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

莊子南華

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

言者風波也

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

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

風一來,平靜的水面就起波一浪一,所以叫「風波」,這是講動一態。

一句話說出來,一句話說不對了,人與人之間就挑出問題來。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

有時候世界的戰爭就是因為一句話,或者做領袖的講一聲,打呀!大戰就打起來了。

講話特別要注意,一句話是兩面刃,害自己也害人家,你以為自己會玩嘴巴,你倒霉統統是自己玩嘴巴玩出來的。

莊子明白告訴你:「言者,風波也。」

不要說犯了口禍下地獄,下地獄誰看見了?你下了地獄我又看不見,你又不發個無線電來?當時就可以看到,話講得不對馬上就起風波,不要等到下地獄。

儒家道家佛家都現身說法,所以口業之重要。

人的行為,這一個是事實。

事實的結果,對與不對,馬上可以結帳的。

一個行動錯誤了,這個事實很危險的。

所以要懂得《易經》的道理,《易經》講人生的境界,只有四樣:「吉凶悔吝,生乎動者」。

只講一句話就是動,做一件事一個行為就是動,動的裡頭,四分之三都是倒霉,四分之一勉勉強強是好。

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大家注意,這是莊子的格言。

一個人說話,對方聽了為什麼發脾氣?本來人的心底都是很平靜的,因為某一句話不對了,「忿設無由」,心裡的憤怒就沒有理由,沒有來由地被挑一動了。

為什麼被挑一動了呢?「巧言偏辭」。

那個講話,有時候偏激,引起了別人的憤怒。

別人討厭你是怎麼來的?你不要怪人家,反省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巧言偏辭」引起的。

「偏」就是過分。

過分的恭維不對,過分的批評也不對。

智能高的人不喜歡聽「巧言」,你要耍些花樣,恭維太過了,他一聽就知道假話;你說不喜歡恭維我就罵,不應該罵的也罵,好不好?也太過了,所以一個人不要玩巧。

青年同學記住了,古今中外,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老實人。

我常常說,你們不要玩手段啊,幾百年來,人類歷史的經驗教訓,玩聰明,玩手段,玩花樣的,一個高過一個,哪一個都不笨,連小孩都不笨,聰明手段都比我們高明。

將來這個世界上全人類都太聰明,太高明,都會玩手段了。

但是最後成功的人,因為老實,就成功了。

尤其是我,就喜歡那個笨笨的老實人,你說他笨,我就是喜歡他的笨。

我們太聰明了,自己唯一的缺點是太不老實了。

我們同時也想想,問問自己,你喜不喜歡老實人?嘿,每一個人都喜歡老實人,可見老實人一定成功。

這是真理。

所以頭腦聰明的人,自己要反省了,要清醒了。

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

這就叫我們不要殺生喲。

那些雞阿牛阿豬啊,被殺的時候,不管什麼聲音地拚命亂叫,它也不管這是不是音樂。

等於我們人一樣,被人欺負要被打死的時候,一媽一啊!一娘一啊!救命啊!什麼怪聲音都出來了。

殺生時,任何一個生物,被欺凌到死的時候都非常憤怒,你要曉得,一憤怒那個血都會變成藍色了,當時馬上把血一抽一出來一化驗,血裡頭就有毒。

所以發憤怒的心,嗔心是有毒的。

人平常討厭人家恨人家,就是心裡毒的習氣很重。

所以,「貪嗔癡」稱為三毒。

「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

最後死的時候,那一個「心厲」,那一念,變成厲鬼,凶極了。

為什麼講這一段?一個人,你無禮地一逼一迫欺負弱小的人,那個受欺負的人,雖然沒有辦法抵抗,這條生命已經交給你要死,但是臨死的時候,要發嗔恨心,嗔恨心一發起來,有沒有鬼?就有鬼!變成厲鬼,要你的命。

同學們就要問了,到底有沒有鬼啊?你研究孔子寫的《春秋》,看一看《左傳》,裡面記載鬼神的事好多好多埃曹一操一這些大一奸一大惡的人,臨死的時候,看到以前被他殺的人來索他的命,都求饒了。

這是真的哦!鬼神之事就是這樣,你以為偷巧害了別人啊,臨死的時候,「並生心厲」。

所以人不會給人家騙的,最笨的人不過被你騙了一輩子,到了斷氣的時候,他忽然聰明了,「哎呀,我上了當。」

這個時候,一念之間「並生心厲」,因果報應就這樣建立了。

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

一個人的心理,不要刻保歷史上有許多領袖,譬如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他曾說過這樣的話,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

但是老實講,崇禎是亡國之君,為什麼?刻薄,多疑。

一個當領袖的,刻薄多疑就完了。

所以刻薄多疑太過了的人,有不值一談的那種怪心理就起來了,就變成了心理變一態。

學佛、修道、學宗教的人就是這樣,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要求也嚴格,都犯了「克核太至」這個一毛一病因此,宗教心理病是很難醫的,在西方醫學裡頭,宗教心理病幾乎沒有辦法治療。

