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呂氏春秋》讀後感:子貢拒金與子路受牛:覽部第十六卷第六篇察微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呂氏春秋》《呂氏春秋》讀後感:子貢拒金與子路受牛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讀後感:子貢拒金與子路受牛

呂氏春秋

覽部第十六卷第六篇察微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1。

子貢2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

孔子曰:「賜3失之矣。

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4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註釋】1府:指國庫。

2子貢:孔子的學生。

3賜:子貢的名。

4子路:孔子的學生。

大意就是:(春秋時期,)魯國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外國看見同胞被賣為奴婢,只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那麼回到魯國後,就可以從國庫領取報酬和獎金。

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國。

(此法律算是善法吧?)後來,孔子的一個學生,叫子貢,很有錢。

他從國外贖回來了魯國人,但卻拒絕了國家的報酬和獎金,因為他自認為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為國分擔贖人地負累。

(子貢算不算是一個善人?)孔子卻批評他,說:「子貢做錯了。

從今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

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叫子路,救了一個落水者。

(子路算不算做善事?)落水者送了一頭牛給子路作為報答,子路接受了。

(子路算不算貪財?)孔子卻稱讚說:「從此以後,魯國人必定會去就落水者。」

評曰:孔子認為,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而已。

魯國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過是人們心中的一個「義」字,只要大家看見落難的同胞時能生出惻隱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煩去贖這個人、去把同胞帶回國,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舉。

事後國家會給他補償,讓這個行善舉的人不會受到損失,而且能夠因為他心中的「義」而得到大家的讚揚。

長此以往,願意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所以這條法律是善法。

而子貢的做法,固然為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讚揚,但是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義」的要求。

往後那些贖了人之後去向國家要錢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讚,甚至可能會被國人嘲笑,責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

子貢此舉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惡行。

因為這樣,自子貢之後,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裝做看不見了,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麼有錢,或者他們不像子貢那麼喜歡出風頭。

於是,很多魯國人會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所以孔子才批評子貢。

子路救了落水者,會因為這一善舉獲得大家的稱讚。

而之後接收了落水者送的牛,這讓冒風險做善事的人獲得了「利」的補償。

子路因為救落水者而名利雙收,這樣自子路以後,大家遇到落水者,就會去救了。

這個影響是多麼好啊。

所以說孔子看事情看得深遠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呂氏春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