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章92 留靈武儲君即位 陷長安逆賊肆凶:西土忽來大駕,朔方頓耀前星。共言人事隨天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隋唐演義》章92 留靈武儲君即位 陷長安逆賊肆凶

隋唐演義

章92 留靈武儲君即位 陷長安逆賊肆凶

詞曰:

西土忽來大駕,朔方頓耀前星。

共言人事隨天意,急難豈忘

親?獨恨輕拋骨肉,致教並受囗囗。

權奸女一寵一 多貽禍,不止自

家門。

調寄「烏夜啼」

國家當太平有道之時,朝廷之上,既能君君臣臣,則宮闈之間,自然父父子子。

由是從一本之親,推而至於九族之眾,凡屬天潢,無不安享尊榮,共被一人-敘之德。

流及既衰,為君者不能正其身,為臣者專務惑其主,因而內一寵一 太甚,外寇滋生。

一旦變起倉猝,遂至流離播遷,猶幸天命未改,人心未去,天子雖不免蒙塵,儲君卻已得踐柞;然而事勢已成,倉皇內禪,畢竟授者不能正其終,受者不能正其始。

何況勢當危迫,匆匆出奔,宗廟社稷,都不復顧。

其所顧戀不捨者,惟是一二劈幸之人,其餘骨肉之戚,俱棄之如遺,遂使王孫公子,都至飄零,玉葉金枝,悉遭賊戕。

如唐朝天寶末年之事,真思之痛心,言之發指者也。

且說玄宗駕至馬嵬,眾將誅殺楊國忠及韓、貌二夫人,玄宗沒奈何,只得把楊妃賜死,陳元禮方才約飭眾軍,請旨啟行。

眾人以楊國忠部下將吏,俱在蜀中,不肯西行;或請往河隴,或請往太原,或請復還京師,眾論紛紛不一。

玄宗意在入蜀,卻又恐拂眾人之意,只顧低頭沉吟,不即明言所向。

韋愕奏道:「太原河隴,俱非駐蹕之地。

若還京師,必須有御賊之備。

今士馬甚少,未易為計;以臣愚見,不如且至扶風,徐圖進止。」

玄宗聞言首肯,命以此意傳諭眾人,眾皆從命,即日從馬嵬發駕起行。

及臨行之時,有許多百姓父老,遮道挽留,紛紛擾攘,都道:「宮闕是陛下家居,陵寢是陛下墳墓,今日捨此,將欲何往?」

玄宗用好言撫慰,一面宣諭,一面前行,百姓卻越聚得多了。

玄宗乃命太子於車駕之後,諭止眾百姓。

於是眾百姓擁住太子的馬說道:「皇爺既不肯留駕,我等願率子弟,從太子東向去破賊,保守長安。」

太子道:「至尊冒險而行,我為子者,豈忍一日暫離左右?」

眾百姓道:「若皇太子與至尊都往蜀中去了,中原百姓誰為之主?」

太子道:「爾等眾百姓即欲留我,奈何尚未面辭,亦須還白至尊,更稟進止。」

說罷,策馬欲行,卻被眾百姓簇擁住了,不得行動。

那時太子之子廣平王淑、建寧王炎,俱乘馬隨後。

此二王都是極有智勇的,當下建寧王見人情如此,乃前執太子之鞍進諫道:「逆賊犯闕,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今殿下若從至尊入蜀,倘賊兵燒絕棧道,則中原土地,拱手授賊;人情既高,豈能復合,他日雖欲復至此,不可得矣!為今之計,不如收集西北守邊之兵,召郭子儀、李光弼於河北,與之併力東對逆賊,克復二京,削平四海,掃除官禁,以迎至尊,使社稷危而復安,宗廟毀而復存,此豈非孝之大者?何必徒事區區一溫一 情定省之文,為兒女子之慕戀乎?」

