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 人生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動與大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

中醫養生學

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

人生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

一、生氣通天

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一體產生影響。

(一)四時變化與人一體的關係

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對生物和人一體的影響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時與情志 人的情志變化是與四時變化密切相關的。

所以《素問》有「四氣調神」之論。

《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者,隨著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

這就明確告訴人們,調攝一精一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才能達到一陰一陽一的相對平衡。

2、四時與氣血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一溫一日明,則人血津一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一陰一,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靈樞·五癃津一液別篇》說:「天暑腠理開故汗出……無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一胱,則為溺與氣」。

這說明,春夏一陽一氣發洩,氣血易趨向於表,故皮膚松一弛,疏洩多汗等;秋冬一陽一氣收藏,氣血易趨向於裡,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溺等。

3、四時與臟腑經絡 自然界四時一陰一陽一與人一體五臟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關係。

故《內經》有「肝旺於春」,「心旺於夏」,「脾旺於長夏」、「肺旺於秋」,「腎旺於冬」之治。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又指出:「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說明經氣運行隨季節而發生變化。

所以,要根據四時變化,五行生剋制化之規律,保養五臟,進行針灸保健治療。

4、四時與發病 四時氣候有異,每一季節各有不同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還有些季節一性一多發病。

例如。

春季多一溫一病,秋季多瘧疾等。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此外,某些慢一性一宿疾,往往與季節變化和節氣一一交一一換發作或增劇。

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氣管炎、肺氣腫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氣候突變時發作,一精一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發作,青光眼好發於冬季等。

掌握和瞭解四季與疾病的關係以及疾病的流行情況,對防病保健是有一定價值的。

(二)晝夜晨昏與人一體的關係

一天之內隨晝夜一陰一陽一消長進退,人的新陳代謝也發生相應的改變。

《靈樞·順氣一日分十四時》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

雖然晝夜寒一溫一變化的幅度並沒有象四季那樣明顯,但對人一體仍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一陽一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一陽一氣隆,日西而一陽一氣已虛,氣門乃閉」。

說明人一體一陽一氣白天多趨向於表,夜晚多趨向於裡。

由於人一體一陽一氣有晝夜的週期變化,所以對人一體病理變化亦有直接影響。

正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現代科學實踐證明,正常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和白細胞的總數,表現為白天逐漸升高,夜晚降低的晝夜節律一性一變化,這正是中醫的生氣通天說的內容之一。

根據此理論,人們可以利用一陽一氣的日節律,安排工作、學一習一,發揮人類的智慧和潛能,以求達到最佳的效果。

同時,還可以指導人類的日常生活安排,提高人一體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使之為人類養生服務。

(三)日月星辰和人一體的關係

人一體的生物節律不僅受太一陽一的影響,而且還受月亮盈虧的影響。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月始生,則血氣始一精一,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這說明人一體生理的氣血盛衰與月亮盈虧直接相關,故《素問·八正神明論》又指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的原則。

這是因為人一體的大部分是由液體組成,月球吸引力就像引起海洋潮夕那樣對人一體中的體一液發生作用,這就叫做生物潮。

它隨著月相的盈虧,對人一體產生不同影響。

滿月時,人頭部氣血最充實,內分一泌最旺盛,容易激動。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婦女的月一經週期變化、體一溫一、激素、一性一器官狀態、免疫功能和心理狀態等都以一月為週期。

正如《婦人良方》中指出的:「經一血盈虧,應時而下,常以三旬一見,以象月則盈虧也」。

嬰兒的出生也受月相影響,月圓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後最低。

月相變化為何對人一體產生影響呢?美國一精一神病學家利伯解釋為:人一體的每個細胞就像微型的太一陽一系,具有微弱的電磁場,月亮產生的強大的電磁力能影響人的荷爾蒙、體一液和興奮神經的電解質的複雜平衡,這就引起了人的情緒和生理相應變化。

(四)地理環境與人一體的關係

地理環境的不同和地區氣候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一體的生理活動。

例如,南方多濕一熱,人一體腠理多疏鬆;北方多燥寒,人一體腠理多緻密。

若一旦易地而居,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素問·異法方宜論》以:「東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

……西方者,……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

……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一乳一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火芮)。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

