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系傳別講》下傳02章 包羲氏之王天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系傳別講》下傳02章 包羲氏之王天下

易經系傳別講

下傳02章 包羲氏之王天下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一揉一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一穴一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今天,我們來研究孔子的《系辭》下傳第二章。

在這一章裡,首先一個大前提大家要瞭解,就是這一章與上傳六章,合起來是一個大案,其中重要的副題,是講人類的進化史。

前天一位同學還跟我談到,說中國沒有歷史哲學,這是笑話。

在《易經》裡邊,談到歷史哲學的有好幾個地方,《序卦傳》、《說卦傳》裡邊都有。

這一章裡,有一個歷史觀點提了出來,這是研究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哲學三方面最重要的原則。

包羲氏作八卦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要注意這個「王」字,姓王的王字,右上邊有個圈點。

我們過去讀書是以圈點來讀音的,現在叫做破音字。

這個王字就今成「旺」,與姓王的王一個字兩個音。

「古者包羲氏」,包字也要注意,包字左角下面打個圈圈,也是破音字,不念「bao」念「pao」。

包羲氏是我們的老祖宗,另外大家又稱為伏羲氏。

在古時的王字不是當皇帝的意思,王是代表文化的興起,文字的開始。

《易經》敘述我們的文化是怎麼來的呢?是「觀象於天」,根據天文的法則而來。

古代這個天文的「天」,包括了太空、氣象等等的法則。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仰頭一看,觀察天文。

觀字要特別注意,由於老祖宗多少年代的觀察,得到了科學的道理,使我們知道許多的科學知識,都是由天體的現象觀察而來的。

下面是「觀法於地」,這個法字是指地球物理的法則而言。

拿現在的觀念來講,就是觀察地球上各種物理的法則。

上觀天文,觀察天體的現象,下察地球物理各種不同的法則。

以及「觀鳥獸之文」,再看動物的世界,譬如說老虎身上的花紋,一毛一是怎麼長的,這是對動物的研究。

「與地之宜」,上面這個地(觀法於地的地),是觀察地球的物理法則。

下面「與地之宜」的「地」,是講土地平面上的各種現象。

「宜」包括了很多學問,從地球物理到動物與人乃至地平面上所有的植物、動物,因為生長的地方不同,便有很大的差別。

如南方人與北方人絕對不同,長江南跟長江北的人也不同;過了新竹以南的壁虎會叫,新竹以北的壁虎不會叫;北部長的植物與南部長的植物統統不相同,同一種植物,也以生長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

因此,軍事家帶兵,對每一個地方的人一性一,都要搞得非常清楚。

山東的兵怎麼帶?廣東的兵怎麼帶?南方的人聰明,但聰明人很滑頭,聰明人跟著滑頭是同一個符號;北方人老實,但老實跟笨是同一個符號。

弄清楚了這些,才知道如何善於運用。

哪個地方人脾氣大,哪個地方人脾氣小……人一性一與生長的地區的確有關係,所以做一個領一導一人很不容易。

「與地之宜」,古人一句話四個字,假使對這句話作更寬廣深入的研究,那就包括很多的學問了,如地緣政治、地質的關係、人一性一與地域的關係等。

就以本省來說,我剛到台灣有很多老朋友告訴我,中南部人看不起北部的人。

我問他為什麼?他們說北部人很滑頭,南部人老實常受欺侮,所以他們看不起新竹以北的人。

但是新竹以北的人又看不起他們北部的。

他說像文山區的人很凶悍,喜歡打架……這些在歷史上也可以找到證明。

又譬如日本人把彰化叫惡化。

當年日本人統治台灣時,起來抗日的以嘉義、彰化人為最多。

日本人對彰化人恨死了,所以就叫它「惡化」。

「與地之宜」就是人一性一跟土地的關係。

如果我們觀察宇宙,人也是宇宙間一種東西,跟一棵樹、一頭牛一樣。

所以中國道家稱人為一裸一蟲,人卻自己吹牛,稱自己是萬物之靈。

站在萬物的立場看,人是萬物裡邊壞蛋中的壞蛋,人什麼都吃,是萬物中最凶狠的。

人一絲不帶光光地來到這個世界,吃盡了這個世界,然後拍拍手光光地就走了。

把「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範圍縮小,縮小到從人身一體生命開始,再擴大觀察天地萬物,最後把它歸納成為文化一精一神的結晶。