廣平王亦從旁贊言道:「人心不可失,炎之言甚善,願殿下審思之。」

東宮侍衛李輔國至皇太子馬前,叩首請留。

眾百姓又喧呼不止。

太子乃使廣平王叔,馳馬往駕前啟奏,請旨定奪。

此時玄宗方勢轡停車,以待太子,久不見至,正欲使人偵探,恰好廣平王來見駕,具述百姓遮留之狀。

玄宗道:「人心如此,即是天意。

朕不使焚絕便橋,朕與百姓同奔,正為人心不可失耳!今人心屬太子,是朕之幸也。」

遂命將後軍二干人,及飛龍廄馬匹,分與太子,且傳諭將士云:「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等直善輔之。」

又傳語太子道:「西北諸部落,吾撫之素厚,今必得其用,汝勉圖之,吾即當傳位於汝也。」

太子聞詔,西向號泣。

廣平王即宣諭眾百姓道:「太子已奉詔留後撫安爾等。」

於是眾百姓都呼萬歲,歡然而散。

太子既留,莫知所適。

李輔國道:「日已晏矣,此地非可久駐,今眾意將欲往何處?」

眾皆莫對。

建寧王道:「殿下昔日曾為朔方節度使,彼處將吏,歲時致啟,炎略識其姓名;今河隴之眾多敗降於賊,其父兄於弟,多在賊中,恐生異志。

朔方道近,士馬全盛,河西行軍司馬裴冕在彼,此人乃衣冠名族,必無二心,可往就之,徐圖大舉。

賊初入長安,未暇徇地,乘此急行,乃為上策。」

眾皆以為然,遂向朔方一路而行。

至渭水之濱,遇著潼關來的敗殘人馬,誤認為賊兵,與之廝殺,死傷甚眾。

及收聚余卒,欲渡渭水,苦無舟楫,乃擇水淺之處,策馬涉水而渡。

步卒無馬者,都涕泣而返。

太子至新平,連夜馳三百餘里,士卒器械失亡過半,所存軍眾不過數百而已。

正是:

從來太子堪監國,若使行軍號撫軍。

此日流離國難守,無軍可

撫愧儲君。

話分兩頭。

且說玄宗既留下太子,車駕向西而進,來至歧山,訛傳賊兵前鋒將至。

玄宗催趲眾軍,星夜馳至扶鳳郡宿歇。

眾士卒因連日饑疲,都潛懷去就之志,流言頻興,語多不遜。

陳元禮不能挾制,玄宗甚以為憂。

秦國楨奏道:「眾心洶洶之際,非可以威驅勢迫,當以情意感動之。」

玄宗然其說。

適成都守臣貢常例春彩十萬餘匹至扶風,玄宗命陳列於庭,召眾將士入至庭下,親自臨軒宣諭道:「朕年來昏耄,任托失人,以致逆賊作亂,勢甚披猖,不得不暫避其鋒。

卿等倉猝從行,不及別父母妻子,跋涉至此,勞苦已極,此由朕政之不德所致,心甚愧之。

今將入蜀,道路阻長,人馬疲瘁,遠行不易,卿等可各自還家,朕自與子孫及中宮內人輩,勉力前往。

今日與卿等別,可共分此春彩,以助資糧。

歸見父母妻子及長安父老,為朕致意,幸好自愛,無煩相念也。」

言罷,涕淚沾襟。

眾人聞言傷感,亦都涕泣,叩頭奏道:「臣等死生,原從陛下,不敢有貳。」

玄宗亦揮淚不止,良久起身入內,猶回顧眾人道:「去留聽卿,不忍相強。」

秦國模在後宣言道:「天子仁愛如此,眾心豈不知感?」

於是眾人一大哭而出。

玄宗命陳元禮,將春彩盡數給賞於軍士,流言自此頓息。

正是:

三軍一時忽欲變,誰說威尊命必賤?不用勢迫與刑驅,仁心入

人心可轉。

軍心既定,玄宗即於次日起駕,望蜀中進發。

行至河池地方,蜀郡長史崔圓前來迎駕,且說蜀土豐捻,甲士全備。

玄宗歡喜,即令於駕前為引道,即入蜀境。

路過一大橋,玄宗問是何橋,崔圓道:「此名萬里橋。」

玄宗聞言,恍然點首道:「一行僧之言驗矣,朕可無憂矣!」你道什麼一行僧之言?原來唐朝有一神僧,法名一行,精通天文曆法,曾造渾天儀覆矩圖,極為神妙,其數學與袁天罡、李淳風不相上下。

