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系傳別講
下傳01章 八卦成列
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聵然示人簡矣1
爻也者,效此者也!像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天地之大德日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大家知道孔子的《系傳》分上下兩部,《易經》也分上經下經,上經三十卦,由乾、坤開始到坎、離止;下經三十四卦,由鹹、恆兩卦開始到既、未既結束。
(鹹,我們過去讀為「喊」。
)上經三十卦,像一個月三十天的現象,下經三十四卦,另有說法。
「系辭」的上傳,是孔子研究上經的報告;下傳是研究下經的報告。
現在孔子把他所看到的下經幾個卦的一精一神一抽一出來,說明人生的問題。
我們擴大範圍來講,也可以說它是人生的哲學,也可以說是領導的哲學,是講一個人做人的學問。
不動心與權力慾
昨天一個朋友來看我,說他看到我的《孟子·盡心章》那篇文章,連著看了三遍,感慨很多。
他說:「你的看法我很贊成,這樣來講對極啦!從前有些人講不動心,好像是要把心壓著不讓它動,那是不對的。
不動心是要能做到臨事不動心,才是真不動心。」
事實上,到了利害關頭,這個事業可做不可做?很難下決心。
真正的定力,是要在這個時候能不動心,如果能夠做到,那麼打坐那上不動心,在佛學上講已是小乘之道,不算什麼了。
要知道處世之間,危險與安樂,不動心非常難,難得很。
另外一個現象,一般而言,大家看活人的文章,不如看死人的文章來得有興趣。
這也是《易經》的道理,「人情重死而輕生,重遠而輕近」,遠來的和尚好唸經,那是必然的。
曹丕在他的文章裡,就提到「常人貴遠而賤近,向聲而背實」這兩句話。
譬如最近美國一個學禪的來了,他原本在美國名氣就很大,但經我們把他一捧,「美國的禪宗大師來弘道啦」,中山堂便有千把人來躬逢其盛。
如果要我去講,不會有兩百人來聽的。
要是我到外國去,那就又不同啦!所以要做事業,人情的道理大家要懂,如果這個道理不懂,就不要談事業。
前面說過,人情多半是「重遠而輕近,重古而輕今」。
古人總歸是好的,現在我不行,死了以後我就吃香了。
像拿破侖啊、楚霸王啊,死了以後就有人崇拜。
所以大家 要瞭解人情及群眾的心理。
人情是什麼呢?除了飲食男一女之外,權力慾也是很大的,不僅是想當領袖的人才有,權力慾人人都有。
男的想領導女的,女的想領導男的,外邊不能領導,回家關起門來當皇帝。
先生回家了對太太說:「倒杯茶來!」太太呢?「鞋子太亂了,老公請你擺一擺……」這就是權力慾,人都喜歡指揮人,要想人沒有權力慾,那就要學佛家啦!到了佛家「無我」的境界就差不多了。
一個人只要有「我」,便都想指揮人,都想控制人,只要「我」在,就要希望你聽我的。
這個裡邊自己就要稱量稱量你的「我」有多大?蓋不蓋得住?如果你的「我」像小蛋糕一樣大,那趁早算啦!蓋不住的!這個道理就很妙了。
所以權力慾要控制,不僅當領袖的人要控制自己的權力慾,人人都要控制自己的權力慾。
因為人有「我」的觀念,「我」有喜惡,所以有這個潛意識的權力慾。
權力慾的傾向,就是喜歡大家「聽我的意見」,「我的衣服漂亮不漂亮?」
「噯喲!你的衣服真好、真合身。」
這就是權力慾,希望你恭維我一下。
要想沒有這一種心理,非要達佛家「無我」的境界不行。
佛家說的「欲除煩惱須無我」,就是要到無我的境界,才沒有煩惱;「各有前因莫羨人」,那是一種出世的思想。
真正想做一番治世、入世的事業,沒有出世的修養,便不能產生入世的功業。
我看歷史上很少有真正成功的人,多數是失敗的。
做事業的人要真想成功,千萬人有出世的一精一神。
所以說,「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
人到了這個境界,或者可 說權力慾比較談。
為什麼先要把這一段告訴大家呢?因為這是前提。
《系辭》對我們研究《易經》非常重要,在上傳中我們講過八卦成列的道理,八個卦每一卦的發展、變化,都會各自排成一個行列,每一個卦都可以變成八個卦,共成八八六十四卦。
由八八六十四卦再發展下去,可以多到不可知數。
我們的《易經》文化把卦排列六十四位為止,是因為六十四卦已經夠用了,也因為宇宙之數,已經都在其內了。