「田」字的文化意義

「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所以始作八卦,開始畫成八個圖案,這就是中國文字的開始。

伏羲——我們這個老祖宗,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人,到現在還很很弄清楚。

據考證我們的歷史,已經有兩百多萬年了。

我們常說我們有五千年的光榮歷史,五千年還是客氣話,兩百多萬年是站在我們神話史上講。

相傳伏羲皇帝是人首蛇身,有很多怪異的事跡。

伏羲氏為什麼要畫這個八卦呢?是要我們後代子孫,可以由這個符號、文字開始,去瞭解、傳達、保存宇宙間的神奇、奧秘。

「神」是上下左右四方都通達的表示。

大家看我們中國這個神字的寫法,神字左邊是個示字,是表示的示,這是中國字中的一個部首。

我們中國人認識中國字,便要從部首開始。

譬如我們查神字是屬於什麼部,一看就知道「神」是「示」字部。

如果我們單獨查這個「示」字,卻又不同,示是從天字來,所謂一畫分天地。

宇宙本來是一個整體,人類加上橫的一畫,就像切西瓜一樣一切世開分成兩半 ,我們的上面就叫天,叫虛空,在我們兩隻腳底下的就是地,所謂一畫分天地,所以一切文字從一開始。

一字上面再加上一橫「二」就是上;一字下面加一畫「二」(「二」字倒過來)就是下,這就是許慎《說文解字》中六書中的指示。

「二」、「二」(「二」字倒過來)就是我們中國過去的上下,現在這個「上」「下」是演進來的。

上面我們抬頭一看,太空裡邊有四條線,太一陽一月亮的光芒,「示」就表示頭頂上有許多神奇的東西。

「示」與右邊的「申」字配合一攏來就是神。

申字是從田字部來的。

田是代表土地,「囗」這個方塊是一片土地,也就是地球這個圓圈;中間一個十字架,這個十字架就是人類文化的代表了,意思是把土地分成一塊一塊的。

假使這個土地中間的十字架向下走,出了門就是甲,屬於雷電的部分,再加兩條一毛一毛一就是鬼。

如果田字中的十字架向上走,出了頭就是由,代表土地上的草,長出來了一點點。

其他與田字有關的字多得很。

田字上邊加雨,就是十雨了,下雨會打雷,便成雷字。

打了雷到土地上,雷便沒有了,就消化了,變成了電(電),於是把雷字加一個尾巴就變成了電(電)。

到現在為止,我們中國文字真正常用的,也只有三千多字。

拿來考試,包括教國文的老師在內,當場默寫,能夠寫出兩千字,恐怕少之又少,不可多得。

所以能夠認識一千多字,已經學問很好,可以運用了。

我們中國文字據清朝康熙朝代的統計,約有十萬多字,常常運用的只有兩三千字,現在《康熙字典》保留的字大概有十萬字左右,其它字只是偶爾用到而已。

上邊我們說到這個「神」字,站在這個土地上,上下左右、四面交通,這就是神。

宇宙的神秘就這樣來,所以叫做神。

我們老祖宗畫八卦就是要「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如果明白了宇宙的原理,四通八達,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就是無所不通。

我平時常跟人說笑話,逢到人家過分恭維,我就說不錯!不錯!我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就是中間不通人事。

可惜就差那麼一點,這是就我個人說的。

那麼真正要學《易經》,便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又通物理,無所不知,無所不通,然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就是這個意思。