玄宗嘗幸東都,與他同登天宮寺西樓,徘徊瞻眺,慨然發歎道:「朕撫有此山川,必得長享無虞方好。」

因問一行道:「朕得終無禍患否?」

一行道:「陛下遊行萬里,聖壽無疆。」

玄宗當時聞此言,只道是祝頌之語。

誰知今日遠行西川,所過此橋,恰名萬里。

因想一行之言,至今始驗。

又想他說聖壽無疆,可知朕躬無恙。

所以心中欣喜說道:「朕可無憂矣!」正是:

萬里橋名應遠遊,神僧妙語好推求。

幸然聖壽還無量,珍重前

途可免憂。

當下玄宗催趲軍士前行,不則一日,來至成都駐蹕;其殿宇宮室,與一切供御之物,雖都草創,不甚齊整。

卻喜山川險峻,城郭完固,賊氛已遠,且暫安居。

只是眼前少了一個最一寵一 愛的人,想起前日馬嵬驛之事,時時悲歎。

高力士再三寬解。

韋見素、韋諤、秦國模、秦國楨等,俱上表請亟為討賊之計。

玄宗降詔,以皇太子分總節制,然都不即使出鎮,特敕永王磷充山南東道嶺南黔中一江一 南西道節度都使,以少府西監竇紹為之傅。

以長沙太守李峴為副都大使,即日同赴一江一 陵坐鎮。

又詔以太子充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北、平盧節度都使,收復長安、雒陽。

那知此詔未下之先,太子已正位為天子了。

你道如何便正位為天子?原來太子當日渡過渭水,來到彭城,太守李遵出迎,以衣糧奉獻,至平涼閱監牧馬,得幾萬匹。

又召募得勇士三千餘人,軍勢稍振。

時有朔方留後杜鴻漸、六城水陸運使魏少游、節度判官崔漪、度支判官盧簡金、監池判官李涵等五人,相與謀議道:「太子今在平涼,然平涼散地,非屯兵之所。

靈武地方,兵食完富,若迎請太子至此,北收諸城兵,西發河隴勁騎,南向以定中原,此萬世一時也。」

謀議即定,李涵上箋於太子,且籍朔方士馬甲兵栗帛軍需之數以獻。

杜鴻漸、崔漪親至平涼,面啟太子道:「朔方乃天下勁兵之處,今吐蕃請和,回給內附,四方郡縣俱堅守拒賊,以俟興復。

殿下若治兵於靈武,移檄四方,收攬忠義,按轡長驅,逆喊不足屠也。

臣等已使魏少游、盧簡金,在彼葺治宮室,整備資糧,端候殿下駕幸。」

廣平王、建寧王,俱以兩人之言為然,於是太子遂率眾至靈武駐紮。

過了數日,適河西司馬裴冕奉詔入為御史中丞,因至靈武參謁太子,乃與杜鴻漸等定議,上太子箋,請遵大駕發馬嵬時欲即傳位之命,早正大位,以安人心。

太子不許道:「至尊方馳驅途道,我何得擅襲尊位?」

裴冕等奏道:「將士皆關中人,豈不日夜思歸?其所以不憚崎嶇,遠涉沙塞者,亦冀攀龍附鳳,以建尺寸之功耳,若殿下守經而不達權,使人心一朝離散,大勳不可復集矣!願即勉徇眾情,為社稷計。」

太子猶未許允,箋凡五上,方准所奏。

天寶十五載秋七月,太子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皇帝,即改本年為至德元載,遙尊玄宗為上皇天帝。

裴冕、杜鴻漸等,俱加官進秩。

正欲表奏玄宗,恰好玄宗命太子為元帥的詔到了。

肅宗那時方知玄宗車駕已駐曄蜀中,隨即遣使繼表入蜀,將即位之事奏聞。

玄宗覽表喜道:「吾兒應天順人,吾更何憂?」

遂下詔:「自今章奏,俱改稱太上皇。

軍國重事,行請皇帝旨,仍奏聞朕。

俟克復兩京之後,朕不預事矣。」

又命文部侍郎平章事房-與韋見素、秦國模、秦國楨資玉冊玉璽赴靈武傳位。

且諭諸臣不必覆命,即留行在,聽新君任用。

肅宗涕泣拜領冊寶,供奉於別殿,未敢即受。

正是:

