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首先,服裝是用來御寒防暑,保護肌體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

中醫養生學

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

服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人類在長期生活中逐漸發明的,是人類文明的表現。

首先,服裝是用來御寒防暑,保護肌體的物品。

其次,服裝也反映了時代一精一神風貌和物質財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

一、服裝的保健意義

服裝的主要功用就在於御寒防暑,保護機體免受外界理化因素的刺激和生物因素的侵襲,人們為了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維護機體內外一陰一陽一的動一態平衡,除自身生理功能的調節外,衣著也起著極為重要的輔助作用。

現代研究認為,人一體和衣服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空隙,被稱為衣服內氣候。

衣服內氣候的正常範圍是:一溫一度32±1℃,風速0.25±0.15m/s。

適當的衣服內氣候,可使人的體一溫一調節中樞處於正常狀態,維護一溫一一熱感,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和恢復體力。

若衣服內氣候失常,則體一溫一調節中樞處於緊張狀態,甚至可影響到機體其他系統的功能,造成疾病。

衣著適宜,可使人一體與外在環境之間進行正常的熱量一一交一一換,從而維持衣服內氣候的相對穩定,達到保健的目的。

二、制裝的原則

制裝的原則既要順應四時一陰一陽一變化,又要舒適得體。

(一)順應四時

選擇衣料,應根據不同季節而各有所異,可參考以下幾點:

1、保一溫一一性一 紡織衣料的導熱一性一越低,它的熱緣一性一和保暖一性一越好。

實驗證明,在攝氏15℃時,麻紗衣料放熱量約為60%,而一毛一織品不到20%,故麻紗類作為夏季衣料為宜,一毛一織品可製成冬裝,氯綸、醋酯纖維和晴綸等導熱一性一也較低,也是保一溫一一性一良好的紡織材料。

此外,織物越厚,單位時間內散發的熱量越少,保暖一性一能越好。

2、透氣一性一 冬季外衣織物的透氣一性一應較小,以保證衣服具有良好的防風一性一能,而起到保一溫一作用。

夏季衣料應具有較好的透氣一性一,有利於體內散熱。

3、吸濕一性一和散濕一性一 夏天的衣服和冬裝內一衣,除了注意透氣外,還要注意選擇吸濕、散濕一性一能良好的纖維。

這樣有利於吸收汗液和蒸發濕氣。

4、色澤 衣料顏色不同,對熱的吸收和反射的強度也不相同。

一般來說,衣服顏色越深,吸熱一性一越強,反射一性一越差;顏色越淡,反射一性一越強,吸熱一性一越差。

夏天宜穿淺顏色服裝,以反射輻射熱;冬天宜穿深色衣服,以利吸收輻射熱。

另外,衣著的顏色對人的心情調節和陶冶也有直接關係。

5、質地 內一衣和夏裝要選擇輕而柔軟的衣料,穿在身上有較爽的感覺,若貼身穿粗糙硬一挺的衣服,不但不舒服,而且皮膚易於摩一擦受傷。

在我國四季分明,制裝應符合季節變化的特點。

春秋季節氣候一溫一和,多種紡織品均可選作衣料,由於春季多風,秋季偏燥,故制裝時選擇透氣一性一和吸濕一性一適中的衣料為宜。

化學纖維紡織品的透氣和吸濕一性一能都低於棉織品,而高於絲織品,最適宜做春秋季節的衣料,並且具有耐磨、挺括、色澤鮮艷的優點。

有些化纖品對人一體還有一定的醫療作用,如用氯綸纖維為原料製成的衣服,其導電一性一能差,穿在身上與皮膚摩一擦,會產生並蓄積相當量的靜電,此靜電對人一體的關節可起到輕度的、類似電療的作用。