台灣閩南話菩薩叫神明,這個名稱就是從《易經》來的。

後來把這個名稱變成宗教化了。

實際上神明是科學化的言辭,「以通神明之德」,德就是講它的用,「以類萬物之情」,「以類」就是比喻,由這個八卦圖案,就可以瞭解到其他的一切。

《易經》八卦這符號邏輯,究竟代表了什麼?假設有人說它是代表一陰一陽一,或者代表人一體,那都是錯誤。

這個八卦是一個整體的符號邏輯,什麼都可以代表。

可以代表一個人的人一體,也可以代表其他一切的事物。

以人一體來講,古代易學八卦所代表的部位,頭是乾卦,肚子是坤卦,眼睛是離卦,耳朵是坎卦等。

可是到了內部去用,這八個卦的代表又不同了,所以它的運用是一個整體的符號邏輯,用到哪裡都可以,這就叫做「以類」,比喻、比較同類一性一的萬物的情宜,比較一切萬物的情形,亦即所謂的「方以類聚」。

醫技、易理與鬼神

上一次我們講到十二辟卦這個圖案,其中有三段,就是是道家經常用的醫學的道理,是我們真正中醫的道理。

可惜現在真正的中醫太少,一個真正的中醫,如果不通《易經》,不通《內經》,不通道家的東西,是沒有辦法成為一個真正的中醫的。

現在學醫學的人,第一個目的就錯了。

因為他們不是抱著救世救人的心理去學醫,而是為了職業方便,以職業、以賺錢為目的,違反了中國人學醫的道理。

其次,現在學醫的人只學到了醫技——醫學的技術,並沒有學習到醫理,所以,今天能夠一精一通醫理的醫師很少。

我們在這裡看到許多學醫技的人,但很少看到學醫理學的。

醫理學的醫師本來不是看病的,他是為醫師們當顧問的。

醫師碰到一個病人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找醫理學的醫師。

現在學醫理學的人很少,多數是學醫學的技術,是一個醫學的匠人,醫理沒有辦法讀。

要學中醫,必須懂醫理,所謂十二經脈所包括的問題和關係等。

這個講起來就很麻煩了,諸位也不是學醫學的,我們暫時說到這裡為止。

不過大家有學打坐的,經常聽到打通任督二脈,學理便是從這裡來的。

現在出國留學研究《易經》的很多。

外國朋友研究中國文化常問:你們老祖宗是怎麼樣來畫八卦呢?答案就是在這裡,中國的文化是綜合的科學,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包括天文地理、動物植物、一切科學、哲學、宗教等。

譬如說「以通神明之德」,可以說是與宗教有關的。

究竟天地間有沒有鬼?有沒有神?我的看法是:假使有上帝,便一定有鬼神,因為有了魔鬼,才有上帝,才有佛菩薩。

你說存在,便都存在;你說不存在,便都不存在。

《聖經》上說人死後要等到世界末日來時,再接受審判,可見靈魂是存在的了,所以中國人講鬼神也沒有錯。

假使說人死了沒有鬼,那是唯物的。

既然沒有鬼,這個靈魂不存在,同樣的道理,上帝和佛菩薩便也不存在了。

至於是上帝好呢,還是佛菩薩好呢?那只是戶口的不同,像三十六號好呢?還是七十二號好呢?其實都差不多,上帝與佛菩薩各管各的,都沒關係。

新年到了,每一家送條火腿,拜拜年,也都不錯。

所以人家問我信什麼教,我說我信睡覺,這就是宗教所謂的「以通神明之德」的部分。

所以說,中國文化的《易經》,是綜合這許多許多東西而形成的。

人類文化的起源

下面這一段說明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也是由於古人畫卦的作用。

為什麼我們老祖宗要畫八卦呢?大家請看下面這一段: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罔」就是現在的網,這一段的主題,就是講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人類文化的起源。