寶位已先即,寶冊然後傳。

授受原非誤,只差在後先。

後來宋儒多以肅宗未奉父命,遽自稱尊,謂是乘危篡位,以子叛父。

說便這等說,但危急存亡之時,欲維繫人心,不得已而出此。

況玄宗屢欲內禪傳位之說,已曾宣之於口。

今日肅宗靈武即位之事,只說恪遵前命,理猶可恕。

篡叛之說,似乎太過。

若論他差處,在即位之後,一寵一 嬖張良娣,當軍務倥傯之際,與之博戲取樂,此真可笑耳。

正是:

若能不以位為樂,便是真心干蠱人。

然雖如此,即位可也,本年便改元,是真無父矣;若使此時鄴侯李泌早在左右,必不令其至此。

後人有詩歎云:

靈武遽稱尊,猶日遭多故。

本歲即改元,此舉真大錯。

當時定策者,無能正其誤。

念彼李鄴侯,咄哉來何暮?

閒話少說。

且說當日天子西狩,太子北行,那些時為何沒有賊兵來追襲?原來安祿山,不意車駕即出,戒約潼關軍士勿得輕進。

賊將崔乾-頓兵觀望,及軍駕已出數日之後,祿山聞報,方遣其部將孫孝哲,督兵入京。

賊眾既入京城,見左藏充盈,便爭取財寶,日夜縱酒為樂,一面遣人往雒陽報捷,專候祿山到來。

因此無暇遣兵追襲,所以車駕得安行入蜀,太子往朔方亦無阻虞,此亦天意也。

正是:

左藏不焚留餌賊,道教今日免追兵。

祿山至長安,聞馬嵬兵變,殺了楊國忠,又聞楊妃賜死了,韓、虢二夫人被殺,大哭道:「楊國忠是該殺的,卻如何又害我阿環姊妹?我此來正欲與他們歡聚,今已絕望,此恨怎消!」又想起其子安慶宗夫婦,被朝廷賜死,一發忿怒。

乃命孫孝哲大索在京宗室皇親,無論皇子皇孫,郡主縣主,及駙馬郡馬等國戚,盡行殺戮。

又命將宗室男婦,被殺者悉刳去其心,以祭安慶宗。

祿山親臨設祭,那日於崇仁坊高掛錦帳,排下安慶宗的靈座,行刑劊子聚集眾一屍一,方待動手剖心。

說也奇怪,一霎時天昏地暗,雷電一交一 加,狂風大作。

劊子手中的刀,都被狂風刮去,城垛兒上插著。

霹靂一聲,把安慶宗的靈位擊得粉碎,錦帳盡被雷火焚燒。

祿山大懼,向天叩頭請罪,於是不敢設祭,命將眾一屍一一一埋葬。

正是:

治亂雖由天意,凶殘大拂天心。

不意雷霆警戒,這番慘痛難

禁。

看官聽說,前日玄宗出奔時,原要與眾宗室皇親同行的,因楊國忠諫阻而止。

今日眾人盡遭屠戮,皆國忠害之也,此賊真死有餘辜矣。

正是:

一言遺大害,萬剮不蔽辜。

當日眾一屍一雖免剖心之慘,然幾祿山平日所怨惡之人,都被殺戮,還道:「李太白當日乘醉罵我,今日若在此,定當殺之!」又凡楊國忠、高力士所親信的人,也都殺戮。

朝官從駕而出者,其家眷在京,亦都被殺。

只有秦國模、秦國楨的家眷,俱先期遠避,未遭其害。

內侍邊令誠投降,以六宮鎖鑰奉獻祿山,遣人遍搜各宮。

搜到梅妃一江一 采蘋的宮畔,獲一腐敗女人之一屍一,便錯認梅妃已死,更不追求。

天幸梅妃不曾被賊人搜去,上皇歸後,因得一團一 圓偕老。

可笑楊妃子愴惶被難之時,猶懷嫉妒,諫阻天子,不使梅妃同行。

那知馬嵬變起,自己的性命倒先斷送了。

後人有詩云:

