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根據浴水一溫一度的高低,可再細分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

熱水浴是濕一熱水浴的統稱。

根據浴水一溫一度的高低,可再細分為一溫一水浴和熱水浴。

水一溫一在36℃~38℃之間者稱一溫一水浴;38℃以上者叫熱水浴。

熱水浴與冷水浴一一交一一替施行則稱為冷熱水一一交一一替浴。

一、作用機理

(一)清潔皮膚

一溫一一熱水浴可消除皮膚上的油垢,保持汗腺、一毛一孔通暢,提高皮膚的代謝功能和抗病能力。

實驗證明,一次熱水浴能消除皮膚上數千萬億個微生物,故有人稱之為「消毒的一溫一一床一」。

(二)活血通絡

由於水一溫一和沖洗時的水壓和機械按摩作用,可調節改善神經系統的興奮一性一,擴張體表血管,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利於代謝產物的排除;降低肌肉強力,減輕痙一攣,從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三)振奮一精一神,松一弛緊張

水一溫一不同,沐浴的作用也略有差異。

熱水對人一體起刺激作用,入一浴後血壓升高,心跳加快,一一交一一感神經興奮,使人產生要活動的欲一望;一溫一水對皮膚刺激較小,新陳代謝等生理作用也進行緩慢,心臟貝荷較輕,副一一交一一感神經興奮,起到鎮靜,催眠作用。

二、浴身方法

一溫一一熱水浴方法很多。

可在盆中洗,池內浸泡,更多的則採取淋浴方式,可施行全身沐浴,也可用局部浴,如面浴、足浴,以及濕一熱敷裹等。

使用時,可根據需要、一習一慣、身一體狀況及現實條件靈活選擇。

冷熱水一一交一一替浴系熱水浴與冷水浴的一一交一一替合併使用,一般程序為先熱後冷。

先按上述熱水浴方法沐浴,使一毛一孔擴張,皮脂污垢清除;再以沖淋法施冷水浴。

沖淋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沖淋上肢→下肢→腰部→胸膛→背部→頭頂。

同時配合擦浴,轉動肢一體,以通體清爽、舒適為度。

最後,用干浴巾接干全身,穿好衣服。

三、應用原則及宜忌

(一)水一溫一適宜

沐浴的水一溫一可根據一習一慣和身一體情況而定。

古人也主張浴水一溫一度適體,不可太熱,因水一溫一太熱則腠理開洩,蒸迫汗液,傷人津氣;如長時間在熱水中浸泡,會使全身一體表血管擴張,心腦血流量減少,發生缺氧,引起大腦貧血甚至暈厥。

(二)浴次恰當

浴身的次數無統一標準。

一般來說,皮脂腺分一泌旺盛者可適當增加次數;瘦人可少一點;夏天每天至少洗一次;春秋季每週一次即可;冬季十天一次;強體力勞動後出汗較多,要隨時洗澡;從事某種可能污染皮膚的作業時,下班後均應洗澡;老年人洗澡不要過頻。

(三)熱水浴的宜忌

熱水浴是一種良好的保健方法,但要科學的運用,才能達到保健的目的。

1、浴處宜暖而忌風 浴一室一溫一度應保持在20℃~25℃;注意通風,但須避免直吹冷風,《彭祖攝生養一性一論》講:「勿沐浴而迎冷風。」

2、饑、飽不浴 吃飯前後30分鐘內不宜沐浴。

因洗澡時,內臟的血液集中到體表,胃腸道的血液供應減少,同時胃酸分一泌降低,使消化能力減弱,飢餓時洗澡會引起低血糖,尤應注意。

3、少用肥皂 人的皮膚為皮脂腺分一泌的脂肪所滋潤、保護,如洗掉這層薄薄的油脂,皮膚即乾燥易裂和脫屑。

尤其老年人皮脂腺萎一縮,用鹼一性一大的肥皂,會使皮膚更乾燥,降低皮膚的保護作用,使細菌得以孳生。

4、預防「暈澡」 熱水浴時,出現頭暈、噁心、胸悶、心悸、口渴、出汗、四肢無力,甚至暈倒在地,稱為「暈澡」,多見於老年、體弱者。

預防方法是一精一神放鬆,不要有緊迫感;入一浴緩慢,不要一下子把身一體全都泡人水中;浴時如感頭暈不適,應停止洗浴,躺在空氣新鮮處,注意保暖;體弱者浴前可喝杯糖鹽水,防止出汗過多;年老及有心、肺、腦疾患者不宜單獨洗浴,應有人陪同,入一浴時間也不宜過久。

5、患傳染病、皮膚損傷、經一期婦女,不宜盆浴,以免感染或一一交一一叉傳染,以淋浴或擦浴為宜。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