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 人一體於60歲以後進入老年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

人一體於60歲以後進入老年期。

一、生理和心理特點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說:老年人「一精一耗血衰,血氣凝泣」,「形體傷憊……百骸疏漏,風邪易乘」。

《靈樞·天年》早有「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的說法。

人到老年,機體會出現生理功能和形態學方面的退行一性一變化。

其生理特點表現為臟腑氣血一精一神等生理機能的自然衰退,機體調控一陰一陽一協和的穩定一性一降低。

再加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的改變,退休和體弱多病勢必限制老人的社會活動。

狹小的生活圈子、孤陋寡聞帶來心理上的變化。

常產生孤獨垂暮、憂鬱多疑、煩躁易怒等心理狀態,其適應環境及自我調控能力低下,若遇不一良環境和刺激因素,易於誘發多種疾病,較難恢復。

老年保健應注意這些特點,有益於祛病延年。

二、養生指導

(一)知足謙和,老而不怠

《壽世保元·延年良箴》說:「積善有功,常存一陰一德,可以延年」,又說:「謙和辭讓,敬人持己,可以延年」。

《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強調:「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要求老年人明理智,存敬戒,生活知足無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退休不怠惰,熱一愛一生活,保持自信,勤於用腦,進取不止。

經常讀書看報、學一習一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

根據自己的身一體健康狀況,多做好事,充分發揮餘熱,為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如此可減慢肺功能的衰退,領略工作學一習一的樂趣。

寓保健於學一習一、貢獻之中。

處世宜豁達寬宏、謙讓和善,從容冷靜地處理各種矛盾,從而保持家庭和睦、社會關係的協調,有益於身心健康。

宋代陳直《壽親養老新書·卷一》提出:「凡喪葬凶禍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驚,悲哀憂愁不可令人預報」、「暗昧室不可令孤,凶禍遠報不可令知,輕薄婢使不可令親」,要求老年人應迴避各種不一良環境、一精一神因素的刺激。

又於《萬壽丹書·養老》中提出:「養老之法,凡人平生為一性一,各有好嗜之事,見即喜之」。

老年人應根據自己的一性一格和情趣怡情悅志,如澄心靜坐、益友清談、臨池觀魚、披林聽鳥等,使生活自得其樂,有利康壽。

老年人往往體弱多病,應樹立樂觀主義一精一神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鍛煉,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同時,應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可以盡快地恢復健康。

還須定期進行體檢,及早發現一些不一良徵兆,及時進行預防或治療。

(二)審慎調食

《壽親養老新書·飲食調節》指出:「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

故當審慎調攝飲食,以求祛病延年。

反之「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則損體減壽。

老年人的飲食調攝,應該營養豐富,適合老年生理特點。

1、食宜多樣 年高之人,一精一氣漸衰,應該攝食多樣飲食,使谷、果、畜、萊適當搭配,做到營養豐富全面,以補益一精一氣延緩衰老。

老年人不要偏食,不要過分限製成過量食用某些食品,又應適當補充一些機體缺乏的營養物質,使老年人獲得均衡的營養。

例如,老年人由於生理機能減退,容易發生鈣代謝的負平衡,出現骨質疏鬆症及脫鈣現象,也極易造成骨折。

同時,老人胃酸分一泌相對減少,也要影響鈣的吸收和利用。

在飲食中選用含鈣高的食品,適當多補充鈣質,對老年人具有特殊意義。

一乳一類及一乳一製品、大豆及豆製品是理好的食物鈣來源,芹菜、山楂、香菜等含鈣量也較高。

針對老年人一體弱多病的特點,可經常食用蓮子、山藥、藕粉、菱角、核桃、黑豆等補脾腎益康壽之食品,或輔食長壽藥膳進行食療。

2、食宜清淡 老年人之脾胃虛衰,消納運化力薄,其飲食宜清淡。

多吃魚、瘦肉、豆類食品和新鮮蔬菜水果,不宜吃濃一濁、肥膩或過鹹的食品。

要限制動物脂肪,宜食植物油,如香油、玉米油。

現代營養學提出老年人的飲食應是「三多三少」,即蛋白質多、維生素多、纖維素多;糖類少、脂肪少、鹽少,正符合「清淡」這一原則。

3、食宜一溫一一熱熟軟 老年人一陽一氣日衰,而脾又喜暖惡冷,故宜食用一溫一一熱之品護持脾腎,勿食或少食生冷,以免損傷脾胃,但亦不宜一溫一一熱過甚,以「熱不炙唇,冷不振齒」為宜。