自家姊妹要同行,天子嬪妃反教棄。

馬嵬聚族而殲旃,笑殺當

初空妒忌。

祿山下令,凡在京官員,有不即來投順者,悉皆處死。

於是京兆尹崔光遠、故相陳希烈,與刑部尚書張均、太常卿張(土自)等,俱降於賊。

那張均、張(土自),乃燕國公張說之子也。

張(土自)又尚帝女寧親公主,身為國戚,世受國恩,名臣後裔,不意敗壞家聲,一至於此!

父爵燕國公,子事偽燕帝。

辱沒燕世家,可稱難兄弟。

祿山以陳希烈、張(土自)為相,仍以崔光遠為京兆尹,其餘朝士朝授以偽官,其勢甚熾。

然賊將俱粗猛貪暴,全無遠略。

既克長安,志得意滿,縱酒婪財,無復西出之意。

祿山亦心戀范陽與東京,不喜居西京。

正是:

貪殘戀土賊人態,妄竊燕皇聖武名。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隋唐演義
章01 隋主起兵代陳 晉王樹功奪嫡章02 楊廣施讒謀易位±孤逞妒殺宮妃章03 逞雄心李靖訴西嶽 造讖語張衡危李淵章04 齊州城豪傑奮身 植樹崗唐公遇盜章05 秦叔寶途次救唐公 竇夫人寺中生世子章06 五花陣柴嗣昌山寺定姻 一蹇囊秦叔寶窮途落魄章07 蔡太守隨時行賞罰 王玄轉面起炎涼章08 三義坊當鑭受腌臢═賢莊賣馬識豪傑章09 入酒肆莫逢舊識人 還飯錢逕取鄉路章10~岳廟英雄染痾═賢莊知己談心章11 冒風雪樊建威訪朋 乞靈丹單雄信生女章12 皂角林財物露遭殃 順義村擂台逢敵手章13 張公謹仗義全朋友 秦叔寶帶罪見姑娘章14 勇秦瓊舞鑭服三軍 賢柳氏收金獲一報章15 秦叔寶歸家待母 齊國遠截路迎朋章16 報德祠酬恩塑像 西明巷易服從夫章17 齊國遠漫興立球場 柴郡馬挾伴遊燈市章18 王婉兒觀燈起釁 宇文子貪色亡身章19 恣蒸淫賜盒結同心 逞弒逆扶王升御座章20 皇后假宮娥貪歡 博寵權臣說鬼話陰報身亡章21 借酒肆初結金蘭 通姓名自顯豪傑章22 馳令箭雄信傳名 屈官刑叔寶受責章23 酒筵供盜狀生死無辭 燈前焚捕批古今罕見章24 豪傑慶千秋冰霜壽母 罡星祝一夕虎豹佳兒章25 李玄邃關節全知己 柴嗣昌請托浼贓官章26 竇小姐易服走他鄉 許太監空身入虎穴章27 窮土木煬帝逞豪華 思淨身王義得佳偶章28 眾嬌娃剪綵為花 侯妃子題詩自縊章29 隋煬帝兩院觀花 眾夫人同舟游海章30Λ新歌寶兒博寵 觀圖畫蕭後思游章31 薛冶兒舞劍分歡 眾夫人題詩邀寵章32 狄去邪入深穴 皇甫君擊大鼠章33 睢陽界觸忌被斥 齊洲城卜居迎養章34 灑桃花流水尋歡 割玉腕真心報寵章35 樂水夕大士奇觀 清夜遊昭君淚塞章36 觀文殿虞世南草詔 愛蓮亭袁寶兒輕生章37 孫安祖走說竇建德 徐懋功初交秦叔寶章38 楊義臣出師破賊 王伯當施計全交章39 陳隋兩主說幽情 張尹二妃重貶謫章40 汴堤上綠柳御題賜姓 龍舟內線仙艷色沾恩章41 李玄邃窮途定偶 秦叔寶脫陷榮歸章42 貪賞銀詹氣先喪命 