中爻來說呢?第二爻與第四爻,它們的功能相同,地位卻兩樣。

如果我們拿這個卦來看一件事情,先把火水未濟上下卦分開,內卦就是坎卦。

在坎卦的三個爻卦裡,第二爻是居中位,又是一陽一爻,上面一一陰一爻,下面一一陰一爻,一陽一爻居中間,這是很好的現象。

假使一個男的像魯賓遜漂流到一個孤島上,有兩上小一姐也漂到這個孤島上來,這個男的一定非常吃香。

相反地如果是離卦,這個島上有一個女人,兩個男人,這兩個男人就成為這個女人的僕人了,非做她的臣子不可。

為什麼呢?物以稀為貴,因為她得其中爻,得其中位。

現在如果拿六爻來講呢?火水未濟第四爻是三五爻的中間,也是中爻卦。

但是它與二爻不同。

什麼地方不同呢?位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也不同。

所以孔子在這裡告訴我們,「二與四同功而異位」。

將業斷卦的時候,大家都要注意,二與四功能相同而異位。

比方我們拿軍階來講,一位上將,可以發表他當總司令,另一位上將從總司令調戰略顧問。

官階都是上將,位置卻不相同,這就是「同功而異位」。

兩個人官階相同,但他們的待遇、地位卻截然不同了,這就是「其善不同」,遭遇完全不同,所以他們的結果也不一樣了。

同樣是一位公司裡的小職員,一位很獲上級的賞識,經常派他出國考察;一位卻默默無聞,在公司裡埋頭苦幹。

這也是「同功異位」的道理。

二與四

「二多譽、四多懼。」

以中爻來講,第二爻機會好。

我們看乾卦的第二爻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一陽一能從地上剛剛出來,那種情形多好,所以說「二多譽」。

乾卦的第四爻是或躍在淵,等於一條魚,是要跳上去呢?或是不跳上去呢?比方歷史小說描寫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不出山呢?不知道。

等於你向一個小一姐求婚,她點頭不點頭?不一定。

這個時候恐怕你晚上都睡不著覺了,不像結婚後夫婦吵架那樣威風。

要知道求人的時候,也不曉得人家肯不肯點頭,這就是「或躍在淵」!不一定,大家看看乾卦就可以懂了。

「二多譽」,非常好。

「四多懼」,這一步要不要踏出來?如果踏出來,後面很好,可以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如果第一步走錯了,後面便很不好,所謂一步錯,全盤輸,所以說「四多懼」,很為難。

「二多譽、四多懼」下面,孔子說「近也」。

近什麼呢?這有很多種廉潔。

有說二爻在一三爻之間,過去是靠近第一爻,未來則靠近最高的第三爻,前後都很相近。

四爻也是這樣,後退接近三爻,前進接近五爻,到了五爻,差不多已到了頂點,因為到了第六爻,整個卦都要變了。

所以說「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另有說法認為,「近」是指內卦來說的,二爻在內卦之中,所以「近」;四爻在外卦,離內卦很遠,不同意近五為懼的說法。

第三種廉潔,也是多數學者一致認同的,就是「近五」為懼。

不過我們可以確認的是:二之所以多譽,是因為它得中位,在內卦之中得時又得位,所以多譽;四爻便不同了,雖然四爻與二爻同在六爻的正位上(按六爻正位是初、三、五爻為乾位,二、四、六爻為坤位),也得三五爻之中,但就內外卦來說,四爻是屬於外卦之初,所以說「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了。

柔與中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讀了《易經》的人,最高明的是孔子,孔子的老師老子也很高明。

老子之道是重於用柔、一陰一柔,一陰一者柔也,就是柔道,這與後世所謂的一陰一陽一家是不同的。

在拳術裡邊,最高明的是好像沒有打你,結果卻把你打倒了,那就是柔道。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二、四這兩爻是一陰一的,不像一陽一剛可以攻擊很遠。

但是我們中國以一陰一柔之道相處,就永遠不會有一毛一病。

為什麼呢?「其用柔中也」。

用柔要得其中,柔是溫的,冷是一陽一剛的,以柔取中位,沒有不成功的。

最近台灣學者非常推崇日本德川幕府,都認為它非常成功,德川幕府始終是用柔成功的。

如果是打仗,那又不同了,用柔用中,裝窩囊,再以大吃小,然後成功了。

這就是「其用柔中也」的道理。

不過用柔要有耐心,要能等待,如果德川不活到七八十歲,他也看不到成功的,它也是天命。

如果豐臣秀吉活到七十歲,那德川的成功連影子也沒有。

看來一切都有定數,「其用柔中也」是原理、原則。

這裡我要告訴大家,用一陰一柔如果沒有學對,就會變成一陰一險了,這點要特別注意。

三與五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第三爻、第五爻,上下交互卦。

「三多凶」,因為三爻是內卦的最上爻。

五爻呢?以六爻卦而論,它仍然在中位,所以「五多功」,是成功的階段。

各位學《易經》要懂得,最重要的是時空的關係,時間不同,空間不同,位置不同結果也不同。

像大家交朋友,你的中學同學,你們是好朋友,儘管打打鬧鬧沒有關係。

可是現在他已經當了總司令,你還是少校中校一個,或者他已經當了部長,你還是兩一毛一二的小警官。

你不要認為他是你的好朋友,你還過去拍拍他的肩膀,那你就完字下面加一個「蛋」,就完蛋啦!那個肩膀絕不能拍的,這個時候你看到他要鞠恭敬禮了。

為什麼?「貴賤之等也。」

所以歷史上做皇帝的殺功臣,那是必然的。

一般人沒有當過皇帝,不會懂,人到了某一個位置就不同了。

像朱元璋當了皇帝,想起他種田的朋友,把他們都找來,文武百官都三跪九叩,群呼萬歲。

那些老朋友們,如果心中還認為:朱元璋算什麼!那時候我還不是踢過他的屁一股!現在你再踢踢看,小心你的腦袋會搬家。

這就是「貴賤之等也」。

不要以為你們曾經是朋友,時位不同了,朋友也不一樣了,位置不同,你就不能當朋友看了。

所以學了《易經》,也是蠻滑頭的。

「其柔危,其剛勝邪。」

二用一陰一柔,三五是用一陽一剛,不能用一陰一柔。

所以《易經》不是絕對一陰一柔的,也用一陽一剛,「變動不居,其為道也屢遷」。

那是不一定的,我們才才說德川幕府用一陰一柔,它完全用一陰一柔嗎?不一定的,它也是用一陽一剛。

用處不同,貴賤不等的原故。

所以《易經》搞通了,用得好時,它是帝王之學、領袖之書,用得不好時那也很可怕。

這是第九章,重點三研究《易經》各爻的作用及一精一神。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系傳別講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