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植之謂,務其人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

《孝行覽第二》作者:呂不韋孝行一曰: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

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植之謂,務其人也。

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眾之,務其本也。

務本莫貴於孝。

人主孝,則名章榮,下服聽,天下譽;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士民孝,則耕芸疾,守戰固,不罷北。

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紀也。

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筆論人必先以所親,而後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後及所輕。

今有人於此,行於親重,而不簡慢於輕疏,則是篤謹孝道。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

故一愛一其親,不敢惡人;敬其親,不敢慢人。

一愛一敬盡於事親,光耀加於百姓,究於四海,此天子之孝也。

曾子曰:「身者,父母一之遺體也。

行父母一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

五行不遂,災及乎親,敢不敬乎?」

《商書》曰:「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

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

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所謂貴德,為其近於聖也;所謂貴貴,為其近於君也;所謂貴老,為其近於親也;所謂敬長,為其近於兄也;所謂慈幼,為其近於弟也。」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廢;父母全之,子弗敢闕。

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養有五道:修宮室、安一床一笫、節飲食、養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和煎調,養口之道也;和顏色,說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

此五者,代進而厚用之,可謂善養矣。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

門人問之曰:「夫子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敢問其故?」

樂正子春曰:「善乎而問之!吾聞之曾子,曾子聞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

君子無行咫步而忘之。

余忘孝道,是以憂。」

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嚴親之遺躬也。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養。

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

父母既沒,敬行其身,無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

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

樂自順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本味二曰:求之其本,經旬必得;求之其末,勞而無功。

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賢之化也。

非賢,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賢。

有侁氏女子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之中,獻之其君。

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

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一水而東走,毋顧!」明日,視臼出一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

故命之曰伊尹。」

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長而賢。

湯聞伊尹,使人請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

伊尹亦欲歸湯,湯於是請取熬為婚。

有侁氏喜,以伊尹為媵(送女)。

故賢主之求有道之士,無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賢主,無不行也。

相得然後樂,不謀而親,不約而信,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歡樂之。

此功名所以大成也。

固不獨,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奮而好獨者,則名號必廢熄,社稷必危殆。

故黃帝立四面,堯、舜得伯陽、續耳然後成。

凡賢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非獨琴若此也,賢者亦然。

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

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爝以爟火,釁以犧<豕假>。

明日,設朝而見之。

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對而為乎?」

對曰:「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

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瞿者臊,草食者膻。

臭惡猶美,皆有所以。

凡味之本,水最為始。

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

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變,一精一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

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

肥而不<月候>,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雋觾之翠,述蕩之腕,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

魚之美者,洞庭之<魚尃>,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

雚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游於東海。

菜之美者,崑崙之蘋,壽木之華,指姑之東。

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餘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芸,雲夢之芹,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

和之美者,陽樸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鱉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澤之一卵一。

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

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崑崙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湧一泉焉,冀州之原。

