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丘請復以所聞:孔子說:並且我告訴你一個道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

莊子南華

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

外交的哲學

丘請復以所聞:

孔子說:並且我告訴你一個道理。

念這個「丘」要注意了,我們小的時候,不敢這麼念,念了以後,頭上準備起個湯圓了,老師的戒尺一下子朝你頭上敲下來,不管你痛不痛,什麼腦震盪,沒有這種考慮的。

聖人的名字是可以念的啊?你要念「丘」,先給你頭上揪一下再說。

那時念「丘」,要念成「某」來代表。

寫到這個「丘」字,最後這一筆,下面一橫就不敢寫。

聖人嘛,要忌諱。

那時對父母的名字也不敢叫。

現在民一主時代,我也很大膽地念。

現在孔子告訴葉公子高外交政治的哲學了:

凡交近則必相一靡一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言必或傳之。

辦外交的人要注意,我們中國外交的歷史經驗有句名言,「遠交近攻」,這可以說在中國的歷史上,國與國之間發生敵對行為的時候,差不多是個不能變更的大原則。

不過不一定,看在什麼時候用。

孔子現在講的是純粹外交理想的大原則。

鄰近的國家相交,彼此互相要忠實、忠信。

「相一靡一以信」,指私人之間感情相處得非常好,在公事上彼此也能夠達到比較的坦白。

當然,在必須為國家守秘密的時候,那並不是對朋友不坦白,那是不得已。

遠交呢?拿感情勸告,但是處處要有信用,要「必忠之以言」。

外交是代表國家,外交官的說話很難,「言必或傳之」有幾個含義,一是意會國家元首的命令,把元首的意見、意志要表達到。

但是有時元首的心情不好,對國事發了脾氣以後,隨便罵另一個國家的元首是混蛋,外交官就不能向對方講,我們元首罵你是混蛋,那就很笨了。

另一個含義,就是要把美意、善意轉達到。

我們特別要注意,一個外交官的說話,代表了國家,在歷史上負責任的,兩個國家都有記錄的,說話要特別小心,因為馬上就會傳開了。

所以大使和大使的夫人,一點笑話不能鬧哦,有一點缺點人家就傳開了,傳開了不是他們兩個丟人,那是代表國家埃今天正好田夫人在這裡,知道很多痛苦的經驗。

所以,「或傳之」三個字還有這一層意思。

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

你在兩邊調和事情,譬如張家跟李家吵架,你在中間傳話,很難傳的。

張家說李家:他的老子就是混蛋。

而你跑到李家:嘿,張家說你的老子是混蛋。

那麼李家一聽:哎呀,張家他祖宗就是混帳。

所以「兩怒之言」不能傳。

「兩喜之言」呢?也不能傳,過分的希望要求,明知道辦不到,也不能傳。

這中間的裁定,非常難。

所以第一流外交官的那個嘴巴,那個腦筋,大概是從上帝那裡選來的,講話之漂亮,之美,之動聽,發了脾氣都像聽音樂一樣好聽,這才是可以當外交官的嘴巴。

所以,「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是最痛苦的,不容易做到的,這個只有當過外交官的人,或者沒有當過外交官,也當過現在叫做公共關係室主任的人。

就有這個經驗。

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

兩邊都說好話,如過去的媒婆一樣,「必多溢美之言」。

譬如說我們元首對你是欽佩到極點了,這個話很難講,太過分了,有時候收不回來的。

過分捧人家,將來不兌現,要命的。

「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兩邊討厭的心理不能表達,只要稍稍加減了一分,已經很討厭了,在外交上絕對有妨礙。

總而言之,做外交官在中間替一人家傳話,一字不能改。

「溢」就是過分了一點,過分的話不能講。

講過分的話就是打妄語,犯了佛家的妄語戒。

「妄則其信之也莫,」「莫」不是完全否定,是彷彿不真實的意思。

人都有靈感的哦,你不說真話,打了一點妄語,別人不會相信你的,最後倒霉的是你在中間當外交官的人。

孔子多會外交啊,你們學外交的,看一看這一段外交哲學。

現在外交大學講了半天,這一段你拿去就夠寫博士論文了,再加上心態學啦,言語學啦,第六感什麼的,就是一篇好論文,包你外交官考第一名。

現在寫文章並不難,做論文,小題大做,抓到兩句話,寫個幾十萬字,嗯,蘇格拉底怎麼說的;嗯,丘吉爾怎麼說的;啊,這個是孔丘那樣說的,都把它寫上去,學問淵博的樣子。

因此現在天下的文章就是那麼假。

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老子不用「法言」,用「建言」。

所謂「建言」「法言」是什麼呢?中國文化上古人的觀念,古人的名言,可以做格言。

什麼叫格言呢?話說到了頭謂之格,格言就是永遠不能變的一個標準。

孔子說,外交官傳達兩方面意見的時候,做翻譯官也一樣,「傳其常情,」很正規,很平常,「無傳其溢言,」過分的話不能傳,好壞都不能加一點,你能夠做到這樣,能保全自己,也能夠完成了使命。