上古的人同動物一樣,所以道家把人叫做一裸一蟲,一裸一體的蟲。

等於我們老祖宗發明了八卦以後,人類文明才慢慢開始。

上古沒有文字,便結繩而為盟,這就是古人的結繩之治。

我們研究人類文化史,都知道上古的時候是結繩而治,就是把繩子打一個結,現在有的少數民族還保持這種習慣。

在大一陸上稱之為少數民族,我們以前稱邊疆民族。

台灣的山地同胞,三十年前也有這種習慣,他們沒有文字,家中掛了很多繩子,繩子上有很多結子。

像我們跟朋友有約時,便把它記在本子上,而他們與朋友做一件什麼事,在什麼時間,便拿條繩子打個結記住,以免忘記。

不過,現在要研究這個也真麻煩,因為各地古人的繩結打得不同,高興的事情和悲哀的事情,結子打得也不同,約會的事同交誼的結子又不同,所以很難研究。

現在孩子們打的繩結,也是從這個地方慢慢演變來的。

上古的人是個一裸一蟲,他們同動物爭鬥,以求生存,殺害別的生命,以維持自己的生命,這個時候的人叫茹一毛一飲血。

說得更明白些,我們古代人跟野獸一樣,抓住什麼就吃什麼,不管是狗或者猴子等其他的動物,只要抓到了,連一毛一帶血都吃下去。

所以我們古人的盲腸長。

過去西醫有一陣子主張小孩子生下來先把盲腸割掉,近年來進步的西醫已經改變了過去的觀念,不再主張隨便割掉盲腸了。

我們中國人卻素來不主張把盲腸割掉,因為盲腸雖沒有別的用處,但卻專門用來消化一毛一。

所以古人的盲腸非常長。

這一點大家要知道。

後來人慢慢進步,學會了用網罟打魚、行獵。

在水裡邊用的叫網,在陸地上抓野獸的叫罟,網是平面的張起來,罟是蓋在洞上的,所以說「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

人類慢慢地知道了用網捕魚,用罟行獵,這種現象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開始,這種智慧便是從「」卦的啟示而來,所以說「蓋取諸離」。

「離」是太一陽一,代表光明的開始,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別的動物便沒有這一套。

猴子過去吃水果,現在還是吃水果,沒有進步,人卻不同,這就是人類的可貴之處。

從農業到商業

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一揉一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後來我們老祖宗伏羲皇帝過世了。

前面我們講過,「皇帝」是我們後人叫他的,當時並不叫做皇帝,只是個君長。

君字大家要注意,現在的寫法是這樣,古人的君字是這樣的「」,畫起來是一手持枴杖,枴杖下面一個口字,「」像一個年紀大的人拿一根枴杖一樣。

這就是象形文字的「君」,後來就用作皇帝了。

這個意思是年齡大的人拿了枴杖,很有智慧,很有威望,是領一導一人的人。

後人就把這種領導的人稱為君,包羲氏就是古代的君長。

伏羲以後的君長,我們叫他神農氏,他發明了農業。

我們中國以農立國,便是從神農氏這個老祖宗開始的,他教我們「斫木為耜」。

「耒」「耜」,住在城市裡的同學不容易知道,鄉下的同學一看就知道。

「耒耜」就是犁地的犁,犁的頭部是尖的,叫做耜,犁尖以上彎的部分叫做耒。

神農氏發明農業,以教天下,用犁來犁田,既省力又方便。

神農氏把這種技術教育民眾,這就是我們農業文化的開始。

用一個卦來代表,便是益卦。

由農業社會慢慢演變,我們的歷史進入了商業社會。

慢慢地,人類的需要多了,鹽了有了,布匹也有了,於是貿易開始了。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人類有了農業以後,為了各人的需要,於是「日中為市」。

