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

莊子南華

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

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

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

這四點,我們先從個人修道方面做一個瞭解。

「以刑為體」「刑」就是政治上的管理。

後世道家講到修道,一個人要長生,有兩句術語:「未死先學死,有生即殺生」,「生」就是心念一動,就要把念通通去掉;這個「死」,不是自己吃安眠藥去死,是要煩惱雜念妄想通通死光,就是殺的作用。

也就是說,心中的煩惱雜念通通死光,生命的本能才會恢復,才會長生不死。

去掉心中的煩惱雜念,必須要自己來治理,當每一個思想觀念,煩惱雜念起來時,自己要警覺,這些都是不好的,要去掉的。

這樣,慢慢地心一性一的本體就逐步得到清明了。

如何去掉自己的心念,這個中間的修法就叫「刑」,所以,修道的人管理自己非常嚴格,就想法律上的刑殺,去惡從善,去掉惡念,專門保持善念,這就是「以刑為體」。

但是專門殺自己的念頭,這個是消極的,所以要「以禮為翼」。

「禮」的道理,現在很難解釋了,它所包括的意義很多。

大家曉得中國文化有一部最根本的書籍《禮記》,《禮記》包括了三體:《周禮》《儀禮》《禮記》,《周禮》等與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哲學的法典,是中華民族的大憲法,幾千年來的政治措施都是以《周禮》為根據。

《儀禮》是講禮貌禮節,相當於現代社會的秩序,生活的藝術等等。

《禮記》就包含更多的內容了,可以說諸子百家,所有的思想都出自《禮記》。

譬如《大學》《中庸》等,都是《禮記》中的一章,後人把他們一抽一出來,另外變成一本專著。

普通一般人都認為,《禮記》只是談禮節的書而已,其實禮節只是其中的一項代表。

什麼叫做「禮」?並不一定是要你只管叩頭禮拜的那種表面行為,所以我們解釋「禮」,勉強的說,就是中國文化的一精一神。

但是這個說法不一定對。

古人解釋「禮者,理也」。

「禮」就是道理,換句話說,它包括一切文化的原則,如果用比較流行比較漂亮的名詞來講,用新的觀念來講,「禮」就是哲學。

這個哲學不是西方的那個哲學,這個哲學是借用的。

那麼,「禮」是講什麼呢?「禮」的真正一精一神是以道德為體。

中國歷代政治哲學最高的原則,是講禮治而不用法治,禮治著重在於全民文化的教育,「禮」的不夠,道德教育的不夠,只好用法治,用法治就是「以刑為體」。

「以刑為體,以禮為翼」,這兩句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光是自己管理得很嚴重是不夠的,必須要瞭解「禮」的一精一神。

「禮」的一精一神就是《禮記》開頭的第一句話:「勿不敬,儼若思。」

這六個字很難講,這是中國文化的根本。

這是講一個人的修養做到了,隨時隨地的沒有雜念,沒有惡念,沒有妄念,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抱著虔誠恭敬的態度,處理事情,待人接物,不管做生意也好,讀書也好,隨時對自己都很嚴謹,很自敬,不荒腔走板。

他的形態是「儼若思」,「儼」是形容詞,非常自尊自重,非常嚴正、恭敬的管理自己。

看起來他好像在想什麼東西一樣,但實際上沒有想,因為他在「敬」的狀態,這就是後人所講的,隨時在入定的狀態。

人的心境做到了永遠在定中,在清靜無為的狀態砂鍋內,根本不需要自己管理自己,就不需要象刑法一樣來管理這個念頭,這個念頭隨時清靜了,所以說,光是「以刑為體」還不夠,還必須「以禮為翼」,以真正的定慧一精一神輔助自己,然後處事之道。

「以知為時,」「知」同智,智能的成就,可以引用孔子在《易經。

系辭》中所講的「進退存亡之機」來解釋,一個人,天下大事也好,個人做事也罷,要瞭解自己什麼時候該進一步,什麼時候該退一步,隨時隨地知道自處之道。

「以德為循」,隨時在道德的行為上,自己知道人生的一個方向,一個路徑。

這四點從個人道德修養來講是如此。

為什麼這四點要反覆說明?因為在幾千年的帝王政治上,真正在歷史上光輝的時代,如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干盛世」等,這些時代帝王的思想都是內用道家的黃老之學,尤其注重老子。

實際上,老子是做招牌的,用的都是莊子,因為莊子相當於儒家的孟子,老子相當於儒家的孔子。

尤其是漢文帝,漢景帝父子兩代,大家都知道「外示儒術,內用黃老」。

在近百年中,許多著作,注意不是全體的著作,在講到黃老之治,以老子為根本,而老子又主張「無為」,因此就認為這些了不起的帝王是「無為之治」,那他們怎麼解釋「無為」呢?當皇帝什麼都不管即「無為」,既然什麼都不管,那又管什麼呢?難道只管吃飯嗎?這樣解釋「無為」,真是莫名其妙。