研究《易經》八卦,一定要把六十四卦背熟,每個卦都能畫出來,否則學這個《易經》是沒有用的。
不過你背熟了八八六十四卦,還是沒有用的,還要熟到隨時想得出、畫得出、一提就想得出來,像在你面前一樣,這樣才能談到用。
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
這個卦象,這個圖案的現象,乃至拿八八六十四卦看宇宙的一切現象,都已經瞭解了。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先天八卦只用三爻,據說我們老祖宗畫卦,畫的是三爻卦,到了文王的時候,變成六爻卦。
六爻卦就是把三爻卦的圖案重疊起來,所以現在我們所用的卦,都是六爻,「因而重之」是把三畫卦重疊起來而成的卦。
重卦的方法前面我們曾經提過,不再重複。
把三畫卦重疊起來變成六畫卦,下面的三爻叫做內卦,上面的三爻叫做外卦。
像同一個東西分成兩個部分,譬如我們有些人,內在的思想與外在的表現卻完全兩樣。
有時候我們問一個人你好不好,他說好、很好。
嘴上這麼說,實際上他肚子裡還在生氣呢!有很多事情內外都是兩樣的,他說好,不一定好;好不好,說不定還很好呢!這個世界上的事物,都在內在和外在的兩面。
一切外在的形態,都是從內在滋生而來。
譬如你說這兩年運氣不好,因為你心中有一個東西丟不掉、放不開。
如果你心中本來無事,就四季春風,天天太平了。
可見內在是很重要的。
外卦也可以叫上卦,內卦也可以叫下卦。
一般我們畫卦是從下面畫起,事實上它的意思不是「由下而上」,而是代表了由內而外的一種思想。
因為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從內發生到達外面。
大家看一個水果擺在桌上,它慢慢爛了,都是由裡邊先爛,當然也會有因外面細菌感染而由外爛起的。
但上我們中國的名言「物必自腐,而後蟲生」,許多東西都是先從裡邊開始爛的。
所以說「物必自腐,而後蟲生;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一個人不自重,侮辱了自己,然後人侮之,別人才敢欺侮你。
換句話說,你內心有鬼,外面就有鬼了;如果內心沒有鬼,外邊也不會有鬼了。
所以畫卦要由內而外,就是這個道理。
由內到外,說明「物必自腐而後蟲生、人必自侮而後人侮」的道理。
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是這樣,自己站不起來,領先旁人永遠沒有辦法。
自己先自侮,沒有獨立的價格,那就沒有辦法。
所以「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這就是變化。
為什麼由先天卦三爻變成六爻呢?爻者交也,爻的變化就在於這個「交」。
善《易》者不卜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剛就是一陽一的,柔就是一陰一的;一陰一陽一互相推排,一陽一極必生一陰一,一陰一極必生一陽一。
一陽一來了,一陰一就沒有了;一陰一來了,一陽一就沒有了;光明來了,黑暗跑了。
所謂剛柔相推,就是這個意思。
一陰一陽一當中互相推排,這中間就有了「變」。
宇宙萬物隨時隨地都是這個現象,所以說「變在其中矣」。
「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研究《易經》的學問,「系辭焉」,指每一個吊在卦下面的文句,就叫系辭,是解釋這個卦象的。
「而命之」,在這個裡邊找到它的命題,找出它的主題。
「動在其中矣」,變動的道理,就在這個裡頭了。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這裡有一句名言,上篇裡邊我們已經講過,就是「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只有兩個字把看相算命、做人做事都統統包括了,這兩個字就是「吉、凶」。
如果你一定要說我在家睡覺,就不吉也不凶了,殊不知那你已經是壞了。
因為沒有好,你躺在那裡沒有動,但是你的生理已經變了。
所以《易經》只有兩個字:「吉與凶」。
為什麼說吉、凶、悔、吝呢?悔與吝是小的吉凶,所以還是只有兩個字,「吉」與「凶」。
吉在背面就是凶,凶的背面就是吉。
悔吝呢?是小凶、不是大凶。
所以懂了這個道理,不需要卜卦啦。
一件事情一開始做就知道結果了,不是好就是壞,沒有第三樣。