在中國大一陸,至少一九四九年以前還有這個風氣。

西南一帶叫趕場,北方叫做趕集,南方叫趕墟,西北一帶叫做趕屯,這和在晚上去逛夜市,意義都是一樣的。

這種「日中為市」,或三天一次或五天一次,大家輪流,所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就是噬嗑。

以貨易貨,就是交易、貿易,易就是交換過來。

那個時候還沒有貨幣。

貨幣的開始叫做寶貝,貨幣是以貝殼來當代表。

我們現在朋友的朋,就是兩串寶貝掛在頸上,古人與朋友出去遊玩,帶兩串寶貝大家去吃喝,這就是朋友。

這個時候,「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聚諸噬嗑」。

「噬嗑」就是咬食的意思。

上古時候沒有文明,文明的開始,是由漁獵社會發展到農業社會,其中經過了幾十萬年的痛苦奮鬥。

由農業社會進步到商業行為的開始,又經過了幾十萬年的階段。

這個時候,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還沒有建立。

上面所說的只是文明的開始而已。

文明跟文化是兩個觀念。

文明包括生活發明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文化包括文字、藝術、種族思想種種觀念的綜合。

這一點大家要弄清楚。

下面是第二個階段。

變的開始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神農氏沒」,過了農業社會這個階段,「皇帝堯舜氏作」,由軒轅皇帝開始,到了唐堯、虞舜這個階段。

「通其變,使民不倦」,這個時候人口增加多了,社會的結構變了,人們的生活不斷地進步,領一導一人運用他們的聰明智慧,教導人們。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要使每一個老百姓,都能適應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人類文化的發展,都是根據大家的需要而來,這就是「宜」。

《易經》的道理告訴我們,人類的法則就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天地間沒有不變的事情,天地間的一切事情,隨時變,隨地變。

跟我們一樣,我們的生理、思想、情感也是隨時變,隨地變,沒有不變的道理,不變是不可脂的。

所以社會的形態到了某一個階段,非變不可,你想保持不變是不可能的。

「窮則變,變則通。」

所以我經常說,歷史上的偉人,第一等智慧的領導者,曉得下一步是怎麼變,便領一導一人家跟著變,永遠站在變的前頭;第二等人是應變,你變我也變,跟著變;第三等人是人家變了以後,他還站在原地不動,人家走過去了他在後邊罵:「格老子你變得那麼快,我還沒有準備你就先變了!」三字經六字經都郵口啦,像搭公共汽車一樣,罵了半天,公共汽車已經開到中和啦,他還在罵。

這一類的人到處都是,競選落敗了,做生意失敗了,都是這樣,一直在罵別人。

所以大家都要做第一等人,知道怎麼變,等它變到了,你已經在媾等著啦。

所以學了《易經》的人,要懂得這個「窮則變,變則通」的原則,知道宇宙萬物都有一個變,自己更要知道來適應變。

要想上帝保佑你?沒有這回事;菩薩保佑你?也沒有這回事。

自助則天助,自則則人助。

自己不站起來,想靠上帝幫忙,菩薩幫忙,那是傻瓜,那是笨蛋,那是情感上沒有辦法的人的一種愚昧。

人只有求助於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沒有可靠的人,連你的父母,連你的兒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

真能自己站起來,所謂天人合一,自助則天助,這是中國文化自助人助的道理。

愚味的宗教徒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另外的人來掌握,交給佛菩薩、交給上帝,自己不做事,靠上帝、靠佛菩薩給他弄飯吃,沒有這回事。

所以《易經》說「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這樣才能大吉大利,所以《易經》的文化完全是人的教育。

如果自己不站起來,指望別人依賴別人,永遠是沒有出息的人。

因此我們要傚法我們的老祖宗,學學老祖宗們奮鬥創造的一精一神!