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漢上石耳。

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

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

天子不可強為,必先知道。

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

故審近所以知遠也,成己所以成|人也。

聖人之道要矣,豈越越多業哉!」首時三曰:聖人之於事,似緩而急,似遲而速,以待時。

王季歷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時未可也。

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門之辱。

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

時固不易得。

太公望,東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無其主。

聞文王賢,故釣於渭以觀之。

伍子胥欲見吳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見之而惡其貌,不聽其說而辭之。

客請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適吾所甚惡也。」

客以聞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

願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見其衣若手,請因說之。」

王子許。

伍子胥說之半,王子光舉帷,搏其手而與之坐;說畢,王子光大說。

伍子胥以為有吳國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於野。

七年,王子光代吳王僚為王。

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賢良,選練士,習戰鬥。

六年,然後大勝楚於柏舉。

九戰九勝,追北千里。

昭王出奔隨,遂有郢。

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

鄉之耕,非忘其父之讎也,待時也。

墨者有田鳩,欲見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見。

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見楚王。

楚王說之,與將軍之節以如秦。

至,因見惠王。

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

固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者。

時亦然。

有湯武之賢,而無桀紂之時,不成;有桀紂之時,而無湯武之賢,亦不成。

聖人之見時,若步之與影不可離。

故有道之士未遇時,隱匿分竄,勤以待時。

時至,有從布衣而為天子者,有從千乘而得天下者,有從卑賤而佐三王者,有從匹夫而報萬乘者。

故聖人之所貴,唯時也。

水凍方固,後稷不種,後稷之種必待春。

故人雖智而不遇時,無功。

方葉之茂美,終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眾林皆羸。

事之難易,不在小大,務在知時。

鄭子陽之難,猘狗潰之;齊高、國之難,失牛潰之。

眾因之以殺子陽、高、國。

當其時,狗牛猶可以為人唱,而況乎以人為唱乎?饑馬盈廄,嗼然,未見芻也;饑狗盈窖,嗼然。

未見骨也。

見骨與芻,動不可禁。

亂世之民,嗼然,未見賢者也;見賢人,則往不可止。

往者非其形心之謂乎?齊以東帝困於天下,而魯取徐州;邯鄲以壽陵困於萬民,而衛取繭氏。

以魯衛之細,而皆得志於大國,遇其時也。

故賢主秀士之欲憂黔首者,亂世當之矣。

天不再與,時不久留,能不兩工,事在當之。

義賞四曰:春氣至則草木產,秋氣至則草木落。

產與落,或使之,非自然也。

故使之者至,物無不為;使之者不至,物無可為。

古之人審其所以使,故物莫不為用。

賞罰之一柄一,此上之所以使也。

其所以加者義,則忠信親一愛一之道彰。

久彰而愈長,民之安之若一性一,此之謂教成。

教成,則雖有厚賞嚴威弗能禁。

故善教者,不以賞罰而教成,教成而賞罰弗能禁。

用賞罰不當亦然。

一奸一偽賊亂貪戾之道興,久興而不息,民之讎之若一性一。

戎夷胡貉巴越之民是以,雖有厚賞嚴罰弗能禁。

郢人之以兩版垣也,吳起變之而見惡。

賞罰易而民安樂。

氐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係累,而憂其死不焚也。

皆成乎邪也。

故賞罰之所加,不可不慎。

且成而賊民。

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眾我寡,柰何而可?」

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於文,繁戰之君,不足於詐。

君亦詐之而已。」

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於城濮。

反而為賞,雍季在上。

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

君用其言而賞後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

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

孔子聞之,曰:「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

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

賞重則民移之,民移之則成焉。

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

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

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

勝而不知勝之所成,與無勝同。

秦勝於戎,而敗乎淆;楚勝於諸夏,而敗乎柏舉。

武王得之矣,故一勝而王天下。

眾詐盈國,不可以為安,患非獨外也。

趙襄子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赦為首。

張孟談曰:「晉陽之中,赦無大功,賞而為首,何也?」

襄子曰:「寡人之國危,社稷殆,身在憂約之中,與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禮者,惟赦。

吾是以先之。」

仲尼聞之,曰:「襄子可謂善賞矣!賞一人,而天下之為人臣莫敢失禮。」

為六軍則不可易,北取代,東迫齊,令張孟談逾城潛行,與魏桓、韓康期而擊智伯,斷其頭以為觴,遂定三家,豈非用賞罰當邪?長攻五曰:凡治亂存亡,安危強弱,必有其遇,然後可成,各一則不設。

