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易·系辭》中說:「變通莫大乎四時」。四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

中醫養生學

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

一、春夏養一陽一,秋冬養一陰一

《易·系辭》中說:「變通莫大乎四時」。

四時一陰一陽一的變化規律,直接影響萬物的榮枯生死,人們如果能順從天氣的變化,就能保全「生氣」,延年益壽,否則就會生病或夭折。

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一陰一陽一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一陽一,秋冬養一陰一,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四時一陰一陽一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簡要告訴人們,四時一陰一陽一之氣,生長收藏,化育萬物,為萬物之根本。

春夏養一陽一,秋冬養一陰一,乃是順應四時一陰一陽一變化的養生之道的關鍵。

所謂春夏養一陽一,即養生養長;秋冬養一陰一,即養收養藏。

春夏兩季,天氣由寒轉曖,由暖轉暑。

是人一體一陽一氣生長之時,故應以調養一陽一氣為主;秋冬兩季,氣候逐漸變涼,是人一體一陽一氣收斂,一陰一精一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一陰一精一為主。

春夏養一陽一,秋冬養一陰一,是建立在一陰一陽一互根規律基礎之上的養生防病的積極措施。

正如張景岳所說:「一陰一根於一陽一,一陽一根於一陰一,一陰一以一陽一生,一陽一以一陰一長,所以古人春夏養一陽一以為秋冬之地,秋冬養一陰一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養一陽一者,每因風涼生冷傷其一陽一,以致秋冬多患病洩,此一陰一脫之為病也。

有秋冬不能養一陰一者,每因縱一欲過度傷此一陰一氣,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一陽一盛之為病也」。

所以,春夏養一陽一,秋冬養一陰一,寓防於養,是因時養生法中的一項積極主動的養生原則。

二、春捂秋凍

春季,一陽一氣初生而未盛,一陰一氣始減而未衰。

故春時人一體肌表雖應氣候轉暖而開始疏洩,但其抗寒能力相對較差,為防春寒,氣一溫一驟降。

此時,必須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護初生的幼芽,使一陽一氣不致受到傷害,逐漸得以強盛,這就是「春捂」的道理。

秋天,則是氣候由熱轉寒的時候,人一體肌表亦處於疏洩與緻密一一交一一替之際。

此時,一陰一氣初生而未盛,一陽一氣始減而未衰,故氣一溫一開始逐漸降低,人一體一陽一氣亦開始收斂,為冬時藏一精一創造條件。

故不宜一下子添衣過多,以免妨礙一陽一氣的收斂,此時若能適當地接受一些冷空氣的刺激,不但有利於肌表之緻密和一陽一氣的潛藏,對人一體的應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強。

所以,秋天宜「凍」。

可見,「春捂」「秋凍」的道理,與「春夏養一陽一,秋冬養一陰一」是一脈相承的。

三、慎避虛邪

人一體適應氣候變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動的能力,畢竟有一定限度。

尤其在天氣劇變,出現反常氣候之時,更容易感邪發病。

因此,人們在因時養護正氣的同時,非常有必要對外邪的審識避忌。

只有這樣,兩者相輔相成,才會收到如期的成效。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

這裡所謂的「八正」,又稱「八紀」,就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氣。

它是季節氣候變化的轉折點,天有所變,人有所應,故節氣前後,氣候變化對人的新陳代謝也有一定影響。

體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一一交一一節時刻感到不適,或者發病甚至死亡。

所以《素問一陰一陽一應像大論》有:「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母」之說。

把「八紀」作為天地間萬物得以生長的根本條件之一,足見節氣對人一體影響的重要。

因而,注意一一交一一節變化,慎避虛邪也是四時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