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體質養生,是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因其內容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不同的體質,採用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糾正其體質上之偏,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這就叫體質養生法。

體質養生,是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因其內容較多,具有相對獨立的範圍,故單立一章進行討論。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一、體質的基本的概念

體質是指人一體稟賦於先天,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所形成的形態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對穩定的特徵,這種特一性一往往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一性一和病變過程的傾向一性一。

現代生物學研究認為。

人具有根本的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共一性一,同時在人類群體中也普遍存在著個體差異,這種個體差異的研究完全支持了中醫的體質學說。

中醫的體質概念與人們常說的氣質不同。

所謂氣質,是指人一體在先後天因素影響下形成的一精一神面貌、一性一格、行為等心理功能的、即神的特徵,而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

因此,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但體質可以包括氣質,氣質不等於體質。

二、體質學說與養生的關係

人們對體質的研究由來已久。

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種體質類型學說。

古羅馬醫生蓋倫(公元30~200年)在希波克拉底的體一液學說的基礎上,把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即一性一情急躁,動作迅猛的膽汁質;一性一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一性一情沉靜、動作遲緩的粘一液質;一性一情脆弱、動作遲鈍的抑鬱質。

在十七世紀以前,蓋倫的氣質學說一直被西方醫學界奉為信條。

近代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則認為氣質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特點在行為中的表現,把人分為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弱型等四種類型,分別相當於膽汁質、多血質、粘一液質、抑鬱質,在西方醫學界頗有影響。

但是迄今為止,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一床一治療與養生康復實踐,唯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康復是密切相合著的。

祖國醫學一貫重視對體質的研究,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成書的《內經》裡,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

可以說,《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的理論淵藪。

《內經》不僅注意到個體的差異一性一,並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體質作了若干分類。

如《靈樞》中的《一陰一陽一二十五人》和《通天》,就提出了兩種體質分類方法。

在《素問·異法方宜論》裡還指出,東南西北中五方由於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居民生活一習一慣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也要隨之而異。

後世醫學家在《內經》有關體質學說的基礎上續有發揮,例如朱丹溪《格致余論》說:「凡人之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蒼,薄不及厚。

而況肥人多濕,瘦人多火,白者肺氣虛,黑者腎不足。

形色既殊,臟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別也」。

又如葉天士研究了體質與發病的關係,在《外感濕一熱篇》中說:「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到顧其一陽一氣……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一液……」,強調了治法須顧及體質。

再如吳德漢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中說:「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一陽一氣素弱;易熱為病者,一陰一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勞傷者,中氣必損」。

說明了不一良體質是發病的內因,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一性一。

這就為因人攝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

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外界環境和發育條件,生活條件的影響,都有可能使體質發生改變。

因此,對於不一良體質,可以通過有計劃的改變周圍環境,改善勞動,生活條件和飲食營養,以及加強體格鍛煉等等積極的養生措施,提高其對疾病的抵抗力,糾正其體質上的偏頗,從而達到防病延年之目的。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