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

莊子南華

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

五不方能稱其大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可以說,莊子對春秋戰國時代,到處標榜的仁義道德,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也指示了一個正確的路線。

那個時代,到處標榜仁義道德,事實上呢,可以說是最不仁,最不義的時代,老子也批評過。

同時,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有一個反省的,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從古以來,我們自己號稱是禮儀之邦,號稱是忠孝仁義之道,事實上,深入研究了歷史文化,從歷史的經驗上記錄的,我們對這幾句話,是讓人非常的難過,很痛心。

你要知道,孔子提倡孝,可見社會上都不孝,因此才提倡孝,大家都不仁,所以他提出仁。

等於說,社會有了這個病態,他因病給藥。

實際上,我們標榜的忠孝仁一愛一等等,幾千年一樣都沒有做到。

例如,莊子所提過的「春秋經世先王之治」,拿孔子所舉春秋四百二十多年的歷史,子殺父的,臣殺君的,不知有多少。

可以說,這個自己號稱是禮儀之邦的民族,非常的不禮儀。

知道了這個觀點,才知道老子、莊子正是針對在文化學說上,教育上的這些標榜的目標、口號而進行的批評,認為這些標榜沒有用,結果看到社會每一個人的行為完全是相反。

因此,他在這裡提到「大道不稱,」真正的道是沒有理由,沒有名稱的,不像我們的社會講了幾千年的道,現在社會上狹隘的宗教,譬如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等,這些以外,民間各種各樣的什麼一貫的二貫的,雞蛋的鴨蛋的各種教,加上各種的迷信,起碼都有一百多種,全世界的宗教有五六百種,每一個都說自己有道,而且都說自己是正道。

但是莊子「大道不稱」的觀念,就是大道沒有名稱的,真得道的人,自己也不標榜自己得了道。

「大辯不言」,這是針對當時惠子他們講邏輯,講思想,講名學的,真正的道理到了最高處,沒有話講。

看到這裡,我們就想到一個歷史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剛做皇帝時,南唐還沒有平定下來。

南唐李後主文學很好,「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就是他寫的。

李後主派了一位叫徐鉉的出使宋朝,外交部向皇帝報告,派哪個外交官來接待他呢?等於現在講,世界的名學者來做大事,哪一位有學問的人來接待呢?趙匡胤知道徐鉉是鼎鼎大名的文學家,結果趙匡胤在自己衛隊中,選了一個相貌堂堂的衛士,穿了外交禮服,去對付徐鉉。

徐鉉到了宋朝,一一表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哲學、科學、文學都搬出來。

而這位冒充外交官的衛士,唯唯是應,什麼都不談。

三天以後,徐鉉就認為宋朝的確有人才,以負責接待的先生來說,深藏不露,不知道有多大的學問。

趙匡胤這一手很厲害,你學問再好,派一個沒有學問的跟你談。

當然這個人要穩得住,如果沒有學問反而一愛一談,那就糟了。

「大辯不言」就是這個道理。

佛家也有一句話:「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禪宗注重的行為,不完全是打坐,所以百丈禪師講「疾病以減食為湯藥」,有了病最好少吃東西,腸胃清理一下,不管中醫西醫,這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是非越辯越糟糕,故「大辯不言。」

「大仁不仁」是什麼道理呢?這個話就牽涉到道家的思想,我們大家都研究過老子,老子有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我們一般都認為老子這個話,講宇宙是很殘忍的,上天不仁慈,他把萬物都看成芻狗,就是草扎的狗。

上古我們的老祖宗是吃狗肉的,現在廣東人保持了這一習俗,上古祭祖宗都要用狗肉來祭,大約到了商、周以後,在祭禮中,才漸漸免除了狗肉這項祭品,但在某些祀典中,仍然須用草扎一個象形的狗,替代一頭真的狗,這就是芻狗的來源。

