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5.德充符:無情之人:下面,加了一些人的對話了,上面都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5.德充符:無情之人

莊子南華

05.德充符:無情之人

無情之人

下面,加了一些人的對話了,上面都是找一些古里古怪的人來形容這個道理。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

莊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這裡是講情與無情的道理。

惠子對莊子說:像你這麼講,人要無情才叫人嗎?莊子說:對。

惠子又說:一個人沒有感情了,怎麼叫人呢?莊子說:生命的本體給了我們人的形貌,上天給了我們人的形體,怎麼不叫人呢?

我們看郭象的註解:「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

生之所知,豈情之所知哉。

故有情於為,離曠而弗能也,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

有情以為,賢聖而弗能也,然賢聖以無情而賢聖也,豈直賢聖絕速,而離曠難慕哉。

雖下愚聾瞽,及雞鳴狗吠,豈有情於,為之亦終不能也。

不問遠之與近,雖去己一分,顏孔之際終莫之得也。

是以觀之,萬物反取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業。

故嬰兒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一乳一,不以耳向明,不以足一操一物,不以手求行,豈百骸無定司,形貌無素主,而專由情以制之哉。」

這都是哲學,邏輯的道理。

所以《莊子》、《肇論》,不僅文章好,而且哲學理論,邏輯論辨樣樣好。

現在的講邏輯的書籍,不管是翻譯的,還是中國人寫的,甚至自然科學的書籍,都看不下去,因為文學的境界不高。

如果講科學,講邏輯的書,有莊子郭像這樣高的文學修養,這個國民的文化就提高了,所以文學有如此之重要。

莊子郭像他們也講哲學,也講邏輯,一般人看他們的文章,會被文章的美迷住了,不知其內部都是講的哲學,邏輯。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

人的生命生來的時候,不是因為情而生的。

這裡提出了什麼是情生?如果我們現在論辨,男一女兩人有感情結合在一起,就有人了,那什麼叫不是感情而生呢?「生之所知,其情之所知哉。」

我們生來的時候,那一點靈知之一性一:知道,這一點知道的東西,不是「情之所知」。

這就是中國文化裡的兩個東西,在《禮記》中,始終把人分為兩部份來研究:一性一與情。

人有思想有知覺,這不是感情,這是一性一,本一性一,靈知之一性一;喜怒哀樂悲歡一愛一,這是情。

一性一是能知一切的,在它上面並沒有喜怒哀樂悲歡一愛一的。

所以,這兩個要分開。

《莊子》中,這裡不用這個一性一,是因為人的一性一,「其情之所知哉」。

「故有情於為,離曠而弗能也,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

「故有情於為,」就是有為的作用,就是心理有委屈似的,一個人有情,被喜怒哀樂悲歡一愛一所困擾,那個光明的偉大的作用,困在一個小點上,雖然要使它豁達,噢,我心境要怎麼樣偉大,思想要怎麼樣偉大,超出三界以外,不可能,「離曠而弗能也」。

如果我們修養到心境離開感情的困撓,非常曠達逍遙,那麼,「有情以為,」普通人心裡被喜怒哀樂的感情一困擾,要想修養達到聖賢的境界,永遠做不到,因為,「賢聖而弗能也。」

「然賢聖以無情而賢聖也,」所謂得道的聖賢,根本就是個無情的人,要做到無情才能成為聖賢啦?「豈直賢聖絕遠,而離曠難慕哉。」

我們就可以瞭解,真正的聖賢很難做到無情,聖賢是大慈大悲的情,沒有世俗的小情。

郭象說「難慕哉」,你雖然心中很仰慕,但你的修養很難到達聖賢的境界。

心境開闊曠達,包羅天地,包羅萬象,這就是聖賢的境界。

「雖下愚聾瞽,及雞鳴狗吠,豈有情於,為之亦終不能也。」

一般的笨人,五官不全,腦筋不夠的,乃至於雞鳴狗盜之徒等等,心裡這個情感呀,心理越來越狹小,被後天的感情心理困擾得非常厲害。

但是,他們對於修道做神仙,越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興趣大得很噢!世界上的人都是如六世達賴詩中所說,「世間哪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世人的感情也要,聖人的求道也要。