故桀紂雖不肖,其亡,遇湯武也。

遇湯武,天也,非桀紂之不肖也。

湯武雖賢,其王,遇桀紂也。

遇桀紂,天也,非湯武之賢也。

若桀紂不遇湯武,未必亡也。

桀紂不亡,雖不肖,辱未至於此。

若使湯武不遇桀紂,未必王也。

湯武不王,雖賢,顯未至於此。

故人主有大功,不聞不肖;亡國之主,不聞賢。

譬之若良農,辯土地之宜,謹耕耨之事,未必收也。

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於遇時雨。

遇時雨,天地也,非良農所能為也。

越國大饑,王恐,召范蠡而謀。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饑,此越之福,而吳之禍也。

夫吳國甚富,而財有餘,其王年少,智寡才輕,好須臾之名,不思後患。

王若重幣卑辭以請糴於吳,則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吳,而王何患焉?」

越王曰:「善!」乃使人請食於吳。

吳王將與之,伍子胥進諫曰:「不可與也!夫吳之與越,接土鄰境,道易人通,仇讎敵戰之國也,非吳喪越,越必喪吳。

若燕秦齊晉,山處陸居,豈能逾五湖九江越十七厄以有吳哉?故曰非吳喪越,越必喪吳。

今將輸之粟,與之食,是長吾讎而養吾仇也。

財匱而民恐,悔無及也。

不若勿與而攻之,固其數也。

此昔吾先王之所以霸。

且夫饑,代事也,猶淵之與阪,誰國無有?」

吳王曰:「不然。

吾聞之,義兵不攻服,仁者食飢餓。

今服而攻之,非義兵也;饑而不食,非仁體也。

不仁不義,雖得十越,吾不為也。」

遂與之食。

不出三年,而吳亦饑。

使人請食於越,越王弗與,乃攻之,夫差為禽。

楚王欲取息與蔡,乃先佯善蔡侯,而與之謀曰:「吾欲得息,柰何?」

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

吾請為饗息侯與其妻者,而與王俱,因而襲之。」

楚王曰:「諾。」

於是與蔡侯以饗禮入於息,因與俱,遂取息。

旋捨於蔡,又取蔡。

趙簡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

太子敬諾。

簡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願登夏屋以望。」

大臣皆諫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

服衰以游,不可。」

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廢。」

群臣敬諾。

襄子上於夏屋,以望代俗,其樂甚美。

於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

及歸,慮所以取代,乃先善之。

代君好色,請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許諾。

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萬故。

馬郡宜馬,代君以善馬奉襄子。

襄子謁於代君而請觴之。

馬郡盡。

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數百人。

先具大金鬥。

代君至,酒酣,反斗而擊之,一成,腦塗地。

舞者一操一兵以鬥,盡殺其從者。

因以代君之車迎其妻,其妻遙聞之狀,磨笄以自刺。

故趙氏至今有刺笄之證,與反斗之號。

此三君者,其有所自而得之,不備遵理,然而後世稱之,有功故也。

有功於此,而無其失,雖王可也。

慎人六曰:功名大立,天也。

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夫舜遇堯,天也。

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釣於雷澤,天下說之,秀士從之,人也。

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於天下,以求賢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澤之湛滯壅塞可通者,禹盡為之,人也。

夫湯遇桀,武遇紂,天也。

湯、武修身積善為義,以憂苦於民,人也。

舜之耕漁,其賢不肖與為天子同。

其未遇時也,以其徒屬堀地財,取水利,編蒲葦,結罘網,手足胼胝不居,然後免於凍餒之患。

其遇時也,登為天子,賢士歸之,萬民譽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無不戴說。

舜自為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所以見盡有之也。

盡有之,賢非加也;盡無之,賢非損也。

時使然也。

百里奚之未遇時也,亡虢而虜晉,飯牛於秦,傳鬻以五羊之皮。

公孫枝得而說之,獻諸繆公,三日,請屬事焉。

繆公曰:「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焉,無乃天下笑乎?」

公孫枝對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為明君,臣為忠臣。

彼信賢,境內將服,敵國且畏,夫誰暇笑哉?」

繆公遂用之。

謀無不當,舉必有功,非加賢也。

使百里奚雖賢,無得繆公,必無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務博也。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糝。

宰予備矣,孔子絃歌於室,顏回擇菜於外。

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

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絃歌鼓舞,未嘗絕音。

蓋君子之無所丑也若此乎?」

顏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

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小人也。

召,吾語之。」

子路與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

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

陳、蔡之厄,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干而舞。

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

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故許由虞乎穎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遇合七曰:凡遇,合也。

時不合,必待合而後行。

故比翼之鳥死乎木,比目之魚死乎海。

孔子周流海內,再干世主,如齊至衛,所見八十餘君。

委質為弟子者三千人,達徒七十人。

七十人者,萬乘之主得一人用可為師,不為無人。

以此游,僅至於魯司寇。

此天子之所以時絕也,諸侯之所以大亂也。

亂則愚者之多幸也,幸則必不勝其任矣。

任久不勝,則幸反為禍。

其幸大者,其禍亦大,非禍獨及己也。

故君子不處幸,不為苟,必審諸己然後任,任然後動。

凡能聽說者,必達乎論議者也。

世主之能識論議者寡,所遇惡得不苟?凡能聽音者,必達於五聲。

人之能知五聲者寡,所善惡得不苟?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羽、角、宮、徵、商不繆,越王不善;為野音,而反善之。