其實,漢唐「內用黃老」的用法,就是莊子這一段,這是他的一精一華所在。

我們要瞭解,老子所講的「吾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道理。

「三寶」這個名詞是老子先提出來的,後來佛家講佛法僧三寶。

老子講的這「三寶」,是老子做人做事的三個秘訣,小至於個人,大到天下國家都一樣,「曰慈」,儒家解釋為仁一愛一;「曰儉」,它不僅是指省錢,還包括了省一精一神,和一件事情的簡單化,簡單明瞭就辦好了一件事,這是儉的道理;「曰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講永遠跟在人家後棉嗎?不是,它指萬事不要突出,因勢利導的意思。

不因勢利導永遠也做不好事,譬如山洪暴發,擋是擋不住的,一定要去擋,出的問題更大。

如要挽救的話,就估計山洪的力量到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衰微下去,現到那衰微的下游,稍稍一引導,順著水勢一帶,就引進了河川渠川。

這是因勢利導,中間應用起來方法當然很多。

這也是後世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原理,也是兵法上講的「以弱勝強,以寡擊眾。」

這些都是老子無為之道中,「不敢為天下先」的道理裡面變化出來的。

無為之道是對做領一導一人講的,但領一導一人做不做事呢?國家大事,一切都付之於法治,「以刑為體」。

法治的一精一神並不一定是講法律,用現在觀念講就是一切歸之於制度化,有一個良好的制度。

等於說上面的領一導一人手指頭動一動,下面就跟著正常動起來了。

所以省力少,成事多。

這是「無為」的道理。

注意,我們看到「刑」字,不要完全歸之於法律,這就要瞭解歷史了,完全依賴法律,在我們歷史經驗上很多,結果天下大亂。

如果相反的,不重法治,天下也大亂,這就是運用之妙了,很難掌握。

事實上,在歷史鼎盛的時代如漢唐,真正的引用就是莊子這一段,還包括了《外篇》《雜篇》所有的東西。

對於這一段,在我們文化史上還有一個東西必須瞭解。

我們都知道,中國法家的學說出自道家。

法家是非常殘酷的,尤其歷史上記載的,法家用法治世,太嚴格了,就變成一個非常殘酷的時代。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完全講法治的人,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專門歸於《酷吏》的傳記中。

我們看了這些非常殘酷的酷吏,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道家是講道德,將慈悲,講清靜無為的,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嚴重的偏差呢?

我們知道,一個修道人,一定非常注重道德,因為注重道德,就會對人對己的要求非常嚴格,這個嚴格的結果就是法治的一精一神。

譬如佛家的戒律,本來我們學佛很解脫,頭髮也剃了,衣服也換了,一切都放下不要了,本來很自在,但是真出了家,反而不自在了,為什麼?因為必須要守住戒律。

戒律是一個道德的規範,對自己要求管理得很嚴格,就產生了法家的一精一神。

所以法家在中國文化思想上,它就是戒律,是對整個社會,對全民的戒律,用之太過就變成酷刑了,用之適當才好。

所以法家自適最重要。

所以莊子提出了「以刑為體,以禮為翼」,那麼光「以刑為體」行不行?不行,還必須「以禮為翼」,因此儒家有兩句話,孔子講的很徹底:「徒善不足以為敬,徒法不足以自刑」。

光講道德,勸人為善,那可以做宗教,宗教就是如此,宗教家認為,宗教推行了,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這個理想很高,實際上做不到的,「徒善」會搞得一塌糊塗,所以輔助必須要有法治。

如果光信賴法治,「徒法不足以自刑」,路也會走不通。

我們懂了孔子這句話的思想,對於「莊子」「以刑為體,以禮為翼」的道理,就知道儒家道家完全是一樣。

莊子又對這四點加以引申:

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

不論個人的自修也好,或國家的政治也好,為什麼以刑為主呢?道理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

現在這裡是講如何做法,「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刑法為主不能過分,過分就流於酷吏的做法。

「綽乎」就是很輕鬆很自在之意,不是嚴刑重法。

刑法重,法令太嚴密,就是嚴刑重法,這在我們文化史上,歷來認為是一個錯誤的時代。

嚴刑重法不是法家真正的中心。

所以「以禮為翼者」,以文化的一精一神作輔翼,垂之於萬世的一精一神。

「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什麼叫「知為時」呢?就是要知道進退存亡之機,「不得已」,就是只好這樣做,不能不這樣做。

「不得已」有兩個觀念,第一,用儒家來講,孔子想救世,明知道這是救不了的時代,他還是要去做,所以盡其一生都是救世,每個宗教家都是這樣,這是「不得已於事也」;第二,知道事情沒有辦法做,就恰當好處,適可而止。

「知」是兩方面的應用。

「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至於丘也」的「丘」,不是指孔丘,是指象山一樣堆起來,以道德為標準,以道德為規範,這個標準很高,像山丘一樣。

「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

這句話是莊子在這一段這一篇中的點題,瞭解了這句話就明白了怎樣叫修道。

如學佛之人,又要修戒,又要修慧,又要修定,又要吃素等等,每一個宗教徒好像都是忙得不得了。

一般人認不清楚,認為這樣忙碌這樣努力才是修道,都是只看外形。

真正一個修道的人,他入世處事,日理萬機,外表看起來忙得不得了,但他的內心什麼事都沒有,很逍遙很自在,這就叫無為之道,因為他處理一切都有一個制度一個規範,都弄好了的。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