一個人去看相算命,八成都是彷徨不定的人。
發財的時候,一天忙得不得了,哪有時間去看相算命,生意失敗的人、沒有辦法的人,理發也沒有錢,頭髮長得長長的、鬍子也不刮,穿的破鞋子,每天卻圍著算命攤子轉。
所以,我常常告訴有些同學們,我說我教你一套,包你靈,將來你如果有辦法去跑江湖,擺個卦攤子,有人來看相算命,你就說:「嗯!你先生最近運氣不好,氣色不對!」因為他一定有了不對地來問你,所以你講他氣色不對,一定靈。
然後他肯叫你算命,你就說他最近會破點小財,這句話也一定靈,因為他叫你算命,一定要花錢,不是破財是什麼?所以我說包你靈,你說說話本來是不著邊際的,他回去想想,「哎呀!算命的話對啦!」如果不對呢?他會翻來覆去地想,擔心什麼時候會破財,「哎呀,可能是真的!」反正都是對,所以善《易》者不卜。
恩以生害
世界上的「吉、凶、悔、吝」是從哪裡來的呢?「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
萬事一動只有好或壞,沒有中間的。
你說我不想好,也不想壞,想不動。
好只有打坐入定了,才脂所謂寂然不動。
只有修道的人才能不動,那才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否則一動便有吉、凶、悔、吝,這是聖人的話,孔子的名言。
讀《易經》到這裡非常令人讚歎,宇宙人生的道理,孔子統統講完了,懂了這些也不要再研究《易經》了,「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一動好壞就出來了,不動就沒事,但是想不動可不容易啊!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這兩句話,包括了一切人生的大道理。
政治的在道理、做人做事的一精一義都在這裡邊。
剛就是硬的,柔就是軟的,剛就是一陽一,柔就是一陰一。
一個人有剛的一面,也有柔的一面。
所以帶兵的人要能恩威並濟,恩是柔的,威是剛的,但是這句話也要注意,《太一陽一陰一符經》說「恩以生害」。
你對他太好了,好到極點了,也會害了他。
你看歷史上反叛你的人,都是你對他最好的,都是你自己培養出來的,決不是敵人。
敵人推翻不了你,每一個人事業垮掉,都是由於自己最親近的人、最心一愛一的人發生了問題。
皇帝都是死在最親近人的手中,一個人的事業,也往往敗在自己最親近人的手裡。
所以恩裡就生害,害裡就生恩。
譬如父母教育孩子、罵孩子很痛苦,但是等了長大了,才知道你這打、你這罵對他多有用處。
用痛苦磨煉人的教育,雖然當時他恨得要命,過後他會越想越對,就是害裡生恩。
現在你們教育孩子用西滾化的教育方法,我絕對不贊成,處處將就孩子,統統把青年人害了。
所以現在青年人沒有幾個有用處的,都是在溫室裡養的,「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女子之手」,終究很難有大用處。
二十年前我就講過,現在我們的教育,第一流的家庭是末等的教育。
夫婦都是知識分子,都去工作了,孩子托給傭人照顧,再不然請個保姆,那個保姆的知識程度,未必超過孩子的一媽一媽一,保姆是沒有辦法才來做保姆嘛!結果呢?你第一等的家庭實施了末等的教育,造成了今天教育的問題、社會的問題。
所以今天的教育沒有什麼可談的,要談教育,所有的一媽一媽一都要先回到幼稚園去再教育才行。
這不是在說笑話,我們的教育的確很有問題。
所謂剛柔的問題就是這樣,恩裡生害,害了孩子的一生;害裡生恩,所以要置於死地而後生。
但是有進修太剛也不行,太柔也不行。
要剛柔相濟,恩威並用,才是「立本者也」。
不過雖然知道剛柔相濟,恩威並用,還要懂得「變通」。
「趣時」是把握時代的,如果不把握時代,只認為《易經》才是文化、才是學問,其他世界的一概不管,那又完啦!所以,孔子是聖之時者也!「時者」,就是懂得把握時代。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吉凶者,貞勝者也。」
這裡有個原則,不需要迷信,就是中國文化哲學的道理,認為天地間沒有絕對的好事,也沒有絕對的壞事。
好壞事都在於人為,人在於心,所謂「貞勝者也」。
貞的意思就是正,心正壞事也不壞了,心不正好事也不會好。
所以說「吉凶者,貞勝者也」 。
講到這裡,想到當年有位朋友,一表人才,相貌堂堂,才華出眾,樣樣都好,就是太風一流瀟灑了。