說之道亦有如此者也。

人有為人一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生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備不生。」

其父母以為然,於是令其女常外藏。

姑妐知之,曰:「為我婦而有外心,不可畜。」

因出之。

婦之父母以謂為己謀者,以為忠,終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

宗廟之滅,天下之失,亦由此矣。

故曰:遇合也無常,說適然也。

若人之於色也,無不知說美者,而美者未必遇也。

故嫫母執乎黃帝,黃帝曰:「厲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雖惡奚傷?」

若人之於滋味,無不說甘脆,而甘脆未必受也。

文王嗜昌蒲菹,孔子聞而服之,縮頞而食之。

三年,然後勝之。

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

自苦而居海上。

海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

說亦有若此者。

陳有惡人焉,曰敦洽讎麋,椎顙廣顏,色如漆赭,垂眼臨鼻,長肘而盭。

陳侯見而甚說之,外使治其國,內使制其身。

楚合諸侯,陳侯病,不能往,使敦洽讎麋往謝焉。

楚王怪其名而先見之,客有進狀。

有惡其名言有惡狀。

楚王怒,合大夫而告之,曰:「陳侯不知其不可使,是不知也;知而使之,是侮也。

侮且不智,不可不攻也。」

興師伐陳,三月然後喪。

惡足以駭人,言足以喪國,而友之足於陳侯而無上也,至於亡而友不衰。

夫不宜遇而遇者,則必廢。

宜遇而不遇者,此國之所以亂、世之所以衰也。

天下之民,其苦愁勞務從此生。

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三者弗能,國必殘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年得至七十、九十猶尚幸。

賢聖之後,反而孽民,是以賊其身,豈能獨哉?必己八曰:外物不可必。

故龍逄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

故伍員流乎江,萇弘死,藏其血三年而為碧。

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一愛一。

故孝己疑,曾子悲。

莊子行於山中,見木甚美長大,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

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矣。」

出於山,及邑,捨故人之家。

故人喜,具酒肉,令豎子為殺雁饗之。

豎子請曰:「其一雁能鳴,一雁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之公曰:「殺其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天年,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以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於材不材之間。

材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則不然。

無訝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禾為量,而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此神農、黃帝之所法。

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

成則毀,大則衰,廉則銼,尊則虧,直則骫,合則離,一愛一則隳,多智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

牛缺居上地,大儒也。

下之邯鄲,遇盜於耦沙之中。

盜求其橐中之載,則與之;求其車馬,則與之;求其衣被,則與之。

牛缺出而去,盜相謂曰:「此天下之顯人也,今辱之如此,此必訴我於萬乘之主。

萬乘之主必以國誅我,我必不生,不若相與追而殺之,以滅其跡。」

於是相與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

此以知故也。

孟賁過於河,先其五。

船人怒,而以楫虓其頭,顧不知其孟賁也。

中河,孟賁嗔目而視船人,發植,目裂,鬢指,舟中之人盡揚播入於河。

使船人知其孟賁,弗敢直視,涉無先者,又況於辱之乎?此以不知故也。

知與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調近之。

猶未可必。

蓋有不辨和調者,則和調有不免也。

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

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

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

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紂為不善於商,而禍充天地,和調何益?張毅好恭,門閭帷薄聚居眾無不趨,輿隸姻媾小童無不敬,以定其身。

不終其壽,內熱而死。

單豹好術,離俗棄塵,不食谷實,不衣芮溫,身處山林巖堀,以全其生。

不盡其年,而虎食之。

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

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

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

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

其野人一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向之人?」

解馬而與之。

說如此其無方也而猶行,外物豈可必哉?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一愛一人而不必見一愛一。

敬一愛一人者,己也;見敬一愛一者,人也。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必在己,無不遇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呂氏春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