「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這是我們文化的開始,我們人類這個一裸一蟲,由於皇帝堯舜歷代祖先的努力,這個一裸一蟲竟穿上衣裳、戴上帽子,成了衣冠動物了。

皇帝的妹妹發明了衣服,這就是乾坤兩卦,這是另一個天地,另一種文化的開始,開始了我們中華燦爛的文化。

人類文明由此慢慢地向前發展。

過去我們人與人之間隔一座山一條河,便沒有辦法通過了,以後又發明了用木頭做船,所謂: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風水渙是卦的名字,這就是說人類有了文化以後,慢慢進步,曉得把大木頭中間挖空,放在水中不會沉下去,這樣就發明了船。

這是水上交通的開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黃河長江再不會阻礙人們的交往了,於是社會的結構更不同了,社會的形態又改變了,這就是「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人類的文明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可是人類這個一裸一蟲很麻煩,他們並不以此為滿足,所以又想出點子。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牛也好、馬也好,都被人類降服了,牛替一我們耕地,馬替一我們馱東西,又為我們拉車作交通工具。

人類自以為越來越聰明了,可以役使萬物,弄得太沒有節制了,所以古人就反對這種役萬物的做法,認為這種做法很不發、很殘忍。

他們諷刺說:河裡的游魚犯了什麼罪,剮去了鱗兒還要放上蔥花……人好殘忍喲!人類發明了船以後,又利用車馬使交通發達,這是隨卦的階段。

社會到了這個時候,文明越來越發達,但人類的問題也跟著來了,文明愈發達,人類的問題也越多。

大家看我們台灣台北,越富有,犯罪的也越多,這就是政治哲學問題。

人類善良與罪惡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人們當疾苦艱難的時候,容易做善事,所以窮人做善事的多,而有錢人則做壞事的時候多。

到了這個時候,有強盜了,所以便要「重門擊拆,以待暴客」了。

罪惡與文明並生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社會愈富有,文明愈進步,壞蛋也就愈多一陰一謀家一點大家不妨回過頭來看看,幾十年前我們到山地,他們沒有門,晚上怕牛羊跑丟,隨便弄個木頭一栓就行了。

現在不同了,也跟我們一樣,門上也要上鎖,一把鎖還不夠,還要好幾把鎖。

這真應了「重門擊柝」這句話,雖然門裡加門、鎖上加鎖,但銀行還是照樣被搶,「以待暴客」,「暴客」現在我們叫強盜,叫土匪。

過去四川人對強盜土匪,還要用古老的說法叫「暴客」。

社會進步,人類就需要防止別人侵害,這就是文明的諷刺。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人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奢侈了。

開始我們老祖宗茹一毛一飲血,連一毛一帶肉一齊吃下去,現在人們要把肉燒燒烤烤吃。

田里打來的谷子、麥子,還要去了皮吃,把它加工製造,製成麵粉、製成麵包。

我們今天的生活享受,便是從「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來的。

「杵臼」,現在鄉下人還可以看得到,用杵臼把稻子去殼。

這個時候,我們的盲腸越來越短了,這就叫小過。

小過與大過差不多,看來人類真是太過分了。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弦」就是弓上弦,弧就是弓。

「弦木為弧」,就是用弦把木拉曲成弧。

「剡」就是削,「剡木為矢」,就是把木削尖作成矢。

社會的動亂多半是生活太優裕了。

社會因富裕而變亂的占三分之二,因貧窮而變亂的不過三分之一。

古人說富貴生驕奢,上驕下慢,自然要有變亂發生,你們看將來我們台灣就是一個例子。

社會進步了,不但人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連帶戰爭武器也跟著進步,於是開始發明了新武器「弓箭」。

聰明的領袖使用弓箭來威利天下,這就叫「睽」。

「睽」是什麼意思?睽就是矛盾,違背。

例如夫婦反目就叫睽違之卦,以後的社會永遠是睽違的了。

夫婦反目是什麼意思?有位同學說是夫婦吵架了,吵架為什麼叫反目呢?

