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恃君覽第八:然且猶裁萬物,制禽一獸,服狡蟲,寒暑燥濕弗能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恃君覽第八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恃君覽第八

恃君一曰:凡人之一性一,爪牙不足以自守衛,肌膚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從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卻猛禁悍。

然且猶裁萬物,制禽一獸,服狡蟲,寒暑燥濕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備,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與利之也。

利之出於群也,君道立也。

故君道立則利出於群,而人備可完矣。

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一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無衣服履帶宮室畜積之便,無器械舟車城郭險阻之備。

此無君之患。

故君臣之義,不可不明也。

自上世以來,天下亡國多矣,而君道不廢者,天下之利也。

故廢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

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

非濱之東,夷穢之鄉,大解、陵魚、其、鹿野、搖山、揚島、大人之居,多無君;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敝凱諸、夫風、餘一靡一之地,縛婁、陽禺、驩兜之國,多無君;氐、羌、呼唐、離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龍、突人之鄉,多無君;雁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無君。

此四方之無君者也。

其民麋鹿禽一獸,少者使長,長者畏壯,有力者賢,暴傲者尊,日夜相殘,無時休息,以盡其類。

聖人深見此患也,故為天下長慮,莫如置天子也;為一國長慮,莫如置君也。

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長非以阿官長也。

德衰世亂,然後天子利天下,國君利國,官長利官。

此國所以遞興遞廢也,亂難之所以時作也。

故忠臣廉士,內之則諫其君之過也,外之則死人臣之義也。

豫讓欲殺趙襄子,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為乞人而往乞於其妻之所。

其妻曰:「狀貌無似吾夫者,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

又吞炭以變其音。

其友謂之曰:「子之所道甚難而無功。

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智則不然。

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襄子必近子。

子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讓笑而應之曰:「是先知報後知也,為故君賊新君矣,大亂君臣之義者無此,失吾所為為之矣。

凡吾所為為此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非從易也。」

柱厲叔事莒敖公,自以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

夏日則食菱芡,冬日則食橡栗。

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

其友曰:「『子自以為不知故去』今又往死之,是知與不知無異別也。」

柱厲叔曰:「不然。

自以為不知故去,今死而弗往死,是果知我也。

吾將死之,以丑後世人主之不知其臣者也,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厲人主之節也。

行激節厲,忠臣幸於得察。

忠臣察則君道固矣。」

長利二曰:天下之士也者,慮天下之長利,而固處之以身若也。

利雖倍於今,而不便於後,弗為也;安雖長久,而以私其子孫,弗行也。

自此觀之,陳無宇之可丑亦重矣,其與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雖同,取捨之殊,豈不遠哉?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