算命看相,都認為他會官至極一品,命相都是第一流的,因此他也很自負。
不過後來太過於風一流瀟灑啦,得了一性一病,甚至連眉一毛一也生瘡爛掉了,變成了無眉的人。
還有什麼相?都破壞了,只好上山去了,最後不知所終。
這就是我親眼看到的,我們過去一般的同學談起這個老兄,都非常懷念,也非常惋惜。
他的才華真高,真好,但結果是這樣。
古人所說中國文化的道理,不是什麼菩薩、上帝在保佑你,也不是命中規定了不能變的。
我們從小必讀的課外讀物——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中就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禍福沒有一個是命運規定不變的,就是看人自己的作為了。
這個道理大家千萬要注意。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這個問題大啦!我們知道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
世界上最迷信的知識分子,迷信不僅是鄉下人,研究科學的人更迷信。
我測驗了很多學科學的人,跟他們坐在一起,一切都跟著他講,聽他講完了他的見解以後,你便講「你老兄呀!最近一精一神似乎差了一點,有什麼問題嗎?」
「真的嗎?唉!唉!你給我看看。」
他就跟著你來啦,很可笑的。
生命中間有一分不可知的奧秘,人人都想知道它,你只要在這一方面指點他幾句,他非上當不可。
所以古代的帝王特別迷信,看號經常改,甚至有當了二十年皇帝,改了十幾個年號的都有。
這等於我們當年起名字,我本身就有七八個名字,年輕時很喜歡改名字,有本名、有小名、有譜名(字譜裡邊的名字),現在還保留好幾個,然後有號、有字、有別名,有各種各樣的名字,就是為了「貞勝」。
但「貞勝」不是迷信,因為宇宙之道是「貞觀者也」。
道家的《太公一陰一符經》開頭就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這就是根據《易經》來的,這是中國文化。
《一陰一符經》是很古老的書啊!從姜太公手裡傳下來,觀察宇宙天地的道理,一切的法則,重要的依據就是十二辟卦與方圓圖等等。
由此可以知道宇宙的法則,也就是天文的天文學,幾千年前是世界上第一位的,現在連一巴掌也夠不著。
《中國古天文學》這本書在國內已經沒有,我們現在已把它印出來了。
大家懂了中國的古天文學,就知道觀天之道了,宇宙、太一陽一、星星……同人世界的關係與影響,這就是執天之行。
把握了這個原則,就可以修道,可以修到生命的長生不老。
不就是我們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學問。
月球是我們中國的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這個太一陽一系裡的地球文化,在我們中國文化中特別重視的,就是所謂的「日月之道」。
說到日月之道,我們中國古代有個神話。
古書中記載,上古之時「十日並出」,十個太一陽一一齊出來,於是天下大旱,大地快要曬焦了。
據說我們有個老祖宗叫后羿的,射下了九個太一陽一。
后羿就是到月亮裡去的那個姑一奶一奶一嫦娥的先生。
談到嫦娥奔月,記得美國太空人第一次登陸月球那天晚上,我請一個美國朋友吃飯,同時看登陸月球的電視。
當時他很客氣地跟我說,他們美國已經上去了,將來太空主權不知道會不會有爭執。
言外之意,他們已經把國旗插上去了,月球應該是美國的領土了。
我說那不一定,我們中國有位姑一奶一奶一,五千年前就已經去那裡住了,你們把國旗插上去,說不定她一覺醒來,掃地的時候已經把它當垃圾丟掉了。
他看著我大惑不解地笑,問是什麼意思?我說我們中國五千看前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他聽了一陣大笑。
事實上我們遠古史很難研究,因為那些似神似幻的神話,沒有法子去考證。
據歷史的記載,后羿的射法很高明,武功第一,當時的九個太一陽一都是他射下來的,只剩下一個留給我們。
剛才講十個太一陽一的事,中國上古史的神話太多,研究中國的上古史,把神話配合每一個宗教來研究,會得到一個結論——世界上的文化,整個的人類文化,都是同一個來源,沒有西方也沒有東方。
因為經過上一次冰河時期以後,這個地球分裂開了,慢慢地語言變化不同,因為地區分裂的關係,文化變成不同了。
