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系傳別講》下傳08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系傳別講》下傳08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易經系傳別講

下傳08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又明於憂患與故。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萬變不離其宗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孔子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易經》這本書的學問,告訴我們些什麼呢?「不可遠」。

它無論在任何情形下都會適合我們的人生,也就是說我們隨時隨地都離不開它的範圍。

換言之,它都在你的旁邊,像宗教家講的,上帝與你同在,這就是「不可遠」。

同時這個意思也是說,《易經》這本書的學問是很淺近、很平凡的,是跟我們日常生活最切近、最有關係的學問,不是遠在天邊、高不可攀的。

所以我們不可向很深遠的方面去想,去求。

換句話說,也就是禪宗所說的不可以「高推聖境」,不可以把聖人的境界高捧得太過了。

因為聖人的境界也是很平易、很通達的。

天地間越是了不起的學問,越是平易、平凡,這就是不可「高推聖境」的道理。

「為道也屢遷」,你如用呆板的法則學《易經》,那就錯了。

《易經》這一門學問是活的學問,不是死的學問,也就是宇宙的法則。

宇宙的法則沒有永恆不變的。

所以懂了《易經》的道理,也就懂了宇宙的法則隨時在變。

這也就是佛學所講的「無常」。

宇宙間的事不可能有一刻不變的,變就形成了我們平常說的「時與運」的問題。

「時與運」在卦裡很重要,看一個卦象,變要看時空兩者的關係,時空是相對的,隨時都在變動。

其實也不僅《易經》如此,一切學問都是一樣,尤其我們做人做事,要懂得「變動不居」,因為宇宙萬物隨時間空間而變化,一切現象都在變化。

你要識變、適變,因此學《易經》、卜卦、算命,同樣沒有一個呆板的法則。

如果有個呆板的法則,你要求的答案就不對了,你的判斷一定不會準確的。

「周流六虛」,「六虛」就是上古文化中的六一合,也就是上下四方。

東南西北上下就代表了宇宙間的空間。

這個道理就是無處不充滿,也就是宗教家所講的神、上帝無所在,無所不在。

宗教家把它穿上宗教的外衣,便成了神。

事實上無所在,無所不在充滿法界,就是《易經》的「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周是圓的,表示圓滿充實。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上下、下上是不一定的。

比如說山地是剝卦,反過來地雷就是復卦了。

站的位置不同,看的角度不同,觀點就兩樣,現象就變啦。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剛柔」是一陰一陽一,「相易」是變化,一陰一極一陽一生,剛極變柔。

變來變去,就是:「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所以學《易經》要特別注意,卜卦算命的方法不是死的。

孔子告訴我們說「唯變所適」,我們後人把孔子的像畫得像個死人的樣子,尤其宋朝以後的儒家把孔子講得令人生厭。

其實孔子非常活潑,《孔子家語》上講的,孔子是「無可無不可」的。

「無可無不可」多滑頭呀!他的道就是「不可為典要」,沒有一個確定的事,時間有變化,空間也有變化。

所以學《易經》的要記住下面「唯變所適」這一句話。

看向哪個方面變。

懂了這個道理,如果你當個領一導一人,領導一個一團一體,第一天到職一看,就知道這個單位哪些地方非變不可。

「唯變所適」,只有變才能使它進步。

這幾句話是這篇的結論。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又明於憂患與故。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一進一出有一定的法則。

你懂了這個就知道宇宙萬物隨時在變,隨地在變。

但是變有一定的法則,不是亂變的。

譬如我們坐在這裡要想到外面去,一定先要站起來,一步一步地走出去,這就是變中一定的法則。

所以在變的中間,外卦、內卦、外在、內在都要知道。

做人做事當知天地宇宙隨時在變,隨時都要戒慎恐懼。

譬如說危險,危險就在不危險的裡頭,但反過來,你看一駢不危險,卻隨時會有問題。

所以要「外內使知懼」,知道危險。

「又明於憂患與故」,同時要明白《易經》學問的一精一神,人隨時都要注意到憂患。

人沒有一天是不生病的,如果有一天覺得很健康,便是生病的開始。

大意一點就出一毛一病,人隨時都在憂患之中,所以要「明於憂患與故」,明白它的原因,它發生在哪裡。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易經》這一門學問,並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學,也不是哲學。

但它又是宗教,又是哲學,又是科學,同佛學的最高處有相通之處。

「無有師保」,沒有人隨時隨地可以保護你,也沒有人可以指導你,人一切只有靠自己,時時刻刻知道恐懼「憂患」。

如臨父母,就像隨時隨地都在父母的身邊一樣,那樣的恭敬,那樣的戒慎。

實際上我們中華文化的人生哲學,這是這兩句話,但不是宗教一性一的。

《易經》的道理沒有這些宗教外衣。

當然,我們做一個人隨時都在憂患中,沒有人可以依賴,只有靠自己,「無有師保,如臨父母」,這是一個總結。

同時也是說明,當一個卦辭用之於卜卦的時候,只有靠自己的智慧來判斷這個卦,不需要求菩薩、求神,要靠自己的智慧。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關於《易經》的判斷事務,不一定用卜卦,而是告訴大家平常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叫做「不可遠」。

不要以為一定在卜卦的時候才能用這個法則,我們現在本身就在卦中,乃至一舉一動都在卦中。

開始這卦一動,「率其辭而揆其方」。

研究《易經》對《周易》這本書,一看它的卦辭、象辭、爻辭就可以知方,可以猜測研究它的方向。

乍天它是不定的,但它有典常,「既有典常」。

千古以來學《易經》的人很多,能不能達到最高的程度、最高的境界?這個不是靠菩薩、求上帝的,就是在你自己。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這個是在於」人道「、人的力量,你有這個智慧,就搞通了。

你如果不是這個人,你學了死板的《易經》也沒有用,這道就虛行了,是假的、空搞一場、白搞一場。

這是《易經·系辭》下傳第八章的大概內容。

後面大部分是判斷《易經》,當然大部分是用之於人生哲學的。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系傳別講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