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系傳別講》下傳10章 廣大悉備: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系傳別講》下傳10章 廣大悉備

易經系傳別講

下傳10章 廣大悉備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

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雜,故曰文。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三才之道

各位知道伏羲畫的八卦只有三爻,後來為什麼變成六爻?孔子在《系傳》裡講過:「因而重之」,因為三畫卦不夠用,所以把它重疊起來以便運用。

從這個六便可以看出我們祖宗文化的偉大了。

到現在為止,世界科學的發展,一切的應用,不管物理化學等等,還沒有超過六位的。

老子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講到先天的三畫為止,也是從《易經》出來的。

到了文王手裡,為了後天的用,所以才「因而重之」,變民了六爻。

我們看宇宙的構成,也是三個位數,宇宙構成以後有了萬物,它的運用仍然不出六位。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天地人謂之三才,這是我們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根本。

後世的皇帝稱天子,皇帝雖然有無上的權威,但他不敢超於天。

站在人道的立場,他仍然是人,還是一樣要跪下來參拜天地,稱為天子,自己當了上天的孩子。

這就是三才之道。

天地人是宇宙的三才,三樣最重要的材料。

假使有天地,沒有了這個「人」,宇宙便不會熱鬧得這麼有趣味了,也不會有「總統府」、中山樓、世界大戰了。

這都是人鬧出來的,在中華文化中,人的價值與天地並存,可見中華文化把人的地位提得很高。

我們過去的文化、教育都從這裡來,大家要瞭解它。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天地人三才為何兼而兩之?因為三才是一陰一陽一相對的,三二得六,所以「兼三才而兩之」。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宇宙間一切都是相對的,同理,天地人三才,因為有一陰一有一陽一,有體有用,所以「因而重之」,就變成了六爻。

《易經》的卦一定要畫六爻,就是這個道理。

道有變動,故曰爻。

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雜,故曰文。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宇宙的法則,天地人隨時在變,隨地而變,永元停止地在變。

不但如此,而且還交互地變,錯綜地變,因為交互變,所以就有了交,交就是爻,所以古人說,爻者交也。

「爻有等,故曰物。」

變動中間就分出了等級,有了等級等等,就有個東西在,那就叫做物。

物包括物質的、物理的等等的一切。

「物相雜,故曰文。」

萬物因為變動不居,故都有相雜,金木水火土,隨處相雜。

譬如水跟火相雜,水一多火就息了,火多水就干了,水與火相雜,產生了人類的文明與文化。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人類的文化與文化要永遠掌握在人的手中,才是正途。

拿《易經》的道理來講,無論科學發展到什麼程度,運用科學的還是人,也就是科學被從類所用。

但是現在很可怕了,也很不幸,人已被科學所利用了,這就是《易經》說的「文不當」。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科學的發展,對人類而言,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就今天的發展來看,人類的浩動恐怕快要來了。

為什麼我們敢這樣說?是根據《易經》的道理看到的。

第十章是研究《易經》理論的。

後世有一派學者,專門用《易經》來研究歷史的變化。

宋朝邵康節的《皇極經世》這部書,就是專門研究歷史哲學的。

現在市面流行的《推背圖》、《燒餅歌》之類的書很多,過去帝制時代都封鎖在皇宮大內,八國聯軍到北京,這些書才流傳到外邊。

因為這些主要是預言歷史變化的,過去是禁止一般民眾閱讀與研究的。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系傳別講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