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諸侯而耕。

禹往見之,則耕在野。

禹趨就下風而問曰:「堯理天下,吾子立為諸侯。

今至於我而辭之,故何也?」

伯成子高曰:「當堯之時,未賞而民勸,未罰而民畏。

民不知怨,不知說,愉愉其如赤子。

今賞罰甚數,而民爭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後世之亂自此始。

夫子盍行乎?無慮吾農事!」協而耰,遂不顧。

夫為諸侯,名顯榮,實佚樂,繼嗣皆得其澤,伯成子高不待問而知之,然而辭為諸侯者,以禁後世之亂也。

辛寬見魯繆公曰:「臣而今而後,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

昔者太公望封於營丘之渚,海阻山高,險固之地也。

是故地日廣,子孫彌隆。

吾先君周公封於魯,無山林溪谷之險,諸侯四面以達。

是故地日削,子孫彌殺。」

辛寬出,南宮括入見。

公曰:「今者寬也非周公,其辭若是也。」

南宮括對曰:「寬少者,弗識也。

君獨不聞成王之定成周之說乎?其辭曰:『惟余一人,營居於成周。

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見也,有不善易得而誅也。

』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

夫賢者豈欲其子孫之阻山林之險以長為無道哉?小人哉寬也!」今使燕爵為鴻鵠鳳皇慮,則必不得矣。

其所求者,瓦之間隙,屋之翳蔚也,與一舉則有千里之志,德不盛、義不大則不至其郊。

愚庳之民,其為賢者慮,亦猶此也。

固妄誹訾,豈不悲哉?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後門,與弟子一人宿於郭外。

寒愈甚,謂其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

我,國士也,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一愛一也。

子與我子之衣。」

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惡能與國士之衣哉?」

戎夷大息歎曰:「嗟乎!道其不濟夫!」解一衣與弟子,夜半而死。

弟子遂活,謂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則未之識。

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達乎分,仁一愛一之心識也,故能以必死見其義。

知分三曰:達士者,達乎死生之分,達乎死生之分。

則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與崔杼盟而不變其義。

延陵季子,吳人願以為王而不肯。

孫叔敖三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憂。

皆有所達也。

有所達則物弗能惑。

荊有次非者,得寶劍於干遂。

還反涉江,至於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

次非謂舟人曰:「子嘗見兩蛟繞船能兩活者乎?」

船人曰:「未之見也。」

次非攘臂袪衣,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余奚一愛一焉!」於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荊王聞之,仕之執圭。

孔子聞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棄劍者,其次非之謂乎!」禹南省,方濟乎江,黃龍負舟。

舟中之人五色無主。

禹仰視天而歎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養人。

生,一性一也;死,命也。

余何憂於龍焉?龍俯耳低尾而逝。」

則禹達子死生之分、利害之經也。

凡人物者、陰陽之化也。

陰陽者,造乎天而成者也。

天固有衰嗛廢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窮屈匱,有充實達遂。

此皆天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數也。

古聖人不以感私傷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與崔杼盟。

其辭曰:「不與崔氏而與公孫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飲血,仰而呼天曰:「不與公孫氏而與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說,直兵造胸,句兵鉤頸,謂晏子曰:「子變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之;子不變子言,則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獨不為夫《詩》乎!《詩》曰:莫莫葛藟,延於條枚。

凱弟君子,求福不回。

』嬰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賢者,不可殺也。」

罷兵而去。

晏子援綏而乘,其僕將馳,晏子無良其僕之手曰:「安之!毋失節!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鹿生於山,而命懸於廚。

今嬰之命有所懸矣。」

晏子可謂知命矣,命也者。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人事智巧以舉錯者,不得與焉。

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國士知其若此也,故以義為之決而安處之。

白圭問於鄒公子夏後啟曰:「踐繩之節,四上之志,三晉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處於晉,而迭聞晉事,未嘗聞踐繩之節、四上之志。

願得而聞之。」

夏後啟曰:「鄙人也,焉足以問?」

白圭曰:「願公子之毋讓也!」夏後啟曰:「以為可為,故為之,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為不可為,故釋之,釋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

夏後啟曰:「生不足以使之,則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則害曷足以禁之矣?」

白圭無以應。

夏後啟辭而出。

凡使賢不肖異:使不肖以賞罰,使賢以義。

故賢主之使其下也必義,審賞罰,然後賢不肖盡為用矣。

召類四曰: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

故鼓宮而宮應,鼓角而角動。

以龍致雨,以形逐影。

禍福之所自來,眾人以為命,焉不知其所由。

故國亂非獨亂,有必召寇。

獨亂未必亡也,召寇則無以存矣。

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義。

攻亂則服,服則攻者利;攻亂則義,義則攻者榮。

榮且利,中主猶且為之,有況於賢主乎?故割地寶器戈劍、卑辭屈服,不足以止攻,唯治為足。

治則為利者不攻矣,為名者不伐矣。

凡人之攻伐也,非為利則固為名也。

名實不得,國雖強大,則無為攻矣。

兵所自來者久矣。

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卻苗民,更易其俗;禹攻曹、魏、屈驁、有扈,以行其教。

三王以上,固皆用兵也。

亂則用,治則止。

治而攻之,不祥莫大焉;亂而弗討,害民莫長焉。

此治亂之化也,文武之所由起也。

文者一愛一之徵也,武者惡之表也。

一愛一惡循義,文武有常,聖人之元也。

譬之若寒暑之序,時至而事生之。

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

事適於時者,其功大。

士尹池為荊使於宋,司城子罕觴之。

南家之牆信絭於前而不直,西家之潦徑其宮而不止。

士尹池問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為鞔者也。

吾將徙之,其父曰:『吾恃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國之求鞔者不知吾處也,吾將不食。