其實追根究底都是一樣,都是同一個來源。
但是到現在世界各國你爭我搶,殺來殺去,不禁令人感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了。
後來佛學進入中國,境界更廣大了。
佛學講三千大千世界,過世的大畫家張大千,就是以這個起名的。
張大千當過和尚,他自己知道大千世界的道理,才起名大千。
佛學的宇宙觀,把一個太一陽一系稱作一個世界。
一個太一陽一系,太一陽一帶領了九個衛星,地球也在內,最近又發現了一個,共有十個,統稱是一個世界,一千個太一陽一系統的世界,就叫一個小千世界。
我們這個太一陽一,在這個世界裡邊是面積最小、壽命最短的一個。
但是由這個太一陽一系統來看,科學家便不得不向釋迦牟尼投降了。
這就是佛學的高明之處。
佛的過去兩千多年前曾說:在這個世界裡,月亮裡面的一晝夜,就是我們地球上的一個月。
這句話三十年以前,大家以為是撒謊的,現在人到了月球,證明是真的。
還有太一陽一里的一天,是我們地球的一年,所以宇宙的時間是不一定的,是相對的,人為的,每個地區都不同的。
就以我們這個地球來說,南半球、北半球就有不同。
各地區的生物也不相同,有些生物早上生出來,晚上就死了,它覺得這一輩子也很舒服,它這一天也是一生。
我們的一生也是一生。
狗活幾年?馬活幾年?狗的生命觀念跟鳥的生命觀念不同,因為它們的世界是不相同的。
一千個太一陽一系統合起來,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起來叫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叫一個大千世界。
這個宇宙裡邊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總數至少有三千個,乃至不可知、不可說、不可數、不可盡。
現在太空科學非常崇拜釋迦牟尼佛的宇宙觀,認為完全正確,因為這個銀河系統已經不算什麼了。
在這個宇宙太空裡,已發現像我們這個銀河系裡能夠發亮的太一陽一、月亮、地球一樣的星球太多了,多得不可計算。
所以這個宇宙觀,我們過去老祖宗只講到「十日並出」,那已經相當大了。
漢朝以後加入了佛教,使宇宙觀更擴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可見宇宙之大。
不管哪一種宇宙觀,都離不開這個太一陽一系,這就是「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我們老祖宗曉得,月亮本身不會發光,月亮的光是吸收了太一陽一的光而發光,所以它發的光是白影,等於我們的地球一樣。
月亮同地球放出了另外一種光,不是我們眼睛所看見的這樣的光,這在上古時古人已有了這個觀念。
現在我們科學儘管發達,也沒有跳出這個範圍,現代的科學家並沒有超越古人「日月之道,貞明者也」的觀念。
但是,「貞明」不完全是我們看到的這種光明。
世界上有些生物,並不喜歡我們這個光明,而喜歡我們認為是黑暗的那種光明。
所以,到夜裡這個世界上活動的生命,比我們白天活動的生活,起碼多幾十萬倍。
那些生命也是「貞明」啊!我們人類是喜歡太一陽一光,所以太一陽一的光明限於人類,其他的生命大部分喜歡另一種光明。
不過卻有一個相同的原則,那就是都需要光明。
所謂黑暗與白天的光色的不同,光的功能則一個。
這就是所謂「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萬變不離其宗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我們看《易經》的學問,孔子的心得報告說,「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就是動輒得咎。
一動四分之一的機會是吉的,四分之三是不吉的。
但是這裡告訴我們一個結論,動不一定壞,「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雖然一動四分之一是好的,但是正動卻永遠是好的。
怎麼樣才是正動呢?這是一個大問題了。
我們注意,孔子這一篇文章寫得特別好。
如何是正動呢?下面答覆我們正動的道理。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然示人簡矣!
