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季札觀樂(襄公二十九年):【原文】吳公子札來聘1。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左傳》季札觀樂(襄公二十九年)

左傳

季札觀樂(襄公二十九年)

-----聽樂觀舞論德政

【原文】

吳公子札來聘1。

……請觀於周樂2。

使工為之歌《周南》、 《召南》3,曰:「美哉!始基之矣(4),猶未也,然則勤而不怨矣(5)。」

邶 為之歌《邶》、《庸》、《衛》(6),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

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7),是其《衛風》乎?」

為之歌《王》(8) 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9),曰:「美哉! 其細已甚(10),民弗堪也。

是其先亡乎?」

為之歌《》,曰:「美哉, 泱泱乎(11)!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12)?國未可量也。」

為之 歌《豳》(13),曰:「美哉,蕩乎(14)!樂而不一婬一,其周公之東乎(15)?」

為 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16)。

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 舊乎!」為之歌《魏》(17),曰:「美哉,風風乎「!大而婉,險而易行(19); 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20),曰:「思深哉!其有陶唐 氏之遺民乎(21)?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22),誰能若是?」

為 . 之歌《陳》(23),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26)!

為之歌《小雅》(26),曰。

「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 I 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27)!」為之歌《大雅》,曰(28):「廣哉!熙 熙乎(29)!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

為之歌《頌》,曰:「至矣 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一逼一,遠而不攜(32);遷而不一婬一,復 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33);用而不匾,廣而不宣;施而不費, 取而不貪;處而不底(34),行而不流。

五聲和(35),八風平(36);節有度(37), 守有序(38)。

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簫》、《南龠》者(39),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 武》者(40),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見舞《陬》者(41), 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42),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42), 曰:「美哉!勤而不德(44)。

非禹,其誰能修之(45)!」見舞《陬簫》者「, 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47),如地之無不載也!雖 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

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註釋】

1吳公子札:即季札,吳王壽夢的小兒子。

2周樂:周王室的音樂舞蹈。

3工:樂工。

《周南》、《召南》:《詩經》十五國風開頭的兩種。

以下提到的都是國風中各國的詩歌。

4始基之:開始奠定了基矗5 勤:勞,勤勞。

怨:怨恨。

(6)邶(bei):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湯陰南。

庸: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新鄉市南。

衛: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淇縣。

(7)康叔:周公的弟弟,衛國開國君主。

武公:康叔的九世孫。

(8) 《王》:即《王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的樂歌。

(9)鄭: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新鄭一帶。

(10)細:瑣碎。

這裡用音樂象徵政令。

(11)泱泱:宏大的樣子。

(12)表東海:為東海諸侯國作表率。

大公:太公,指國開國國君呂尚,即姜太公。

(13)豳(bin):西周公劉時的舊都,在今陝西彬縣東北。

(14)蕩:博大的樣子。

(15)周公之東:指周公東征。

(16)夏:西周王蹺一帶。

秦:在今陝西、甘肅一帶。

夏聲:正聲,雅聲。

(17)魏:諸侯國名,在今山西芮縣北。

(18)風風(feng):輕飄浮動的樣子。

(19)險: 不平,這裡指樂曲的變化。

(20)唐:在今山西太原。

晉國開國國君叔虞初封於唐。

(21)陶唐氏:指帝堯。

晉國是陶唐氏舊地。

(22)令德之後:美德者的後代,指陶唐氏的後代。

(23)陳:國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陽。

(24)鄶(kuai):在今河南鄭州南,被鄭國消滅。

(25)譏:批評。

(26)《小雅》:指《詩·小雅》中的詩歌。

(27)先王:指周代文、武、成、康等王。

(28)《大雅》:指《詩·大雅》中的詩歌。

(29)熙熙:和美融洽的樣子。

(30)《頌》:指《詩經》中的《周頌》、《魯頌》和《商頌》。

(31)倨: 傲慢。

國嗝:同「一逼一」,侵一逼一。

攜:游離。

3荒:過度。

囫處: 安守。

底:停頓,停滯。

(35)五聲:指宮、商、角、微、羽。

和:和諧。

(36)八風:指金、石、絲、竹、翰、土、革、本做成的八類樂器。

(37)節: 節拍。

度:尺度。

(38)守有序:樂器演奏有一定次序。

(39)《象簫 (xiao)》:舞名,武舞。

《南龠)(yuee):舞名,文舞。

(40)《大武》:周武 王的樂舞。

(41)《陬》:商湯的樂舞。

(42)慚德:遺憾,缺憾。

(43)《大夏》:夏禹的樂舞。

(44)不德:不自誇有功。

(45)修:作。

(46)《陬簫》:虞舜的樂舞。

(47)幬(dao):覆蓋。

(48)蔑:無,沒有。

【譯文】

吳國公子季札前來魯國訪問……請求觀賞周朝的音樂和舞蹈。

魯國人讓樂工為他歌唱《周南》和《召南》。

季禮說:「美好啊!教化開始奠基了,但還沒有完成,然而百姓辛勞而不怨恨了。」

樂工為他歌唱們《邶風》、《庸風》和《衛風》。

季禮說:「美好啊,多深厚啊!雖然有憂思,卻不至於困窘。

我聽說衛國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這個樣子,這大概是《衛風》吧!」樂工為他歌唱《王風》。

季札說:「美好啊!有憂思卻沒有恐懼,這大概是周室東遷之後的樂歌吧!」樂工為他歌唱《鄭風》。

季札說:「美好啊!但它煩瑣得太過分了,百姓忍受不了。

這大概會最先亡國吧。」

樂工為 他歌唱《風》。

季禮說:「美好啊,宏大而深遠,這是大國的樂歌啊!可以成為東海諸國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的國家吧?國運真是不可限量啊!」樂工為他歌唱《南風》。