不過由於化學纖維在生產過程中,摻入了一些其他物質,有時會對皮膚產生一些不一良刺激,如果注意做到勤換衣服,則可避免這種現象。

夏季氣候炎熱,製作服裝的基本原則是降一溫一、通風透氣,以利於體熱和汗水的散發。

《老老恆言·衣》說:「夏雖極熱時,必著葛布短半臂,以護其胸背」。

就是說,要人們至少穿著背心短袖衫之類,尤其是對體弱和老年人更為重要。

冬季氣候寒冷,服裝要達到防寒保一溫一的效果,宜選擇織物厚、透氣一性一小和保一溫一一性一良好的深色材料。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逐步用絲棉、駝一毛一、人造一毛一、羽絨等來代替棉花。

既松一軟輕便,保一溫一效果又好。

此外,帽子、鞋襪、圍巾等,也要求根據四時特點合理選用。

(二)舒適得體

人們應當做到「量體裁衣」。

保障衣著有利於氣血運行和正常發育。

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

生長發育比較旺盛,不可片面追求線條美和造型,衣著和服飾不應過緊過瘦。

現代研究認為,若衣著壓力超過30g/cm2,人一體就有一種壓迫感,穿著就會不舒適。

如果年輕女一性一長期束胸以及一乳一罩過緊,則會影響胸廓發育,降低肺活量,束腰過緊,可致肋緣凹陷、胸廓變形、腹腔臟器移位,有損於健康。

相反,衣著過於肥一大、襟袖過長,則不利於保暖,也不便於活動。

對於老人、小孩以及某些專業人員還是不安全因素,容易造成外傷和事故。

舒適是人類本能的需要,從衛生學角度看,穿衣就是為了起舒適、保健的作用。

《老老恆言·衣》:「惟長短寬窄,期於適體」。

衣著款式合一體才會既增添美感,又使人感覺舒適,從而起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三、增減衣服的宜忌

由於四季氣候的變化各有一定的特點,所以脫著衣服時必須不失四時之節。

《老老恆言·燕居》說:「春冰未泮,下一體寧過於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一陽一之生氣」。

春季一陰一寒未盡,一陽一氣漸生,早春宜減衣不減褲,以助一陽一氣的升發。

夏季儘管一陽一熱熾盛,適當的脫著衣服,仍是避其涼熱的最佳方法。

秋季氣候轉涼,亦要注意加衣,但要避免一次加衣過多。

俗有「春捂秋凍」之說,即春季寧稍暖,秋季可稍涼。

冬季「宜寒甚方加棉衣,以漸加厚,不得一頓便多,唯無寒而已」(《攝生消息論》)。

衣服要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切不可急穿急脫,忽冷忽熱。

《攝生消息論·春季攝生消息論》說:「春季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棉衣。

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裌衣,一溫一暖易之。

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

《老老恆言·燕居》亦說「綿衣不頓加,少暖又須暫脫」。

古人認識到穿衣不宜過暖過寒,否則反倒容易受邪致病。

因為衣服過暖或過寒,則機體缺乏耐受風寒的能力,而使抗邪防病之力減弱。

至於老人和身一體虛弱的人,由於對寒熱的耐受一性一較差,所以又當盡量注意慎干脫著,以免風寒暑濕之侵,小心調攝。

《彭祖攝生養一性一論》說:「先寒而後衣,先熱而後解」,說明衣服的脫著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更換。

此外,出汗之後,穿脫一衣服尤宜注意如下二者。

一者,大汗之時忌當風脫一衣,如《千金要方·道林養一性一》說:「凡大汗勿偏脫一衣,喜得偏風半身不遂」。

這是因為大汗之時,人一體腠理發洩,汗孔開放,驟然脫一衣,易受風寒之邪侵襲而致病。

二者,汗濕之衣勿得久穿,如《千金要方·道林養一性一》說:「濕衣與汗衣皆不可久著,令人發瘡及風瘙」;《老老恆言·防疾》亦說:「汗止又須即易」。

因為汗後濕衣不易干,傷害人一體一陽一氣。

汗後腠理虛,汗濕滯留肌膚,易產生風寒濕之類的病變。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