芻狗還未登上祭壇之前仍是受人珍惜照顧,看得很重要。

等到祭典完成,用過的芻狗就視同廢物,任意拋棄,不值一顧了。

這正如流傳的民俗祭神,有時簡化一點,不殺活豬,便用米粉做一個豬頭來拜拜,拜過以後,也就可以隨便任人當副食,而不像供在祭壇上那麼神聖不可侵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是說天地並沒有自己立定一個仁一愛一萬物的主觀的天心而生萬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歸於還滅。

假如從天地的立場,視萬物與人類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暫時存在,終歸還滅的芻狗而已。

表面看起來,老子說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當成芻狗一樣在玩一弄,但他不是這個意思,他同莊子「大辯不言,大道不稱,大仁不仁」的道理一樣,天地並沒有仁與不仁的觀點。

天地生萬物,是非常的仁慈,好的它也生,壞的它也生,稻子它也生,毒一藥它也生,它包容萬象,一切都是它所一愛一的,下雨也一樣,好的地方下,壞的地方也下,太陽光也是這樣。

所以,天地是無心的,沒有特別有個觀念,沒有特別有個標榜,它看萬物都是平等的,自然而成。

如果把人當成芻狗,萬物也是芻狗,把芻狗當成一人,人也就是芻,真正的「大仁」,如太陽一樣,如天下雨一樣,普遍的,自然的,它並沒有對某一方面特別的仁。

如果你有心來求,已經不是「大仁」,那是做出來的。

「大廉不嗛」,這個「廉」就是廉潔,中國文化裡頭,標榜人倫的道德,要求人非常廉潔,尤其歷代要求做官的一定要做清官,清官就是廉潔,廉到什麼程度呢?一清到底,家裡稀飯都吃不起。

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包公,鐵面無私。

我們中華文化的小說也好,歷史也好,所標榜的清官鐵面無私。

什麼是鐵面?看了包公的歷史傳記就知道,包公一天到晚沒得笑容,沒有笑過,親戚朋友一概不往來,臉板得像鐵板一樣,鐵板的氣色是青的,那個臉是鐵面。

老實講,包公的學問很了不起,人品也了不起,如果他還活著,我不會跟他交朋友,因為沒有味道。

一個人臉板板的,像塊鐵一樣,臉還發青,不要說沒有紅一潤,一點黃顏色都沒有,大概有肝病或者其它什麼病,他親戚朋友一概不往來,當然家裡很窮。

這個很廉潔。

實際上《包公案》這部小說,把歷史上很多清官的故事,都集中在包公一個人身上。

我們研究歷史,包公固然了不起,包公的老闆,宋仁宗同樣了不起,有後台老闆支持,儘管干,出了事老闆負責,包公當然可以鐵面。

沒有這種老闆,不要說鐵面,你肉面涼面都不行。

所以包公了不起,宋仁宗更了不起。

有後台老闆支持,那我們每個公務員都可以做到鐵面無私,不會鐵也可以銅一下,不是做不到,而是要看時代環境允不允許。

「大廉不嗛」,真正的大廉沒有謙讓,「嗛」與謙是相通的。

怎麼叫「不嗛」呢?比如說,廉潔的人有一愛一談錢,談錢不好,歷代知識分子標榜做官要做清官,錢字都不敢談,不願意談。

中國文化裡頭,這個錢字還有另外一個別號「阿堵物」。

南北朝時有個人叫王夷甫,很清高,做了大官以後,人家給他送錢送紅包一概不要,而且連錢字提都不提,家裡人等他睡著了,在一床一前擺著錢,等你明早下一床一總要講把錢拿開吧,結果他醒來一看說,把這些「阿堵物」拿開,就是把這些堵住他的東西拿開,還是不談錢。