施絕計單雄信無家章43 連巨真設計賺賈柳 張須陀具疏救秦瓊章44 寧夫人路途脫陷 羅士信黑夜報仇章45 平原縣秦叔寶逃生 大海寺唐萬仞徇義章46 殺翟讓李密負友 亂宮妃唐公起兵章47 看瓊花樂盡隋終 殉死節香銷烈見章48 遺巧計一良友歸唐 破花容四夫人守志章49 舟中歌詞句敵國暫許君臣 馬上締姻緣吳越反成秦晉章50 借寇兵義臣滅叛臣 設宮宴曹後辱蕭後章51 真命主南牢身陷 奇女子巧計龍飛章52 李世民感恩劫友母 寧夫人惑計走他鄉章53 夢周公王世棄絕魏 棄徐勣李立邃歸唐章54 釋前仇程咬金見母受恩 踐死誓王伯當為友捐軀章55 徐世勣一慟成喪禮 唐秦王親唁服軍心章56 啖活人朱燦獸心 代從軍木蘭孝父章57 改書柬竇公主辭姻 割袍襟單雄信斷義章58 竇建德谷口被擒 徐懋功草廬訂約章59 狠英雄犴牢聚首 奇女子鳳閣沾恩章60 出囹圄英雄慘戮 走天涯淑女傳書章61 花又蘭忍愛守身 竇線娘飛章弄美章62 眾嬌娃全名全美 各公卿宜室宜家章63 王世充忘恩復叛 秦懷玉剪寇建功章64 小秦王宮門掛帶 宇文妃龍案解詩章65 趙王雄踞龍虎關 周喜霸佔鴛鴦鎮章66 丹霄宮嬪妃交譖 玄武門兄弟相殘章67 女貞庵妃主焚修 雷塘墓夫婦殉節章68 成後志怨女出宮 證前盟陰司定案章69 馬賓王香醪濯足 隋蕭後夜宴觀燈章70 隋蕭後遺梓歸墳 武媚娘被緇入寺章71 武才人蓄髮還宮 秦郡君建坊邀寵章72 張昌宗行儺幸太后‰懷義建節撫碩貞章73 安金藏剖腹鳴冤 駱賓王草檄討罪章74 改國號女主稱尊 闖賓筵小人懷肉章75 釋情癡夫婦感恩 伸義討兄弟被戮章76 結綵樓嬪御評詩 游燈市帝后行樂章77 鴆昏主竟同兒戲 斬逆後大快人心章78 慈上皇難庇惡公主 生張說不及死姚崇章79 江采蘋恃愛追歡 楊玉環承恩奪寵章80 安祿山入宮見妃子 高力士沿街覓狀元章81 縱嬖寵洗兒賜錢 惑君王對使剪髮章82 李謫仙應詔答番書 高力士進讒議雅調章83 施青目學士識英雄 信赤心番人作藩鎮章84 幻作戲屏上嬋娟 小遊仙空中音樂章85 羅公遠預寄蜀當歸 安祿山請用番將士章86 長生殿半夜私盟 勤政樓通宵歡宴章87 雪衣女誦經得度 赤心兒欺主作威章88 安祿山范陽造反♀常清東京募兵章89 唐明皇夢中見鬼 雷萬春都下尋兄章90 矢忠貞顏真卿起義 遭妒忌哥舒翰喪師章91 延秋門君臣奔竄 馬嵬驛兄妹伏誅章92 留靈武儲君即位 陷長安逆賊肆凶章93 凝碧池雷海青殉節 普施寺王摩詰吟詩章94 安祿山屠腸殞命 南霽雲嚙指乞師章95 李樂工吹笛遇仙翁 王供奉聽棋謁神女章96 拚百口郭令公報恩 復兩京廣平王奏績章97 達奚女鍾情續舊好 采蘋妃全軀返故宮章98 遺錦襪老嫗獲錢 聽雨鈴樂工度曲章99 赦反側君念臣恩 了前緣人同花謝章100 遷西內離間父子情 遣鴻都結證隋唐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