老人脾胃虛弱,加上牙齒鬆動脫落,咀嚼困難,故宜食用軟食,忌食粘硬不易消化之品。

明代醫家李梃於《醫學入門》中提倡老人食粥,曰「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一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粥不僅容易消化,且益胃生津,對老年人的臟腑尤為適宜。

4、食宜少緩 老年人宜謹記「食飲有節」,不宜過飽。

《壽親養老新書》強調:「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

主張老人少量多餐,既保證營養供足,又不傷腸胃。

進食不可過急過快,宜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助於飲食的消化吸收,還可避免「吞、嗆、暄、咳」的發生。

(三)謹慎起居

老年人的氣血不足,護持肌表的衛氣常虛,易致外感,當謹慎調攝生活起居。

《壽親養老新書》指出:「凡行住坐臥,宴處起居,皆須巧立制度」。

老年人的生活,既不要安排得十分緊張,又不要毫無規律,要科學合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這是老年養生之大要。

老年人的居住環境以安靜清潔、空氣流通、一陽一光充足、濕度適宜,生活方便的地方為好。

首先要保證良好的睡眠,但不可嗜臥,嗜臥則損神氣,也影響人一體氣血營衛的健運。

宜早臥早起,以右側屈臥為佳。

注意避風防凍,但忌蒙頭而睡。

老年人應慎衣著,適寒暖。

要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而隨時增減衣衫。

要注意胸、背、腿、腰及雙腳的保暖。

老年人的腎氣逐漸衰退,房室之事應隨增齡而遞減。

年高體弱者要斷欲獨臥,避忌房一事。

體質剛強有一性一要求者,不要強忍,但應適可而止。

老年人機體功能逐漸減退,較易疲勞,尤當注意勞逸適度。

要盡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但切勿過度疲倦,以免「勞傷」致病,盡且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量力而行,勿令氣之喘,量力談笑,才得歡通,不可過度」(《壽親養老新書》)。

《保生要錄》指出:「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

……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頻行不已,然宜稍緩,即是小勞之術也」,這些論述都說明了勞逸適度對老年保健的重要一性一。

老年人應保持良好的衛生一習一慣。

面宜常洗,發宜常梳,早晚漱口。

臨睡前,宜用熱水洗泡雙足。

要定時排便,經常保持大小一便通暢,及時排除導致二便障礙的因素,防止因二便失常而誘發疾病。

(四)運動鍛煉強身心

年老之人,一精一氣虛衰,氣血運行遲緩,故又多瘀多滯。

積極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氣息運行,延緩衰老,並可產生一種良一性一心理刺激,使人一精一神煥發,對消除孤獨垂暮,憂鬱多疑,煩躁易怒等情緒有積極作用。

老年人運動鍛炕熒遵循因人制宜、適時適量,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原則。

參加鍛煉前,要請醫生進行全面檢查,瞭解身一體健康狀況及有無重要疾病。

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恰當的運動項目,掌握好活動強度、速度和時間。

一般來講,老年人之運動量宜小不宜大、動作宜緩慢而有節律。

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項目有太極拳、五禽戲、氣功、武術、八段錦、慢跑、散步、游泳、乒乓球、羽一毛一球、老年體一操一等。

鍛煉時要量力而行,力戒爭勝好強,避免情緒過於緊張或激動。

運動次數每天一般宜1~2次,時間以早晨日出後為好,晚上可安排在飯後一個半小時以後。

老年人忌在惡劣氣候環境中鍛煉,以免帶來不一良後果。

例如盛夏季節,不要在烈日下鍛煉,以防中暑或發生腦血管意外。

冬季冰天雪地,天冷路滑,外出鍛煉,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跌倒。

大風大雨天氣,不宜外出。

還須注意不在飢餓時鍛煉。

老年人應掌握自我監護知識。

運動時,要根據主觀感覺、觀測心率及體重變化來判斷運動量是否合適,酌情調整。

必要時可暫時停止鍛煉,不要勉強。

鍛煉三個月以後,應進行自我健康小結,總結睡眠、二便、食慾、心率、心律正常與否。

一旦發現情況,應及時就診,採取措施。

(五)合理用一藥

老年人由於生理上退行世改變,機體功能減退,無論是治療用一藥,還是保健用一藥,都不同於中青年。

一般而言,老年人保健用一藥應遵循以下原則:宜多進補少用瀉;藥宜平和,藥量宜小;注重脾腎,兼顧五臟;辨體質論補,調整一陰一陽一;掌握時令季節變化規律用一藥,定期觀察;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湯劑;藥食並舉,因勢利導。

如此方能收到補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