願相國之憂吾不食也。

』為是故,吾弗徙也。

西家高,吾宮庳,潦之經吾宮也利,故弗禁也。」

士尹池歸荊,荊王適興兵而攻宋,士尹池諫於荊王曰:「宋不可攻也。

其主賢,其相仁。

賢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

荊國攻之,其無功而為天下笑乎!」故釋宋而攻鄭。

孔子聞之曰:「夫修之於廟堂之上,而折衝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宋在三大萬乘之間,子罕之時,無所相侵,邊境四益,相平公、元公、景公以終其身,其唯仁且節與?故仁節之為功大矣。

故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節儉。

趙簡子將襲衛,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

六月而後反,趙簡子曰:「何其久也?」

史默曰:「謀利而得害,猶弗察也。

今蘧伯玉為相,史鰍佐焉,孔子為客,子貢使令於君前,甚聽。

《易》曰:『渙其群,元吉。

』渙者賢也,群者眾也,元者吉之始也。

『渙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賢也。」

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凡謀者,疑也。

疑則從義斷事。

從義斷事,則謀不虧。

謀不虧,則名實從之。

賢主之舉也,豈必旗僨將斃而乃知勝敗哉?察其理而得失榮辱定矣。

故三代之所貴,無若賢也。

達郁五曰: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六府。

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一精一氣欲其行也。

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

病之留、惡之生也,一精一氣鬱也。

故水郁則為污,樹郁則為蠹,草郁則為蕢。

國亦有郁。

主德不通,民欲不達,此國之郁也。

國郁處久,則百惡並起,而萬災叢至矣。

上下之相忍也,由此出矣。

故聖王之貴豪士於忠臣也,為其敢直言而決鬱塞也。

周厲王虐民,國人皆謗。

召公以告,曰:「民不堪命矣!」王使衛巫監謗者,得則殺之。

國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以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召公曰:「是障之也,非弭之也。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潰,敗人必多。

夫民猶是也。

是故治川者決之使導,治民者宣之使言。

是故天子聽政,使公卿列士正諫,好學博聞獻詩,矇箴,師誦,庶人傳語,近臣盡辨,親戚補察,而後王斟酌焉。

是以下無遺善,上無過舉。

今王塞下之口,而遂上之過,恐為社稷憂。」

王弗聽也。

三年,國人流王於彘。

此郁之敗也。

郁者不陽也。

周鼎著鼠,令馬履之,為其不陽也。

不陽者,亡國之俗也。

管仲觴桓公。

日暮矣,桓公樂之而徵燭。

管仲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

君可以出矣。」

公不說,曰:「仲父年老矣,寡人與仲父為樂將幾之!請夜之。」

管仲曰:「君過矣。

夫厚於味者薄於德,沈於樂者反於憂。

壯而怠則失時,老而解則無名。

臣乃今將為君勉之,若何其沈於酒也!」管仲可謂能立行矣。

凡行之墮也於樂,今樂而益飭;行之壞也於貴,今主欲留而不許。

伸志行理,貴樂弗為變,以事其主。

此桓公之所以霜也。

列一精一子高聽行乎齊湣王,善衣東布衣,白縞冠,顙推之履,特會朝雨袪步堂下,謂其侍者曰:「我何若?」

侍者曰:「公姣且麗。」

列一精一子高因步而窺於井,粲然惡丈夫之狀也。

喟然歎曰:「侍者為吾聽行於齊王也,夫何阿哉!又況於所聽行乎?萬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無所鏡,其殘亡無日矣。

