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 中醫養生學特別重視保養人一體正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

中醫養生學

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

中醫養生學特別重視保養人一體正氣,增強生命活力和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的能力,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一、正氣是生命之根

人一體疾病的發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機體正氣的虛衰。

正氣旺盛,是人一體一陰一陽一協調、氣血充盈、臟腑經絡功能正常、衛外固密的象徵,是機比健壯的根本所在。

因此,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非常重視護養人一體正氣。

《壽親養老新書》對保養人一體正氣做了概括:「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色一欲,養一精一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一液,養髒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

人一體諸氣得養,臟腑功能協調,使機體按一定規律生生化化,則正氣旺盛,人之一精一力充沛,健康長壽;正氣虛弱,則一精一神不振,多病早衰。

一旦人一體生理活動的動力源泉斷絕,生命運動也就停止了。

因此,保養正氣乃是延年益壽之根本大法。

人一體正氣又是抵禦外邪、防病健身和促進機體康復的最根本的要素,疾病的過程就是「正氣」和「邪氣」相互作用的結果。

正氣不足是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靈樞·百病始生篇》又進一步指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這些論述從正反兩個方面闡明了中醫的正虛發病觀。

就是說,正氣充沛,雖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機體免於生病,患病後亦能較快地康復。

由此可知,中醫養生學所指的「正氣」,實際上是維護人一體健康的臟腑生理功能的動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一體衛外功能、免疫功能、調節功能以及各種代償功能等。

正氣充盛,可保持體內一陰一陽一平衡,更好地適應外在變化,故保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任務。

二、保養正氣重在脾腎

保養正氣,就是保養一精一、氣、神。

從人一體生理功能特點來看,保養一精一、氣、神的根本,在於護養脾腎。

《醫宗必讀·脾為後天之本論》說:「故善為醫者,必責其本,而本有先天後天之辨。

先天之本在腎,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

後天之本在脾,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

在生理上,脾腎二髒關係極為密切,先天生後天,後天充先天。

脾氣健運,必借腎一陽一之一溫一煦;腎一精一充盈,有賴脾所化生的水谷一精一微的補養。

要想維護人一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養脾腎至關重要。

(一)保一精一護腎

腎之一精一氣主宰人一體生命活動的全部過程。

《圖書編·腎臟說》云:「人之有腎,如樹木有根」,即明確指出腎一精一對健康長壽的重要一性一。

扶正固本,多從腎入手,為此古人反覆強調腎之一精一氣的盛衰直接關係到人一體衰老的速度。

所以,歷代養生家都把保一精一護腎做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腎與下視丘、垂體、腎一上一腺皮質、甲狀腺、一性一腺,以及植物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有密切關係。

腎虛者可導致這些方面功能素亂,並能引起遺傳裝置的改變,從而廣泛地影響機體多方面的功能,出現病理變化和早衰之象。

臨一床一大量資料報道都表明,一性一欲無節制,一精一血虧損太多,會造成身一體虛弱,引起多種疾病,過早的衰老或夭亡。

這說明重視「腎」的護養,對於防病、延壽、抗衰老是有積極意義的。

至於調養腎一精一的方法,要從多方面入手,節欲保一精一、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藥物調養等。

通過調補腎氣、腎一精一,可以協調其它臟腑的一陰一陽一平衡。

腎的一精一氣充沛,有利於元氣運行,增強身一體的適應調節能力,更好地適應於自然。

(二)調養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

正如《景岳全書》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

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

《圖書編·髒氣髒德》說:「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

可見,脾胃健旺是人一體健康長壽的基礎。

脾胃為水穀之海,益氣化生營血。

人一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一液、一精一髓等,都是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強盛。

脾胃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

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

李東垣闡述:「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思想,提出了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

所以,《脾胃論》說:「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一精一氣,非胃氣不能滋」。

元氣不充,則正氣衰弱。

東垣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

正說明脾胃虛衰正是生百病的主要原因,故調理脾胃、扶正益氣也是預防保健的重要法則。

現代科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對整個機體狀態加以調整,防衰抗老。

從治療學上來看,調理脾胃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

它除了調治消化系統的疾病外,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生一殖系統、婦科、五官科等方面的多種疾患,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一致重視脾胃的護養。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如飲食調節、藥物調養、一精一神調攝、針灸按摩、氣功調養、起居勞逸調攝等等,皆可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調理腎元,在於培補一精一氣,協調一陰一陽一;顧護脾胃,在於增強運化,彌補元氣,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這是全身形、防早衰的重要途徑。

誠如《本草衍義總論》所言:「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慾、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

善養者養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實。

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也。

若能常如人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

這裡「養內」,即突出強調一精一血之養,重在脾腎,此為培補正氣的大旨所在。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