這是一段外交官的修養,外交官的態度,辦外交的哲學。

我們光盯住這一段是講外交,那就搞錯了,這是告訴我們作人應該怎麼做,平常作人就是如此,你說過分的話,過分的結果,倒霉的是你。

不要聽完了,哦,這是外交官用的,我不需要這樣學,那你就白學《莊子》了。

下面講一個人生的道理。

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

什麼叫「以巧鬥力」呢?就是謀略學。

所謂兵法都是「以巧鬥力」,以寡擊眾,以弱擊強,這個就是最高的謀略,也是最高的兵法。

這個「巧」也代表智能,搞政治也好,外交、軍事也好,總而言之,人在社會上相處,都是要用巧,以智能來「鬥力」。

用智能用謀略,開始是陽面的,後來必然會走到用陰謀。

所以對用謀略的人,我們中國文化始終講是陰謀家。

從歷史上看,陳平幫助漢高祖統一了中國,萬古留名,他一輩子也不過六出奇計,所謂奇計就是陰謀,漢高祖劉邦有六次關係到成敗的決策,都是採用陳平的奇計而成功的,但是我們拿司馬遷的《史記》看看陳平的傳記。

陳平自己說,「我多陰謀,道家之所禁,其無後乎?」

足見道家是最忌諱用陰險的辦法的,「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禍也。」

他說自己將沒有後代,至少後代是不會昌盛的。

後來果然如此,據漢代史書記載,陳平的後人,到他孫子這一代,所謂功名富貴,一刀而斬,就此斷了,後來他的曾孫陳掌,以衛氏親貴戚,要求續封而不可得。

注意,現在很多青年喜歡學謀略學,都想學鬼谷子,要學就學好的嘛,為什麼跟鬼學呢?不要亂學!所以莊子也說:「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大至則多奇巧。」

用謀略鬥智的,挖空心思想搞了半天,想故意騙人家整人家,好話說給人家聽,最後害了人家,自己還在那裡笑。

越聰明的人,鬼心思越多,最糟糕了,最後總是害了自己。

這還是從陽面上來講,以佛家來講,這種人最後只有下地獄去。

為什麼孔子提出來這一段呢?我們大家要注意,人生有一點聰明的人,最容易犯的一毛一病是玩巧,自己以為聰明,專門在那裡玩聰明。

你要曉得你玩巧,碰到一個誠懇的人你就完了,這個人直直的,笨笨的,你怎麼玩還是那一套,你巧來巧去,像猴子一樣蹦來蹦去,一拳頭就把你打死了,討厭嘛。

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

你看喝酒的人就知道了,開始喝酒都很有禮貌,哎呀,我們倆好久都沒喝一杯了,然後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喝,我嘔氣,那個感情好得很喲。

喝到後來喝醉了,一媽一啊一娘一啊,十八代祖宗都會翻出來,然後變成冤家。

所以酒肉朋友不能交,就是這個道理。

「大至則多奇樂。」

你看那些喝酒喝醉了的人,越喝越高興,進入了瘋狂的狀態,瘋狂叫「奇樂」,那個樂不是正常的快樂啊,神經受了酒一精一的麻醉,那是奇怪的快樂,最後還是不好。

孔子講人生的哲學,人生的境界,第一,不能玩巧,第二,不能懷「奇樂」。

你自己認為這兩天很得意,很高興,用自己的花樣蹦呀跳呀,樂極生悲,說不定你倒霉就在明天。

上帝早給你看牢在那裡,閻王更給你登記起來,菩薩是不管事的,閉目在那裡打坐。

凡事亦然,

孔子告訴你,一句話:「凡事亦然。」

不僅是外交官要注意,作人做事都是這個原則。

學佛的人請注意,你們以為這是世法,這都是佛法,屬於哪一部份?「普賢行願品」。

這都是真的哦,你們懂了莊子,才懂得「普賢行願品」。

你以為「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光念一遍就可以呀?願要起行的,行就要懂這些道理,這些都是在行。

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所以作人做事,你要看到一個原則:人與人之間交朋友,開始好得很,「哎呀,你這個人真好啊,我就想和你做個朋友。」

「我這個人脾氣壞。」

「沒有關係,脾氣壞,我讓你一點就好了。」

尤其男一女談戀一愛一,開始話講得好聽得很,「啊,我就是喜歡你脾氣壞,你正好管我一點。」

什麼騙人的話都拿了出來。

後來啊,當初認為最美麗最漂亮的,現在想起來就恨,「哼,當年我看到他(她)那一點就討厭。」

你原諒他(她),反過來認為你是窩囊相,感情跨了就是這樣。

開始是多種原諒,最後是多種鄙視。

做事情也這樣,開始沒有關係,只要你哥子出來擔任這個事,你就隨便,都聽你的,簡單得很。

到最後,是越來越艱難了。

這就是外交哲學,也是人生哲學。

這一段話,當然孔子不只告訴做外交官的人,也是告訴我們大家。

為什麼這一段要放在外交裡來講?凡是一個人,從爬出了一媽一媽一肚子的這一天起,已經開始外交了。

嬰兒第一個外交的辦法就是哭,我們就曉得要一奶一吃了,接著就是笑,一哭一笑,都是外交的工具。

人一生出來就辦外交,對不對?問我們外交官(指在坐的),他同意了噢!(一笑)。

人一生出來就辦外交的,就哄人的,外交官也哄人,一哭一笑之間,都是辦法,這就是人生。

所以莊子把人生的內幕都拉開了給我們看了。

然後告訴我們: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