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士容論第六:柔而堅,虛而實。其狀朗然不儇,若失其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士容論第六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士容論第六

士容一曰:士不偏不一黨一。

柔而堅,虛而實。

其狀朗然不儇,若失其一。

傲小物而志屬於大,似無勇而未可恐狼,執固橫敢而不可辱害。

臨患涉難而處義不越,南面稱寡而不以侈大。

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節物甚高而細利弗賴。

耳目遺俗而可與定世,富貴弗就而貧賤弗朅。

德行尊理而羞用巧衛。

寬裕不訾而中心甚厲,難動以物而必不妄折。

此國士之容也。

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

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

相者曰:「此良狗也。

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

其鄰桎其後足,狗乃取鼠。

夫驥驁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

人亦然,誠有之則神應乎人矣,言豈足以諭之哉?此謂不言之言也。

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閑雅,辭令遜敏。

田駢聽之畢而辭之。

客出,田駢送之以目。

弟子謂田駢曰:「客士歟?」

田駢曰:「殆乎非士也。

今者客所弇斂,士所術施也;士所弇斂,客所術施也。

客殆乎非士也。」

故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

骨節蚤成,空竅哭歷,身必不長。

眾無謀方,乞謹視見,多故不一良。

志必不公,不能立功。

好得惡予,國雖大不為王,禍災日至。

故君子之容,純乎其若鍾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謹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捨不悅,而心甚素樸。

唐尚敵年為史,其故人謂唐尚願之,以謂唐尚。

唐尚曰:「吾非不得為史也,羞而不為也。」

其故人不信也。

及魏圍邯鄲,唐尚說惠王而解之圍,以與伯陽,其故人乃信其羞為史也。

居有間,其故人為其兄請,唐尚曰:「衛君死,吾將汝兄以代之。」

其故人反興再拜而信之。

夫可信而不信,不可信而信,此愚者之患也。

知人情不能自遺,以此為君,雖有天下何益?故敗莫大於愚。

愚之患,在必自用。

自用則戇陋之人從而賀之。

有國若此,不若無有。

古之與賢從此生矣。

非惡其子孫也,非徼而矜其名也,反其實也。

務大二曰:嘗試觀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無不安者,功大故也。

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功故也。

皆患其身不貴於其國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此所以欲榮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

孔子曰:「燕爵爭善處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

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不知禍之將及之也。

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夫為人臣者,進其爵祿富貴,父子兄弟相與比周於一國,區區焉相樂也,而以危其社稷,其為灶突近矣,而終不知也,其與燕爵之智不異。」

故曰: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

此之謂也。

故細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

細大賤貴交相為贊,然後皆得其所樂。

薄疑說衛嗣君以王術,嗣君應之曰:「所有者千乘也,願以受教。」

薄疑對曰:「烏獲舉千鈞,又況一斤?」

杜赫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昭文君謂杜赫曰:「願學所以安周。」

杜赫對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則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則周自安矣。」

此所謂以弗安而安者也。

鄭君問於被瞻曰:「聞先生之義,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

被瞻對曰:「有之。

夫言不聽,道不行,則固不事君也。

若言聽道行,又何死亡哉?」

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賢乎其死亡者也。

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

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內矣。

湯、武欲繼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達矣。

五伯欲繼湯、武而不成,既足以為諸侯長矣。

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榮矣。

夫大義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務事大。

上農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

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

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

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

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

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

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後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

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藉田,大夫士皆有功業。

是故當時之務,農不見於國,以教民尊地產也,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

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一女貿功以長生,此聖人之制也。

故敬時一愛一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捨。

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損。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此大任地之道也。

故當時之務,不興土功,不作師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眾;農不上聞,不敢私藉於庸。

為害於時也。

然後制野禁。

苟非同姓,農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農也。

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一操一麻,不出糞;齒年未長,不敢為園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農不敢行賈;不敢為異事。

為害於時也。

然後制四時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澤人不敢灰僇,繯網罝罦不敢出於門,罛罟不敢入於淵,澤非舟虞不敢緣名。

為害其時也。

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

國家難治,三疑乃極。

是謂背本反則,失毀其國。

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

時事不共,是謂大凶。

奪之以土功,是謂稽,不絕憂唯,必喪其秕;奪之以水事,是謂籥,喪以繼樂,四鄰來虛;奪之以兵事,是謂厲,禍因胥歲,不一舉銍艾。

數奪民時,大饑乃來。

野有寢耒,或談或歌,旦則有昏,喪粟甚多。

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

任地四曰:後稷曰:子能以窐為突乎?子能藏其惡而揖之以陰乎?子能使吾士靖而甽浴士乎?子能使保濕安地而處乎?子能使雚夷毋一婬一乎?子能使子之野盡為泠風乎?子能使稿數節而一莖一堅乎?子能使穗大而堅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強乎?無之若何?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濕者欲燥,燥者欲濕。