各位想一想,男一女兩個人談戀一愛一的時候,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四隻眼睛對看,像磁鐵吸住了一樣,動都不動了。

到兩個人有了意見,不一愛一了,你看這一邊,他看那一邊,兩個人的眼睛看的方向相反,就叫反目。

反目就是睽違之卦。

人類社會的睽違,是因為文明到了極點,談和科共存,那是政治口號、是理想的,不可能的。

只有武力、只有強權、只有力量,才可以勉強做到假道德的境界,這就是人類的和平哲學。

原因是政治問題固然重要,經濟問題也很重要,經濟好了以後,社會會更壞,道德會更墮一落。

所以,社會是因戰爭而貧窮,不是因貧窮而戰爭。

戰爭是富裕強盛了以後發生的,生活貧窮的人不會屐戰爭。

大家看優裕生活的人,他們幫忙你、救濟你,他覺得是好玩的,那是生活的藝術,不同真同情呀!惟有窮人才能真正同情一人,大家可以研究研究社會心理學看。

由此可知進步了的社會永遠是睽違的。

孔子由於這樣的感慨,所以倒過來說。

文物衣冠

上古一穴一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上古一穴一居而野處」,人類原始的生活,開始是住山洞。

說到住山洞,那真是一種享受,尤其西北的山洞,西康那裡的山洞,那真舒服,住在山洞裡邊冬暖夏涼,沒有霉氣,沒有潮一濕。

如果在台灣山洞修道,一定很容易修成功,就是很快修到涅槃啦!不過是要帶著棺材去修道才可以,因為不要三個月濕氣就發了,就涅槃了。

台灣這時的山洞是不能住的,要住,非西北高原的山洞不可,那真是好,冬天不需要暖氣,夏天不需要冷氣。

上古人「一穴一居而野處」,像野生動物一樣,晚上睡覺跟猴子一樣,住在樹上。

後來因為人類文化發達,自己驕傲起來了,人為萬物之靈,「易之以宮室」,有了宮殿房子,「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在人類文化上,是這樣的壯觀、華麗。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上古的人死了以後,沒有像我們現在人一樣。

中國文化在台北市街頭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古今中外文化都有。

一個死人抬出來,又有吹鼓手,又有西樂隊,又有和尚,又有道士,又有師公,脫一衣舞……什麼都有,吹吹打打吵「死人」。

中國哪有這樣的古禮?這裡邊根本沒有文化,不曉得內政部管禮儀的管些什麼?幾十年來一樣都沒有管。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四個字最為重要,就是「文物衣冠」。

像我這衣冠是滿洲的,三百年來都是滿洲的,當然我們現在是五族共和了,勉強可以說是中國人的文物。

但現在各位身上穿的,那不是中國人的衣冠,也不是中國人的髮型啊!文物衣冠都不是,尤其吵「死人」的葬禮更不是。

又不是佛教,又不是道教,不知道是些什麼教!結婚的禮也不是。

從前叫拜堂,拜天地,後來叫文明結婚。

文明結婚還有儐相。

現在不叫儐相啦,爸爸一媽一媽一把女兒帶來送給你,然後抱一把白花走啦!那個白花大家有沒有考據?曉得它的來歷嗎?

