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從內容上來看,中醫養生學涉及到現代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

中醫養生學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給出來的科學,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經歷了五千年億萬次實踐,由實踐上升為理論,歸納出方法,又回到實踐中去驗證,如此循環往復不斷豐富和發展,進而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從內容上來看,中醫養生學涉及到現代科學中預防醫學、心理醫學、行為科學、醫學保健、天文氣象學、地理醫學、社會醫學等多學科領域,實際上它是多學科領域的綜合,是當代生命科學中的實用學科。

中醫養生學以其博大一精一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方法而聞名於世。

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數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

自古以來,東方人、西方人對養生保健,都進行了長期的大量的實踐和探討。

但由於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養生的觀點也有差異。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背景下發生發展起來的,故此有它自身特點,現略述其概要。

一、獨特的理論體系

中醫養生理論,都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一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係。

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

並用一陰一陽一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一體生老病死的規律。

尤其把一精一、氣、神作為人一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一陰一陽一,和於術數」、「起居有常」。

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二、和諧適度的宗旨

養生保健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於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臥之間,事事處處都有講究。

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和諧適度。

使體內一陰一陽一平衡,守其中正,保其沖和,則可健康長壽。

例如,情緒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適度。

又如,節制飲食、節欲保一精一、睡眠適度、形勞而不倦等,都體現了這種思想。

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的觀點,不傷的關鍵即在於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的變化規律,掌握適度,注意調節。

三、綜合、辨證的調攝

人類健康長壽並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攝養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針對人一體的各個方面,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的。

因此,中醫養生學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一愛一好到一精一神衛生,從藥餌強身到運動保健等,進行較為全面的、綜合的防病保健。

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一式,而是針對各自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的動一態整體平衡和審因施養的思想。

歷代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例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乎自然變化,四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的關係,注意環境養生等。

又如傳統健身術的運用原則,提倡根據各自的需要,可分別選用動功、靜功或動靜結合之功,又可配合導引、按摩等法。

這樣,不但可補偏救弊、導氣歸經,有益壽延年之效,又有開發潛能和智慧之功,從而收到最佳攝生保健效果。

四、適應範圍廣泛

養生保健實可與每個人的一生相始終。

人生自妊一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

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

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一性一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

因此,養生學的適應範圍是非常廣泛的。

它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高養生保健的自覺一性一,把養生保健活動看作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