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天根游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

莊子南華

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

游心與合氣

天根游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

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

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

又復問,無名人曰:「汝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天根游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

「天根」是什麼人就不要研究了,反正有這麼一個人,莊子取這個名字是指天的根,天的根就是地。

「殷陽」也不需要考證在某一個地方,「陽」代表南方,光明面謂之陽。

「蓼水」和「無名人」也是沒有固定的實指。

這是四個假托。

天根到殷陽這個地方來玩,到了蓼水之上,碰到一個無名人,天根就向無名人請教,怎麼樣治天下。

用現在的觀念講,怎麼樣能使社會安定。

無名人曰:「去。

汝鄙人也,何問之不預也。

無名人說:滾你的,你是一個髒得很的人,你怎麼問了一個讓人不痛快的問題。

照我們現在講,一個年青人間如何做領袖如何創事業,我們一定很獎勵,這個年青人很有辦法,很有出息,前途無量後途無窮的。

結果天根拿這個問題問無名人,卻被罵了一頓。

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垠之野。

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

這是無名人的理由。

他說我現在正「與造物者為人」。

「造物」是道家的代名詞,在《莊子》中,這是代表能夠創造宇宙萬有的,後面的一個力量一個功能,不能把它說成是一個人格化的主宰,這個功能叫「造物」,或者叫「造化」。

無名人說,我現在正在與能夠造宇宙萬有的這個功能合一,如此做一個人而已。

換句話說,我正在恢復生命的本能,聽其自在。

有時候也煩起來,怎麼辦呢?「又乘夫莽眇之鳥,」「莽」,蒼蒼莽莽,「眇」是看不見的,「莽眇之鳥」,其實並不是真的有這麼一個鳥,是形容詞,假設的,就是講天地,空間,太空,等於後世道家佛家綜合起來講的:「游於太虛之象」,「游於虛空之中」。

「六極」是中國古代關於時空的觀念,東南西北上下謂之「六極」。

「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都是超過時空之外,那麼到達什麼地方去玩呢?「而游無何有之鄉。」

到達一個什麼都沒有,空的地方,「以處壙垠之野。」

這個「壙野」也是假托的,這個地方也是什麼都沒有,到無量無邊的「壙野」裡去玩。

這裡有兩個觀念。

第一個觀念,講道體,「與造物者為人」,無名人說我正在同那個能造萬物的功能合一,在形而上那個道體的境界裡頭,懶得答覆人世間的事情。

那麼,得道的人永遠是那麼舒服嗎?有時候也蠻討厭的,討厭什麼呢?討厭自己。

當討厭了自己以後,無名人說到一個空空洞一洞四顧無人的那個境界去玩。

第二個觀念講修道的方法,永遠做到空的境界。

這個修道的方法就是調心。

學道悟道的人有沒有煩惱?有煩惱,聖人的煩惱,所謂悟道以後必須修道,修個什麼?調心而已。

所以佛家道家儒家的任何方法,不管任何高明的方法,總而言之,一個名詞:調心,調整自己的心境。

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帛」是講道理。

無名人說天報,你有什麼道理來問天下怎麼治?你想拿仁慈的觀念來感動我的道心嗎?

天根被罵了一頓,還不死心,又問:

又復問,無名人曰:「汝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天根又問問題:道怎樣修?無名人就講一個道理,「汝游心於談,」「游心」這個名稱,就是我們剛才提出來的「調心」。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哲學,一切的學問,一切的知識,只有一個名詞:「調心」。

如何調整自己的心境,永遠使它平安。

「游心」與「調心」是兩個形容。

人的個一性一是喜歡優遊自在的,但是人類自己把自己的思想情緒搞得很緊張,不能使心境永遠優遊自在,所以不得逍遙不得自一由。

無名人說:你必須修養達到使心境永遠在「淡」。

「淡」就是什麼味道都沒有,鹹甜苦辣麻都沒有,是心平如水。

得道的人心清、心空,像一潭止水一安祥寂靜,這就是「淡」的境界。

我們曉得諸葛亮有一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句名言,影響後世知識分子的修養,是非常地有力量。