孰當可而鏡?其唯士乎!人皆知說鏡之明己也,而惡士之明己也。

鏡之明己也功細,士之明己也功大。

得其細,失其大,不知類耳。

趙簡子曰:「厥也一愛一我,鐸也不一愛一我。

厥之諫我也,必於無人之所;鐸之諫我也,喜質我於人中,必使我醜。」

尹鐸對曰:「厥也一愛一君之丑也,而不一愛一君之過也;鐸也一愛一君之過也,而不一愛一君之丑也。

臣嘗聞相人於師,敦顏而土色者忍丑。

不質君於人中,恐君之不變也。」

此簡子之賢也。

人主賢則人臣之言刻。

簡子不賢,鐸也卒不居趙地,有況乎在簡子之側哉!行論六曰:人主之行,與布衣異。

勢不便,時不利,事讎以求存。

執民之命。

執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為故。

故佈衣行此指於國,不容鄉曲。

堯以天下讓舜。

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帝之道者為三公。

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

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

怒甚猛獸,欲以為亂。

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

召之不來,仿佯於野以患帝。

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吳刀。

禹不敢怨,而反事之。

官為司空,以通水潦。

顏色黎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以中帝心。

昔者紂為無道,殺梅伯而醢之,殺鬼侯而脯之,以禮諸侯於廟。

文王流涕而咨之。

紂恐其畔,欲殺文王而滅周。

文王曰:「父雖無道,子敢不事父乎?君雖不惠,臣敢不事君乎?孰王而可畔也?」

紂乃赦之。

天下聞之,以文王為畏上而哀下也。

《詩》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齊攻宋,燕王使張魁將燕兵以從焉,齊王殺之。

燕王聞之,泣數行而下,召有司而告之曰:「餘興事而齊殺我使,請令舉兵以攻齊也。」

使受命矣。

凡繇進見,爭之曰:「賢王故願為臣。

今王非賢主也,願辭不為臣。」

昭王曰:「是何也?」

對曰:「松下亂,先君以不安棄群臣也。

王苦痛之,而事齊者,力不足也。

今魁死而王攻齊,是視魁而賢於先君。」

王曰:「諾。」

請王止兵,王曰:「然則若何?」

凡繇對曰:「請王縞素辟捨於郊,遣使於齊,客而謝焉,曰:『此盡寡人之罪也。

大王賢主也,豈盡殺諸侯之使者哉?然而燕之使者獨死,此弊邑之擇人不謹也。

願得變更請罪。

』」使者行至齊,齊王方大飲,左右官實御者甚眾,因令使者進報。

使者報,言燕王之甚恐懼而請罪也。

畢,又復之,以矜左右官實。

因乃發小使以反令燕王復捨。

此濟上之所以敗,齊國以虛也。

七十城,微田單,固幾不反。

湣王以大齊驕而殘,田單以即墨城而立功。

詩曰:「將欲毀之,必重累之;將欲踣之,必高舉之。」

其此之謂乎!累矣而不毀,舉矣而不踣,其唯有道者乎!楚莊王使文無畏於齊,過於宋,不先假道。

還反,華元言於宋昭公曰:「往不假道,來不假道,是以宋為野鄙也。

楚之會田也,故鞭君之僕於孟諸。

請誅之。」

乃殺文無畏於揚梁之堤。

莊王方削袂,聞之曰:「嘻!」投袂而起。

履及諸庭,劍及諸門,車及之蒲疏之市。

遂捨於郊。

興師圍宋九月。

宋人易子而食之,析骨而爨之。

宋公肉袒執犧,委服告病,曰:「大國若宥圖之,唯命是聽。」

莊王曰:「情矣宋公之言也!」乃為卻四十里,而捨於盧門之闔,所以為成而歸也。

凡事之本在人主,人主之患,在先事而簡人。

簡人則事窮矣。

今人臣死而不當,親帥士民以討其故,可謂不簡人矣。

宋公服以病版而還師,可謂不窮矣。

夫捨諸侯於漢陽而飲至者,其以義進退邪!強不足以成此也。

驕恣七曰: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

自驕則簡士,自智則專獨,輕物則無備。

無備召禍,專獨位危,簡士壅塞。

欲無壅塞,必禮士;欲位無危,必得眾;欲無召禍,必完備。

三者,人君之大經也。

晉厲公侈一婬一,好聽讒人,欲盡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

胥童謂厲公曰:「必先殺三卻。

族大多怨,去大族不一逼一十。

公曰:「諾。」

乃使長魚矯殺卻犨、卻錡、卻至於朝,而陳其一屍一。

於是厲公游於匠麗氏,欒書、中行偃劫而幽之。

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

三月而殺之。

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當而反自及也。

是何也?智短也。

智短則不知化,不知化者舉自危。

魏武侯謀事而當,攘臂疾言於庭曰:「大夫之慮,莫如寡人矣!」立有間,再三言。

李悝趨進曰:「昔者楚莊王謀事而當,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

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敢問其說?』王曰:『仲虺有言,不谷說之。

曰:「諸侯之德,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也,群臣之謀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此霸王之所憂也,而君獨伐之,其可乎!」武侯曰:「善。」

