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

莊子南華

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

唯達者知通為一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

因為有形而下,形而上的道理不同,在這裡產生一個現象。

這裡講:「莛」茅草的一根桿桿,很細,很輕賤,很脆弱;「楹」: 一個大柱頭,大殿的柱子,很粗,很大,很貴重,這是兩個相反的東西。

「厲」就是一個很醜的醜八怪;「西施」古代的一個美一女,最漂亮,兩個相反相對。

「恢恑憰怪」,講人的現象,人的心理,人的個一性一。

只講四大類,「恢」:豁大,什麼事情不在乎,胸境恢豁;「恑」:狹窄,腳境狹小;「憰」:很一奸一巧;「怪」:很怪。

這四種不同的現象,萬有的現象,同人的個一性一、現象,各有各的不同,「物固有所然」,就是這句話的解釋。

醜的就是醜的,漂亮的就是漂亮的,細的就是細的,粗的就是粗的,胸境大的就是大的,胸境窄的就是窄的,古里古怪就是古里古怪,有些人很一奸一巧就是很一奸一巧,現象都不同,作用也不同,這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但是,「道通為一。」

形而上講起來,它是一個東西,譬如人,長得漂亮與醜的,死了以後變成白骨,白骨變成灰塵了,漂亮與不漂亮一樣,這是「一」:一個一毛一草桿與一個大柱頭化成灰了,還是一樣,這是「一」,所以「恢恑憰怪」到了最後,還是「道通為一。」

那麼,在這個裡頭又產生形而上、形而下的道理: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這是物理的道理。

一個東西分化了的時候,是它成功的時候,譬如,我們把稻子割下來,把它加工磨成細粉,分化開了,可以做成很多好吃的東西。

「其分也,成也,」分散開,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等於夫妻結合生了自己的孩子,兩個人的分化成了一大家人。

但是,「其成也,毀也。」

這就是「方生方死」之說,成功的時候,也是開始毀壞的時候,譬如這個房子,當我們第一天蓋成功開門的時候,從這一天已經在開始毀壞了。

所以,他有個結論:「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天地萬物沒有永遠存在的,也沒有永遠毀壞的,空久了以後,加上許多因緣的構合,自然會形成有,這是自然的有,最後,還是歸到「一」。

下面有個中國文化重要問題來了:

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我們曉得中國儒家約文化,在幾千年來,人文思想佔了最重要的一環,儒家的文化到宋朝以後,所謂《四書》。

《四書》裡頭有《大學》、《中庸》,現在的年輕人不一定會背誦,我們當年讀書,在小孩子的時候,就非背誦不可,不會背誦,老師就要打一手板,腫得像螃蟹蓋一樣,痛好幾天,很可憐的。

這個《中庸》,有大學者考據提出來,認為子思比莊子還後一點,子思的《中庸》是依據莊子這個思想來的。

稱「中庸」,「中庸之用」,是莊子在這裡先提出來的。

幾千年以後的人考據幾千年以前的事,說絕對準確,我不大相信,因為我經常考據自己,前天做了些什麼事,自己今天想考據一番,都不大準確的,自己前天放的東西,今天就找不到了,而且有時候忘記了,有時候昨天的事,今天都不大考據得出來,不曉得諸位有沒有這個經驗。

所以,現在根據古董,根據死人的骨頭,就斷定幾千年以前的人,是這個樣子,是那個樣子,我只能引用莊子的話「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是者謂之是也,非者謂之非也。」

很難說了。

「唯達者知通為一,」莊子這裡提到「庸」的作用,所以他講,「唯達者」,只有真正得了道,通達者,「知通為一」,歸到形而上的一體,是絕對的,「一」也不是一,就是絕對的。

天地間的事,沒有成敗、是非、善惡,從形而上道體上講什麼都沒有,形而下萬有的現象是不齊的,形而上是「知通為一。」

那麼說,得了道的人;「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始終不用。

所以有些人學莊子學壞了,我過去看老一輩的朋友,他們的年齡都比我大幾倍,學問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輩子喝酒,優哉悠哉,我問他們:「為什麼世界這麼亂,不出來做一番事業?」

他們說:「你不曉得,我不了莊子。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我那時年青,很喜歡跟這些老朋友開玩笑,我就叫他們外號:《水游傳》上智多星吳用,「無用」。

莊子的道理,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不用而寓諸庸。」

怎麼叫做「庸」呢?「庸」就是「用」的意思,莊子說「庸也者,用也。」

把《莊子》內七篇搞通了,就明白莊子並非是主張完全不用,還是用,用而恰當,用而適可,他下面就有「用」字的解釋:「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所以《中庸》的來源差不多也有這個意思。

在莊子那個時代,變亂到了極點,那個時候人的思想,有相通之處,處亂世之間,慢慢會逃避現實,人容易變成「鄉原」。

然而現實逃不逃得開?人是逃不開現實的,只有想辦法,善於用現實,而不被現實所用,用得好,就是莊子所講這個「庸」,用得不好,就變成鄉原。

鄉原看起來樣檬都好,像中藥裡的甘草,每個方子都用得著他,可是對於一件事情,問他有什麼意見時,他都說,蠻有道理:又

碰到另一方反對意見,也說不錯。

反正不著邊際模稜兩可,兩面討好。

現在的說法是所謂湯圓作風或太極拳作風.而他本身沒有一毛一病,沒有缺點,也很規矩,可是真正要他在是非善惡之間,下一個定論時,他卻沒有定論,表面上又很有道德的樣子。

所以孔子最看不起「鄉原」,認為「鄉原者,德之賊也。」

莊子所講的,不是這個意思,他說,只有通了道的人,得這個「用」,中庸之「用」的作用。

莊子這一段,關於邏輯論辯而講到是非、成敗,我們不要給他這一段騙過去了。

什麼叫「不用而寓諸熥」呢?「庸」不是馬虎,不是差不多,是「得其環中」,恰到好處,換句話,「庸」不是庸庸碌碌,也不是後世所講的笨人叫做庸人,而是高度的智能,最高的智能到了極點,看起來很平常,但「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適得而幾矣。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適得」,得到了這個道理,「幾矣」就是差不多了。

這也就是上面說的「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環中」是很圓的,雖然很圓,它中心是直的,不走彎曲,直道而行。

「因是已,」得到這個「適得而幾」,差不多了。

「幾」就是機關,電燈的開關,手指頭只要一點原一子一彈的按紐,只要國家首領用一個指頭輕輕一按,地球就可以被毀掉,這就是「幾」。

「幾」是很輕鬆的

就那麼一點,最困難就是這一點。

你得其「幾」,你懂了這個,「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這個機關在這裡,高度的智能,用起來極簡單、極容易,但是中間包含了最高的智能。

那麼,我們有一這個最高的智能,在用的時候,不覺得是道,也不覺得自己是智能,很平凡的這個用。

下面莊子就拿道的用,說明一般人的用。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