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所謂臥向,是指睡眠時頭足的方向位置。睡眠的方位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

中醫養生學

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

一、睡眠的臥向

所謂臥向,是指睡眠時頭足的方向位置。

睡眠的方位與健康緊密相關。

中國古代養生家根據天人相應、五行相生理論,對寢臥方向提出過幾種不同的主張。

(一)按四時一陰一陽一定東西

《千金要方·道林養一性一》說:「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老老恆言》引《保生心鑒》:「凡臥,春夏首宜向東,秋冬首宜向西」。

即認為春夏屬一陽一,頭宜朝東臥;秋冬屬一陰一,頭宜朝西臥,以合「春夏養一陽一,秋冬養一陰一」的原則。

(二)寢臥恆東向

一些養生家主張一年四季頭都應恆東向而臥,不因四時變更,《老老恆言》引《記玉藻》:「寢恆東首,謂順生氣而臥也」。

頭為諸一陽一之會,人一體之最上方,氣血升發所向,而東方震位主春,能夠升發萬物之氣,故頭向東臥,可保證清升濁降,頭腦清楚。

(三)避免北首而臥

《千金要方·道林養一性一》提出:「頭勿北臥,及牆北亦勿安一床一」。

《老老恆言·安寢》也指出:「首勿北臥,謂避地氣」,古代養生家在這一點上基本一致。

認為北方屬水,一陰一中之一陰一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臥一陰一寒之氣直傷人一體元一陽一,損害元神之府。

臨一床一調查發現頭北足南而臥的老人,其腦血栓發病率較其他臥向高。

國外資料表明,頭北足南而臥,易誘發心肌梗塞。

總而言之,臥向與健康的關係,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二、睡眠姿勢

古人云:「立如松、坐如鍾、臥如弓」。

養生家認為行走坐臥旨有要訣,能夠作到這一點,則自然不求壽而壽延。

睡姿雖有千姿百態,以體一位來分,不外乎仰臥、俯臥、側臥三種。

歷代學者對此有很多論述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常人宜右側臥

孔子在《論語》中說:「寢不一一屍一一」,「睡不厭屈,覺不厭伸」,意指睡眠以側曲為好。

《千金要方·道林養一性一》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道藏·混元經》說:「仰面伸足睡,恐失一精一,故宜側曲」,這說明側臥比仰臥好。

側臥益氣活絡,仰臥則易造成惡夢,失一精一和打鼾。

側臥與俯臥亦不同,氣功家口頭禪叫做:「側龍臥虎仰癱一一屍一一」,認為側臥利於調青龍,使肝脈舒達;俯臥利於調白虎,使肺脈宣降。

但現代調查發現俯臥不利於呼吸和心肺血液循環,也有損面部容顏。

《釋氏戒律》說:「臥為右側」,《續博物誌》說:「臥不欲左肋」,古今醫家都選擇右側臥為最佳臥姿。

這是因為右側臥優點在於使心臟在胸腔中受壓最小,利於減輕心臟負荷,使心輸出量增多。

另外,右側臥時肝處於最低位,肝藏血最多,加強了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代謝。

右側臥時,胃及十二指腸的出口均在下方,利於胃腸內容物的排空,故《老老恆言》說:「如食後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氣」。

(二)孕婦宜左側臥

對於女一性一來說側臥較仰臥和俯臥好。

俯臥可使顏面皮膚血液循環受影響,致皺紋增加。

仰臥對婦女盆一腔血液循環不利,易致各種月一經病。

孕婦宜取左側臥,尤其是進入中、晚期妊一娠的人,此時大約有80%孕婦子一宮右旋傾斜,使右側輸尿管受壓,易產生尿瀦留傾向,長期可致右側腎一盂腎炎。

另外,右側臥可壓迫腹部下腔靜脈,影響血液回流,不利於胎兒發育和分娩。

仰臥時,增大的子一宮可直接壓迫腹主動脈,使子一宮供血量驟然減少嚴重影響胎兒發育和腦功能。

因此說左側臥最利於胎兒生長,可以大大減少妊一娠井發症。

(三)嬰幼兒睡姿

對嬰幼兒來說俯臥是最不衛生的臥姿。

嬰兒自主力差,不能主動翻身,加之顱骨軟嫩,易受壓變形,俯臥時間一長,會造成面部五官畸形。

長期一側臥或仰臥也易使頭顱發育不對稱。

因而嬰幼兒睡眠時,應在大人的幫助下經常地變換體一位,每隔1~2小時翻一次身。

(四)老人及病人睡姿

對於老年人仰臥、俯臥、左側臥均不適宜,以右側臥最好。

對於心衰病人及咳喘發作病人宜取半側位或半坐一位,同時將枕與後背墊高。

對於肺病造成的胸腔積液患者,宜取患側臥位,使胸水位置最低,不妨礙健側肺的呼吸一功能。

對於有瘀血症狀的心臟一病人,如肺心病人等一般不宜取左側臥或俯臥,以防心臟負荷過大。

在《千金要方》中孫思邈還提出,「凡人眠勿腳懸踏高處,久成腎水」。

頭低腳高位置睡覺,易得腎臟疾患。

近年有學者用慢鏡頭電一影記錄了人在熟睡中的姿勢,發現每隔10~15分鐘就要變動一次,整個睡眠過程體一位變動可達20次以上。

因此,在入睡時養成正確睡姿的良好一習一慣,是有利於自身保健的,但並不要求睡著後姿勢永遠不變。

對此,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已有所論述:「人臥一一夜當作五度反覆,常逐更轉」,整個睡眠過程中保持不變的臥姿,是不符合生理要求的。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