但是這句名言的思想根源,是出於道家,而不是儒家。

諸葛亮一生作人、從政,始終是儒家的作風,可他內在的修養,卻是道家的思想。

因此,後世演戲,始終給諸葛亮穿上道家的八卦袍,拿一個鵝一毛一扇子。

「合氣於漠,」我們曉得,戰國時期孟子提出「養氣」的思想,也同莊子講「合氣於漠」的道理一樣。

孟子所講的「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是有形的,莊子講「合氣於漠」比有形還更進一層,達到無形。

「漠」是形容無量無邊,廣漠之野,什麼都沒有。

「漠」字在《逍遙游》裡已提到過。

「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這是修養的方法。

這個「氣」,一提到道家的「氣」字,使後世的我們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拚命練氣功,靠呼吸之氣,兩人鼻子拚命「呼啊哈呀」地練,練了半天,筋疲力荊這個是氣?這是有形的呼吸,不是氣。

孟子的「養氣」與莊子的「合氣」是什麼「氣」呢?意氣,心念。

換句話講,是生命的功能。

呼吸是「氣」的外形,不是「氣」的真形,真形是看不見的。

當不呼也不吸的時候,那個凝止凝定的階段,那是「氣」的功能。

大家要想練氣,要在這個地方體會。

如果你自己沒有辦法體會,你只有拿人家來體會,那你就去看人家睡覺。

一個人睡得最沉的時候,我們聽到他的呼吸來往,像拉風箱一樣。

拉風相,現在年青人沒有見過了。

就是鼻子呼啊吸的,像吹笛子一樣,吹進來吹出去。

但是,一個人真正睡著了的時候,呼吸來往有一度很短暫的,或者沒有呼吸,那個時候是真睡著了,等到沒有呼氣時,一剎那又來一下,那是吸氣了,吸氣的時候,人腦神經有一點清醒,不過他馬上忘記了,他覺得自己還是睡覺。

所以,一個人真正的睡眠,只有三五分鐘完全睡著了。

呼吸真正到了完全寧靜的階段,比你普通地睡眠幾個鐘頭還有好處,所以真正睡著很難。

我們在一床一上睡五六個鐘頭,真正睡著的休息不過幾分鐘,其它的時間,差不多是睡眠中的一浪一費,是大昏沉的狀態。

不過我們習慣了大昏沉,覺得是很舒服的。

這是講「合氣」。

同時我們曉得,中國文化,尤其在東方影響非常大,在日本,韓國,有一個氣功叫「合氣道」,「合氣道」的典故就出自於此。

所以,有中國文化根器的人一聽:「合氣道,什麼合氣道?」

「就是那一套氣功。」

「怎麼合得攏來?」

合不攏來的。

真的「合氣」,不呼不吸,就是佛家修止觀講的息,息是不呼也不吸,等於呼吸停止了,那個才是「合氣」。

那麼,修養一這個時候,「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這個時候,人順著天地生物自然之理在活著,沒有私心,無我相,無私心無我相自然就是大公嘛!莊子沒有教我們要大公,只要人修養到無私,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領導別人的人,乃至做一個班長,做一個家長,反正你身上有一個「長」或「員」的,就要留意,要如何領導得好呢?只要做到這三點:「游心於淡」,自己沒有要求。

第一點我們就做不到,人一定是要求別人的。

「合氣於漠」,生命的醋修養到空定的境界,然後起用,「順物自然而無容無私」,天下自然大治。

這是第三個故事。

《應帝王》這一篇很奇怪了,三個故事都像掛蘿蔔乾一樣,東掛一塊丁掛一塊地掛在那裡,你怎麼樣把它弄在一起炒一盤菜,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