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中國古老的風水術,剔除其中的封建迷信糟粕,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

中醫養生學

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

中國人民歷來十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認為萬物都孕育著生命,都具有適合其存存的最佳環境和條件;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則有創造有益於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理想環境的能力。

中國古老的風水術,剔除其中的封建迷信糟粕,就是探討如何尋找並提供這種環境的理論和藝術。

風水,又稱堪輿,「風」與「堪」指「天道」——是人周圍的天文條件;「水」與「輿」指「地道」——是人周圍的地理環境。

風水,實際上是中國人的天地觀或自然觀,它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不是一味去「改造」破壞環境。

在一定意義上,風水術是集地質地理學、生態學、建築學、倫理學、美學等於一體的綜合一性一、系統一性一很強的古代建築規劃設什理論。

一、人類適宜的自然環境

祖國醫學認為,自然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人的壽命的長短。

《素向·五常政大論》指出:「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

意為居住在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的人多長壽;居住在空氣污濁、氣候炎熱的低窪地區的人常短十。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遠,固是佳境。

……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

……地勢好,亦居者安」。

自古僧侶皇族的廟宇行宮,多建築在高山、海島、多林木的風景優美地區。

說明我國人民對於理想的養生環境的選擇,是有獨到認識的。

那麼,人類適宜的自然環境,應具備哪些條件呢?綜合古今研究情況,大致應具備以下幾點,即潔淨而充足的水源,新鮮的空氣,充沛的一陽一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靜秀麗的景觀等。

這個適宜的自然環境,不僅應滿足人類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還要適應人類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與不同的民族、風俗相協調。

二、不一良的自然環境因素舉例

(一)不一良的地理條件

1、地殼化學元素分佈異常 由於地理環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過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稱生物地球化學一性一疾病。

其具有明顯的地理特徵,祖國醫學對山區多癭瘤,嶺南多瘴氣等地方病的發生早有認識,《素問·異法方宜論》對此作過專門論述。

一般說來,隨地形的變化,地球的化學一性一環境也發生變化。

與人一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條件下,其分佈亦不同。

通常山區易發生活潑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缺氟引起齲齒,低硒與克山病的發生有關。

平原、低窪地區易導致活潑元素的過多症,如氟過剩引起氟骨症。

另外,據研究認為,大骨節病區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鍶多鈣少。

鈣鍶比例失調引起骨質代謝障礙,影響長骨生長,破壞骨**軟骨的正常機能而致病。

我國公佈最廣的三種地方病(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克山病、氟中毒)都與不一良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2、有害的放射一性一物質 有些地區蘊成的礦物對人一體也是有害的。

如鈾礦、磷礦等,若有強烈的放射級,可造成當地人患貧血、白血病以及癌症發病率增高。

科學的進步使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但過度城市化也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耕地面積銳減,森林覆蓋漸小,草原退化嚴重,水土流失,氣候惡化,使包括地理條件在內的整個環境質量下降。

(二)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是由於向大氣排放非固有的氣體及微粒,超過了大氣成份的正常組成,當大氣自淨能力不能消除這些污染物時,造成大氣質量下降,即可說這個地區的大氣受到了污染。

1、污染來源 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的利用。

如煤和石油的燃一燒,大量排放出五大污染物——硫氧化物(SOx)、氮氧化合物(NOx)、碳氫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及顆粒物,這種污染包括生產一性一污染、一一交一一通運輸一性一污染和生活一性一污染。

2、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大氣污染對人一體健康的危害十分嚴重。

包括急一性一中毒和慢一性一損害兩類。

急一性一中毒主要見於意外事故,如液氯鋼瓶爆炸造成的氯氣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一性一中毒和死亡。

世界上多次發生的大氣污染災害中,大半是由於空氣質量的突然變壞對居民產生的急一性一作用,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升高。

