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勞和逸之間具有一種相互對立、相互協調的辨證統一關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

中醫養生學

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

一、勞逸適度的保健作用

勞和逸之間具有一種相互對立、相互協調的辨證統一關係,二者都是人一體的生理需要。

人們在生活中,必須有勞有地,既不能過勞,也不能過逸。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一性一》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古人主張勞逸「中和」,有常有節。

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勞逸適度對人一體養生保健起著重要作用。

(一)調節氣血運行

在人生過程中,絕對的「靜」或相對的「動」是不可能的,只有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才能對人一體保健起到真正作用。

適用勞作,有益於人一體健康。

經常合理的從事一些體力勞動有利於活動筋骨,通暢氣血,強健體魄,增強體質,能鍛煉意志,增強毅力,從而保持了生命活動的能力。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合理的勞動對心血管、內分一泌、神經、一精一神、運動、肌肉等各個系統都有好處。

如勞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基礎代謝率,興奮大腦皮層對肌體各部的調節能力,調節一精一神。

適當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一精一力,調節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

現代實驗證明,疲勞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易於受到病菌的侵襲。

有人給疲勞和未疲勞的猴子同時注射等量病菌,結果發現疲勞的猴子被感染得病,另一方卻安然無恙,這說明合理休息是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益智防衰

所謂「勞」,不光指體力勞動,還包括腦力勞動,科學用腦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面。

科學用腦,就是用腦的勞逸適度問題,它要求人們勤於用腦,注重訓練腦力的功能和開發其潛能,又要注重對腦的保養,防止疲勞作業。

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由於惰一性一的原因,往往容易犯「懶於動腦」的一毛一病。

因此,應大力提倡善於用腦,勞而不倦,保持大腦常用不衰。

現代研究證明,一個人經常合理地用腦,不但不會加速衰老,反而有防止腦老化的功能。

實驗證明,在相同年齡組的人群中,經常用腦和不用腦的人相比,能夠經常一性一合理用腦的人腦萎一縮少,空洞體積小。

因而得出結論,經常一性一合理用腦,可以預防衰老,增加智力,尤其是能夠預防老年癡呆。

二、勞逸失度的害處

勞動本來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但勞傷過度則可內傷臟腑,成為致病原因。

《莊子·刻意》說:「形勞而不休則弊,一精一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

勞役過度,一精一竭形弊是導致內傷虛損的重要原因。

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過度勞倦與內傷密切相關。

李東坦在《脾胃論》中提出,勞役過度可致脾胃內傷百病由生。

《醫宗必讀》說:「後天之本在脾」。

因而脾胃傷則氣血虧少,諸疾蜂起。

葉天士醫案也記載,過度勞形奔走,馳騎一習一武,可致百脈震動,勞傷失血,或血絡瘀痺,諸疾叢集。

人到老年,氣血漸衰,尤當注意勞逸適度,慎防勞傷。

貪逸無度,氣機郁滯。

過勞傷人,過度安逸同樣可以致病。

《呂氏春秋》云:「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曰招**之機……富貴之所以致也」。

佚老,逸也,過於安逸是富貴人得病之由。

清代醫家陸九芝說:「自逸病之不講,而世只知有勞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為病,正不少也。

逸乃逸豫、安逸之所生病,與勞相反」。

《內經》中所提到的「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即指過度安逸而言。

張介賓說:「久臥則一陽一氣不伸,故傷氣;久坐則血脈滯於四體,故傷肉」。

缺乏勞動和體育鍛煉的人,易引起氣機不暢,升降出入失常。

升降出入是人一體氣機運動的基本形式。

人一體臟腑經絡氣血一陰一陽一的運動變化,無不依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

貪圖安逸過度,不進行適當的活動,氣機的升降出入就會呆滯不暢。

氣機失常可影響到五臟六腑、表裡內外、四肢九竅,而發生種種病理變化。

根據生物進化理論,用則進廢則退,若過逸不勞,則氣機不暢,人一體功能活動衰退,氣機運動一旦停止,生命活動也就終止。

可見,貪逸不勞也會損害人一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正確處理勞逸之間的關係,對於養生保健起著重要作用。

不過,勞與逸的形式多種多樣,並且勞與逸的概念又具有相對一性一,應當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

養生學家主張勞逸結合,互相協調。

例如勞與逸穿插一一交一一替進行,或勞與逸互相包含,勞中有逸,逸中有勞,只有勞逸協調適度才會對人一體有監。

1、體力勞動要輕重相宜 在工業勞動方面,由於受工種、工序、場所等的限制,自己任意選擇勞動條件的機會較少,但仍要注意勞動強度輕重相宜。

更重要的是應安排好業餘生活,使自已的一精一力、體力、心理、衛生等得到充分恢復和發展。

在田園勞動方面,應根據體力,量力而行,選擇適當的內容,要注意輕重搭配進行。

2、腦力勞動要與體力活動相結合 腦力勞動偏重於靜,體力活動偏重於動。

動以養形,靜以養神,體腦結合,則動靜兼修,形神共養。

如腦力勞動者,可進行一些體育鍛煉,使機體各部位得到充分有效的運動。

腦力勞動者,還可從事美化庭院活動,在庭院內種植一些花草樹木,並可結合場景吟詩作畫,陶冶情趣,有利於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3、家務勞動秩序化 一操一傳家務是一項繁雜的勞動。

主要包括清掃、洗曬、烹任、縫補、尊老一愛一幼、教育子女等,只要安排得當,則能夠雜而不亂,有條不紊,有勞有逸,既鍛煉身一體,又增添一精一神享受,有利於健康長壽。

反之,若家務勞動沒有秩序,雜亂無章則形勞神疲,甚至造成早衰折壽。

4、休息保養多樣化 要做到勞逸結合,就要注意多樣化的休息方式。

休息可分為靜式休息和動式休息,靜式休息主要是指睡眠,動式休息主要是指人一體活動,可根據不同一愛一好自行選擇不同形式。

如聽相聲、聽音樂、聊天、看戲、下棋、散步、觀景、釣魚、賦詩作畫、打太極拳等。

總之,動靜結合,寓靜於動,既達到休息目的,又起到娛樂效果,不僅使人一體消除疲勞,一精一力充沛,而且使生活充滿樂趣。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