談錢就髒了?這倒不然,我倒贊成清代才子袁枚的思想,「不談未必是清高」,因為你心中還有錢的觀念,還有怕與不怕,人真到了最高處,無所謂錢與不錢了。

這一句詩,所千古「大廉不嗛」的道理都說完了。

真正的廉潔就是人生冰清玉潔,任何行為都做到一清二白。

一個人真正做到了冰清玉潔,豈止不談錢不要錢,沒有嗛與不嗛,並不是不謙虛,他用不著標榜自己這個叫廉潔。

「大廉不嗛」的道理,我經常說一個笑話,拿什麼來比呢?拿豬來比,實際世界上最一愛一乾淨的是豬,研究生物學的都懂。

你看豬一天到晚用嘴東拱西拱,人們以為豬髒,其實它最一愛一清潔了,髒東西一點都看不慣,看到髒東西就把它拱開,結果是越拱越髒。

由這個笑話,我們可以瞭解,人真做到了冰清玉潔,一塵不染,不一定是真正的清廉,倒是在污濁的塵世打滾,心裡不著任何一點外緣的,他可以做到「大廉」。

這也就是莊子所講的「大廉不嗛」的道理。

「大勇不忮」,真正有勇氣的人「不忮」。

什麼是「不忮」?以現代觀念來解釋,就是心中很正常、坦蕩。

孔武有力的人,他到處可以打架,站在那裡,都要擺起一個樣子給人看,但這不是「大勇」。

「大勇」的人看起來很文弱,他沒有什麼特別的,忮一愛一的表示。

上面說的一個原則,就是人倫之道。

莊子講了半天,從「吹萬不同」開始,這一「吹」,怎麼吹到這裡來了呢?他提出「天籟」,「地籟」,「人籟」,這一段都是講「人籟」。

因為這一篇文章長,引用的文章四面八方,汪洋淵博,你被他的文章迷住了。

這與《齊物論》有什麼相干?這一段講「人籟」,那麼他相反地提到「人籟」就是人道。

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道昭而不道」,「道昭」就是道無所不在,昭昭靈靈,沒有固定的規範,沒有固定的方法,你不要另外去找一個道。

所以佛說的,老子說的,莊子說的,孔子說的,孟子說的,耶穌說的,穆罕默德說的,都對,都是說全體道的某一點,某一個個體。

既然標榜了一個道,就不對了,道無所不在,隨時隨地都在那裡,也都在人人的心靈中。

因此,「道昭」,明明白白,「而不道」每個宗教,每個修道的,你說只有我這樣才是道,他那個不是道,那你就無道。

因為「道昭而不道」,它很明白,無私的。

「言辯而不及」,天地的理論到了最高處,沒有話講了,講出來的都不是。

譬如,人如果有痛苦,有高興,我們表達出來:「你痛不痛?」

「好痛啊!」那不算痛,痛到了極點,沒有話講了,因為痛死了;「你高興不高興?」

「我高興到了極點!」那是有限度的,真高興到了極點,會把人高興死的。

世界上情緒到了最高處,無言可講,故「言辯而不及。」

「仁常而不成,」什麼是真正的仁慈,慈悲?那是很平常的。

你冷了,我還有件衣服,你穿上;你餓了,我正好在塊麵包,你吃吧,很平常。

不要說你餓了,我拿塊麵包給你吃,因為我學佛,是我慈悲你,那就完了。

天地間哪個沒有仁心?人人都有一愛一人之心,都是說每一樣生物,它對別的一種生物有抵抗,有殘害時,殘害的心理是防禦自己,但是它自己的種類,有時都有一種仁一愛一之心。

所以仁道是常道,並不是不平常。

「仁常而不成,」沒有個陳規在那裡。

「廉清而不信」,真正廉潔的人,自己顯示清高。

這個「不信」不是講沒有信用,廉潔很清高,但不要講信用,如果這樣做文字解釋就錯了。

真正的廉潔,清高,沒有外面的信號,沒有外面一個標榜給你看到,不展示出來給你看,清高就是清高。

「勇忮而不成,」大勇的人如果標榜自己,處處表現出自己有力氣,或者我會打人,我會做人,這已不成功了,不是真勇,真勇的人看起來沒有勇的。

五者圓而幾向方矣。

「五者」就是言語,思想,仁慈,廉潔,大勇,簡言之,就是大仁,大智,大勇。

這「五者」,五個條件全都完備的人,「幾向方矣」,差不多摸一到向道的路上這個方向走了。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