成了道成了佛以後,以為自己的感情更偉大了。

但是,這怎麼做得到呢?「不問遠之與近,雖去己一分,顏孔之際終莫之得也。」

他 們也不考慮,要想修道,變成一個超人,遠近要分開,要遠離世人情感的作用,親近解脫智慧高遠的境界。

遠近親疏分不開,個人的私心一點也沒有拿 掉,雖然仰慕孔子、顏回的修養,永遠也達不到。

「是以觀之,萬物反取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業。」

由這個道理看來,真正的修養,你要自己求之於本身去實驗。

如果光靠眼睛耳朵去求真理,我們看書靠眼睛,聽課靠耳朵,光靠耳目而學來的這一點,或者靠我看見的怎麼樣,我瞭解聽到的怎麼樣,不夠的,所以。

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

這是講學理。

你們年紀輕輕,前途無量後途無窮,將來出去做事,算不定不是當什麼「圓」,就是什麼「長」啦,這個世界的官位就是拿這兩個來代表了。

反正你沒有什麼「長」當,家長都會當到的。

不管你當家庭的家長也好,當國家的大家長也好,千萬記住,「耳目不能易任成功」啊!這是做聖人作領袖的道理。

不要隨便看見某一點,聽見某一點,就判斷一切,這是靠不住的。

所以當主管的,親信的人告訴你,老張不對,老李不對,不一定,自己的耳目都靠不住,何況下面人作的報告。

「手足不能代司致業。」

你不能相信自己的手與腳,乃至人相信自己的手與腳,手腳有時都錯誤了。

你說手腳不會錯誤?人有時自己拿個杯子都打破了,對不對?做人道理也是一樣,尤其作一個偉大的領袖,你認為某人是我的耳目,不一定可靠,某人是我的手足,也不一定可靠。

即使當了皇帝,自稱寡人,只有自己的頭腦,只有自己一個,要真正判斷是非利害,他都摻了感情的水了。

任何人判斷某一仲事都加了感情的水,那酒都變成水了。

你喝下去,總有問題,都變成毒一藥了。

所以道家與儒家不同,道家看世間的事物,透徹得不得了。

「故嬰兒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一乳一,不以耳向明,不以足一操一物,不以手求行,豈百骸無定司,形貌無素主,而專由情以制之哉。」

郭象舉了個例子,什麼叫不用情呢?人的心境能修養到嬰兒的狀態,生下來在一百天以內,勉勉強強一歲之內叫嬰兒,總而言之,頭頂的旋還在跳,還不會說活,那才是嬰兒,如果有一點意識,已經靠不住了,那已經不算嬰兒了。

嬰兒剛剛生下來,不用眼睛,人一性一天生的那個靈感,就曉得一媽一媽一的一奶一在哪裡,就會偏過來吃的,這就是「靈府」,用不著眼睛看到,所以眼睛是備後天的用。

嬰兒不需要靠耳朵才聽得明白,不會拿腳來當手用,也不會拿手來當腳用,拿手來走路,換一句話說,嬰兒全身都是功能。

所以,一個修道的個,修養到心中沒有雜想,沒有妄念,「情」就是妄情,佛家叫妄想,沒有這些意識上亂七八糟後天加上的妄想,完全恢復到嬰兒的清淨無為那個狀態,生命的功能就會發出來了。

到達這個狀態,佛學在《楞嚴經》上講,鼻子可以當眼睛看,耳朵可以當眼睛用,各種各樣全身都是功能,都是神通。

什麼叫神通呢?生命的一精一氣神完全恢復到原始的狀態,那就叫神通。

上面這些都是郭象的註解。

郭象的註解是千古以來的名注,對《莊子》的道理發揮得最好,不但文字美,而且哲學思想高。

歷代有很多道家和各家的書註解《莊子》,但郭象的註解始終是佔在第一名,是有他的道理。

現在回到《莊子》原文: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

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又問:既然叫做人,哪能沒有感情呢?莊子說:你不懂我講的情,這個情不止代表了普通的感情,還包括了後天加上的思想觀念。