……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

這些論述的基本一精一神是,由於地域環境的不同,人們的體質和疾病情況也不一樣。

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

綜上所述,中醫養生學在「生氣通天」的觀念指導下,把人一體看成是與天相應相通的,一精一氣神三位一體的、以五臟為核心的有機整體。

人的生命活動與天地大自然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

二、順應自然和主觀能動作用

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要產生影響,使人一體產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應。

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順應自然規律,利用各種條件為自身服務。

順應自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二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

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

故《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一陰一陽一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呂氏春秋·盡數》亦指出:「天生一陰一陽一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

聖人察一陰一陽一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一精一神安乎形,而壽長焉」。

這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並非被動的適應,而是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期防禦外邪的侵襲。

因此,中醫養生學的「天人相應」觀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環境觀念和生態觀念的思想。

它一方面強調適應自然,另一方面則強調天人相分,突出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古代哲學家最早揭示人的卓越位置的是老子。

他在《道德經》中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荀子更進一步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一獸有知而無義,人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

「有義」,指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

這是人類所特有的,所以人「最為天下貴」。

《素問·寶命全形論》亦說:「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靈樞·玉版》則指出:「人者,天地之鎮也」。

萬物之中,只有人類最為寶貴,只有人類能夠征服自然。

它把《白虎通》聽說的「天之為言鎮也,居之理下,為人鎮也」的觀點做了明確的修正,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正是這種思想文化環境為養生實踐提供了認識方法和思想基礎。

例如道教經典《太平經》反覆論及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

指出:「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為此又提出了「自一愛一自好」的養生說,「人欲去凶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一愛一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凶害也」。

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鍛煉。

才能得到長壽。

應該承認,這是一種積極的養生觀念。

它與那種將生死壽夭歸結為「天命」的觀點比較起來,充滿了可貴的奮鬥一精一神,為中國養生學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道家很多經典著作中,都提出修身養一性一、延年益壽為第一要旨的思想。

正是在這一思想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古代養生史上一個響亮的口號——「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內篇·黃白》)。

強調生命之存亡、年壽之長短,不是決定於天命,而是取決於自身。

這一口號包含一著一種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在養生史上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

後世的養生家在這種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一性一,以主動進取的一精一神去探索和追求人類的健康長壽,爭取把握自身生命自一由的思想影響下,促使他們多方採擷、創造了許多養生方術,如食養、服氣、外丹、內丹、房一中術等。

儘管有時走入歧途,但為探索延年益壽積累了一定經驗。

以人為核心的生態觀念,有一個鮮明的思想特徵。

即,事實上,人不僅可以認識自然,更可以利用、改造、保護自然,建立起更加有利於健康長壽的自然環境,造福於人類。

三、人與社會的統一觀

《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裡明確把天文、地理、人事作為一個整體看待。

人不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會的一部分,不僅有自然屬一性一,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屬一性一。

人一體和自然環境是辨證的統一,人一體和社會環境也是辨證的統一。

所謂社會環境,包括社會政治、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條件、勞動條件、衛生條件、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教育、家庭結一一交一一等各種社會聯繫。

社會環境一方面供給人們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影響著人們生理和心理上的動一態平衡。

一旦人一體——社會穩態失調,就可以導致疾病。

因此,醫學和疾病與社會狀況有密切關係。

社會的各種因素都可以通過情緒的中介和機體功能的失調引起疾病。

隨著醫學模一式的演變,社會醫學、心身醫學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越來越顯示出重視社會因素和心理保健對人類健康的重要一性一。

當代社會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健康的標準有了新的改變,疾病譜也發生了變化。

目前危害人類生命的是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症和意外死亡(車禍、自一殺等),這四項的死亡人數佔全年死亡人數的80%以上。

據國內外大量的資料分析說明,這些病的致病與死亡原因多與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密切把關,這充分說明人類的疾病和健康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出現相應的變化。

因為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的道德觀念、經濟狀況、生活水平、生活方式、飲食起居、政治地位、人際關係等,都會對人的一精一神狀態和身一體素質產生直接影響。

就人類壽命而言,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增長。

可見,防病保健並非單純醫學本身的問題,而是需要用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結合醫學全面認識疾病,防治疾病,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