「易」,就是容易的易,大家要注意!「易」有三易,簡易、交易、變易。
《易經》的學問不要看得那麼複雜,它非常簡化,「確然示人易矣」!「確然」,就是很正確地告訴你。
用白話來說,《易經》的學問很正確地告訴你,就是簡化,並不那麼複雜。
所以真懂了《易經》,那是很簡單的。
它簡化在哪裡?就是上面說的三易之道。
宇宙間的事物,都是彼此交互在變化,交互變化的法則,就叫變易。
到了宋儒,額外加了一個道理,叫做不易。
一般所謂三易之道,是簡易、交易、變易,不談「不易」。
以不變應萬變,就是根據《易經》哲學來的。
一切的變化,變來變去,根本形而上那個東西沒有變。
沒有變的東西,就是「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這個是不變的,所以說「無乾,確然示人易矣」。
坤卦呢?「然示人簡矣」。
懂了乾那個法則,宇宙之道非常簡化,沒有那麼複雜。
懂了坤卦那個法則,人世間、宇宙間的道理就是「然」,很自然,很順暢。
告訴你很簡單,這就是簡易、交易的道理。
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這是孔子寫的報告。
乾坤兩卦,可以代表太一陽一月亮,也可以代表男一女,也可以代表一抽一象的一陰一陽一。
它是代表天地、一陰一陽一、是非、善惡等的各種符號。
銀河系裡的妙音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爻也者,效此者也。」
每一卦有六爻,每一個爻的動,都是傚法天地的動。
還記得一九四九年剛來台灣,我當時在基隆,過去那位胡適之先生寫了文章,說中國文化是靜態的文化。
很多老先生跑來找我,說你不能不說話。
那些老先生幾乎要氣瘋啦,說胡適之胡說。
他們帶了很多資料給我看,我看真是胡扯,又考據虛雲老和尚什麼的事搞這一套。
胡適之一生專門做些小氣的中。
我說跟一個和尚有什麼過不去的?一個大學問家,應該做的學問多的是,偏偏要研究一個和尚。
中國的哲學家就是搞這種事情嗎?因此我寫了一部書《禪海蠡測》。
當然我一句罵的話也沒有,就是要糾正那些錯誤的觀念。
中國文化講宇宙是個動一態,整個的生命都是動一態。
你說那我打坐修道不是靜嗎?那是大動,不是靜。
靜是人為的,把大動當成了靜是不正確的,因為動得太大了,你反而覺得它是不動。
等於老子說「大音稀聲」,最大的聲音,我們聽不到。
有些微聲會使音樂發生干擾,但我們的感官聽不到,可是很多生物聽得到,科學儀器聽得到。
銀河系裡有些聲音很美妙,也很怪異。
以前我在峨嵋山閉關的時候,在雪山頂上,一年總要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下雪的,半夜起來打坐,不要說人的聲音聽不到,烏的聲音也沒有,連鬼的聲音也聽不到。
人到了空谷之中,一點聲音都沒有,住久了連你自己走路的腳聲都聽得很清楚,所以莊子說「空谷足音,跫然而喜」。
在那萬籟俱寂、絕對一點聲音都沒有的境界裡,你會害怕的。
絕對沒有聲音,那真會嚇死的。
因為真正沒有聲音,那是實在的,那是另外一個味道。
人在孤零零的山頂上住住你聽到了一個人走路,跫然那個腳蹬一下,啊喲!那真高興得不得了。
莊子把這種情形形容到了極點,真是那個樣子。
那個時候半夜你靜坐下來,會聽到虛空中很美妙的聲,奇怪得很,那種聲音美得不得了,聽了連打坐都不想坐了,很想隨它動起來。
那可不是現在舞台上那種狗呀貓呀的唱法,不是現在的音樂,那真是好極了,就是莊子說的「天籟之音」,也不是神秘一性一的,我現在回想,那種聲音是銀河系裡反射過來的聲音。
一個人不一定在山頂,當你打坐靜到極點的時候,就可以聽到,即使在都市中也會聽到。
為什麼會講到這裡?這就是交的道理,「爻」就是交。
乾坤一動就交,這個裡頭音聲相交、光明相交、視感相交。
所以爻、卦是個整體的。
譬如我們人一體這個卦,身一體內部的組織,神經、頭顱、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就是爻,爻動就是一個投影。
這樣一來使我們瞭解,有些傳教士的解釋是有問題的。
他們說「上帝照他的形象創造了萬物」,這句話並沒有錯。
但是我們先要弄清楚所謂上帝是什麼?如果說上帝就是乾卦、是個代號,那就對了。