你搞邏輯把我的名詞都弄錯了。

我所謂的情,不是講人無知,知是知,情是情,這個天生就能知的,像前面提到的嬰兒,不用眼睛看就能找到一奶一,這是一性一,這是知。

情是後天加上的意識,在佛學裡,把第六識所形成的意識統稱為染污,就是現在稱的污染,現在人把佛學名稱倒過來用,就成了最新名詞。

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學問都是後天的污染,污染越多,我們生命的天一性一越少。

莊子說:我之所以講人要修養到無情,是不要偏見,不要後天加上的好惡,而自己傷害到自己本身,我們如果加上妄情,加上後天的好惡,就會傷害到生命的本身。

那人要怎樣用知用情呢?「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要很自然地活下去。

天生眼睛會看,耳朵會聽,天生手會抓東西,腳會走路,都是天生自然,不要加一分第六意識,不要加一分後天的觀念。

就是佛家所說的不用分別心,也就是佛經上常用的「不增不減」。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一精一,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

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莊子認為,不增不減順其自然地活下去,可以長壽,可以常在,身一體同生命的本身是一樣的。

惠子聽了莊子的話反對說:「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我們的身一體是要補充的,不加上吃各種東西,各種維他命,身一體常用會壞的。

我們人總是要想辦法給自己多加一點,我今天辦事多了一點,哎呀不對,趕緊去休息,不然受不了;要不然這兩天不對了,要進補進補,多燉一些當歸雞呀什麼的吃吃。

越補越糟糕,把你補死了,這就是「益生」嗎?

莊子說不對,你不懂,我說生命活著要順其自然,要不增不減,是心中沒有妄情妄念妄想,心中清清明明,這樣活著才是神仙之道,才可以長壽。

上天給我們的道,這個道就是一性一,本一性一,上天給我們形體,這就很好了,人活得很自然,一天到晚頭腦清清楚楚,不要加上後天的人情世故,如果加上後天的意識上的人情世故,就有喜怒哀樂,就「內傷其身」,身一體內部就受傷害,就會有病活不長。

莊子罵惠子,你把自己的神用在身一體外面去了,沒有內養其神,一精一神一天忙到晚,把「一精一」都外用放射完了,就把生命的電能放射完了。

像你又一愛一彈琴,又一愛一吟詩作畫用思想,把一精一神全用在上面,連自己都忘記了,你不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嗎?你彈琴做詩傷害還不大,最厲害的是搞思想搞邏輯學哲學。

本來人生活著就自然地活著,但搞邏輯的就問,「怎麼才叫活著?你給活著下個定義。」

等你把活著的定義下完以後,「什麼又叫吃飯?」

有人也可以吃麵啊,並且飯也可以把它變成米粉,面也可以把它變成麵包,搞邏輯的就會一路追到底。

莊子說,你活得不耐煩嗎?「堅石非堅」,「白馬非馬」等,要事邏輯去研究,那你就慢慢地邏吧,一直邏到底,定會把你邏死了為止。

這一篇《德充符》,以一個外形殘廢而內心有道的人開始,告訴我們不要看人的外形,要看內在的道德的修養。

擴大一點,就是不要被外在的境界,世俗的環境所困住,要修養使自己的一精一神昇華。

最後莊子用自己跟惠子辯論的話作一個結論,告訴我們,一精一神要修養到什麼程度呢?不要自找麻煩,自找麻煩就同惠子一樣,認為自己學問好知識高,學問越好知識越高,就煩惱越多痛苦越深,也就同自己生命過不去,自己往死路上走,那就不是《德充符》。

要真正道德的充沛,才是道德的境界:天然,心境很平和,自養內在的一精一神,自然生命道德就充沛了,身一體內容也充沛了,才是道的境界。

我們注意啊,內七篇的《德充符》是第五個階段,由《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到《德充符》,都是一步一步的功夫。

第六篇是《大宗師),只有內外修養到達了,道德內在充沛了以後,才可稱為「大宗師」。

「大宗師」成功了以後,才是師道的成就,就是佛家講的天人師,然後可以《應帝王》,才能入世,入世再出世,可以為王者師。

所以《莊子》內七篇是連貫的。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