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祁奚舉賢(攘公三年):【原文】祁奚請老(1),晉侯問嗣焉(2)。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左傳》祁奚舉賢(攘公三年)

左傳

祁奚舉賢(攘公三年)

-----不偏不一黨一的滋味

【原文】

祁奚請老(1),晉侯問嗣焉(2)。

稱解狐(3)——其仇也。

將立之而卒。

又問焉。

對曰:「午也可(4)。」

於是羊舌職死矣(5),晉侯曰:「孰可以 代之(6)?」

對曰:「赤也可(7)。」

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8),羊舌赤佐之(9)。

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10)。

稱其仇,不為諂(11);立其子,不為比(12);舉其偏,不為一黨一(13)。

《商書》曰:「無偏無一黨一,王道蕩蕩(14)。」

其祁奚之謂矣。

解狐得舉, 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

夫為善,故能舉其類。

《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15)。」

祁奚有焉。

【註釋】

(1)祁奚:字黃羊,晉國大臣,三年前任晉國中軍尉。

請老:告老,請求 退休。

(2)晉侯;指晉悼公。

嗣:指接替職位的人。

(3)稱:推舉。

解狐:晉國的大臣。

(4)午;祁午, 祁奚的兒子。

(5)於是:在這個時候。

羊舌職:晉國的大臣當時任中軍佐,姓羊舌,名職。

(6)孰:誰。

(7)赤: 羊舌赤,字伯華,羊舌職的兒子。

(8)中軍尉:中軍的軍尉。

(9)佐子: 輔佐他,這裡這指擔當中軍佐。

(10)於是:在這件事情上。

舉:推薦。

善:指賢能的人。

(11)諂(chan):諂媚,討好。

(12)比:偏袒,偏一愛一。

(13)偏: 指副職,下屬。

一黨一:勾結。

(14)這兩句話見於《尚書。

洪範》。

王道: 理想中的政治。

蕩蕩:平坦廣大的樣子。

這裡指公正無私。

(15)這兩句詩 出自《詩.小雅.裳裳者華》。

【譯文】

祁奚請求告老退休,晉悼公向他詢問接替他的中軍尉職務的人。

祁奚推舉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人。

晉悼公要立解狐為中軍尉,解狐卻死了。

晉悼公又問他,祁奚回答說:「祁午可以任 中軍尉。」

正在這個時候羊舌職死了, 晉悼公問 祁奚:「誰可以接替羊舌職的職位?」

祁奚回答說:「 羊舌赤可以。」

於是,晉悼公讓祁午做了中軍尉,讓 羊舌赤輔佐他。

君子認為 祁奚在這件事情上能夠推舉賢人。

推薦他的仇人,而不 諂媚;推立他的兒子,而不偏袒;推舉他的下屬,而不是勾結。

《尚書。

洪範》說:「沒有偏袒不結一黨一,王道政治坦蕩蕩。」

這話大概是說的祁奚 這樣的人了。

解狐得到舉推,祁午得到職位,羊舌赤得到官職;立了一個中軍尉的官,而得舉、得位、得官 三件好事都成全了,這正是由於他能推舉賢人。

恐怕只有賢人,才能推舉跟自己一樣的人。

《詩.小雅.裳裳者華》說:「只因為他有仁德,才能推舉像他的人。」

祁奚就具有這樣的美德。

【讀解】

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能做到像 祁奚這樣,不管是仇人也好,還是自己的親屬、部下也好只以德行和才能作為推薦的標準,這樣的人古往今來都是少數,確實不多。

假如世界上充滿了象 祁奚這種坦坦蕩蕩、不偏不一黨一的君子,世界將會是另一個樣子,祁奚也就失去了光彩。

正因為稀少,大多數人做不到,他才成了榜樣, 才有了光彩,才讓我們稱讚。

從人們的願望來說,總希望祁奚越多越好,世界也將因此變的越來越美好。

但是,希望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 ,有時甚至還會很大。

一方面我們不會因為現實不如意而放棄希望;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會有了前人榜樣 ,心懷希望,從而閉目不看現實。

這大概是一個永遠的結論,難以解決。

理想與現實比較起來,要虛無飄渺的多,因為我們總是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周圍生活的真實模樣: 人們拉幫結伙,你吹我捧,一方面膽子更大,另一方面手法更新,再加上更新的創造, 比如「炒」,比如人走茶不涼把尾巴留下。

當你實實在在地面對這些東西時,能不喪氣嗎?。

我們總是在失望和喪氣中想起一句不老不新的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表面上看起來這話充滿積極樂觀的氣味,但是一想到玻璃缸裡的 金魚,就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左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