上田棄畝,下田棄甽。

五耕五耨,必審以盡。

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無螟蜮。

今茲美禾,來茲美麥。

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耨一柄一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人肥必以澤,使苗堅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草諯大月。

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

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

於是始耕。

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

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與菽。

此告民地寶盡死。

凡草生藏,日中出,希首生而麥無葉,而從事於蓄藏。

此告民究也。

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獲死。

天下時,地生財,不與民謀。

有年瘞土,無年瘞土。

無失民時,無使之治下。

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作,渴時而止。

是以老弱之力可盡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

不知事者,時未至而逆之,時既往而慕之,當時而薄之,使其民而卻之。

民既卻,乃以良時慕,此從事之下也。

一操一事則苦。

不知高下,民乃逾處。

種稑禾不為稑,種重禾不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辯土五曰:凡耕之道,必始於壚,為其寡澤而後枯。

必厚其靹,為其唯厚而及。

飽者{紝}之,堅者耕之,澤其靹而後之。

上田則被其處,下田則盡其污。

無與三盜任地。

夫四序參發,大甽小畝,為青魚胠,苗若直獵,地竊之也。

既種而無行,耕而不長,則苗相竊也。

弗除則蕪,除之則虛,則草竊之也。

故去此三盜者,而後粟可多也。

所謂今之耕也營而無獲者,其蚤者先時,晚者不及時,寒暑不節,稼乃多菑。

實其為畝也,高而危則澤奪,陂則埒,見風則厥,高培則拔,寒則雕,熱則脩,一時而五六死,故不能為來。

不俱生而俱死,虛稼先死,眾盜乃竊,望之似有餘,就之則虛。

農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也;知其田之際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虛也。

不除則蕪,除之則虛,此事之傷也。

故畝欲廣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陰,上得陽,然後鹹生。

稼欲生於塵而殖於堅者。

慎其種,勿使數,亦無使疏。

於其施土,無使不足,亦無使有餘。

熟有耰也,必務其培,其耰也植,植者其生也必先。

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堅。

是以畝廣以平則不喪本。

一莖一生於地者,五分之以地。

一莖一生有行,故速長;弱不相害;故速大。

衡行必得,縱行必術。

正其行,通其風,夬心中央,帥為泠風。

苗,其弱也欲孤,其長也欲相與居,其熟也欲相扶。

是故三以為族,乃多粟。

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

是以先生者美米,後生者為秕。

是故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

樹肥無使扶疏,樹墝不欲專生而族居。

肥而扶疏則多秕,墝而專居則多死。

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養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秕。

上下不安,則禾多死。

厚土則孽不通,薄土則蕃轓而不發。

壚埴冥色,剛土柔種,免耕殺匿,使農事得。

審時六曰:凡農之道,厚之為寶。

斬木不時,不折必穗;稼就而不獲,必遇天菑。

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

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據之容手。

此之謂耕道。

是以得時之禾,長秱長穗,大本而一莖一殺,疏穖而穗大,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強。

如此者不風。

先時者,一莖一葉帶芒以短衡,穗鉅而芳奪,秮米而不香。

後時者,一莖一葉帶芒而末衡,穗閱而青零,多秕而不滿。

得時之黍,芒一莖一而徼下,穗芒以長,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

如此者不飴。

先時者,大本而華,一莖一殺而不遂,葉稿短穗。

後時者。

小一莖一而麻長。

短穗而厚糠,小米鉗而不香。

得時之稻,大本而一莖一葆,長秱疏穖。

穗如馬尾,大粒無芒,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

如此者不益。

先時者,本大而一莖一葉格對,短秱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

後時者,纖一莖一而不滋,厚糠多秕,<廣走>辟米,不得恃定熟,卬天而死。

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小本而一莖一堅,厚枲以均,後熟多榮,日夜分復生。

如此者不蝗。

得時之菽,長一莖一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多枝數節,競葉蕃實,大菽則圓,小菽則摶以芳,稱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蟲。

先時者,必長以蔓,浮葉疏節,小莢不實。

後時者,短一莖一疏節,本虛不實。

得時之麥,秱長而頸黑,二七以為行,而服薄<禾羔>而赤色,稱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肌澤且有力。

如此者不蚼蛆。

先時者,暑雨未至,胕動蚼蛆而多疾,其次羊以節。

後時者,弱苗而穗蒼狼,薄色而美芒。

是故得時之穗興,失時之稼約。

一莖一相若,稱之,得時者重,粟之多。

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時者多米。

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時者忍饑。

是故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四衛變強,<歹凶>氣不入,身無苛殃。

黃帝曰:「四時之不正也,正五穀而已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呂氏春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