白花是西方的文明。

它的來歷是很久以前(在歐洲不記得是葡萄牙還是西班牙)有對男一女偷一情野合,父母不答應婚姻的故事。

他們在野地裡結合,然後女的要回家了,男的很過意不去,沒有什麼禮物送給女的,就把郊外的野百合摘了一把送給她,表示一愛一她,讓女的抱著回家了。

這就是它的來歷,是一本叫《也是歷史》的書裡邊記載的。

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這一本《歷史》是記載野史之考據的。

現在男一女結婚也抱一束白花,就表示「野合」,然後還要簽約,準備打官司時好作為證據。

另外呢,打上領帶。

領帶是什麼?是西方古時海盜用的。

大家看歐洲過去兩三百年前的歷史,海盜在海上由於風太大,吹得褲子比腰還粗,便把那些帆布割下來綁到腰裡,一看蠻好看的,以後就變成領帶了。

我們現在這些做法,新一娘一抱的是代表偷一情的白花,男人打的是海盜的領帶,這就是中國現在的婚姻。

然後法官坐下來蓋個印,送給你帶回去。

這個沒有文化的時代,真可歎為觀止。

《古文觀止》不讀啦,我們現在讀的是「今文觀止」,這個文化看到頭了!所以說是觀止,到家了。

葬的異俗

「古之葬者」,上古的人死了,「厚衣之以薪」,很接近墨子的思想。

人類的葬俗有很多種,我們中國是用土葬,印度人用火葬(現在我們也提倡火葬),還有水葬,有天一葬,金木水火土都有。

世界各地的葬俗很多很多,生與死在各地的風俗,如果研究起來寫一部專書,定定很暢銷。

這些聽起來像說故事一樣,但都是事實。

站在中國文化立場來看,都不過與不及之弊,只有我們中國人比較中庸。

我們中國古時,「厚衣之以薪」,拿條樹枝包得緊緊地,「葬之中野」,把墓一穴一挖得深深地,埋在土地裡。

「不封不樹」,沒有記號,埋到土裡就算了。

譬如我們現在造墳墓,立碑就叫做封,封就是封界限。

樹不是栽樹的意思,樹就是記號,立的標記就叫做樹。

「不封不樹,喪期無數」,這是上古時候,父母去世以後,實行三年之喪,這個風俗大約也幾千年了。

魏晉以後,父母一之喪,一定要三年。

現在我們已經復古了,「喪期無數」,這是很遺憾的。

不過也還有例外,像這裡有幾位老朋友,父親九十多歲死了,還是依老規矩服喪過去父母去世第一就是報喪,報喪是你到人家店舖或家門口,不管裡面的人年紀大小,跪下來磕頭,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趕緊扶起來,不可以進大家大門的,嗑了頭就走了。

現在經常有死了父母的、丈夫的、太太的……一路哭,哭到人家客廳裡坐下又哭,這個是不可以的。

不過我這裡是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古人報喪,是不准進門口的。

守喪要三年,這三年不可以參加喜慶活動,不拜年也不算是失禮。

過去還看到有些人在喪期中名片還印一個小字「制」,就知道他還在守喪期中,禮不到不怪。

同時至少一百天不准理發、不准刮鬍子。

不過現在有些老同事要守制,不刮鬍子、不理髮,我就勸他,時代不同了,改一改從寬,從俗好了。

那位朋友一定不改,後來一經過我們一再勸他,才勉強守了四十五天。

這些規矩都是有它的道理的。

現在人死了,不管男一女老幼,泡在藥水池裡,像安平港漁民缸裡泡鹹魚一樣。

那種藥水的味道,不知道大家聞過沒有,真叫人吐飯三天。

兒女們把父母送到殯儀館不管了,當天晚上就去跳舞了,因為死人已經送到殯儀館了,沒有事了。

然後到出殯的時候,殯儀館用刷子把一屍一體刷得白白的,衣服穿好,化妝師來擦擦粉,入殮的時候還好好的。

可是你不能仔細看,看了以後,還是覺得火葬乾淨,一把火燒了就算啦!

古人是「不封不樹,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在這個地方孔子跟墨子一樣,反對厚葬,認為太過分了。

「棺槨」,棺材外還套一個東西,那很貴重,太闊氣了,「蓋取之大過」,所以是「大過」。

教育文化的功過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文字開始了。

「百官以治」,政治制度也建立了,應該是好景象啊!但卦名是「夬」,這不是好現象,一陽一氣快要完啦!由《易經》的道理,從這一段裡,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哲學,對人類文明發展的看法,並沒有打很高的分數。

所以,教育對人類文化究竟是罪惡還是功勞,這一哲學上是一個大問題。

文化、教育對人類是否真有好處?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系傳別講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