這些災害的共同特點是:惡劣的氣象條件(氣一溫一逆增、大霧),不利的地形(低窪地區、峽谷),使污染物在空氣中聚集,短時間內造成大量人群一發病和死亡。

尤其老年、病人受害最大。

慢一性一損害,主要中於低濃度的大氣污染,長期作用於人一體,引起慢一性一非特異一性一疾病,如心血管病、慢一性一呼吸系統疾病、肺癌等。

(三)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又稱水體污染。

天然水體能接納一定量的污染物進行自淨,使水質成分保持平衡的能力,稱為水環境容量。

由於人類活動將污染物排一入一江一河、湖海、水庫或地下水,使水質、底泥的理化一性一狀和生物種群一發生變化,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這種現象稱為水體污染。

我國人民歷來重視水質的優劣,最早把水質劃分為上中下三等的是唐代的陸羽,他在《茶經》裡寫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一江一水中,井水下」,又說:「一江一水取人遠者為上」。

現代研究證明,山水含鈉、鎂離子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飲用。

一江一水則較複雜,井予礦化度較高,皆非理想的飲用水。

尤其是城中附近的一江一河水往往受人為因素影響而致水質污染。

故「一江一河水取人遠者為上」的觀點是正確的。

宋代歐一陽一修《大明水論》也明確指出:一江一河之水「眾水雜聚,故次山水」。

至於井水也有優劣之分,明初汪穎《食療本草》指出,「凡井水有適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一江一湖滲來者次之,其城近溝渠污水雜入者成鹼」,但井水也有被污染的。

據最近統計,我國54條主要河流中有27條被污染,44個城市中有41個地下水源受到污染;一些海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全國排放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約7800萬噸,全年計295億噸,其中90%未經任何處理。

水源污染對人一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含病原菌的人畜糞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腸道傳染病流行。

水體遭受有毒化學物質污染後,通過飲水、食物鏈的形式可使人群一發生急慢一性一中毒,甚至死亡。

如水俁病就是由長期攝入富集有甲基汞的魚貝而引起的中樞神經疾患,為公害病的一種,因最早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附近魚村發現而得名。

另外,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質感官一性一狀惡化,妨礙水源正常利用;或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影響水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損害水源的天然自淨能力,破壞水源衛生狀況。

三、預防保健措施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人賴水以養生,可不慎所擇乎」。

水源、空氣、土壤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我們要健康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就要慎重選擇適宜自己的自然環境,還要採取有效的保健預防措施,盡量避免自然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對人一體的不一良影響。

(一)生活環境的選擇

盡量避開不利於人一體健康的水源、礦藏,避開高一壓線、強磁場和有超聲波、放射線的地方營建生活區。

1、減少某種有害微量元素的攝入量 防治地方一性一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改用低氟和低砷的飲用水源。

如打深井,從低氟或低砷地層取水或收集天然降水備用。

如在該地區無法找到適當水源,則進行水質處理,除去水中過量的氟或砷。

2、因缺乏某種微量元素而致的地方病,可採用適當方式補充 如用碘化鹽預防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

近年來,有人在食管癌高發區飲水中投放姜石,進行改水防癌實驗,取得顯著效果。

此外,防治地方病宜從多方面入手,採取綜合治理措施。

最根本的方法,是分析該地區的地形特點,分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選擇自然環境優越的地方作生活區,並作出相應的防護措施。

(三)社會防護,綜合治理

對於自然生態環境失調並日趨惡化的現實。

首先,政一府要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科學研究工作,尋求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途徑,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

其次,在我國現有技術條件下,人口規模越大,密度越高,活動程度越大的地方,產生的污水、廢氣、垃圾越多,生態環境污染也越嚴重。

因此,控制人口規模,是減輕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

對於飲水衛生,重點是治理「三廢」。

從合理規劃,綜合利用、淨化處理等幾方面入手解決。

個人防護可採取一些簡便易行的方法,如將水煮沸後飲用,農村家庭用適量漂白粉投入水缸中亦可達消毒目的。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