那他可以叫上帝,也可以叫其他,那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那只是個代號。
中國文化不用神,而用乾,它代表了上帝,舉凡這個宇宙的生物、萬有,都是它本體的投影。
我們的生命是三重的、四重的投影,所以它與本體是合一的。
提到中國文化,司馬過講學問之道,他把學問的價值提得很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就是司馬遷歷史哲學的觀點。
中國歷史已經變成宗教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就是宗教的道理。
這是第三重,「效此者也」。
「像」,一個卦就是象,「像也者,像此者也」。
大家要注意啊!孔子研究的心得報告,卦也不一定用這個畫法,你可以用別的符號來畫。
把卦畫成這個樣子,是「像此者也」,是差不多像那個樣子。
等於我們到照像館裡照的像,那個是我嗎?不是我,「像此者也」,像我而已。
畢竟它不是我,它只是我的投影而已。
人生成敗關鍵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這就是人生的境界,也是《易經》的帝王學、領導學。
大家要知道,《易經》呀、老莊呀,都是我國帝王領導學中最高的哲學。
天下人事宇宙萬有,皆見於爻象的動,我們思想一動,就是爻象動;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動爻;你思想動了一下,就是爻動了,爻動了就會交、會變。
孔子在《禮記·經解篇》中介紹中國文化,說「潔靜一精一微,易之教也」。
《易經》的學問是宗教的、哲學的。
懂了這個學問的人,自己要修養到聖潔——聖人最高境界,便要清心寡慾、靜到極點才可。
潔靜是宗教一性一的,哲學一性一的,一精一微是科學一性一的,那比電腦還要一精一密。
如果頭腦比電腦還要一精一密,就可以研究《易經》的卦象了。
不但要一精一密,還要通這個「微妙」,所以潔靜一精一微,易之教也。
現在講到人事。
人的意念一動,爻象才動,爻像在內一變,吉凶從外表就看出來了。
所以一個人坐在那裡,情緒一動,氣色就不同了,內在的情緒一動,外面的象就表現出來了。
一個一團一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要問它的前途如何,吉凶如何,你只看它內部一動,高明的人已經看清楚了結果。
這就是「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
注意啊!「功業見乎變」,建功立業,就在你一念之間的變通。
一念之間有如此重要,也許是大成功,也許是大失敗,沒有中庸路線。
所以第一等人懂了《易經》,可以領導變;第二等人呢?是適應這個變;末等人則是變過以後,坐在那裡罵變。
我常常用這個比方看搭公共汽車的人,第一等人把時間看好了,第一個上車,坐在那裡睡覺到終站。
第二等人車子來了,排隊在中間還可以弄個位置坐坐。
第三等人公共汽車快要開了,他才挾個皮包在後面追,眼看著汽車放黑煙,嘟的一聲開走了,他還在後面罵,為什麼不等他!這種人太多了,他就不知道如何適應這個「變」。
「功業見乎變」,這就是大權變之道,佛學也叫權變。
權,就是要知道方法來應變;佛學還有個名稱叫「權巧」,要懂得巧妙,這就是領導學的四大原則。
「爻象動乎內」,由此你也可以瞭解,為什麼我們過去的讀書人喜歡講四書,四書是從宋朝才開始的,《大學》、《中庸》原來是《禮記》的兩篇,宋朝以後才把它變成經典。
但是《大學》、《中庸》所講的,就是領導學的內養之學,所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就是要注意到自己的念動,使自己的爻象、內爻的動,在「貞夫一」的情形下進行。
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外用之學,亦即所謂的「功業之變」,這也可以說是告訴我們什麼叫領導學。
領導學就是做人的道理。
假使你把根本做人的道理把握住了,就把握住領導的道理了。
什麼是領導?人都做不好,還能談什麼領導?像趕公共汽車,跟在汽車後邊黑煙裡罵的人一樣,那有什麼用呀!