研究心理學的人,或者研究心理行為的人,或者有研究心理醫學的人,千萬注意。

「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甚至於你自己都還莫名其妙地心理變一態起來。

你們修道、學佛、出家的同學,看起來像個修行人,嚴重地告訴你們,平常我不大講,你們會發現自己常常有一種「克核太至」的心理。

你看歷史上真成功的人,都有豪俠之氣。

就現在的歷史,中東的薩達特這個領袖死了,我就覺得他很可一愛一,他的可一愛一就不是「克核太至」,他有流一氓氣,所謂流一氓氣就是俠氣。

你看他講話笨笨的,但是,說了就算數的,那不是假裝的,他可一愛一在這裡。

宗教家,宋明理學家,儒家的人,最容易犯「克核太至」這個一毛一病因此你們注意了,做人,是要學儒家的原理,不能學宋明理學家的態度,那都是神經病學佛也是一樣,要知道修戒行,但是戒行是要求自己不能「克核太至」,更不能要求人家「克核太至」。

所以往往拿戒行要求人家,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你早就自己不對了,已經進入變一態心理狀況還不知道,就完了。

真的,一點都不欺騙你們哦,我現在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但是我不是佛,這是我今天講的很坦然的老實話。

在大雄寶殿,佛那個氣度多光華啊,你再看看佛的一生,哪裡像你們這樣小家子氣!

所以我們讀歷史常常發現,歷代秦漢唐宋元明清,有些皇帝那真不是個東西,犯了「克核太至」的一毛一病,一毛一澤一東也犯了這個一毛一病這三個月以內,我從夜裡一二點鐘開始,到三四點鐘,一一夜不過用二個鐘頭,把《二十五史》重讀了一遍。

但是以我頭髮白了,也快要入土之人看來,有時候禁不住感歎,替有些皇帝,有些古人著急:「怎麼那麼笨啦,不要那樣就好了嘛!」結果歷史上,他還是那麼做了。

那真是「讀史書而流淚,替古人擔憂」啊!實際上讀歷史、演兵書而流淚,不是替古人擔憂哦,往往會替未來的人擔憂,讀歷史讀通了的人會替未來擔憂。

所以《莊子》這一段文章,又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同學們說寫論文找不到題目,其實太多了,從中國文化的垃圾裡頭都可以抓出來好題目。

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

過度益也。」

作人做事的道理,尤其做官的,做負責人的,連我們這裡王班長都要注意,「無遷令,」這個「遷令」什麼意思呢?《論語》上有一句話叫做「不遷怒」,孔子講顏回最好的修養就是「不遷怒,無二過」,怎麼叫「遷怒」?譬如他正在不高興中,你來跟他講話,嘿,活該你倒霉,「討厭,你走開一點好不好。」

他本來討厭的是別人,並不是討厭你。

結果他「遷怒」到了你的身上。

從人生經驗中知道,朋友之間,乃至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間也是這樣,正在對方不如意的時候,去提出問題來談,當然倒霉,這是時機不對。

所謂:「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所以,能夠做到「不遷怒」很難。

「無二過」,犯了一次錯誤,第二次決不再犯,所謂懺悔者,就是「不二過」。

不像有的同學錯了,「哎呀,老師,我懺悔了。」

明天又不對,「老師,我又懺悔了。」

他永遠在懺悔中,那還叫懺悔?那是悔在懺你了。

我們常常看到辦事的,做公務員的「遷令」。

譬如我發現有跟我做事的同學,我說:「請你幫我把下面那一本書拿上來。」

結果他到了下面對另一人說,「某某人,老師叫你把那本書拿上去。」

這就叫「遷令」,已經不對了。

做人要「不遷令」。

「無勸成,」不要勉強人家的成功。

光要求人家而不要求自己,這就是「過度益也。」

過度地要求是不行的。

學宗教的人,往往對自己很慈悲,對別人卻過度地要求,很「克核」,「克核」就變成刻薄了。

像我們有個佛家師父一樣,為了讓弟子過午不食,到晚上連鍋巴都鎖在櫃子裡了。

我就講他,「你這樣不對了,萬一有人餓得胃出一血怎麼辦呢?」

那就要放鬆一點,裝著看不見了,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

遷令勸成殆事。

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

做事作人不能「遷令」,自己當主管不能「勸成」,這是兩點不能犯的錯誤。

不然的話,做事情就非常危險了。

我們不曉得這是莊子說的話,還是孔子說的話,無法考證究竟是哪個說的了。

「美成在久,」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好事不在忙。

成就好的事情,不是一時做得到的。

壞的事情卻容易成就,一成就了以往,來不及改正。

所以作人處事要慎重地考慮。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這個故事講到這裡,孔子把最後的結論告訴葉公子高。

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物質的世界當中,「乘物以游心」,抱一種超然物外遊戲人間的心理,就是現在講的一種比喻,「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遊戲人間不是吊兒郎當,是自己心境非常輕鬆,做人非常本份,該做就做了。

也就是佛學說的解脫,不被物質所累。

那麼既然做了一個人,對於人世之間人道之間,「托不得已以養中」。

孔子前面講天下有兩大戒,一個是命,這個命不是八字的命,是天命。

一個是義,義所當為,理所當為,如理而為,如實而為。

就是說,人生有它的價值,為了國家為了天下,乃至宗教所說的為救人救世,明知道這條命要賠進去,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文天祥被殺頭等等,他們認為很坦然,是「托不得已」,是命之所在,義之所在,不得已而為之。

「以養中」這個「中」,就是內心的道,自己修的道。

所以誠心修道的人,不一定打坐,他掌握了為人處世之間的原則,就是真正的有道之士。

上面兩個故事,莊子都是以孔子的嘴巴來講的,一個是孔子答覆顏回,一個是孔子答覆葉公子高。

第三個故事又來了,轉了一個方向。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