季札說:「美好啊,博大坦蕩!歡樂卻不放縱,大概是周公東征時的樂歌吧!」樂工為他歌唱《秦風》。

季禮說:「這樂歌就叫做正聲。

能作正聲自然宏大,宏大到了極點,大概是周室故地的樂歌吧!」樂工為他歌唱《魏風》。

季禮說:「美好啊,輕飄浮動!粗擴而又婉轉,變化曲折卻又易於流轉,加上德行的輔助,就可以成為賢明的君主了」樂工 為他歌唱《唐風》。

季禮說:「思慮深遠啊!大概有陶唐氏的通民在吧!如果不是這樣,憂思為什麼會這樣深遠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後代,誰能像這樣呢?」

,樂工為他歌唱《陳風》。

季札說:「國家沒有主人,難道能夠長久嗎?」

再歌唱《鄶風》以下的樂歌,季禮就不作評論了。

樂工為季札歌唱《小雅》。

季禮說:「美好啊!有憂思而沒有二心,有怨恨而不言說,這大概是周朝德政衰微時的樂歌吧?還是有先王的遺民在啊!」樂工為他歌唱《大雅》。

季禮說:「廣闊啊!樂工為他歌唱《頌》。

季禮說:「好到極點了!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厭倦,哀傷而不憂愁,歡樂而不荒一婬一,利用而不匱乏,寬廣而不張揚,施予而不耗損,收取而不貪求,安守而不停滯,流行而不氾濫。

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有法度,樂器先後有序。

這都是擁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啊!」

季札看見跳《象簫》和《南龠》兩種樂舞後說:「美好啊,但還有美中不足!」 看到跳《大武》時說:「美好啊,周朝興盛的時候,大概就是這樣子吧。」

看到跳《陬》時說:「聖人如此偉大,仍然有不足之處,看來做聖人也不容易啊!」看到跳《大夏》時說:「美好啊!勤於民事而不自以為有功。

除了夏禹外,誰還能作這樣的樂舞呢!」看到跳《陬簫》時說:「德行達到頂點了!偉大啊,就像上天無所不覆蓋一樣,像大地無所不容納一樣!雖然有超過大德大行的,恐怕也超不過這個了。

觀賞達到止境了!如 果還有其它樂舞,我也不敢再請求觀賞了!」

【讀解】

這世上的事情,真如地覆天翻,此一時,彼一時也!季禮如此嚴肅正經、板著面孔一律稱為「美好」,的音樂、舞蹈,對今天的多數人來說,恐怕是不忍卒聽,不忍卒觀。

同樣,要是季札聽見今日的《同桌的你》一類的流行歌曲,看見迪斯科一類的舞蹈,真不知要氣死幾回!

畢竟,觀念之間有了天壤之別。

在季扎的時代,雖有民間小調、自娛自樂的歌舞,卻是登不了大雅之堂——宗廟和朝廷。

平民百姓既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更沒有「懂得音樂的耳朵」、「懂得舞蹈的眼睛」去接受、欣賞。

受那些大樂大舞。

他們是邊緣上的人,永遠無緣進入到、參與到達官貴人們的樂歌和樂舞之中去。

也只有達官貴人君子公卿們才會像季札那樣把音樂舞蹈看成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了不起的大事,才會那麼一本正經、恭敬嚴肅地加以對待。

其實這也不奇怪。

在他們的心目中,音樂舞蹈是禮丁的一部分,是政治上的等級統治的輔助工具,作用就是維護等級制度和政治統治,如同奴僕必須為主子效力、服務一樣,因而作歌現舞、只在宗廟和朝廷這兩種場所中進行。

老百姓即使削尖了腦袋,也不可能進得去。

我們無法說這樣對待音樂和舞蹈有什麼好或不好。

這是歷史的本來面目,那時擁有話語權力的人的觀念就是如此。

他們這樣認為,也就照此去做。

做了之後還要大發議論,一定要從中挖掘出深刻的含義來。

比如《詩經》中的那些「國風」,不過是西周時各地方上的民間歌謠,平民百姓在勞作之餘有感而發,率興而作, 哪裡想得到什麼聖人天子、治理下民、德行仁政之類!男一女之間傾訴一愛一慕之情,征夫怨婦抒發內心的憂傷,辛勤勞作的農民表這 對剝削者的不滿和憤恨,同君子大人們心中所想的有什麼必然聯繫?所以,季札的評論,以及後來儒生們的評論,不過是他們自己以自己的觀念,先入為主地附會而已。

一首《關罘,本來在這的是男歡女一愛一的一愛一情追求,卻被解釋為讚美「后妃之德」!

這在我們今天看來是觸目驚心和可笑的。

照我們的觀念,再也不可能像季扎那樣去理解音樂和舞蹈,不可能板著面孔拿它們作說教的工具。

政治制度的好壞,同音樂舞蹈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懂音樂舞蹈的人當中有好人,也有壞人;不懂音樂舞蹈的人當中也有好人和壞人。

世事人情的複雜多變,哪裡有固定不變的模一式可去硬一性一框定?

我們更願意相信,音樂和舞蹈是人們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

它們讓人們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它們也讓人通過自娛自樂來獲得一精一神的輕鬆和解脫;它們也可以表達我們對天地人的思索;它們也可以表達我們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索和追尋。

陽春白雪當然使我們高雅,而我們也不拒絕下里巴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左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