所以說「聖人之情見乎辭」。
上古中國文化中的有道之士,他告訴我們後代的人,這些情意在哪裡可以見到?「見乎辭」。
你多讀《易經》的《系辭》,文王、周公、孔子的《系辭》,你就可以了角了。
文王、周公,孔子的情意是中國文化的一環,老子、莊子的文辭又是一環,大家要弄清楚。
《易經》的文化非常簡單,就在一言之中,一爻之中,這就是「然示人簡矣」。
我們為什麼要講中華文化呢?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站在宇宙的悲觀面,中華文化不同,它認為宇宙充沛極了。
這跟佛教《華嚴經》看世界是一樣的。
華嚴境界看世界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充滿了美麗幸福,這個世界是真善美的。
即使是死亡,也是一樣的可一愛一,也很美啊!死亡不是不美啊!因為它是另一個面,生是一陽一的面,死是一陰一的面,死亡並不是完了、沒有了,它還是有。
所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一個太極裡頭又有一陰一陽一,一個一陰一陽一里頭又有太極,所以佛教中華嚴的境界同《易經》是一個境界。
古人懂佛學的,必定懂《易經》,懂《易經》的人,必定懂得華嚴境界。
大君的統治學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這個位很很說,位並不是說一定要當皇帝啊!當然拿大事來講,位就是權位,如果把《易經》講成大君統治學,這一切就是大君統治的原理了。
如果拿大君統治的觀點來講,這個「大寶曰位」的位置是很難得的。
孔子的一生中,半輩子都是找這個東西,不當其位,沒得用。
所以《易經》卜卦的原理,就是兩個東西,一個是「爻」,一個是「辭」。
「位」是什麼呢?就是爻變那個機會,也就是現在人講的機會。
「辭」是什麼呢?「辭」就是說明,《易經》只講了兩個東西,一個是時間問題,一個是空間問題。
作用呢?在易的名稱就是時位問題。
當時間不屬於你、運氣也不屬於你時,沒有用。
「位」這個空間不屬於你時,也沒有用,所以說「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仁,就是仁義、仁慈、一愛一人,就是佛家的慈悲,基督教的博一愛一,墨子的一愛一人。
「守位」,如何守位?拿近幾十年的青年人來說,玩聰明、耍手段,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博士學位,都是一流的。
但是玩玩可以,真要說成就,那一點用都沒有!最後成功的人,只有一個具有最高手段的人,那就是誠懇一愛一人的人,也可以說仁一愛一、誠懇是成功的最高手段,但要能真做到才可以。
「何以聚人曰財」,所以我經常開玩笑說,人是錢做出來的,沒有錢不好做人。
「何以聚人曰財」?我們中國的古訓是「財聚則人散」,這個人發了財就沒有朋友啦。
要人聚便要財散,這要睦你走哪個路子了。
「理財正辭、禁民非曰義。」
這就是中國的政治哲學——經濟政治非常重要。
孔子說「理財正辭」,經濟的問題固然重要,一精一神文明的文化更重要。
所以中國《易經》的政治哲學,第一是理獻策,使有繁榮的經濟基礎;第二點要有最高的一精一神文明;第三點人民還要守法。
所以說「禁民為非曰義」,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幸福的社會,理想的國家。
各位學政治學的,不妨在這方面多加研究。
分類:易經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