人主之患也,不在於自少,而在於自多。

自多則辭受,辭受則原竭。

李悝可謂能諫其君矣,壹稱而令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齊宣王為大室,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戶。

以齊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群臣莫敢諫王。

春居問於宣王曰:「荊王釋先王之禮樂,而樂為輕,敢問荊國為有主乎?」

王曰:「為無主。」

「賢臣以千數而莫敢諫,敢問荊國為有臣乎?」

王曰:「為無臣。」

「今王為大室,其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戶。

以齊國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

群臣莫敢諫,敢問王為有臣乎?」

王曰:「為無臣。」

春居曰:「臣請辟矣!」趨而出。

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諫寡人之晚也?寡人請今止之。」

遽召掌書曰:「書之!毖人不肖,而好為大室。

春子止寡人。」

箴諫不可不熟。

莫敢諫若,非弗欲也。

春居之所以欲之與人同,其所以入之與人異。

宣王微春居,幾為天下笑矣。

由是論之,失國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無春居。

故忠臣之諫者,亦從入之,不可不慎。

此得失之本也。

趙簡子沈鸞徼於河,曰:「吾嘗好聲色矣,而鸞徼致之;吾嘗好宮室台榭矣,而鸞徼為之;吾嘗好良馬善御矣,而鸞徼來之。

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鸞徼未嘗進一人也。

是長吾過而絀善也。」

故若簡子者,能後以理督責於其臣矣。

以理督責於其臣,則人主可與為善,而不可與為非;可與為直,而不可與為枉。

此三代之盛教。

觀表八曰:凡論人心,觀事傳,不可不熟,不可不深。

天為高矣,而日月星辰雲氣雨露未嘗休矣;地為大矣,而水泉草木一毛一羽一裸一鱗未嘗息也。

凡居於天地之間、六一合之內者,其務為相安利也,夫為相害危者,不可勝數。

人事皆然。

事隨心,心隨欲。

欲無度者,其心無度。

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

人之心隱匿難見,淵深難測。

故聖人於事志焉。

聖人之所以過人以先知,先知必審徵表。

無徵表而欲先知,堯、舜與眾人同等。

徵雖易,表雖難,聖人則不可以飄矣。

眾人則無道至焉。

無道至則以為神,以為幸。

非神非幸,其數不得不然。

郈成子、吳起近之矣。

郈成子為魯聘於晉,過衛,右宰谷臣止而觴之。

陳樂而不樂,酒酣而送之以璧。

顧反,過而弗辭。

其僕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觴吾子也甚歡,今侯渫過而弗辭?」

郈成子曰:「夫止而觴我,與我歡也。

陳樂而不樂,告我憂也。

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

若由是觀之,衛其有亂乎!」倍衛三十里,聞甯喜之難作,右宰谷臣死之,還車而臨,三舉而歸。

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異之,分祿而食之。

其子長而反其璧。

孔子聞之,曰:「夫智可以微謀、仁可以托財者,其郈成子之謂乎!」郈成子之觀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

不觀其事而觀其志,可謂能觀人矣。

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吳起至於岸門,止車而休,望西河,泣數行而下。

其僕謂之曰:「竊觀公之志,視捨天下若捨屣。

今去西河而泣,何也?」

吳起雪泣而應之曰:「子弗識也。

君誠知我,而使我畢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

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也不久矣,魏國從此削矣。」

吳起果去魏入荊,而西河畢入秦。

魏日以削,秦日益大。

此吳起之所以先見而泣也。

古之善相馬者,寒風是相口齒,麻朝相頰,子女厲相目,衛忌相髭,許鄙相<月一尻一>,投伐褐相胸脅,管青相膹吻,陳悲相股腳,秦牙相前,贊君相後。

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

其所以相者不同,見馬之一徵也,而知節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堅脆,能之長短。

非獨相馬然也,人亦有徵,事與國皆有徵。

聖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非意之也,蓋有自雲也。

綠圖幡薄,從此生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呂氏春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